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野芋
大野芋(學名:Leucocasia gigantea)是天南星科芋屬的植物。分佈於馬來半島、中南半島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四川、雲南、安徽、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等地,生長於海拔100米至700米的地區,一般生長在石灰岩地區、溝谷地帶、林下濕地或石縫中。可食用,外觀近似同科且有毒的姑婆芋,切勿搞混。
大野芋 | |
---|---|
科學分類 | |
界: | 植物界 Plantae |
演化支: | 維管束植物 Tracheophyta |
演化支: |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
演化支: | 單子葉植物 Monocots |
目: | 澤瀉目 Alismatales |
科: | 天南星科 Araceae |
屬: | Leucocasia |
種: | 大野芋 L. gigantea
|
二名法 | |
Leucocasia gigantea (Blume) Hook. f.
|
描述
大野芋為常綠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可長達3米,葉片和莖部均為綠色,花具有均為白色的佛燄苞及肉穗花序,花期為冬季至初夏(日本)[1]。在爪哇,大野芋的塊莖有時被用作調味料[2]。乾燥後,可保存數月至數年[2],使其適合用作救荒食物[3]。
各地別名及用途
日本
在日本,大野芋常被稱為ハスイモ(白芋)[4]或蓮芋,是高知縣和德島縣的農林產物。由於當地的大野芋是由沖繩縣(琉球群島)引入,因此大野芋在當地也被稱為リュウキュウ(音即琉球)[5]。在高知縣西部和愛媛縣南予地方的部分地區,大野芋也被稱為ツイモ(tsu-imo)。當地人會取其海綿狀的莖,把它部分剝皮,在水中浸泡一段時間以除去黏液,撒上少許鹽,擠出水分,然後用於醋物(膾)、沙拉、刺身的裝飾、燉菜(煮しめ)、味噌湯等[1]。在高知縣,大野芋的莖會被用於製作一道稱為琉球壽司(リュウキュウ壽司)的料理[6]。在沖繩,大野芋的莖則常被用作烹調雜炒及味噌湯[7]。
在肥後國,約為現今的九州熊本縣,乾掉的大野芋莖被稱為「肥後芋莖」,並在歷史曾被(主要為女性)用作性玩具[8]。
越南
大野芋在越南被稱為dọc mùng[9][10][11]。於越南南部部分省份,它亦被稱為bạc hà(但在越南北部,該詞意思為薄荷)[12],並在當地常被用於烹調酸魚湯(Canh chua / 羹䣷)和米粉。
泰國
在泰國,大野芋(泰語:ตูน)為當地濕地的野生植物,當地人會把它生吃,用於泰式辣醬、青木瓜沙拉、拉帕等料理中。此外,其嫩葉和莖亦會用於烹調泰式酸咖喱(kaeng som)[13]。
西方國家
在西方國家,它作為一種農作物或食品成分並不常見,並且有多種名稱,容易與其他品種混淆。在英語中,大野芋的莖常被稱作「越南大黃」(Vietnamese rhubarb)[14],但實際上並非大黃。其他別名包括「象耳」(Elephant ear[14])、「巨芋」(Giant Taro)、「印度芋頭」(英語:Indian Taro[15];法語:colocase de l'Inde[16])等。
與姑婆芋的關係
大野芋在許多方面與蘭嶼姑婆芋(學名:Alocasia macrorrhizos)相似,而大野芋亦可能是透過芋頭和蘭嶼姑婆芋之間的自然雜交而產生的[2]。蘭嶼姑婆芋在越南山區被採集為豬飼料[17]。在印度,蘭嶼姑婆芋有時會被長期烹煮,以用作救援食品[18]。
混淆大野芋與姑婆芋(學名:Alocasia odora)是危險的。姑婆芋在日本主要作為觀賞植物栽培,由於其葉子形狀與芋頭、大野芋相似,不小心誤食引起食物中毒的案例不少,厚生省已警告人們不要食用姑婆芋[19][20]。然而,姑婆芋有時會在中國和越南被用作藥用[21][17]。
圖像
-
大野芋(白芋)的畫像
-
大野芋呈海綿狀的莖部
參考文獻
- ^ 1.0 1.1 リュウキュウ(琉球)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株式會社 科學技術研究所
- ^ 2.0 2.1 2.2 The Global Diversity of Taro Ethnobotany and Conservation[失效連結] Bioversity International
- ^ 図解|醫食同源辭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環境工學研究所 WEEF
- ^ Nguyen Thi Ngoc Hue 'Taro diversity and use in Vietnam' Ethnobotany and genetic diversity of Asian taro: focus on China
- ^ 『食材図典Ⅲ 地産食材編』、小學館、2008年。
- ^ 第18回 高知県(その2) 高知なのにリュウキュウの謎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日本経済新聞
- ^ ハスイモ、大きな花咲く 梅雨の庭に白が映え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琉球新聞
- ^ ひご‐ずいき goo辭書
- ^ Nguyen Thi Ngoc Hue 'Taro diversity and use in Vietnam'. Ethnobotany and genetic diversity of Asian taro: focus on China
- ^ Loài Dọc mùng[永久失效連結] Tri thức việt - Vietgle.
- ^ MATSUDA M and NAWATA E "Taro in Northern Vietnam : Its Uses, Cultivation, and Genetic Variation" Japa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VOL.46;NO.4;PAGE.247-258(2002)
- ^ Cultivated Plant Collections from Market Plac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My Lien Thi Nguyen
- ^ タイの健康野菜. [2024-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1).
- ^ 14.0 14.1 ASIAN VEGETABLE NAM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globetrotting gourmet
- ^ "T̀ư đỉên Vịêt-Anh = Vietnamese-English dictionary" Đ̣ăng Ch́ân Liêu, Lê, Khả K̂é, 1990
- ^ "T̀ư đỉên Vịêt-Pháp = Dictionnaire Vietnamien-Français" Lê Khả Ḱê, Nguỹên Lân, 1992
- ^ 17.0 17.1 "ベトナム北部におけるタロイモ : その利用,栽培および遺伝的変異 Taro in Northern Vietnam : Its Uses, Cultivation, and Genetic Variation" 松田 正彥, 縄田 栄治著、熱帯農業 46(4)、2002年
- ^ 佐々木高明『照葉樹林文化の道』NHKブックス、1982年、p43。
- ^ 食べられないイモ『クワズイモ』. サイエンスなび. さいたま市健康科學研究センター. 2017年6月23日 [2017-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06).
- ^ 「クワズイモ」誤食に注意呼び掛け 厚労省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日本経済新聞
- ^ Boyce, Peter C. (2008). A review of Alocasia (Araceae: Colocasieae) for Thailand including a novel species and new species records from South-West Thailan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