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汶大屠殺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2020年5月23日) |
安汶大屠殺,是1623年發生在安汶島上的一起大規模處決事件。處決方為荷蘭東印度公司,被處決者共有二十人,其中十人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職工,九人是日本人,一人是葡萄牙人。安汶島時為英國人的殖民地,這起事件是由於英國和荷蘭在殖民地之間的衝突引發的。[1][2]
背景
安汶島是位於摩鹿加群島南部的一個小島,以出產丁香等香料而聞名。自1512年以來,該島的香料貿易一直由葡萄牙壟斷。然而1599年荷蘭人趕走葡萄牙人,並於1605年建立堡壘以鞏固控制權。英國於1615年開始參與該島香料貿易,與荷蘭展開激烈競爭。
為了解決貿易爭端,英國和荷蘭於1619年簽署協議:
- 香料貿易的利潤,以荷蘭2:英國1的比例分配。
- 兩國相互承認先前在島上所佔的領土所有權,但將來新取得的領土將以荷蘭1:英國1的比例分配。
不過荷蘭並未嚴格遵守此協議,英國甚至計劃出兵驅逐在巴達維亞的荷蘭人,雙方的衝突仍未減少。
此時日本進入和平的江戶時代,不少在關原之戰與德川家為敵的大名被改易,因而出現大量浪人。許多浪人來到東南亞,作為當地政府或歐洲人的傭兵,當時在安汶島上也有一些被英國人僱用的日本傭兵。
事件經過
1623年2月10日晚上,一名來自日本平戶,由英國東印度公司僱用的傭兵七藏,向荷蘭守衛詢問堡壘的城牆結構和駐紮士兵人數。荷蘭方因此拘捕並拷問七藏,七藏坦承英國計劃佔領荷蘭堡壘。
荷蘭方決定先下手為強,立即出兵逮捕了30多名英國東印度公司人員。3月9日,荷蘭方將10名英國人、9名日本人和1名葡萄牙人處死,藉此驅逐了島上的英國勢力。
由於英國計劃佔領荷蘭堡壘的證據僅來自拷問七藏的口供,也有說法認為這起事件是由荷蘭東印度公司主導的陰謀。
後續
這起事件使英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下降,荷蘭對摩鹿加群島的控制更加穩固。然而,英國將香料種子帶到印度洋、加勒比海的殖民地並栽種成功,香料的市場價格逐漸下降。荷蘭基於香料的貿易主導地位因此下降,英國則改在印度和伊朗進行棉花貿易來增加收入。
第一次英荷戰爭兩年後,英國與荷蘭於1654年締結《西敏寺條約》,荷蘭被要求對此事件懲處兇手,並賠償英方受害者家屬損失。此時距離事發已經過31年,涉案當事人都已去世,因此並沒有實際的懲處行為,英方受害者家屬總共獲得了約3,615英鎊的賠償金。
這是一篇與歷史或歷史學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