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居
康居,或康居國,東漢以後亦簡稱康國,又譯颯秣建國,位於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是古代生活在中亞地區的半游牧民族的國家或部落聯盟,活動範圍主要在今哈薩克東部及錫爾河中下游。唐代記載中,為昭武九姓宗主國之一,為粟特的一支。
名稱
在現在主流學者中,康居這個名稱,通常被認為源自粟特的變形。
概論
漢朝時期,居住於大宛、烏孫之西北,大月氏之北,奄蔡之東,呼揭以及貝加爾湖的丁零以西等地帶。公元前2世紀,控弦者八九萬人;公元前1世紀末年,人口達六十萬,擁有軍隊十二萬,以卑闐城作為國都和中心(今中亞澤拉夫尚河附近或錫爾河北岸[1]);據《漢書·西域傳》所載,康居國的錫爾河中下游有五個小王,即蘇籌王(治蘇籌城)、附墨王(治附墨城)、窳匿王(治窳匿城),罽王(治罽城)和奧鞬王(治奧鞬城),這五個王以及其五座城池在康居王統治之下,一說這五座城即粟特商人城池的前身,後世中國史籍上稱為昭武九姓,通稱索格底亞那,關於這五座城的居民與以卑闐城為統治中心的康居王族是否屬於同一族存在不同意見[2]。和所有游牧民族一樣,康居人隨季節的變化而遷徙。冬季他們南下於錫爾河一帶,夏季北上至「蕃內」,兩地相距數千里之遙。他們可能是伊朗人種。
張騫從西域返回漢都後,帶來了很多關於康居國的信息。漢武帝太初二年(前103年)李廣利第二次伐大宛時,康居王曾答應援助大宛,但見圍困貴山城的漢兵處於優勢未進攻。漢宣帝神爵四年(前58年),匈奴發生內亂,五單于紛爭。直至五鳳二年(前56年),匈奴呼屠吾斯自立為郅支單于,與其弟呼韓邪單于對敵。呼韓邪部降漢南遷。郅支部則向西北遷徙,於初元五年(前44年)以3000殘兵移至康居領土,據記載郅支單于「殺康居王女及貴人、人民數百,或支解投都賴水中」,並以武力強迫康居人在都賴水(怛邏斯河)河畔興建了郅支城(今塔拉斯)[1][2]。漢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西域都護甘延壽、副校尉陳湯以40,000部隊穿越帕米爾圍困以土木興建的郅支城,破城殺郅支單于(郅支之戰),近3000匈奴人被殺和被俘虜,但西域的康居王對漢仍報有敵對態度。公元前後,康居國開始強盛,曾一度威脅其鄰大月氏。1世紀中葉,隨着貴霜統一大月氏,其國勢轉盛,康居國則逐漸衰敗。至3世紀時似依舊遊牧於錫爾河中游,但勢力遠不如兩漢時期。
據唐代《通典·康國傳》記載晉武帝泰始年間康居王那鼻遣使朝貢;北魏太武帝太延中,國名為者舌,遣使朝貢;隋朝時國名康國,隋煬帝大業中期遷使朝貢[3]。後被突厥打擊,被突厥化為康里。
康居國與康國、粟特城邦之別
康居國出現於漢代以前,與匈奴一樣屬於游牧民族,據《史記·大宛傳》記載康居「行國也,隨畜移徙,與匈奴同俗」,《漢書·西域傳》記載「大月氏本行國也,隨畜移徙,與匈奴同俗……康居國……與大月氏同俗」。康國是粟特城邦,屬於定居式的經商民族,主要活動時間在曹魏至隋唐時期,粟特人有自己的文字,迄今最早的粟特文字來自東漢至曹魏時期的哈薩克斯坦庫勒塔佩遺址[4][5],最早的粟特文書為英國考古學家斯坦因1907年在敦煌發現的西晉末年粟特文信札8[6][7]。據《新唐書·西域傳》記載,康居的蘇薤城位於史國,其餘城池分別位於何國(附墨城)、石國(窳匿城)、安國(罽城)和火尋(奧鞬城)[1]。據《晉書·康居傳》記載「康居國……其王居蘇薤城「,據唐代《通典·康國傳》記載康居「王理樂越匿地卑闐城,亦居蘇薤城」,有學者認為康居國內或部落聯盟內五個小王中蘇薤王統領的「蘇薤城」,即南北朝至唐代的康國國都颯秣建,《魏書·西域傳》稱之為悉萬斤,即今天撒馬爾罕[2]。
據北魏時期《魏書·西域傳》記載「者舌國,故康居國」,「故康居國」指明和康居國有一定關係,從唐代《通典·石國傳》記載「石國,隋時通焉。居於藥殺水,都柘折城」,「者舌」或「柘折」即Chach,石國國都,指今塔什干;另據《隋書·西域傳》「康國者,康居之後也」,「米國,都那密水西,舊康居之地也」,「史國,都獨莫水南十里,舊康居之地也」,「曹國,都那密水南數里,舊是康居之地也」,「何國,都那密水南數里,舊是康居之地也」諸記載中的「康居之後」和「舊康居之地」,這些定居式粟特城邦和漢代的康居部落聯盟都有一定關係,又或者這些粟特城池在漢代屬康居王統治之下,有學者認為粟特城邦的前身即康居五個小王的城池。[2]
據唐代《通典·康國傳》記載,位於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的康國人深目高鼻多鬚髯,善於經商,男童五歲入學,隨後學商。康國人擅長音樂,樂器有大小鼓、琵琶、五弦箜篌、笛等。出產馬、驢、騾、犎牛、黃金、松香、葡萄酒等。[3]
與其他部落的關係
學者童超認為,南匈奴19種中的羌渠種來自康居部落聯盟。
後裔
關連項目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郝樹聲,簡論敦煌懸泉漢簡《康居王使者冊》及西漢與康居的關係,敦煌研究2009年第1期。
- ^ 2.0 2.1 2.2 2.3 葛承雍,敦煌懸泉漢簡反映的絲綢之路再認識,西域研究2017年第2期。
- ^ 3.0 3.1 (唐)杜佑 《通典》卷193 《康居》
- ^ Nicholas Sims-Williams and Franz Grenet, The Sogdian Inscriptions of Kultobe, Shygys (Almaty), 2006, pp. 95-111.
- ^ New Evidence from Dunhuang, China and Central Asia for the Kangju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4-04-07. nyu.edu
- ^ Coulmas, Florian, The Blackwell Encyclopedia of Writing Systems, Cambridge, MA: Blackwell Publishers: 471–474, 512, 1996, ISBN 0-631-19446-0
- ^ Gharib, B., Sogdian Dictionary: Sogdian-Persian-English, Tehran, Iran: Farhangan Publications, xiii–xxxvi, 1995, ISBN 964-5558-06-9
延伸閱讀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