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帝侯號鐵甲艦

大選帝侯號(德語:SMS Großer Kurfürst[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建造的三艘普魯士級鐵甲巡防艦的末艦,以勃蘭登堡選帝侯腓特烈·威廉的雅號命名。其姊妹艦還包括有普魯士號腓特烈大帝號。大選帝侯號自1869年開始在威廉港帝國船廠德語Kaiserliche Werft Wilhelmshaven架設龍骨,至1878年才竣工;造成其工期漫長的部分原因是當艦上工程已開始後又進行了設計改動。它的主炮原本為安裝在中央裝甲炮台內的四門260毫米口徑箍炮德語Ringkanone,但在重新設計的過程中被改為置於艦舯一對雙座炮塔內。

歷史
德意志帝國
艦名 大選帝侯號
艦名出處 勃蘭登堡選帝侯腓特烈·威廉
建造者 基爾帝國船廠
動工日 1869年
下水日 1875年9月17日
服役日 1878年5月6日
結局 1878年5月31日意外撞沉
技術數據
艦級 普魯士級鐵甲艦
排水量
  • 設計:6821噸
  • 滿載:7718噸
全長 96.59米
全寬 16.30米
吃水 7.11米
動力輸出 5468匹馬力
動力來源 單軸單脹蒸汽機
帆索方案 全帆裝船
速度 14節
續航距離 1690海里以10節
乘員 46名軍官、454名水兵
武器裝備
  • 4 × 260毫米22倍徑箍炮德語Ringkanone
  • 2 × 170毫米25倍徑箍炮
裝甲
  • 上層裝甲帶:203毫米
  • 下層裝甲帶:102-229毫米
  • 炮塔:203-254毫米

大選帝侯號在處女航時便遭另一艘鐵甲艦威廉國王號意外撞沉。1878年5月31日,這兩艘艦與普魯士號一同穿越英倫海峽。它們遇到了一群正在航行的漁船;為了規避後者,大選帝侯號不慎侵入了威廉國王號所在的航道並發生碰撞,隨即在八分鐘內沉入海底。艦上有約269-284名船員溺亡。它的損失引發了一系列對碰撞情況的調查,最終分艦隊司令、海軍少將卡爾·費迪南德·巴奇德語Karl Ferdinand Batsch和大選帝侯號艦長、海軍上校亞歷山大·馮·蒙茨德語Alexander von Monts均被判無罪。該事件的政治內訌則導致調查委員會主席、時任波羅的海海軍站德語Marinestation der Ostsee主管的海軍少將賴因霍爾德·馮·維爾納英語Reinhold von Werner被逐出海軍。

設計

 
普魯士級艦隻示意圖

三艘普魯士級鐵甲艦均是根據1867年的艦隊規劃而訂購——鑑於在普丹戰爭期間,弱小的普魯士海軍無法突破丹麥海軍英語Royal Danish Navy封鎖,當時的北德意志邦聯議會遂批准了這項艦隊規劃,以壯大北德意志邦聯海軍。它們原本是作為炮廓艦英語Central battery ship訂購的,其後又被重新設計為炮塔艦德語Turret ship樣式;它們是德國艦隊中首個統一的鐵甲艦船級[1]

大選帝侯號的全長為96.59米,有16.3米的舷寬和7.12米的前吃水[2]它由一台三缸單脹蒸汽機提供動力,用以驅動以一副螺旋槳。所需的蒸汽是通過六台筒狀燃煤火管鍋爐英語Fire-tube boiler供給,並匯入一座煙囪內。其發動機額定功率為5,468匹公制馬力(5,393匹指示馬力),最高速度為14(26公里每小時)。此外,艦隻還配備有全帆船具,總表面積達1834平方米。它的標準船員編制為46名軍官及454名水兵。[3]

大選帝侯號的主炮為四門260毫米22倍徑箍炮德語Ringkanone,安裝在艦舯基線的一對雙座炮塔上。竣工時,它還配備有兩門170毫米25倍徑追擊炮英語Chase gun,分設於艏艉兩端。[4]艦隻的裝甲由鍛鐵製成,並以柚木為襯墊。裝甲帶由兩層列板英語strake組成;上層列板有203毫米厚,下層列板的厚度範圍從102至229毫米不等。兩者都襯有234至260毫米的柚木。炮塔的側部裝甲厚度在203至254毫米之間,背襯的柚木則為260毫米厚。[2]

建造

大選帝侯號是由德國海軍向位於威廉港帝國船廠德語Kaiserliche Werft Wilhelmshaven訂購;自1869年開始架設龍骨,造艦序號為2。[2]當時帝國海軍正逐漸擺脫對外國船廠的依賴,因此這是德國本土建造的首批帶有旋轉炮塔的鐵甲艦。該艦於1875年9月17日下水,並於1878年5月6日投入德國艦隊使用。[4]它共花費德國政府730.3萬金馬克[2]按照最初的設計,大選帝侯號的主炮是佈置在一個中央炮台內;當艦隻動工後,又被調整設計為安裝在一對雙座炮塔內。為此,儘管它是同級三艦中第一艘架設龍骨的,但也是最後一艘下水和入役的;當中的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它是由新成立且缺乏經驗的國營船廠所建造,而其姊妹艦普魯士號則是由一家經驗豐富的商用私營造船廠建造的。[5]

沉沒

 
大選帝侯號在處女航時沉沒

1878年4月,在海軍少將卡爾·費迪南德·巴奇德語Karl Ferdinand Batsch的指揮下,鐵甲訓練分艦隊(即公海艦隊的雛形)重新開啟了一年一度的夏季集訓。大選帝侯號於5月6日入役後便加入了該部隊,同在陣中的還有其姊妹艦普魯士號、腓特烈大帝號和大型鐵甲艦威廉國王號。在集結過程中,腓特烈大帝號因在基爾灣擱淺並對船體造成了嚴重破壞,從而使它無法參加即將到來的訓練巡航。另外三艘艦則於5月29日從威廉港出發,駛向英倫海峽[6]其中威廉國王號和普魯士號排成一列航行,大選帝侯號則位於右舷側。31日上午,這三艘艦在英國福克斯通對開海面突然遇到兩艘帆船,迫使威廉國王號和大選帝侯號進行緊急規避。大選帝侯號轉向右舷躲避帆船,而威廉國王號試圖從兩艘船之間穿過,但它和大選帝侯號之間的距離不足。因此,它滿舵轉向左舷以避開大選帝侯號,但速度不夠快;與此同時,大選帝侯號卻因為值更官德語Wachoffizier誤解了命令也轉向左舷。結果,威廉國王號發現自己正對着大選帝侯號,[7]它的艦艏撞角在大選帝侯號的船體上撕開了一個大洞。[8]


為了改善通風條件,大選帝侯號的水密艙壁當時尚未完全封閉,以至於該艦在不到8分鐘的時間內便沉沒。[7]儘管分艦隊的另外兩艘艦以及從桑德蓋特德語Sandgate和福克斯通趕來的船隻試圖營救船員,但仍造成了大量人員溺亡。遇難人數的統計口徑各不相同。據海軍歷史學家埃里希·格勒納英語Erich Gröner報道,在500名船員中共有269人於事故中喪生;[4]勞倫斯·桑德豪斯則稱有276人遇難;[6]而艾丹·多德森給出的死亡人數甚至為284人。[9]許多遺體最終被安葬在了福克斯通的切里頓路公墓(Cheriton Road Cemetery),並在那裏豎立了一座大型紀念碑。英國作曲家亞瑟·蘇利文在前往巴黎的途中目睹了這一事件,並寫道:「我看到了這一切,看着這艘不幸的艦隻慢慢沉沒,消失在清澈明亮的陽光下,水面像一個平靜的湖。場面太可怕了,然後我們看到所有的船隻都在四處移動,把倖存者抬到船上,有些人已經精疲力竭了」。獲救人員包括有大選帝侯號時任艦長、海軍上校亞歷山大·馮·蒙茨德語Alexander von Monts[10]

威廉國王號在碰撞中也嚴重受損,大量的海水從艦艏湧入。其艦長起初打算命令艦隻靠岸以防止沉沒,但最終決定用水泵將入水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該艦是由英國建造的,因此可以在樸茨茅夫進行臨時修理,以便返回德國。[7]碰撞發生後,德意志帝國海軍立即針對分艦隊司令巴奇少將、兩艘涉事艦隻的指揮官蒙茨和屈內上校,以及大選帝侯號的大副克勞薩中尉召開軍事法庭,以調查沉船事件。[11]

調查

在隨後由時任波羅的海海軍站德語Marinestation der Ostsee主管、海軍少將賴因霍爾德·馮·維爾納英語Reinhold von Werner主持的調查中,蒙茨作證稱,他沒有得到足夠的時間來熟悉艦隻及其船員,船員自己也不熟悉該艦。蒙茨認為,新入役艦隻的動員過程應持續四至六周,而不是他所得到的三周。在分艦隊離開威廉港的前一天,巴奇也曾向帝國海軍部長步兵上將阿爾布雷希特·馮·施托施抱怨稱,大量船廠工人仍在大選帝侯號艦上完成收尾工作。維爾納及調查委員會最終裁定巴奇存在過錯,而蒙茨則無罪。[12]

 
福克斯通的紀念碑插畫

施托施對訴訟程序演變成為批評其政策的論壇感到憤怒,並將此歸咎於維爾納。他向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提出申訴,稱調查不公平地指責了巴奇,並要求為涉案軍官設立新的軍事法庭。與此同時,施托施發動了一場將維爾納逐出海軍的運動。此舉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確保其門生巴奇能夠在施托施退休後成為他的接班人。[13]儘管維爾納的聲望很高,尤其是得到了威廉一世及腓特烈·威廉皇儲的支持,但他還是無法阻擋施托施迫使其下台所作的努力。至1878年10月15日,維爾納引咎退休。[14]

第二次軍事法庭再次裁定巴奇有罪,而蒙茨免於玩忽職守。1879年1月進行的第三次調查則推翻了先前的判決,判處蒙茨1個月零2天的監禁,但德皇拒絕執行這項懲戒。這就需要進行再一場審判,並重新作出最初的判決,判處巴奇監禁6個月。在巴奇服刑兩個月後,德皇赦免了他的剩餘刑期。施托施對自己的門生承擔沉船責任感到失望,他要求再次向軍事法庭起訴蒙茨,但後者仍然被判無罪。德皇正式批准了這一判決,從而結束了對大選帝侯號沉船事件的一系列審判鬧劇。[15]

沉船事件的另一個後果是導致帝國議會對海軍開支的厭惡情緒持續了多年。這種不願為海軍撥款所帶來的影響便是,在188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裏,新造主力艦的所需資金都無法得到批准。此外,由於資金短缺,原本應屬於薩克森級成員的奧爾登堡號鐵甲艦也不得不大幅削減其設計方案。[16][17]

在福克斯通的切里頓路公墓豎立有一個巨大的方尖碑,以紀念在大選帝侯號沉船中喪生的生命。[18][19]在1903年以前,德國人也曾反覆考慮打撈沉船的計劃。[9]2020年,英格蘭歷史遺蹟協會英語Historic England宣佈將紀念碑列為二級保護建築,而沉船本身也將根據《1979年古蹟和考古區域法案英語Ancient Monuments and Archaeological Areas Act 1979》進行安排,允許有條件開展觀光潛水,但禁止打撈或移走文物。[20]

腳註

註釋
  1. ^ SMS表示Seiner Majestät Schiff, 即「陛下之艦」。
引用
  1. ^ Dodson,第14, 20頁.
  2. ^ 2.0 2.1 2.2 2.3 Gröner,第5頁.
  3. ^ Gröner,第5–6頁.
  4. ^ 4.0 4.1 4.2 Gröner,第6頁.
  5. ^ Gardiner,第244頁.
  6. ^ 6.0 6.1 Sondhaus Weltpolitik,第124頁.
  7. ^ 7.0 7.1 7.2 Irving,第135頁.
  8. ^ Sondhaus Naval Warfare,第109頁.
  9. ^ 9.0 9.1 Dodson,第26頁.
  10. ^ Sondhaus Weltpolitik,第126頁.
  11. ^ The New York Times & 1879-01-09.
  12. ^ Sondhaus Weltpolitik,第127–128頁.
  13. ^ Sondhaus Weltpolitik,第128–129頁.
  14. ^ Sondhaus Weltpolitik,第129–130頁.
  15. ^ Sondhaus Weltpolitik,第131–132頁.
  16. ^ Dodson,第30頁.
  17. ^ Sondhaus Weltpolitik,第135頁.
  18. ^ Imperial War Museum. [2021-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1). 
  19. ^ Photos of memorial (PDF). [2021-01-1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1-21). 
  20. ^ Brown, Mark. German warship wreck off Kent coast given heritage protection. The Guardian. 5 June 2020 [5 June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2).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大選帝侯號鐵甲艦

51°0′36″N 1°9′39″E / 51.01000°N 1.16083°E / 51.01000; 1.16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