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均(1912年10月27日—2003年10月20日),生於天津美國籍華裔遺傳學家和生物統計學家,匹茲堡大學終身教授。

李景均
出生1912年 編輯維基數據
逝世2003年 編輯維基數據
母校
職業數學家生物學家統計師遺傳學家 編輯維基數據
僱主

生平

1925年,李景均進入天津新學書院學習,1932年考入金陵大學農學院,主修農藝,並開始學習遺傳學、作物育種學、田間試驗設計分析等課程,1936年獲得理學學士學位。大學畢業後,李景均在北平燕京大學試驗農場工作一年。1937年七七事變後,李景均於8月離開農場前往天津,由塘沽乘海輪轉道上海美國,後進入康乃爾大學攻讀遺傳學和生物統計學,1940年獲博士學位,之後在芝加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研修解析幾何、概率論和統計學等。1941年10月回國,先後在廣西農學院和遷至成都的金陵大學農學院任教。1946年至北京大學任教,並任農學系主任兼農業試驗場場長。1949年北平易幟後,李景均於1949年1月向北京市新任市長葉劍英表示要為新中國科教事業貢獻力量。9月,北大、清華、華北大學三校的農學院合併,成立了北京農業大學。1950年3月,中國遺傳學界受蘇聯米丘林學說」和拉馬克主義的支持者特羅菲姆·鄧尼索維奇·李森科的影響掀起政治運動,在黨總支書記兼校務委員會主任樂天宇主持下,學校效法蘇聯李森科1948年消滅摩爾根學派的做法,停止他主講的三門課程,樂天宇指責這些課程是「資產階級的」、「為馬爾薩斯人口論服務的」、「唯心的」、「反動的」、「偽科學」,「偶然性是科學的敵人!」 ,李景均本人則被指責為「在反動教育系統下培養出來的人,從未接觸過進步思想,所以不懂蘇聯科學的新概念」。不久,李景均被要求辭去系主任,他第二天就辭職。李景均在受到樂天宇的迫害後聲明:「把一個純學術問題扣上政治帽子,變成人身攻擊,誣衊為敵人,不能容忍。所以,即使有極大的耐心,我的同事們和我也不可能在中國把遺傳學從滅亡中拯救出來。一個人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聲明忠於李森科學說,否則只有離開。」隨後,李景均一家藉口為母親探病,從廣州離開大陸抵達香港,在寫信向美國的朋友求助後,在保羅·赫爾曼·穆勒的幫助下得以回到美國。此後,李景均終生未返回大陸。[1][2][3]

1951年,經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馬勒和美國著名醫學家托馬斯·培倫英語Thomas Parran, Jr.博士推薦,李景均進入匹茲堡大學公共衛生學院任教,1954年升任教授,直至1982年退休。李景均於1960年被選為美國人類遺傳學學會主席。1962年榮獲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第四屆(生命科學組)院士頭銜[4]。1969年至1975年擔任匹茲堡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生物統計學系主任,還曾被選為世界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的主辦方美國科學促進會的研究員[5]。1982年正式退休後,李景均依然發表了25篇論文,並堅持上班至2003年去世前幾個月[6]

學術貢獻

李景均是世界著名的遺傳學家和生物統計學家,其1948年在中國寫成的著作《群體遺傳學導論》(First Course in Population Genetics),1950年代先後在美國、蘇聯等國出版,被視為世界第一本系統化描述群體遺傳學的大學教科書,使他在國際遺傳學界享有極高的學術聲譽。李景均在匹茲堡大學任教期間被視為該校公共衛生學院的創始人,並被諾貝爾獎得主馬勒稱為遺傳學界的領軍人物[7]。李景均也與談家楨等被並稱為中國遺傳學的奠基人,曾為中國的遺傳學、生物統計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李景均在1950年代中期提出臨床試驗的「隨機」與「雙盲」是兩個基本原則。1950年代中期,美國東部25家退伍軍人醫院合作進行一個大型癌症臨床試驗,用以搞清幾種癌症化療藥物在白血病上的療效。李景均被任命為該團體的生物統計學家。他提出要隨機化分配病人,並遵循雙盲原則,遭到強烈反對。他堅持己見,毫不讓步,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理解了這兩個原則的原理之後,支持李景均,並威脅如果不採用李景均的方法,他們將不提供資助。現在,這兩個原則已被普遍接受。

參考文獻

  1. ^ 葉篤莊. 〈一代遗传学宗师李景均何故去国—记50年代初强制推行「米丘林学说」在中国引起的风波之一〉. 《炎黃春秋》. 1997年, (7期): 35–41頁. 
  2. ^ 郭孫偉. 遗传学家、生物统计学家李景均先生其人其书及其精神. 《科學文化評論》. 2008年, 第5卷 (第4期): 68–89頁 [2023-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21) –透過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 
  3. ^ Zhi Xia, Juan Tian, Xiaoling Wang, Huanming Yang. In memory of Prof. C. C. Li. Protein & Cell. June 2019, 10 (6): 389–392. doi:10.1007/s13238-018-0583-y. 
  4. ^ 李景均 逝世院士一覽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中央研究院
  5. ^ CURRICULUM VITAE of C.C. Li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Graduat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Unversity of Pittsburgh
  6. ^ C.C. Li Information Hub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Department of Human Genetics, Unversity of Pittsburgh
  7. ^ Clara & C.C. Li establish GSPH endowmen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utimes.pitt, March 7, 2002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