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是中國共產黨指揮的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征過程中經歷的一次轉折性戰役,發生於1935年1月19日-3月22日。紅軍穿插於國軍重兵集團之間,從而調動和迷惑國軍。當發現國軍的弱點時,紅軍立即抓住有利戰機,集中兵力,殲對方一部,牢牢地掌握戰場的主動權,毛澤東十大軍事原則相當程度上參考此次戰役。
赤水戰役 | |||||||
---|---|---|---|---|---|---|---|
長征的一部分 | |||||||
| |||||||
參戰方 | |||||||
國民革命軍 | 中國工農紅軍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薛岳追剿軍總指揮 | 朱德總司令 | ||||||
兵力 | |||||||
周渾元、吳奇偉兩部8個師 湘軍3個師 滇軍3個旅 川軍12個旅 桂軍3個師 合計約400,000人,另有各式飛機約50架、各式火炮300+門和汽車200+輛用於支援作戰。 | 紅一方面軍:1、3、5、9 軍團約30,000人,步槍和機槍為主、少量迫擊砲,長矛、大刀數千把。 | ||||||
傷亡與損失 | |||||||
國軍傷亡3萬多人,被俘3600餘人。 | 不詳 |
背景
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被迫撤出以瑞金為中心的中央蘇區西遷,由於李德的重大戰略失誤,中央紅軍在強渡湘江時,損失極大,部隊從8萬5000人下降到3萬人。中央紅軍隨後選擇了國軍兵力較弱的貴州,進入貴州並佔領遵義後,召開了遵義會議,撤消了三人團中李德的軍事指揮權,成立了「前敵委員會」掌握軍事指揮權,選舉任命朱德為前敵委員會司令,毛澤東被選為政委。由於紅軍在湘江戰役遭遇慘痛損失,普遍希望能有一場比較大的勝利。1月19日,中革軍委發佈《關於渡江的作戰計劃》,決定進入四川與紅四方面軍協同作戰[1]:88。
而國民革命軍方面,為阻止中央紅軍北進四川同紅四方面軍會合,或向東進入湖南同紅2、紅6軍團會合,蔣介石派出以湘鄂兩省國軍各一部圍攻紅2、紅6軍團,以川陝兩省軍隊各一部對付紅四方面軍外,調集148個團的重兵進逼遵義地區,意圖在烏江西北、川黔邊境圍殲中央紅軍。1月中旬,薛岳兵團的2個縱隊8個多師,尾追中央紅軍進入貴州,並相繼控制了貴陽、息烽、清鎮等地後繼續北上,先頭進到烏江南岸。黔軍王家烈兩個師向刀靶水、濫板凳進攻,1個師向湄潭進攻;川軍劉湘部10多個旅,以潘文華為總指揮,分路向川南集中,其中兩旅已進抵松坎以北地區;湘軍何鍵部4個師位於川湘黔邊境的酉陽、秀山、松桃、銅仁一線修築堡壘,阻止紅軍東進;滇軍3個旅向西北貴州畢節地區開進;桂軍兩個師已進到貴州獨山、都勻一帶此外。上官雲相部2個師正由河南向南朝四川萬縣、重慶開進,隨時準備參加對中央紅軍作戰[2]。
經過
一渡赤水
1月19日,中革軍委發佈《關於渡江的作戰計劃》,決定進入四川與紅四方面軍協同作戰[1]:88。同日,紅軍分三路向土城方向前進,1月24日,右縱隊紅一軍團(軍團長林彪、政委聶榮臻)佔領土城,先頭紅一師(師長李聚奎)佔領赤水東南的旺隆場、復興場;左縱隊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政委楊尚昆)進佔土城東南的回龍場、臨江場、周家場等地;中縱隊紅五軍團(軍團長董振堂、政委李卓然)、紅九軍團(軍團長羅炳輝)攻佔三元場、習水。
紅軍大舉入川危及劉湘地位,為自身安危計,劉湘派出精銳模範師南下,由郭勛祺旅、潘佐旅向土城進攻。1月25日,紅軍軍委縱隊抵達東皇殿,與郭勛祺旅(抵達溫水)只有一日路程。1月27日,軍委抵達土城,經過情報發現川軍的這兩個旅只有四個團,促使毛澤東下決心,趁薛岳部仍在烏江南岸,可以集中兵力消滅川軍的兩個旅。1月27日,軍委決定以紅一軍團、紅九軍團各一部阻擊赤水、習水南進的川軍,集中紅三、紅五軍團、幹部團,由彭德懷統一指揮,圍殲川軍兩個旅。同時調紅一軍團北進赤水,為下一步北渡長江奠定基礎。1月28日,紅三、紅五軍團對楓村壩、青槓坡的川軍郭勛祺部隊發起進攻。
但戰鬥打響後,紅軍發現郭勛祺部戰鬥力很強,川軍迅速佔領制高點。幾次拉鋸戰中,紅軍始終無法佔領川軍陣地。而潘佐旅迅速趕到,與郭勛祺旅合兵,並反突破紅五軍團部分陣地,逼近土城鎮,一度攻入中革軍委指揮所山下。紅軍方才發覺情報有誤,川軍實際有六個團一萬餘人,並且戰鬥力很強。為爭取勝利,朱德總司令抵達紅五軍團指揮所指揮反擊。毛澤東則下令投入幹部團(團長陳賡),並成功擊退川軍。激戰一日,雙方損失慘重[1]:89。此戰紅軍傷亡高達4000多人[3],奪取赤水縣和渡江的計劃均未能實現[4]。紅一軍團回頭打退了川軍才穩住了陣腳。紅一軍團作為開路先鋒為奪取赤水城,以及後來的回援土城,在赤水河往返渡河四次。然而川軍模範師第3旅、教導師第2旅陸續增援到位,毛澤東認為再堅持下去會成為僵持戰,於是決定立即撤退戰鬥,西渡赤水。
1月29日,紅軍兵分三路,從猿猴場、土城上下渡口等地向西一渡赤水,進入川南地區[5]:55。中革軍委沒有放棄北上與紅四方面軍會合的計劃,打算經古藺南部尋機從宜賓以上的金沙江渡江北上。紅軍後衛部隊在賠償徵用的百姓船隻後,燒毀浮橋,迫使川軍暫時無法渡江追擊。紅軍在進入四川古藺縣境內後,發現北渡長江的方案很難實現。劉湘為阻中央紅軍入川,令潘義華部設置兩道防線,並派其他部隊圍聚川南。2月2日,蔣介石則重新部署方案,整合中央軍、滇軍、黔軍組成第二路軍向川南地區推進。2月3日,中革軍委更改進軍方案,轉為急行軍向雲南扎西前進。同日紅一軍團率先進入滇境。
2月5日,紅軍進抵貴州畢節林口鎮雞鳴三省村,在這裏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6]:135。張聞天取代博古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7][8]:433,在常委分工中負總的責任[9]。2月8日,中央紅軍各部陸續抵達雲南扎西地區,召開扎西會議,確定做出機動作戰方案。2月10日,中革軍委整編部隊為十六個團[1]:93。與此同時,中共中央以紅五師(政委徐策)、幹部團上干隊(政委余鴻澤)等組成中共川南特委,並抽調成立川南遊擊縱隊。此時,蔣介石得知中央紅軍在雲南扎西集結情況後,命令吳奇偉、周渾元、孫渡等部隊協同川軍試圖聚殲中央紅軍[1]:91。
二渡赤水
時值寒冬,雲南扎西並不適合大軍長期駐紮。2月10日,毛澤東建議利用黔北防務空虛、黔軍王家烈部已遭重創,建議向東二渡赤水、重占遵義[1]:94。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迅速跳出包圍圈、迅速擺脫川軍、滇軍和中央軍的追擊,並發出《告全體紅色指戰員書》,暫時放棄北渡長江計劃,改在雲貴川創立根據地。2月11日,中央軍委各軍團開始東進。紅五軍團、紅九軍團擔任佯攻任務,改入鎮雄縣對滇軍魯道源部發動攻擊,迫使滇軍孫渡親率龔順璧旅增援。2月18日,中央紅軍主力紅一軍團前衛第二師(師長陳光、政委劉亞樓)抵達太平渡渡口,由於黔軍對紅軍回攻毫無準備,紅二師順利控制兩岸;紅三軍團的紅十二團(團長姚喆、政委鍾赤兵)、十三團(團長彭雪楓、政委李干輝)抵達二郎灘渡口,迅速渡河並控制兩岸。2月20日,中央紅軍全部渡過赤水河進入黔北,紅三軍團為右縱隊、紅一軍團為左縱隊,向桐梓方向急行軍[10]。2月24日,紅一軍團紅一團(團長楊得志、政委黎林)攻佔桐梓縣城[11]。
紅軍回師黔北打亂了國軍的部署。川軍潘文華部三個旅轉向東追擊,貴州王家烈將遵義附近全部黔軍轉移婁山關,以阻擊紅軍進入遵義。薛岳調中央軍吳奇偉縱隊第59、93師由貴陽向遵義進軍。紅軍則調紅五軍團第37團(團長李屏仁、政委謝良)指揮迷惑川軍到溫水,促使後者延誤四日戰機。紅軍主力則全力向遵義進攻,並抵達遵義屏障婁山關。黔軍派出第1旅旅長杜肇華率領全旅及第15團死守婁山關,等待中央軍吳奇偉縱隊[12]:341-342。而紅軍則派出紅三軍團主攻,紅一軍團隨後跟進,統一由彭德懷、楊尚昆指揮。紅五、九軍團則在桐梓一線阻擊南下川軍[13]。
2月25日,紅十三團在彭雪楓、李干輝指揮下,仰仗主峰點余山與黔軍展開拉鋸戰,迫使黔軍退守黑神廟一線[12]:341-342。彭德懷調整部署,令紅十二團正面作戰,紅十三團、十團從左右兩側迂迴;紅十一團遠程奔襲板橋,切斷黔軍退路,另黔軍防線動搖。紅三軍團主力趁勢猛攻,黔軍潰敗[1]:95。
婁山關戰鬥後,遵義城已無防線。此時,吳奇偉縱隊的第59、93師已經渡過烏江,正向刀靶水推進。中央紅軍決定先一步進佔遵義,並另紅一、三軍團全力實行迂迴。26日、27日,紅軍分別攻破黔軍外圍防線,直抵遵義城。27日黃昏,紅軍攻入遵義新城。而在轉攻遵義老城前準備時,紅三軍團參謀長鄧萍親自觀測部署,被流彈擊中犧牲,葉劍英隨即接任紅三軍團參謀長[1]:96。當晚,紅十二團、十三團擔任主攻。紅十三團1連連長鄒方迪率先排人梯,並向城內投擲手榴彈,迫使黔軍在混亂中開始交戰。28日凌晨,紅軍徹底佔領遵義老城[5]:282,並控制城南老鴉山、紅花崗等制高點[14]。
28日,吳奇偉在遵義南郊忠字鋪遇到王家烈,確定以第59師553、558團和第93師一個團為主攻,吳奇偉親率、經桃溪寺向老鴉山、紅花崗進攻;黔軍只剩第8團、第9團,作為助攻部隊向北攻擊,配合59師行動。第93師主力和59師555團作為預備隊。於此同時紅軍部署,以紅三軍團固守老鴉山、紅花崗,紅一軍團實施迂迴直攻吳奇偉指揮部忠字鋪,其餘部分採用運動防禦,將中央軍引入遵義城聚殲。28日早晨,紅三軍團第11團(團長鄧國清、政委張愛萍)成功搶佔紅花崗,吳奇偉部59師師長董萬和率部進攻,但遲遲無法攻佔。同日下午,國軍59師轉向紅10團(團長張宗遜、政委黃克誠)據守的老鴉山,雙方爆發拉鋸戰[15],張宗遜負傷、參謀長鍾偉劍陣亡[16]。下午3時,國軍攻佔老鴉山,雖然紅11團參與反擊,但因兵力不足無法成功[1]:95。老鴉山失守威脅紅軍及遵義整體防線,中革軍委將軍委幹部團(團長陳賡、政委宋任窮)調歸紅三軍團,彭德懷以軍委幹部團為主攻,紅11團、10團配合,成功奪回老鴉山陣地。與此同時,兩側出擊的紅12、13團也順利進入國軍部署縱深。與此同時,紅一軍團順利進行迂迴作戰,迅速擊潰水師壩的黔軍防線,並直攻忠字鋪的吳奇偉指揮部[12]:361。
吳奇偉隨後下達全線撤退命令,向烏江方向撤退;王家烈則率部撤往新場。紅一軍團第2師開始追擊,並搶先佔領懶板凳,主力則向烏江北岸前進,吳奇偉懼怕被俘,在過江後下令砍掉浮橋,促使尚未過江的中央軍一千餘人及大批輜重被紅軍全部俘獲[1]:96。第59師、93師被迫自救轉入防禦。此時中央紅軍發起總攻,93師大部、59師一部被滅,其餘中央軍潰散,小部撤退至烏江南岸[17]。此役為紅軍在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18]。
1935年3月2日,蔣介石飛往重慶,向各部發出「凡我駐川黔各軍,概由委員長統一指揮。如無本委員長命令,不得擅自進退」的電令,統一指揮黔軍、川軍、中央軍圍堵紅軍[19]。3月4日,中革軍委發佈《關於設前敵司令部並以朱德為司令員,毛澤東為政治委員的命令》:「為加強和統一作戰起見,茲於此次戰役特設前敵司令部,委託朱德同志為前敵司令員,毛澤東同志為前敵政治委員,特令遵照。 」毛澤東取得了自1932年寧都會議後首次公開直接指揮紅軍的權力,使其從「周恩來同志指揮上的幫助者」的位置,向名符其實的統帥位置過渡[20]。
吳奇偉縱隊潰逃的同時,烏江北岸已由剛剛趕到的中央軍周渾元縱隊駐守。為在川黔建立根據地創造條件,毛澤東主張把下一戰的目標定為在運動中消滅周渾元縱隊肖致平、謝濤福兩師,但幾次機動誘敵不成。周渾元奉蔣介石的命令,以3個師在魯班場構築工事死守。於是軍委決定主力部隊至鴨溪、白臘坎一帶休整[21]。3月10日,軍委縱隊進駐苟壩。前敵司令部和軍委機關駐紮在苟壩村一個名叫新房子的莊子裏。3月10日凌晨,紅一軍團林彪、聶榮臻致電朱德,建議進攻王家烈殘部所在的打鼓新場:
「(萬急)朱主席 :關於目前的行動,建議野戰軍應向打鼓新場、三重堰前進,消滅西安寨、新場、三重堰之敵,方法如下:
1.以三軍團之兩個團經安底、兒母洞向三重堰前進,以三日行程趕到,切斷三重堰到西安寨地域之敵退黔西之路。
2.三軍團另兩個團及一軍團之兩個團明日協同消滅西安寨之敵。一軍團之兩個團明日經洪關壩,十三時到達泮水,斷西安寨退新場之路;三軍團之兩個團經波羅海到西安寨,於14時到達西安寨(西安寨到泮水十五里)。十一日此一、三軍團到達打鼓新場。
3.一軍團主力四個團經永安寺、無馬口、岩孔於十一日到達打鼓新場附近攻擊,幹部團明日佯攻周敵。
4.五軍團為總預備隊,明日由原地出發向打鼓新場前進,限十一日到達。
5.九軍團任務仍舊。
林、聶
十日一時」
朱德贊同林彪這個作戰意見。但毛澤東以現有的情報:黔軍、滇軍已向打鼓新場集結、蔣介石認為打鼓新場是「共軍西竄必經之地」[22]而反對紅軍強攻打鼓新場。3月10日白天,張聞天在苟壩新房子主持召開了近20人參加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是否攻打打鼓新場這一問題。出席會議的人絕大多同意進攻打鼓新場。只有毛澤東一人反對。毛澤東認為打打鼓新場的黔軍王家烈部,正中蔣介石消耗掉王家烈實力、吞併貴州的打算,根本調動不了蔣介石的主力。毛澤東在會上說:你們要我當前敵總指揮,又不聽我的!既然如此,我就不幹了!提出辭職[23]。王稼祥說 :少數服從多數,不干就不干。毛澤東隨即退出會議。經過表決,會議通過了攻打打鼓新場的決定,並作出撤銷毛澤東前敵司令部政委的決定,由彭德懷暫代。
會後,毛澤東擔心此戰將會使紅軍覆滅在打鼓新場,連夜找到周恩來,說服周恩來暫時晚一點,並力陳進攻打鼓新場的利害關係。周恩來此時又收到情報:「黔軍猶旅由西安寨退泮水,向新場前進,滇軍魯旅由黔西也向新場前進,滇軍安旅、龔旅跟進……」「紅軍如進攻新場,周敵與川敵有向紅軍側背夾擊之勢……」紅軍如果進攻打鼓新場,附近不僅有中央軍的周渾元和吳奇偉縱隊,還有滇軍孫渡縱隊和川軍郭勛祺縱隊,以及固守打鼓新場的黔軍王家烈縱隊。紅軍將面臨五個縱隊的夾擊。
3月11日早,中央政治局再次召開會議,接受了毛澤東與周恩來撤銷攻打打鼓新場的建議,並恢復了毛澤東的前敵司令部政委職務。會後,中央軍委發出《關於不進攻新場的指令》,部隊集中於平家寨、楓香壩、花苗田地域,以便尋求新的機動[24]。此次連續兩天召開政治局全體會議討論作戰部署並做出180度大反轉的決定,使得毛澤東向張聞天、周恩來提出:戰場情況瞬息萬變,「不能像過去那麼多人集體指揮」,不能處處「搞少數服從多數」的黨內民主軍事決策,指揮作戰,權力必須高度集中。3月12日,張聞天主持召開的中央政治局苟壩會議,作出決定成立「三人軍事指揮小組」: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總負責軍事,名單排列以毛澤東為首,表明毛澤東不再是遵義會議確定的「恩來同志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而是成為了紅軍最高首長。雖然朱德是紅軍總司令、中革軍委主席,但朱德受新「三人團」領導[25]。
1959年4月5日,毛澤東在中共八屆七中全會上講「工作方法」的「多謀善斷」時,還以四渡赤水時的這幾次政治局會議做出決策的過程為例:「比如苟壩會議,我先還有三票,後頭只有一票。我反對打打鼓新場,要到四川繞一個圈,全場都反對我。那個時候我不動搖,我說,要麼就聽我的,我要求你們聽我的,接受我的這個建議。如果你們不聽,我服從,沒有辦法。散會之後,我同恩來講,我說,不行,危險。他就動搖了。睡了一個晚上,第二天又開會,聽了我的了。」[26]
三渡赤水
3月14日,三人團命令紅軍各軍團向魯班場靠近。15日,中央紅軍各部向魯班場發動進攻[27]。周渾元縱隊遭到攻擊後,迅速轉為收縮防守,雙方展開白刃戰。當晚,吳奇偉縱隊抵達楓香壩馳援,川軍郭勛祺部也抵達兩河口,形成對紅軍的夾擊局勢[28]。當晚,中革軍委下達命令撤出戰鬥,轉向茅台等地轉移。經過一天激戰,紅軍付出了亡480多人,傷1000餘人,最終以失敗告終[29][30]。由於國軍在黔北的部署調配,川南地區再次空虛。3月16日,紅軍由茅台及其附近地區用浮橋三渡赤水,並任命幹部團團長陳賡、政委宋任窮擔任全軍渡河司令員及政委[31]。紅軍在渡河後繼續向古藺前進,發現赤水河以西情況比二渡前更為惡化,川軍和滇軍用近一個月的時間,建立了堅固的防禦封鎖線。紅軍只剩一門山炮,無法攻打成功。
紅軍渡河行動很快被國軍偵察飛機發現,蔣介石對紅軍三渡赤水大感意外,並認定紅軍仍然在尋機北渡長江。並令中央軍周渾元、吳奇偉部北上古藺;滇軍孫渡在畢節、黔軍王家烈在金沙以北截擊,川軍潘文華在敘永防堵。3月19日,紅軍在鎮龍山與川軍魏楷部接觸,並發動攻擊擊潰川軍,進入兩河口地區,此舉成功誘導了蔣介石堅信紅軍北渡長江的意圖[32]。
四渡赤水
與此同時,毛澤東叮囑總參謀長劉伯承令工兵連(連長王耀南)率人秘密維修二渡赤水的太平渡、二郎灘浮橋。3月20日,當蔣介石發佈電令國軍各部在川南聚剿紅軍的命令同時,中革軍委下達四渡赤水的命令部署,回師東渡貴州[1]:99。3月21日,紅軍以一個團偽裝主力在鐵廠、兩河口地區牽制國軍,其餘部隊計劃由二郎灘、九溪口、太平渡東渡赤水,史稱「四渡赤水」[5]:296。
紅軍在進入黔北後,向遵義懷仁之間急行軍。蔣介石判斷紅軍計劃重攻遵義,計劃再次圍剿。3月24日,蔣介石自貴州戰局緊張,親自到貴陽指揮,陳誠、晏道剛隨同前往。同日紅軍主力穿越遵義、懷仁大道,並繼續隱蔽南下。與此同時,毛澤東、朱德命令紅九軍團偽裝主力,進軍習水等地,牽制中央軍六個師誤以為紅軍主力計劃去湘西與紅二、紅六軍團匯合,在黔北不斷轉移。3月28日,紅軍主力進入烏江北部;3月29日,紅一師第3團奪取烏江渡口,隨後紅軍主力分別在3月30日至31日,南渡烏江[5]:297,進入息烽西北的黃岡、牛場等地,將國軍主力甩到烏江以北,並跳出國軍包圍圈[33]。負責掩護紅軍主力的紅九軍團部隊由於渡口被阻斷,被迫獨立行動[1]:100。
4月2日,紅軍佯攻貴陽正北的息烽,主力進至扎佐、狗場地區,直接威脅貴陽機場,直逼蔣介石行營貴陽,而當時貴陽附近守軍只有郭思演部第九十九師的四個團。蔣介石為安全計飛離貴陽,並調令位於大定的滇軍孫渡等部火速馳援貴陽,孫渡部隊急行軍(4天400多里)趕到貴陽固守機場[34][35]。滇軍主力的完全東調為紅軍找到了突破國軍防線的機會。4月8日,紅軍突然南進,從貴陽、龍里間跳出國軍包圍圈[36]。
之後幾天,紅軍主力調轉西南,以每天急行軍120里(60公里),15日渡過北盤江,並相繼攻克貞豐、龍安、興仁、興義等城。23日攻下貴州盤縣,並於24日,紅軍分三路,一軍團經曲靖,三軍團經平彝,軍委縱隊經益腸營進入雲南[37]。
結果
國民黨方面。中央紅軍離開貴州前,蔣介石正式免去王家烈的貴州省政府主席和第二十五軍軍長的職務,4月16日將其送到南京去軍事參議院中將參議閒坐。而貴州軍政則完全進入蔣介石的直接控制之下[38]。
四渡赤水是毛澤東復出後,第一次指揮的大型戰役,並獲得了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的首次勝利,毛澤東使一度危在旦夕的中國共產黨暫時擺脫危機,毛澤東的領導地位和軍事才華得到了中共領導層以及基層官兵的一致肯定。紅軍從此跳出了蔣介石百萬大軍的包圍圈,暫時擺脫了被圍殲的危險,長征進入了在艱難的自然環境中,長途行軍的階段。對於基層紅軍士兵和軍官來說,四渡赤水之後,毛澤東提出了明確的行軍方向,以及最終的戰略目標,而不再像李德指揮時期,紅軍屢戰屢敗,損失慘重的同時,基層官兵卻不知道最終行軍的終點,也不知道大規模轉移最終要實現的戰略目的為何。四渡赤水之後,最終戰略目標的確定,暫時擺脫國軍的圍追堵截,再加上紅軍獲得了幾場戰役的勝利,軍心士氣得到明顯提高。1960年5月27日晚,毛澤東在上海接見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蒙哥馬利讚嘆毛澤東在三大戰役中的戰略指揮,而毛澤東則笑稱「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筆」[39]。
文藝作品
相關
參考文獻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 红军长征史. 中共黨史出版社;萬卷出版公司. 2006. ISBN 7-80199-388-8 (中文(簡體)).
- ^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史料叢書》編審委員會編.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 综述 大事记 表册.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2016.08: 33–34. ISBN 978-7-5065-7293-4.
- ^ 哈里森·索爾茲伯里在《前所未聞的故事--長征》第175頁
- ^ 楊奎松. 中国近代通史第八卷:内战与危机1927-1937.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3: 381. ISBN 978-7-214-08098-1.
- ^ 5.0 5.1 5.2 5.3 王樹增. 长征.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6. ISBN 978-7-02-005798-6 (中文(簡體)).
- ^ 程中原. 张闻天传. 當代中國出版社. 2006. ISBN 978-7-80092-927-4 (中文(簡體)).
- ^ 何方. 遵义会议后张闻天是不是总书记?. 炎黃春秋. 2011, (1) [2016-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郭廷以. 近代中國史綱. 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432-2049-2 (中文(簡體)).
- ^ Michael Dillon. Deng Xiaoping A Political Biography. I.B.Tauris. 30 October 2014: 62 [2016-12-16]. ISBN 978-1-78076-895-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19).
- ^ 遵義市志編纂委員會編. 遵义市志. 北京:中華書局. 1998.05: 1601. ISBN 7-101-01683-9.
- ^ 宋四根,唐寶洪主編;《八閩開國將軍》編委會,福建省老區辦編著. 八闽开国将军 第2卷 上.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5.07: 125. ISBN 7-5073-1751-X.
- ^ 12.0 12.1 12.2 陳松,黃先榮著. 人民军队从这里走向胜利.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2.09. ISBN 978-7-5073-3647-4.
- ^ 蔣斌著. 战将风云 从两湖走出来的国共两党高级将领征战纪实.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16.06: 116–118. ISBN 978-7-5098-3359-9.
- ^ 楊茂東編著. 长征 英雄集团的传奇. 廣州:廣州出版社. 1997.02: 197. ISBN 7-80592-576-3.
- ^ 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中共貴州省委黨史研究室;貴州電視台編. 红色贵州记忆. 貴州文化音像出版社. : 85.
- ^ 貴州省遵義市政協宣教文衛委員會編;謝明遠主編;王正義副主編. 遵义文史 9 遵义胜境 新版. 成都:成都時代出版社. 2005.03: 39. ISBN 7-80705-034-9.
- ^ 申振東,徐靜主編. 追寻红军在贵州的足迹.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2012.05: 140. ISBN 978-7-221-10196-9.
- ^ 王冉著. 长征的故事. 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4.06: 32–33. ISBN 978-7-5474-1150-6.
- ^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資料叢書編審委員會. 红军长征参考资料.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1992.06: 327. ISBN 7-5065-1936-4.
- ^ 黃少群. 从井冈山到延安 毛泽东的奋斗史. 北京: 中國發展出版社. 2015: 592. ISBN 978-7-5177-0228-3.
- ^ 張家德著. 遵义会议系列研究 从黎平会议到巧渡金沙江. 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1994.10: 190–191. ISBN 7-81025-452-9.
- ^ 「王縱隊(王家烈)仍集結在打鼓新場,築碉警備……匪如折竄打鼓新場黔西之線,我王縱隊迎頭痛擊之,不論匪竄何處,各部隊應努力協同,勿使匪主力之逃竄……」「滇軍孫司令渡呈龍魚亥電……鈞令飭克日率部先行向新場前進。」「蔣委員長劃烏江至金沙江為四道防線……頃接委座文已電來,現擬將匪殄滅於烏江赤水之間,特規劃剿西竄部隊如下:……由赤水縣起,經太平渡、沙灘、毛壩場、三重堰、打鼓新場至黔西為第一線……」
- ^ 張樹軍等著. 毛泽东之路 2 民族救星 1935-1945的毛泽东.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1.01: 14-15. ISBN 7-5006-1391-1.
- ^ 葉建軍,趙焱森主編;葉建軍,程波本卷著. 大气魄 长征生死关头的毛泽东.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5.11: 146–148. ISBN 978-7-5539-2662-9.
- ^ 葉永烈.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四川人民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2014: 400. ISBN 978-7-220-09205-3.
- ^ 張小靈:《毛澤東罕為人知的「四渡赤水之緣」》,來源:《長征與遵義——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論文集》。
- ^ 母光信着. 鲁班场战斗.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6: 32–33. ISBN 7-5073-1633-5.
- ^ 仁懷市老區建設促進會編;穆升凡著. 革命老区仁怀. 中共文史出版社. 2015.04: 33–34. ISBN 978-7-5034-6196-5.
- ^ 何亮亮:红军不敌周浑元 激战至黄昏无奈撤兵罢战. 鳳凰網. 2015-03-21 [2016-07-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1).
- ^ 練建安,詹亮湞著. 铁血红二师 革命将士的长征战记. 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2016.10: 95–98. ISBN 978-7-5639-4875-8.
- ^ 王新生著. 穿越历史时空看长征.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16.08: 242. ISBN 978-7-5098-3835-8.
- ^ 胡兆才著. 双脚走出的二万五千里 红军长征纪实. 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2006.09: 180. ISBN 7-5033-1975-5.
- ^ 徐平. 1927-1937中国工农红军通览. 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2017.01: 234. ISBN 978-7-5065-7306-1.
- ^ 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 原国民党将领的回忆 上. 北京: 中國文史出版社. 1991: 15–16. ISBN 7-5034-0177-X.
- ^ 周天度; 鄭則民; 齊福霖; 李義彬等. 中华民国史 第八卷(1932—1937) 上.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335. ISBN 978-7-101-08001-8.
- ^ 陳復生著. 九死复生 一位百岁老红军的口述史.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10.06: 88–89. ISBN 978-7-5073-3012-0.
- ^ 楊江華編. 遵义历史大转折. 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4.02: 58–59. ISBN 978-7-5474-1173-5.
- ^ 金沖及. 生死关头 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抉择.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社. 2016.08: 188-191. ISBN 978-7-108-05596-5.
- ^ 中共遵義市委組織部,中共遵義市委宣傳部,中共遵義市委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辦公室. 纪念遵义会议八十周年征文集.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2015.03: 301. ISBN 978-7-221-12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