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范(Zhufan,普通話讀音:zhūfàn,本地方言:zhūf 或 Juf),亦稱西朱范,屬江蘇省東海縣石樑河鎮,位於贛榆縣班莊鎮境內,東北部和西南部一小部分與山東省接壤,南臨石樑河水庫,東部有唐子河,西部有朱范河穿過全境。

朱范地圖

有三個自然村構成:王朱范、王半路(本地方言:Wang Banl)、袁半路(本地方言:Yuan Banl),村委會位於王朱范村。全村共分成七個村民小組,王朱范村分為五個村民小組,即一~五組;王半路為六組,袁半路為七組。

郵政編碼:222133

電話區號:0518

地理

 
朱范村位置

位於北緯34o49'23.21"~34o50'50.60",東經118o46'38.63"~118o47'58.35"之間,與東海縣的本部並不接壤,為贛榆縣的村莊與東海縣本部隔開,兩者之間亦無直接道路相連通。全村土地面約3.5平方公里,主要是由朱范河和唐子河兩河衝擊所形成的小平原,土壤肥沃。無礦產資源。

自然環境

土壤主要為黃色砂壤。植被屬溫帶落葉闊葉林區南端,以人為植被為主,自然落葉闊葉林。植物有169科657屬1062種;動物有16綱,以水生動物與家畜禽為主。 氣候屬暖溫帶季風氣候,春(3~5月)、夏(6~8月)、秋(9~11月)、冬(12~2月)四季分明。夏季屬海洋性氣候,冬季帶有大陸性氣候特徵。全年多風,以偏東風為主;日照,降水充足。1月平均氣溫 −0.3 ℃,7月平均氣溫 26.3 ℃,年平均氣溫 13.6 ℃。

水文

全村湖泊河流眾多,但湖泊多為小型人工湖泊。河流主要有唐子河和朱范河。

唐子河位於村東部,為本村與贛榆縣的界河。此河主流發源於臨沭縣玉山鎮唐嶺東,由北至南至327國道進入村境,並在村部西與發源於贛榆縣夾谷山的支流相匯後東南而下,東南至班莊鎮孟家嶺匯入石樑河水庫。 朱范河位於村西南,有兩源,支流源於臨沭縣城北蒼馬山,亦稱朱范河,主流與唐子河發源地相近。兩支流於蛟龍鎮境內相匯,東南流至班莊鎮石門村東進入本村袁半路境內。最後於班莊鎮東窩子村匯入石樑河水庫。

歷史上在未修築石樑河水庫前,朱范河流至董家灣後又稱董家灣河,東南流至班莊鎮三角汪與唐子河相會後即稱大沙河。大沙河曾為贛榆縣西南部主要河流,至今東海縣石樑河鎮與源自山東境內的石樑河相會,最終至臨洪口入海。自1940年代以來治理沭河,導沭河借用石樑河、大沙河故道入海。及石樑河水庫修建後,大沙河一名消失,由新沭河代替。

自然災害

  • 澇災:澇災多發生於夏至到處暑之間。東南部低洼地區由於地區由於石樑河水庫蓄水等原因常年受到澇災。
  • 旱災:一般年降水量小於蒸發量,加之降水集中,造成大量徑流流失,同時由於幾乎沒有水利設施,每年春秋兩紀乾旱幾率非常高。
  • 地震: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年7月25日),郯廬斷裂帶發生8.5級郯城大地震,之後發生過有感地震17次。1975~1984年間,發生0.5~1.7級無感小震5次。

交通

327國道貫穿北境,西距山東省臨沭縣縣城16公里,東距市區新浦52公里,交通較為便利。唯與東海縣本部地區交通不便,需繞道贛榆縣沙河鎮臨沭縣縣城。近年有班車可通東海縣縣城。近幾年有班車可直達東海縣城,途經班莊歡墩石樑河青湖等鄉鎮。

經濟

全村主要以農業種植為主,主要農作物有小麥、花生、玉米、水稻,亦種植少量雜糧,養殖業主要有淡水魚、肉雞、豬等養殖為主。工業門類及產品極少,主要為建材中的水泥製品及木皮,基本上為初級加工產品。村民收入來源主要以農業種植和外出務工為主。

人口

約3000人,全部為漢族,以王姓人口居多,約佔全村85%以上,其他姓氏還有朱姓相姓袁姓劉姓徐姓李姓呂姓等。

文教衛生

本村文教衛生方面較為落後,村民文化水絕大多數為高中以下。村設有小學有一所,衛生室一所。村民子女到初中時須至30多華里外鄉駐地南辰鄉就讀,路途較遠,且多為田間荒野小路,較為危險。

1985年之前,有初一、初二兩個年級兩個班,附設於小學內,初三時至南辰中學就讀。後撤銷。1988——1993,設立朱范聯中,前後共五屆學生,後撤銷。

村小學設立1940年代,初設於地主家的院內。1984年搬遷至此,目前之校舍建於1983年。

語言

中原官話徐淮片膠遼官話青州片過渡地帶,語速一般比周邊地區的較快。

歷史

 
清代石刻

歷史上朱范位於朱范河兩岸,河西稱「西朱范」,河東稱「東朱范」。西朱范西北部的利城村和東北部的古城村分別是漢代利城縣祝其縣的縣治。傳說早期居民以范姓人為主,後朱姓人遷入,因此村名為朱范。約明代中期,王姓人遷入,村名亦改為王朱范

西漢時期,此地屬利城縣轄境,屬東海郡;東漢時期屬於東海國。三國兩晉時期歸屬不變。

南北朝時,北魏佔領劉宋淮北地區,此地納入北魏版圖,屬於北徐州琅琊郡;之後不變。

唐代,利城祝其二縣撤銷,併入懷仁縣(今江蘇贛榆縣西部),此地轉入懷仁縣境。

明代,此地歸為南直隸淮安府贛榆管轄;

清代,此地屬沂州府蘭山縣轄境。

民國時廢府,屬山東省蘭山縣,後蘭山縣改為臨沂縣,歸屬不變,屬臨沂縣臨沭鄉(第五區);

1940年代,抗日戰爭時期該村為八路軍濱海區的重要根據地,八路軍115師師部即設於該村,屬於革命老區。中共高級領導人劉少奇亦曾在此村駐紮半年之久。

1949年後屬山東省臨沭縣蛟龍地區。

1956年3月,臨沭縣撤銷,歸莒南縣管轄;

1961年臨沭縣恢復,重歸臨沭縣。1960年代,因躲避洪水,西朱范村民遷至李小灣西北部嶺上;東朱范村民中姚姓人北遷至現居住地,其他姓氏的村民則遷至更遠的東部。姚姓人組成了姚朱范,而其他稱為徐朱范或東朱范,同屬臨沭縣蛟龍地區朱范公社。同年因西朱范因新址房屋質量粗糙低劣,絕大多數在夏季暴風雨中倒塌毀壞,村民不得不搬回舊址。

1971年,因石樑河水庫蓄水,為解決庫區管理總是,水庫周邊原山東村鎮劃入江蘇,其中朱范公社下轄的西朱范、東朱范、李小灣、王半路、袁半路、姚朱范劃入贛榆縣。而西朱范及其所轄的王半路、袁半路劃歸與其不相鄰的東海縣。兩村仍自稱朱范。2000年後,姚朱范與徐朱范合併,稱朱范東朱范

1970年代末,石樑河水庫管委會撤銷,成立南辰公社,朱范歸屬不變;

1982年代初,王朱范村整體向東北遷移至朱范河河東、327國道以南地區,1984年基本搬遷完畢。王半路則在舊址西部建設新住址;袁半路則在舊址東部建設新住址。

2013年2月,南辰鄉撤銷,整體併入石樑河鎮,朱范歸屬石樑河鎮。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