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音樂
了解更多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6年7月22日) |
文藝復興音樂約為公元1400年-1600年,在中世紀「新藝術」的基礎上,更加追求人性的解放與對人的內心情感的抒發與表達。這時的音樂家在人文主義思潮的推動下,對復調音樂進行了發展和變革,聲樂與器樂逐漸分離而獨立發展。這一時期五線譜已得到完善,印刷術也運用到曲譜上,這都使音樂的傳播更加便利和廣泛。文藝復興時期音樂的開始點並不像其他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一樣有明確的分野。它和其他的藝術不同,不是發源自意大利,而是在歐洲北部,尤其是現時的法國中部及北部、荷蘭及比利時包括在內的區域。
簡介
在15世紀中,在低地國家及鄰近區域的作曲家及歌手開始往歐洲各地散播,尤其是進入了意大利,在當地被羅馬教堂和藝術的貴族贊助人(例如美第奇家族、埃斯特家族及斯福爾扎家族)僱用。他們帶着他們的平滑的複音風格,能夠恰當地適應聖樂或世俗音樂。當時聖樂作品的主要形式是彌撒曲、經文歌及讚歌。世俗音樂形式包括香頌、弗羅托拉及後期的牧歌。
印刷術的發明及五線譜的成熟對各種音樂風格的傳播有巨大的影響。隨着法蘭德斯樂派音樂家的運動,歐洲音樂中產生了自從額我略聖歌在查理大帝之下統一之後第一個真正的國際化風格,對文藝復興作出貢獻。法蘭德斯樂派的中產階級作曲家包括約翰內斯·奧克岡,他以一個對立的複雜風格創作音樂,並精心使用素材豐富的卡農技法;雅各布·奧布雷赫特,其中一個在15世紀最後數十年的最著名的彌撒曲作曲家;以及若斯坎·德普雷,很可能是帕萊斯特里納之前歐洲最著名的作曲家,他在16世紀以其中一名在所有藝術中最傑出的藝術家聞名。在若斯坎之後的世代,音樂探索了越漸複雜的對位法。尼古拉·貢貝爾的音樂可能是最極端的表現,他的對立的複雜影響了早期器樂,例如短歌及里切爾卡,最終在巴洛克音樂賦格形式達到高峰。
16世紀中,國際風格開始分解,數個分歧性很高的風格成為明顯趨勢:聖樂走向簡化的趨勢由反宗教改革的特倫托會議推動,例如帕萊斯特里納的音樂;牧歌變得複雜性和半音主義的趨勢在盧扎斯科·盧扎斯基費拉拉派的前衛風格及後世紀馬德里主義者卡洛·傑蘇阿爾多到達了極端;威尼斯學派宏偉洪亮的音樂,它使用了聖馬爾谷聖殿宗主教座堂的大教堂建築來創造對唱對比。威尼斯派的音樂包括了配器法的發展,樂器裝飾配件及通奏低音的聲部,這些全部也發生在1600前後的數十年。著名的威尼斯作曲家包括喬凡尼·嘉布里耶利、安德烈·加布里埃利及喬萬尼·加布里埃利,以及克勞迪奧·蒙特威爾第,該時期完結時其中一個最顯著創新者。
在16世紀後期,歐洲大部份地區已主動對傳統音樂作出的精細的區分。在英格蘭一些作曲家例如托馬斯·塔利斯及威廉·伯德以類似歐洲大陸的風格創作聖樂。同一時期,一群活躍的本土牧歌作曲家為了英國人的口味而採用了意大利風格,著名的作曲家包括托馬斯·莫利、約翰·威爾比及托馬斯·威爾克斯。西班牙發展了獨有的器樂及聲樂風格,當中有湯馬斯·路易斯·德·維多利亞創作了和帕萊斯特里納類似的改良音樂,也有為數眾多的其他作曲家為了新結他而創作。德國精於來自新教眾讚歌的複音音樂,它取代了羅馬天主教額我略聖歌作成為聖樂的基礎,也加入了威尼斯學派的風格(它的出現定義了巴洛克時代的開始)。除此之外,德國作曲家創作了很大量的管風琴音樂,為之後的巴洛克管風琴風格建立了基礎,其最終在巴赫的作品上使用。法國發展出稱為「格律音樂」的獨特發音風格,在世俗的香頌使用,特別是以紀堯姆·科斯特萊及克洛德·勒熱納等作曲家見稱。
當代其中一個具革命性的運動發生在1570及1580年代的佛羅倫薩,由佛羅倫薩卡梅拉塔的作品引起,它諷刺地有反動意圖:對眼中的當代音樂敗壞感到不滿,並以恢復古希臘的音樂為目的。他們之中的領袖是著名天文學家的父親溫琴佐·加利萊伊及朱利歐·卡契尼。他們努力的成果是一個聲稱是旋律演唱風格的單聲歌曲,分為多個階段的戲劇形式—也就是現今的歌劇。第一場歌劇在1600年前後創作,同時也定義了文藝復興時代的完結及巴洛克時代的開始。
在1600年之前的音樂是調式多於調性。數個理論在16世紀後期發展出來,包括按著音階和調式來作曲的焦塞福·扎利諾及弗蘭基諾·加富里奧。它直接導致了普及音調的發展。大調和小調音階超越了舊有的教會調式,並開始佔主導地位,並逐漸變得普遍。它的最明顯的特點是作品的終結式。1600年之後的音樂以巴洛克時代的音調開始,這時期也普遍認為屬於共曉時期。
樂派
這一時期有以下幾個較有影響力的樂派:
福萊樂派
是首個對14世紀「精細藝術」的極端複雜和重視禮風格進行反抗的運動。它在所有樂聲之中有着清晰易唱的旋律及平衡的複音。主要的15世紀中勃艮第學派著名作曲家包括紀堯姆·迪費、吉爾·班舒瓦及安托萬·比努瓦。
尼德蘭樂派
主要音樂活動在尼德蘭的一批音樂家。創作內容多為彌撒曲與經文歌等宗教音樂,也有世俗音樂。代表人物有迪費、若斯坎、班舒瓦、奧克岡等。
威尼斯樂派
在1530-1620年間的一個器樂樂派,其特點是音響氣勢寬廣宏大、對比效果鮮明。創作內容有銅管樂與弦樂的重奏曲、管風琴的前奏曲、幻想曲與托卡塔等。代表人物有維拉爾特、A.加布里埃利等。
羅馬樂派
此時期的一個專門創作服務於宗教作品的樂派,以無伴奏合唱的形式為主。代表人物有帕萊斯特里納、G.M.納尼諾、F.索里亞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