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風凜凜進行曲
《威風凜凜進行曲》(英語:Pomp and Circumstance Marches),又譯作《威風堂堂進行曲》、《威儀堂堂進行曲》,作品第39號,是英國作曲家愛德華·艾爾加在1901年至1934年間創作的一組管弦樂進行曲。這部作品包括以下六支進行曲:《D大調第一進行曲》、《a小調第二進行曲》、《c小調第三進行曲》、《G大調第四進行曲》、《C大調第五進行曲》和《g小調第六進行曲》,其中前五曲是埃德加作為作品第39號發表的,第六曲則是未完成的遺作。每支進行曲的演奏時間大約是五分鐘。
《威風凜凜進行曲》中最著名的是《D大調第一進行曲》,常作為美國高中的《畢業進行曲》,經修改填詞而成的《光榮歲月的土地》則是英國愛國歌曲,也是為英王《加冕頌歌》的終章。而《第四號進行曲》經填詞成為二戰時的英國愛國歌,同時也是是宗教儀式上常用的退場曲目。此曲也在流行文化中廣為使用。
標題
該進行曲的標題「威風凜凜」來自於莎士比亞的劇作《奧賽羅》第三幕第三場的台詞:「……永別了,長嘶的駿馬、銳厲的號角、驚魂的鼙鼓、刺耳的橫笛、莊嚴的大旗和一切戰陣上的威儀(pomp, and circumstance of glorious war)!」[1][2]。
在《第一號進行曲》的總譜上,埃德加引用了詩歌《榮耀的進軍》(The March of Glory)中的一段詩句作為主題句[3]。他想藉此表達的意思是,戰爭場面看似雄壯華美(pomp),但真實的戰爭環境(circumstance)則是則是枯燥而恐怖的。
曲目
《D大調第一進行曲》
題獻
《第一號進行曲》創作於1901年,題獻辭是「致我的朋友阿爾弗雷德·E·羅德瓦爾德以及利物浦管弦樂團的成員們」。
配器
2短笛(第二短笛即興),2長笛,2雙簧管,2單簧管(A調),低音單簧管(A調),2巴松管,低音巴松,4圓號(F調),2小號(F調),2短號(A調),3長號,大號,3定音鼓,敲擊樂器(大鼓,鈸,三角鐵,小鼓,馬鈴,手鼓即興),2豎琴,風琴以及弦樂器
歷史
1901年10月19日,阿爾弗雷德·羅德瓦爾德指揮的利物浦管弦樂團在利物浦舉行了《第一號進行曲》的首演。兩天後,亨利·伍德(Henry Wood)指揮的《第一號進行曲》在倫敦逍遙音樂會上進行了演出,觀眾反響熱烈,使得樂團兩次返場演奏了這支曲目,伍德形容「這是逍遙音樂會有史以來的首次」[4]。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在聽完該曲後建議應該給這首曲子填上歌詞使之成為一首偉大的歌。
1902年,艾爾加在為愛德華七世譜寫《加冕頌歌》(Coronation Ode)時,對《第一號進行曲》的中段(trio)部分進行了修改,並由A·C·本森(A. C. Benson)填詞,使之成為加冕頌歌的末樂章《光榮歲月的土地》。
光榮歲月的土地隨後成為了一首廣為傳唱的英國愛國歌,並成為了英格蘭隊在體育運動中常用的一首國歌。在一年一度的逍遙音樂會上,這首歌曲也是保留曲目,並會按首演時的慣例演奏兩次。
1905年6月28日,艾爾加應邀前往美國耶魯大學接受音樂學博士榮譽學位,並指揮演奏了《第一號進行曲》。此曲在教員和學生中廣受好評,因而耶魯大學採用其為畢業典禮配樂,並逐漸傳播至其他學校,通常在畢業典禮入場和開幕時進行演奏[5]。目前,而幾乎所有高中和部分大學會在畢業典禮上使用《第一號進行曲》的中段部分,因而它又稱作《畢業進行曲》[6]。這一樂段在美國則直接稱作《威風凜凜》。
在意大利,此曲則作為禮拜音樂使用,名為《上帝的榮耀教堂》(Santa Chiesa di Dio)。
曲式
《第一號進行曲》採用三部曲式,以引子:熱烈的極快板開始,隨後進入一個新的主題:強拍與短音節交替出現,而低音部則持續地奏出不和諧音。此時,弦樂隊演奏一段富有節奏的旋律,並以升調和降調重複一遍,之後木管樂器加入演奏並重複整個部分。在進入中段之前,銅管樂器會在木管和弦樂的旋律上奏出高音,而敲擊樂器則會伴隨巴松管發出有節奏的單音。其後,小號和長號會引導整個樂團進入最著名的中段部分。中段部分先由第一小提琴、四支圓號和兩支單簧管以下屬音G大調演奏主題,其後整個管弦樂隊和豎琴加入演奏,重複這一主題,最後風琴也加入演奏,在D大調上再次重複主題。結尾部分則再現引子部分的輕快主題。
《a小調第二進行曲》
題獻
《第二號進行曲》創作於1901年,題獻辭是「致我的朋友格蘭維爾·班托克」。
配器
短笛,2長笛,2雙簧管,2單簧管(A調),低音單簧管,2巴松管,低音巴松,4圓號(F調),2小號(F調),2短號(A調),3長號,大號,3定音鼓,敲擊樂器(2小鼓,三角鐵,鐘琴,馬鈴,大鼓,鈸)以及弦樂器。
歷史
1901年10月19日,《第二號進行曲》的首演在《第一號進行曲》之後進行,依然是由羅德瓦爾德指揮,利物浦管弦樂團演奏。兩天之後,該曲也在逍遙音樂節上進行了演出。
曲式
《第二號進行曲》是六支進行曲中長度最短、結構最簡單的一支。該曲以銅管樂器的一聲巨響引起注意,隨後弦樂器安靜地奏出一個簡單的斷奏主題,其他樂器逐漸加入並突然達到頂點。這一主題重複一次後進入第二主題。第二主題由圓號和單簧管奏出,弦樂、銅管和鐘琴隨後加入演奏。接着開場主題重複一次,並由低音樂器引出中段部分。中段部分由木管樂器奏出簡單愉悅的旋律,弦樂和銅管作出應答。其後中段重複一次,以漸弱的小鼓和圓號結尾。
《c小調第三進行曲》
題獻與歷史
《第三號進行曲》於1904年11月完成創作,1905年發表。題獻辭是「致我的朋友艾弗·阿特金斯(Ivor Atkins)」。首次演出於1905年3月8日在女王大廳舉行,艾爾加親自指揮。
配器
短笛,2長笛,2雙簧管,英國管,2單簧管(B♭調),低音單簧管(B♭調),2巴松管,低音巴松,4圓號(F調),2小號(B♭調),2短號(B♭調),3長號,大號,3定音鼓,敲擊樂器(小鼓,中音鼓,大鼓,鈸)以及弦樂器。
曲式
《第三號進行曲》的引子不同於其他進行曲活潑的氛圍,而是刻意顯得嚴肅。低音單簧管、巴松管和圓號伴隨着音節間的鼓點,奏出低沉壓抑的快速旋律,接着銅管奏出一個嚴肅的主題,進而是整個樂團的合奏。開頭的陰沉主題再現,然後進入中段。中段部分以一段活潑的單簧管獨奏開始,隨後加入簡單的弦樂伴奏,呈現出一個典型的艾爾加式弦樂主題。最後整個主題再現一次,並迅速結尾。
《G大調第四進行曲》
題獻
《第四號進行曲》於1907年6月7日完成創作。題獻辭是「致我在赫里福德的朋友G.羅伯遜·辛克萊博士(Dr. G. Robertson Sinclair)」[7]。
配器
短笛(兼第三長笛),2長笛,2雙簧管,英國管,2單簧管(B♭調),低音單簧管(B♭調),2巴松管,低音巴松,4圓號(F調),3小號(B♭調),3長號,大號,3定音鼓,敲擊樂器(小鼓,大鼓,鈸),2豎琴以及弦樂器。
歷史
《第四號進行曲》於1907年8月24日在女王大廳首演,艾爾加親自指揮。該曲的受歡迎程度不亞於《第一號進行曲》,中段部分也成為了著名的儀式音樂。
該曲的中段首先用於歌曲《國王之路》(The King's Way)中。這首歌是艾爾加1909年為了紀念倫敦國王路(Kingsway)的開通而寫的,他的妻子是詞作者。在二戰中,這段樂曲則由艾倫·帕特里克·赫伯特(Alan Patrick Herbert)填詞,成為了一首著名的英國愛國歌曲《自由之歌》(Song of Liberty)[8]。1981年,在查爾斯親王與戴安娜王妃的婚禮上,該曲作為退場曲目演奏。這對夫婦向伊利沙伯二世行過禮後,走出聖保羅座堂時,響起的音樂正是《第四號進行曲》。
2023年5月6日,英王查爾斯三世與卡蜜拉王后加冕典禮,於西敏寺舉行,該曲時隔42年再次起用為皇家典禮的退場曲目。在典禮結束,國王與王后步出西敏寺、並向與會來賓致意時,現場樂團正是演奏《第四號進行曲》來歡送王駕。
曲式
《第四號進行曲》的引子部分主要是兩小節旋律的不斷變化呈現,中段部分的結構則類似於《第一號進行曲》。前八小節,中提琴和高音木管樂器在整個樂隊的伴奏下演奏主旋律,隨後銅管樂器和低音木管樂器加入再現主題。之後在一小段安靜的旋律將全曲引入中段部分。中段部分先由小提琴、圓號和單簧管在下屬音C大調上演奏主題,其後小提琴在其所能表現的最低音——G弦上拉奏,並由圓號、巴松和低音弦樂伴奏。而後整個樂隊加入演奏D大調上再次重複這一主題和引子的主題。最後則由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的漸緩旋律結尾。
《C大調第五進行曲》
題獻
《第五號進行曲》完成於1930年,遠晚於前四號作品。題獻辭是「致我在赫里福德的朋友珀西·C·赫爾博士(Dr. Percy C. Hull)」。
配器
短笛,2長笛,2雙簧管,英國管,2單簧管(B♭調),低音單簧管(B♭調),2巴松管,低音巴松,4圓號(F調),3小號(B♭調),3長號,大號,3定音鼓,敲擊樂器(小鼓,大鼓,鈸)以及弦樂器。
歷史
《第五號進行曲》於1930年9月20日在女王大廳首演,由亨利·伍德指揮。兩天之前,艾爾加在倫敦國王路大廳(Kingsway Hall)抱病指揮了該曲的錄音版本[9]。
曲式
《第五號進行曲》捨棄了引子部分,直接由一段充滿自信的旋律展開到了中段部分。中段部分的起始類似《艾爾加第一交響曲》,只有一段安靜的旋律。隨後這段旋律變強並發展。隨後開頭的旋律又柔緩地再現了一次,之後中段主題經過發展又重現了一次。結尾部分的處理則類似於愛德華·葛利格的《在山魔王宮中》。
《g小調第六進行曲》
歷史
艾爾加於1934年去世,只留下了《第六號進行曲》的草稿,未能完成這套進行曲的最後一支作品。2005年,艾爾加遺產信託的律師將這份草稿及相關資料交給了英國作曲家安東尼·佩恩(Anthony Payne)。儘管得到了草稿並得知該曲的主題為「前途暗淡」,佩恩認為這些資料並不足以幫助他完成這部作品。幸而研究者在英國皇家教堂音樂學院發現艾爾加的三張手寫總譜,為佩恩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該曲的寫作才得以完成。
2006年8月2日,安德魯·戴維斯(Andrew Davis)指揮BBC交響樂團在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舉行的逍遙音樂會上首次演奏了這一曲目。首次錄音版本則是由理查德·希科克斯(Richard Hickox)指揮的BBC威爾斯國家管弦樂團完成的。
配器
短笛,2長笛,2雙簧管,英國管,2單簧管(B♭調),低音單簧管(B♭調),2巴松管,低音巴松,4圓號(F調),3小號(B♭調),3長號,大號,4定音鼓,敲擊樂器(小鼓,大鼓,鈸,馬鈴,鐘琴)以及弦樂器。
改編版本
《威風凜凜進行曲》的鋼琴獨奏版本是由阿道夫·施密德和維克多·海呂哈欽森完成的。其第一號進行曲的鋼琴二重奏版本則由施密德完成。該曲的風琴版本由埃德溫·H·勒馬爾和G·R·辛克萊改編,此外還有威廉·麥克維克的簡化版本。此曲的軍樂隊版本是由M·雷特福德和T·康威·布朗改變的。英式銅管樂隊版本的第一號作品(轉至B♭調)則是J·奧德·休謨完成的。
錄音版本
《威風凜凜進行曲》(第一號和第四號)的首次錄音在1915年1月進行,艾爾加為HMV公司指揮錄製了編號D179的唱片[10]。
流行文化
參考文獻
- 引用
- ^ 《奥塞罗》中文剧本——第三幕. 莎士比亞. [2013-05-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30).
- ^ Othello, Act III. William Shakespeare: The Complete Works. [2007-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7).
- ^ Maine: Works pp. 196–7
- ^ Henry Wood, My Life of Music p. 154
- ^ Why Americans graduate to Elgar. Elgar – His Music. Elgar Foundation. 2006-12-08 [2007-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06).
- ^ Hoffman, Miles. Pomp and Circumstance; familiar standard marches ahead of competitors. Morning Edition. National Public Radio. 2003-05-27 [2009-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5).
- ^ 喬治·羅伯遜·辛克萊博士當時是赫里福德教堂的管風琴師。
- ^ Elgar Foundation. Pomp and Circumstance Marches nos. 1–5, Op. 39. Elgar – His Music. [2007-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1).
- ^ Moore, p. 786
- ^ Kennedy, p. 302
- ^ 冬奥会上的19首世界名曲北京冬奥会开幕式 歌单来啦. 搜狐網. 2022-02-05 [2022-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5).
- 書籍
- Kennedy, Michael. Portrait of Elgar Third editi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7. ISBN 0-19-284017-7.
- Maine, Basil. Edward Elgar: His Life and Works, vol. 2: Works. London: G. Bell & Sons Ltd. 1933.
- McVeagh, Diana M. Elgar the Music Maker. London: Boydell Press. 2007. ISBN 978-1-84383-295-9.
- Moore, Jerrold N. Edward Elgar: A Creative Lif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ISBN 0-19-315447-1.
- Wood, Henry, My Life of Music (London, 1938)
外部連結
- YouTube上的艾爾加於1931年指揮的《第一號進行曲》中段部分
- 《威風凜凜進行曲》:國際樂譜典藏計劃上的樂譜
- 《威風凜凜進行曲》的免費樂譜,來自Cantorion.org
- 《威風凜凜進行曲》的所有錄音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