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則益 (1903年)

楊則益(1903年—1940年3月),又名楊運山福建省政和縣東平鎮鳳池村人。中國共產黨早期人物。

楊則益
個人資料
性別
出生1903年
福建省政和縣東平鎮
逝世1940年3月
福建省政和縣東平鎮
籍貫福建省政和縣東平鎮

生平

楊則益出生於塾師家庭,自幼聰穎好學,但因家貧輟學,以砍柴為生。17歲時父親因病去世,兄長楊則芹在建甌板橋被土匪殺害[1]。1928年8月,加入楊則仕創辦的「讀書會」,並參加宣傳活動[2]。1928年冬,鳳池成立了紅色農民協會,楊則益成為農協會的主要骨幹。1929年春,政和縣第一次農協會代表大會在鳳池村福主廟秘密召開,楊則益出席會議,會後開始組織發展會員。同年7月,經楊則仕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3]。1930年春,他遵照農協會的指示,進入鳳池、山溪、池坑等地發起「登門退佃」的減租減息鬥爭,並取得抗租抗息抗捐稅的鬥爭勝利。1931年8月,東平地區出現嚴重旱情,地主趁機囤糧抬價,楊則益率領農會破倉借糧。1932年,政和出現大規模災疫,楊則益在鳳池一帶發動農民群眾「吃大戶」,進行分糧鬥爭[4]

1934年8月中旬,黃立貴、陳一奉中共閩北分區委「打出外線、開闢新根據地」的命令,率領閩北中國工農紅軍第58團向東平進軍。9月,建甌、松溪、政和中心區委員會(簡稱建松政中心區委員會)在政和縣風池村召開建松政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建松政蘇維埃政府張順禮任主席,楊則仕任副主席(後由闕林標繼任),楊則益當選為蘇維埃政府政治部部長[5][6][7]

1934年12月至1935年1月,國民黨部隊進攻建松政蘇區,當地士紳組織「清鄉委員會」,建松政境內工農紅軍因寡不敵眾而失利,縣蘇維埃政府遭破壞,楊則益隨部堅持游擊鬥爭[8]。1937年12月,建松政抗日統一戰線形成,建松政游擊隊改為抗日義勇軍,他率領部隊參加抗日隊伍。1938年1月25日,編入新四軍第五團奔赴皖南抗日前線。但因長期積勞成疾,不適應部隊生活,調回原籍繼續從事游擊地下武裝[9]。1938年2月,新康事件爆發,國民黨開始對建松政地區進行進攻。1940年3月,楊則益奉命到東平做策反工作時,被地主楊則靖告密逮捕,隨後在東平被殺[10][1]

參考

  1. ^ 1.0 1.1 中共建陽地委黨史徵集研究委員會,建陽地區行政公暑民政局. 闽北英烈 第2集. 中共建陽地委黨史徵集研究委員會,建陽地區行政公暑民政局. 1986.12: 65–70. 
  2. ^ 中共政和縣委黨史研究室著;葉相唐主編;岳金棣副主編. 政和革命史. 1997.07: 10. 
  3. ^ 中共福建市委黨史研究室,福建省旅遊局編. 福建省红色旅游指南.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15.09: 475. ISBN 7-5098-2895-3. 
  4. ^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編. 中国共产党革命英烈大典 上. 北京:紅旗出版社. 2001.06: 764. ISBN 7-5051-0580-9. 
  5. ^ 羅健主編;中共南平市委黨史研究室編. 中共闽北党史人物 1921-2002.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5.02: 404. ISBN 7-5073-1791-9. 
  6. ^ 松谿縣志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松溪县志.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1994.08: 435. ISBN 7-5037-1718-1. 
  7. ^ 中共政和縣委黨史研究室著;葉相唐主編;岳金棣副主編. 政和革命史. 中共政和縣委黨史研究室. 1997.07: 26. 
  8. ^ 羅小成主編. 韦斋与政和. 福州:海潮攝影藝術出版社. 2008.11: 217. ISBN 978-7-80691-453-3. 
  9. ^ 范寶俊,朱建華主編. 中华英烈大辞典 上.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93.10: 826. ISBN 7-207-02538-6. 
  10. ^ 中共政和縣委黨史研究室著;葉相唐主編;岳金棣副主編. 政和革命史. 中共政和縣委黨史研究室著;葉相唐主編;岳金棣副主編. 1997.07: 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