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剎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4年11月16日) |
巴剎(bazaar,東南亞從馬來語譯巴刹,中國西部從維吾爾語譯巴扎,詞源為波斯語بازار bāzār),是部分受波斯文化影響的地區對集市或者市場大廳的稱呼,尤其是指中東地區的集市街道,這些街道往往有頂棚遮掩,街道兩旁有許多小的攤頭和店鋪。
中東巴剎的特點是許多販賣類似商品的店鋪集中在一起。巴剎的另一特徵是兼有批發商與零售商,有些商鋪同時有批發商和零售商的作業。一般巴剎位於清真寺附近。
儘管巴剎這一單詞源於波斯語,但是這一形式的商業模式已經為世界各地的本地人所廣泛接受。[1]在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汶萊,巴剎被分為乾巴剎和濕巴剎。售賣魚類水產以及菜場被稱作濕巴剎,而售賣食品的地方稱作乾巴剎。而在香港某些市場或市集,例如甘肅街玉器市場和樂富市集,英文直譯也是「巴剎」之意。
參見
參考資料
- ^ BAZAAR s. H. &c. From P. bāzār, a permanent market or street of shops.. 芝加哥大學. [2007-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08).
外部連結
- Iran Chamber Society on Architecture of the Bazaar at Isfahan(英文)
- 1911 Britannica article "Bazaar"(英文)
這是一篇經濟學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