吳歌
吳歌,是文學史上對吳地民歌民謠的總稱,也是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吳歌是吳語方言地區廣大民眾的口頭文學創作,發源於蘇錫常地區,蘇州地區是吳歌產生發展的中心地區。吳歌口口相傳,代代相襲,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以表現男女愛情為主。因為歷史裏歷代區域劃分不同,早期"吳"是吳國領域的概念,包括現在的南京和揚州等地。現在所講的"吳",是指吳語區,包括江蘇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也就是江浙滬等地的同一個吳語區語言文化圈,同屬傳統吳文化範疇。吳歌也在上面所寫的那些地方流傳。吳歌跟歷代文人編著的詩、詞、歌、賦不同,這是下層人民創造的民俗文化,是民間的口頭文學創作。
歷史
吳歌起源非常早,顧頡剛《吳歌小史》認為不會晏於《詩經》。《詩經》裏面雖然沒有吳歌,但不過有人認為吳歌「實可與詩三百並駕齊驅」。吳地文化從考古發現來看,已經有上萬年個歷史了。吳歌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必然是隨之當地先民的生產勞動,祭祀習俗和生活娛樂活動而發生發展。作為一種口頭文學,吳歌在沒有文字之前,很難找到它的遺蹟。現在要想找到古代吳歌的真實面貌,已經是一件相當困難和複雜的事情了。
音律
吳歌裏面又有「命嘯」,「吳聲」,「游曲」,「半折」,「六變」,「八解」這六類音樂,其中後三類是漢代以來才有的。此外還有「神弦曲」,這是當地個民間祭祀樂歌。「吳聲」當中有一種根據舊曲而創新的編曲手法,稱之為「變」。
分類
吳歌,包括"歌"和"謠"兩部分。"歌"一般來講就是"唱山歌",也包括俗曲之類的;"謠"就是現在講的"順口溜"。吳歌生動的記錄了江南農民和下層人民的生活史,從內容上來看,吳歌既包括情歌,也包括勞動歌、時政歌、儀式歌、兒歌等。吳歌以民間口頭演唱方式表演,口語化的演唱是這個藝術表現個基本方式。吳歌是徒歌,在沒有任何樂器伴奏的情況下頭來唱。這些類型大致有引歌(俗稱"歌頭",長篇敘事歌稱"鬧頭")、勞動歌、情歌、生活風俗儀式歌、兒歌和長篇敘事歌等幾種。
四大嫡系
雖然吳歌在現實生活當中,離平常百姓的生活越來越遠了,但不過相城陽澄漁歌和常熟白茆山歌、吳江蘆墟山歌、張家港河陽山歌一起被稱為吳歌「四大嫡系」,這兩年來開始活躍到群眾的視野當中了。
參考文獻
- 張正田,〈南朝吳方言與台灣苗栗客語關係——以吳歌的陽、入聲韻為中心〉,「苗栗學『地域、族群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苗栗),國立聯合大學,2007.06.01
- 《苗栗學「地域、族群與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7.11,頁6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