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洛杉磯地區

美国第二大城市群

大洛杉磯地區(英語:Greater Los Angeles Area)又稱南部地區Southland),指的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的一個橫跨5個縣的大型聯合統計區(一組聯繫較為緊密的大都市地區)。這5個縣分別是洛杉磯縣橙縣聖班納甸奴縣里弗賽德縣文圖拉縣

大洛杉磯地區
南部地區
巨型都市聯合統計區
洛杉磯
洛杉磯
長灘
長灘
里弗賽德
里弗賽德
坐標:34°N 118°W / 34°N 118°W / 34; -118
國家 美國
 加利福尼亞州
主要城市 洛杉磯
其它主要城市 長灘
阿納海姆
聖安娜
里弗賽德
爾灣
聖班納甸奴
方塔那
聖塔克拉利塔
奧克斯納德
莫雷諾瓦力
格倫代爾
亨廷頓比奇
蘭徹庫卡蒙格
安大略
科斯塔梅薩
加登格洛夫
托倫斯
海拔0 – 11,499 英尺(0 – 3,505 公尺)
人口(2011)
 • 總計18,081,569人
 • 密度526.5人/平方英里(203.3人/平方公里)
 美國第二
時區太平洋標準時間UTC-8
 • 夏時制太平洋標準時間UTC-7
電話區號213, 323 310, 424, 442, 562, 626, 657, 661, 714, 760, 805, 818, 909, 949, 951

大洛杉磯是整個20世紀美國人口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雖然進入21世紀後其人口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但是根據2010年美國人口普查洛杉磯都會區約有1280萬居民,而整個大洛杉磯地區則擁有超過1780萬居民,並且2011年統計的人口數已經達到1810萬,無論是按哪一個統計數字,洛杉磯都會區都是僅次於紐約都會區的全美第二大都會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都會區之一[1][2]

大洛杉磯地區從地理上主要是以洛杉磯市及其周邊城市為核心的一系列城市群,美國人口調查局對大洛杉磯地區的定義為包括洛杉磯都會區、文圖拉縣、橙縣以及整個因蘭恩派爾地區(包括聖班納甸奴縣和里弗賽德縣的大片未經開發人口稀少的地區)組成的「洛杉磯-長灘-里弗賽德」聯合統計區。「大洛杉磯地區」並不包括聖地亞哥縣因皮里爾縣,從地區上這兩個縣也沒有與洛杉磯及其周邊城市地區相連接。

根據美國人口調查局的統計,洛杉磯都會圈的總面積為4,850平方英里(12,561.442平方公里),而大洛杉磯地區總面積則達33,954平方英里(87,940.456平方公里),是美國面積最大的都市圈,不過,這個區域有超過一半位於人煙稀少的聖班納甸奴縣和里弗賽德縣東部地區。大洛杉磯地區不但是世界上最大的娛樂產業中心,也是一個全球性的商業、國際貿易、教育、媒體、時尚、旅遊、科學技術、體育和運輸中心[3]

經濟上,大洛杉磯地區是美國第二,世界第三大城市經濟體,僅次於東京都會區紐約都會區,是一個國際性的金融、娛樂、媒體、文化、教育、科學、旅遊中心,年經濟總量超過7700億美元。

地理

穆赫蘭道南部遠看洛杉磯盆地英語Los Angeles Basin,從左到右分別可以看到聖安娜山脈英語Santa Ana Mountains / 薩德爾巴克英語Saddleback (Orange County, California)(地平線),洛杉磯市中心荷里活露天劇場(前景)、威爾希爾中部英語Mid-Wilshire長灘帕羅斯·弗迪斯英語Palos Verdes(後景)、聖卡塔利娜島(地平線)、南灣英語South Bay, Los Angeles太平洋

城市形態

 
洛杉磯市中心的摩天大樓

洛杉磯有着積累了很長時間的蔓延名聲,目前這一過程仍然在進行中,根據美國2000年人口普查,洛杉磯-長灘-聖安娜城市化地區(不包括大洛杉磯地區內的內陸帝國部分)的陸地面積約為1,668平方英里(4,320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約為7,068名居民每平方英里(2,729名居民每平方公里),是全美人口最稠密的城市化地區[4]。而「紐約-紐華克」城市化地區陸地面積約為3,353平方英里(8,684平方公里),平均人口密度為5,309每平方英里(2,050每平方公里),雖然總人口數超過洛杉磯,但人口密度上卻為不及。

特徵

「大洛杉磯地區」指都會區域或合併區域,而「南部地區」的說法則更為含糊。一般來說,南部地區的說法更多出現於地方媒體。這一地區的就業不僅是局限於市中心區域,在中心以外的地區也有許多的工作機會。由此,許多人都因為他們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在城市與郊區之間反覆流動,很多人都要前往遠離洛杉磯市的其他城市[5]

與其他許多都會區不同的是,大洛杉磯仍然有着區域認定上的問題。許多當地居民並不認同各個不同縣、市相當於是一個大整體。比如說,洛杉磯縣和橙縣一起組成了一個較小一些的都會統計區,但兩個縣的人口無論是在政治和金融方面都有較大區別。橙縣的居民經常自視為洛杉磯地區的一份子,超過6%的居民都會前往洛杉磯工作,但洛杉磯的居民則僅有1.63%前往橙縣工作[6]。而西里弗賽德縣和聖班納甸奴縣的大部分居民則都會到洛杉磯縣或橙縣尋找工作[7]

邊界

 
黎明時分的洛杉磯盆地

洛杉磯

根據2010年美國人口普查,洛杉磯擁有380萬人口,是美國人口僅次於紐約的第二大城市,也是整個大洛杉磯地區的焦點[8]。洛杉磯是一個國際性的金融、娛樂、媒體、文化、教育、科學、旅遊中心,也是最世界最強大且最具影響力的全球城市之一[9]

洛杉磯縣

洛杉磯縣是美國人口最多的一個縣,超過四分之一的加利福尼亞州人口都居住在這個縣[10],位於中心區的洛杉磯市是縣治所在,由於城市發展過程中不斷吞併周邊的小鎮,洛杉磯市以及整個洛杉磯縣內的區域劃分邊界線變得非常複雜[11]。許多城市被洛杉磯市完全包圍起來,並且經常被認為是該市的一個部分,儘管它們實際上都是相互獨立的區域。比如聖莫尼卡比佛利山就完全被洛杉磯市包圍起來並被認為是該市西區的一個部分。

橙縣

橙縣與洛杉磯縣共同組成了洛杉磯都會區,大洛杉磯地區的核心。該縣大部分地區都是郊區,並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城市中心。

文圖拉縣

文圖拉縣與橙縣類似,也主要都是郊區,其主要的開發和增長都是通過洛杉磯。不過該縣的北部主要是大片未經開發的洛斯帕德雷斯國家森林英語Los Padres National Forest。該縣的中部和南部原本都是太平洋沿岸的小城鎮,但是自美國第101號公路進行擴充至聖費爾南多谷後,總體規劃所涉及的城市開始快速發展,整個縣的城市化水平越來越高。如今,文圖拉縣已經成為大洛杉磯地區富裕家庭居住的地區,如西米谷千橡等。

內陸帝國

內陸帝國包括聖班納甸奴縣和里弗賽德縣是一個快速增長的城郊型地區,擁有大量在洛杉磯或橙縣工作的居民。這一地區原本是重要的柑橘生產中心,並在20世紀早期發展為重要的工業區[12][13][14]

加利福尼亞州66號國道英語U.S. Route 66 in California和之後的10號州際公路完成後,內陸帝國也成為了一個重要的交通中心。

人口數據

 
顯示出聯合統計區、都市統計區和城市區的南部地區地區

聯合統計區

大洛杉磯聯合統計區包括整個洛杉磯縣、橙縣、文圖拉縣、聖班納甸奴縣和里弗賽德縣和,其中後兩個縣人口較稀少的東部地區並沒有包括在大洛杉磯地區中。根據2010年美國人口普查,這一大片地區的居民總數超過整個加利福尼亞州的一半[15]

都市統計區

洛杉磯都會區包括洛杉磯縣(2010年人口為986萬2049人)和橙縣(2010年人口為301萬759人),這一地區被美國人口調查局定義為「洛杉磯–長灘–聖安娜都市統計區」。根據2010年美國人口普查,整個洛杉磯都會區人口為1287萬2808人[16]

除了洛杉磯-長灘-聖安娜都市統計區外,以下的其它都市統計區也被包含在洛杉磯-長灘-里弗賽德聯合統計區中[16]:奧克斯納德-千橡-文圖拉都市統計區(2010年人口79萬7740),這一統計區完全位於文圖拉縣以內;里弗賽德–聖班納甸奴–安大略都市統計區(2010年人口411萬5871)則由里弗賽德縣(2010年人口210萬零516)聖班納甸奴縣(2010年人口201萬5355)組成。

洛杉磯–長灘–聖安娜都市統計區

 
洛杉磯市中心,大洛杉磯地區的中心商務區

根據2010年美國人口普查,這一地區所有人口超過6萬的城市列表:

里弗賽德–聖班納甸奴–安大略都市統計區

 
聖班納甸奴山谷

根據2010年美國人口普查,這一地區所有人口超過6萬的城市列表:

奧克斯納德–千橡–文圖拉都市統計區

 
文圖拉都市統計區海岸

人口統計

歷史人口數
調查年人口備註
1900250,187
1910648,316159.1%
19201,150,25277.4%
19302,597,066125.8%
19403,252,72025.2%
19504,934,24651.7%
19607,751,61657.1%
19709,972,03728.6%
198011,497,48615.3%
199014,531,52926.4%
200016,373,64512.7%
201017,877,0069.2%
2012年估計18,238,9982.0%
歷史數據來源[17]

根據2000年美國人口普查,整個大洛杉磯地區約有1637萬3645居民。其中55.1%是白人(39%是非西班牙裔白人),21%是其他種族,10.4%是亞裔,7.6%是非裔,4.7%是混血,0.9%是美洲土著,0.3%是太平洋島嶼居民。並且40.3%的居民有西語裔血統。31%(約506萬8千人)的居民是在其他國家出生的,這其中又有62.1來自於拉丁美洲國家,28.9%來自亞洲,6%來自歐洲,3%來自其他國家和地區。另外,佔總人數約20.2%的居民是在美國其他州出生的。

南方地區

雖然對大洛杉磯地區內並沒有做過正式的區域劃分,但《洛杉磯時報》曾將其劃分為以下地區[18]

政治

總統選舉結果
年份 共和黨 民主黨 其他
2008 37.3% 2,099,609 60.8% 3,425,319 1.9% 107,147
2004 45.3% 2,490,150 53.4% 2,932,429 1.3% 69,649
2000 41.3% 2,003,114 54.6% 2,652,907 4.1% 198,750
1996 38.3% 1,661,209 51.3% 2,220,837 10.4% 449,706
1992 33.8% 1,657,151 45.0% 2,202,345 21.2% 1,038,448
1988 53.8% 2,408,696 45.0% 2,014,670 1.2% 54,441
1984 60.6% 2,614,904 38.3% 1,650,231 1.1% 48,225
1980 55.5% 2,187,859 35.0% 1,381,285 9.5% 374,993
1976 50.8% 1,877,267 46.7% 1,728,532 2.5% 93,554
1972 57.7% 2,346,127 38.7% 1,573,708 3.6% 146,653
1968 50.3% 1,836,478 43.0% 1,570,478 7.3% 247,280
1964 44.0% 1,578,837 55.9% 2,006,184 0.1% 2,488
1960 50.8% 1,677,962 48.9% 1,612,924 0.3% 10,524

大洛杉磯地區是一個政治上較為分化的都市區。從1968年大選直至1988年大選,該地區選舉結果為共和黨連續6次獲勝,不過從1992年開始直至2012年大選,又連續6次由民主黨獲勝。洛杉磯縣是這一地區中人口最多的縣,也被視為是民主黨的重鎮,而橙縣則完全相反,成了共和黨的重鎮,自1940年起每一次總統選舉其支持的都是共和黨的候選人,另外的文圖拉縣、聖班納甸奴縣和里弗賽德縣總體來說也偏向共和黨較多[19]

經濟

大洛杉磯地區是世界第三大城市經濟體,僅次於大東京地區[20]紐約都會區[21][22]。2010年Greyhill的一份研究表明,洛杉磯都會區擁有約7360億美元的產值[23],而另一項統計則顯示大洛杉磯地區的產值則達到7706億美元[24]

大洛杉磯地區也是除日產汽車(Nissan)和富士汽車(Subaru)外所有亞洲汽車產商駐美國總部的所在地(日產汽車總部搬到了田納西州)。豐田、本田、萬事得、三菱、鈴木、現代和起亞汽車的總部都設立在這裏。

娛樂

作為世界娛樂之都英語The Entertainment Capital of the World[25],大洛杉磯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旅遊目的地之一,其主要看點包括:

海灘

 
拉古納海灘很受日光浴愛好者歡迎

購物中心

 
位於比佛利山羅德歐大道是知名商業購物區

電影製片廠

 
位於聖費爾南多谷中的華納兄弟製片公司

夜生活

遊樂園和主題公園

 
迪斯尼樂園的睡美人城堡

水上樂園

動物園

水族館

其它

主要商業區

交通

體育

隊伍 項目 聯賽 場館
洛杉磯公羊 美式足球 國家美式足球聯盟國家欖球聯合會 洛杉磯紀念體育場
洛杉磯閃電 美式足球 國家美式足球聯盟美國美式足球聯會 家得寶中心球場
洛杉磯道奇 棒球 美國職棒大聯盟國家聯盟 道奇體育場
洛杉磯天使 棒球 美國職棒大聯盟美國聯盟 安那罕天使球場
洛杉磯湖人 籃球 國家籃球協會 斯台普斯中心
洛杉磯快船 籃球 國家籃球協會 斯台普斯中心
洛杉磯國王 冰球 國家冰球聯盟 斯台普斯中心
阿納海姆鴨 冰球 國家冰球聯盟 本田中心
洛杉磯銀河 足球 美國職業足球大聯盟 家得寶中心球場
洛杉磯FC 足球 美國職業足球大聯盟 加州銀行體育場
洛杉磯火花 籃球 WNBA 斯台普斯中心

參見

參考資料

  1. ^ Metropolitan and Mic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s.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2008-03-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09). 
  2. ^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World's Largest Metropolitan Areas, 2012
  3. ^ Revealed: Cities that rule the world. CNN. 2010-04-10 [2011-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24). 
  4. ^ American Factfinder, 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Table: "GCT-PH1-R. Population, Housing Units, Area, and Density (geographies ranked by total population): 2000" from Data Set: "Census 2000 Summary File 1 (SF 1) 100-Percent Data", accessed 10 October 2007 at: [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5. ^ Wolch, Jennifer R.; Manuel Pastor, Peter Dreier. Up Against the Sprawl: Public Policy and the Making of Southern California.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4. ISBN 978-0-8166-4298-4. 
  6. ^ Orange County to County Commuting (PDF). Labor Market Information Division. [2013-04-2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07-21). 
  7. ^ Riverside County is 'extreme commute' king. North County Times. [2013-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07). 
  8. ^ U.S. Census Bureau Releases Data on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Change in the U.S. Based on Analysis of 2010 Census Results. U.S. Census Bureau. 2010-03-24 [2011-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0-16). 
  9. ^ The Global Cities Index 2010. Foreign Policy. 2010 [2011-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2). 
  10. ^ Newsroom: Population: Census Bureau Releases State and County Data Depicting Nation's Population Ahead of 2010 Census. Census.gov. [2012-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24). 
  11. ^ Mapping L_A_ - Los Angeles Times. [2013-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05). 
  12. ^ Ruther, Walter; Calavan, E. Clair; Carman, Glen E. The Origins of Citrus Research in California (PDF). The Citrus Industry (Oakland: Division of Agricul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89, V (Chapter 5) [2007-08-2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7-08-08). 
  13. ^ Petrix, Mark. From two orange trees Sprang an Empire. Inland Valley Daily Bulletin. 2007-10-30 [2007-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3-24). 
  14. ^ Sorba, Michael. Rails reach the Inland Empire. Inland Valley Daily Bulletin. 2007-10-30 [2007-1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08). 
  15. ^ Table 1. Annual Estimates of the Population for the United States, Regions, States, and Puerto Rico: April 1, 2000 to July 1, 2009. U.S. Census Bureau. 2009-12-22 [2009-12-24]. (原始內容 (CSV)存檔於2010-01-04). 
  16. ^ 16.0 16.1 U.S. Census Bureau – Combined statistical area population and estimated components of change: April 1, 2000 to July 1, 2008. [2013-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23). 
  17. ^ Older Suburbs in the Los Angeles Metropolitan Area (PDF). Local Government Commission. [2013-04-2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8-05-28). 
  18. ^ Mapping L_A_ - Los Angeles Times. Los Angeles Times. [2013-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05). 
  19. ^ Orange County Registrar of Voters – District Registration by Party[永久失效連結]
  20. ^ 平成19年度県民経済計算. [2013-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20). 
  21. ^ Zumbrun, Joshua. In Pictures: World's Most Economically Powerful Cities. Forbes. [2013-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08). 
  22. ^ GDP by State. Greyhill Advisors. [2011-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3). 
  23. ^ Gross Metropolitan Product - Greyhill Advisors. [2013-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6). 
  24. ^ U.S. Metro Economies: GMP – The Engines of America's Growth (PDF). [2013-04-2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7-03-13). 
  25. ^ Los Angeles Times Unveils Online 'Entertainment' Redesign. Reuters. 2008-01-28 [2013-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07).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