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陶瓷或金屬製成的一種容器。壺的形制深腹斂口,多有蓋。通常用來盛茶、酒等液體。在中國古代,壺也是一種用於盛酒的禮器。壺有圓壺、方壺[1],容量約一石[2],比大。

西周宣王時期的〈頌壺〉,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歷史及沿革

 
壺的甲骨文

壺的產生年代很早,甲骨文上就已經發現壺字。壺在誕生之初是陶器的一種,有盛水、盛酒之用,後來發展為銅器,兼作一種盛酒的禮器,有圓壺、方壺兩種。[3]

隨着飲茶品茗風尚的普及,壺也用來泡茶、盛茶,這種壺叫作茶壺,發展出「壺嘴」用於倒水,手柄也變爲一支,不再是對稱的兩支,可能還帶有提環,體型也變得小巧、便攜。雖然茶壺一般用來泡茶,但因爲帶壺嘴和手柄也方便盛水、倒水,因此也為水壺所採用。這時的水壺不僅可以在家中泡茶、盛酒,也可拿在手中。老北京夏天常可見到如此景象:白髮老頭坐在胡同門口,一手扇扇子,一手端着酒壺,不時啜幾口。

在少數民族的盛水器具中,也有像台灣原住民「椰殼水壺」這樣的水壺,他們不僅使用陶壺,也會使用椰子的外殼製成椰殼水壺。這類水壺多是用來舀水、盛水,開口大,帶提手或手柄,不帶壺嘴。[4]

在歷史發展中,「壺」也成為盛放液體的大肚器皿的代稱,發展出湯壺噴壺油壺等有別於水壺的器皿。

圖例

註釋

  1. ^ 春秋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何休解詁:「壺,禮器。腹方口圓曰壺,反之曰方壺,有爵飾。」
  2. ^ 禮記·禮器》鄭玄註:「壺大一石,瓦甒五斗,缶大小未聞也。」
  3. ^ 《春秋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何休解詁:「壺,禮器。腹方口圓曰壺,反之曰方壺,有爵飾。」
  4. ^ 存档副本. [2014-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5). 

參考

  1. 錢玄. 《三礼通论》. 南京: 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6. ISBN 7-81047-065-5. 

延伸閱讀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考工典·壺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