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斯特萬·埃切維里亞

何塞·埃斯特萬·安東尼奧·埃切維里亞(西班牙語:José Esteban Antonio Echeverría,1805年9月2日—1851年1月19日),阿根廷小說家、詩人、革命者。他的長詩《女俘》和短篇小說《屠場》,反映了阿根廷社會中野蠻與文明殘酷衝突的現實,他的創作和他所組織的革命活動對阿根廷文學和社會影響很大,也使他成為拉丁美洲最重要的浪漫主義作家之一。

埃斯特萬·埃切維里亞

生平與創作

埃切維里亞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1825到1830年,埃切維里亞在巴黎留學,受到聖西門的空想社會主義和馬志尼革命思想的影響,吸收了浪漫主義運動的精神[1][2],回到阿根廷後成為了浪漫主義文學的倡導者。1832年,埃切維里亞發表長詩《埃爾維拉,又名拉普拉塔河的新娘》。1834和1837年,他先後發表《安慰集》和《詩韻集》兩部詩集,後者收入了著名長詩《女俘》。

1837年起埃切維里亞通過文學沙龍,創作反映國家政治和現實生活的作品,批判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獨裁者胡安·曼努埃爾·德·羅薩斯的統治,被稱為1837年一代。沙龍被查封後,埃切維里亞和年輕的阿根廷知識分子於1838年組成「五月協會」(即「青年阿根廷」),主張繼承五月革命的精神,強烈批判羅薩斯的統治,提出建立民主制度,增加社會和諧等構想。

五月協會的活動受到社會各階層響應,也遭到了鎮壓。埃切維里亞於1840年被迫逃亡到烏拉圭的蒙得維的亞。大概在此時寫了著名的短篇小說《屠場》。1851年,貧病交迫的埃切維里亞在蒙得維的亞去世,葬於波斯科公墓[3]。今日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埃切維里亞區即以他的名字命名。

作品

 
埃切維里亞紀念碑
  • 《埃爾維拉,又名拉普拉塔河的新娘》(1832)
  • 《女俘》(1837年)這首長詩敘述一對白人夫婦被印第安部落俘虜,在逃亡途中先後死去,反映了阿根廷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民族矛盾,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被認為是阿根廷民族文學的奠基石。
  • 《屠場》(1838-1840年間,1871年出版),借屠場宰殺牲口的情景,描述羅薩斯統治時期的陰森可怖景象,羅薩斯代表着野蠻勢力,在屠殺代表文明的年輕知識分子。小說寓意深刻,在拉丁美洲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4]

參考文獻

  1. ^ Godio, Julio. Historia del movimiento obrero latinoamericano: Anarquistas y socialistas, 1850-1918 Volume 1. Nueva Sociedad. 1980: 34. 
  2. ^ Humphrey, Ted. Nineteenth-Century Nation Building and the Latin American Intellectual Tradition. Hackett Publishing. 2007: 148. 
  3. ^ Buchet, Juan. 19 de enero. 19 January 2020 [2024-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0). 
  4. ^ 朱景冬. 埃切维里亚条目.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 [2024-07-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