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聰(1597年8月26日—1648年8月29日),字朝徹[1],又字非聞,號鳧岫山東濟寧州(今山東省濟寧市)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崇禎四年(1631年)中進士,初授翰林院檢討,累官至詹事府左諭德。「甲申之變」時,投靠李自成大順政權,任兵政府少堂(一說為戶政府少堂)。清兵入關後,獲舉薦起用,仍為諭德。著有《玉堂薈記》、《甲申核真略》等書。

楊士聰
大明奉訓大夫詹事府左諭德
大順兵政府少堂
大清詹事府左諭德
籍貫山東承宣佈政使司兗州府濟寧州
族裔漢族
字號字朝徹、非聞,號鳧岫
出生明萬曆二十五年七月十四日
(1597年8月26日)
出生地不詳
逝世清順治五年七月十一日
(1648年8月29日)
江南省常州府武進縣
配偶正室 黃氏、繼室 孔氏
側石 楊氏、祝氏、經氏
親屬楊洵,嫡母 周氏,母親 聶氏
楊通睿、通俊、通久、通俶,通銓
出身
  • 天啓四年甲子科舉人
  • 崇禎四年辛未科同進士出身
著作
  • 《玉堂薈記》
  • 《甲申核真略》
  • 《靜遠堂集》 已佚
  • 《戊寅雜詠》 已佚
  • 《濟上遺聞》 已佚

生平

萬曆時期

楊士聰生於萬曆二十五年七月十四日(1597年8月26日)[2]。少時為東林領袖鄒元標所賞識,以其必能成就大事。待年紀稍長,即開始參與東林人物的政治活動[3]。求學讀書時,性格老成持重,特別講究名節,同學當中有人隱瞞父親死訊去考試(按儒家禮制應當在家守孝),楊士聰就發動大家把他排擠走了,並且擲地有聲地說:「為了追求忠孝氣節,就應該這樣做![4]

天啟與崇禎時期

天啟四年(1624年),楊士聰考中舉人[5],崇禎四年(1631年)中進士,工部觀政,選為庶吉士,崇禎六年(1633年),授翰林院檢討[6]。崇禎十年(1637年)曾任會試同考官。崇禎十一年(1638年),被任命為皇太子朱茲烺的老師之一[7],十二年回籍。崇禎十五年(1642年),升為詹事府右中允,並出任該年的會試副主考,這是明朝舉行的最後一次科舉會試[8]。崇禎十六年(1643年)十二月加授左諭德[9]。楊士聰與「復社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交惡,當時方以智也供職翰林院,楊士聰稱方以智違規鑽營謀官,被自己阻止,以致結仇[10]

大順與清朝時期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軍攻佔京師(今北京市),楊士聰聞訊,先殺死六歲的女兒[11],又命一妻二妾自盡[12],然而本人卻沒有死,據他自己講,是服毒自殺後被李自成部將王敦武灌水救活[13]。後歸順李自成,為兵政府少堂[14][註 1](一說為戶政府少堂[15][16])。楊士聰自辯說,方以智南逃後造謠誣陷他投敵[17]。但是除方以智外,已在農民軍處的楊士聰門生趙士錦稱親眼見到自己的老師前來投效[18],《國難睹記》的作者也說親眼看到大順政權授職給楊士聰[14],居住在南方的顧炎武考證後,認為楊士聰確為大順官員[19]

李自成兵敗後,楊士聰又南下揚州,通過揚州知府任民育的關係,納當地名媛經氏為妾[20][21],復輾轉江南各地,最後定居於常州府武進縣的戚墅堰[22]。清軍南下後,曾受到舉薦,仍任詹事府諭德[23][24],順治五年七月十一日(1648年8月29日)去世,享年五十二歲[2]

著作

玉堂薈記

《玉堂薈記》完稿於崇禎十七年(1644年)[25],為楊士聰在翰林院任職時,搜集朝野各種見聞,匯集成書[26],是一部影響很大的明末筆記。對明末黨爭的細節描寫,有不少獨到之處,但因為作者是周延儒的門生,對其多有袒護之處,被認為不夠客觀[27]。楊士聰在書中對薊遼督師袁崇煥極為仰慕,並稱袁崇煥被逮傷透了遼人孔有德的心,導致其叛明投降後金[28],被四庫全書的編撰者認為不是事實[29]。該書又稱皇貴妃田氏的母親是妓女[30],為私史作者談遷等所引用[31]

甲申核真略

《甲申核真略》是楊士聰為自己辯冤所寫,以大量篇幅描述了和方以智之間的恩怨[10]。同時站在士大夫的立場上,對明末殉難的宦官、武官有不少負面描寫,如稱司禮監太監王承恩並非殉國而是通敵後被崇禎帝賜死[32]。該書還是「曹化淳獻城[33]」說法的源頭之一以及「崇禎內庫藏銀3700萬兩[34]」之說的始作俑者,被許多南方私史作者如計六奇、談遷等引用[35][36],影響極大。

軼事

名臣李清(祖父李思誠列逆案「諂附擁戴次等」)在其著作《三垣筆記》中記載:楊士聰在翰林院當官時,曾索賄斂財。知縣沈迅張若麒都是山東人,因為送給楊士聰的錢太少,遭到他的彈劾。楊士聰還氣憤地對同僚說:「某人是清水衙門的官,尚且對我十分殷勤,這兩人和我既是同鄉又是同年,竟然只送這點,完全不把我放在眼裏。[37]

家庭

父親楊洵,萬曆二十年(1592年)中進士,官至河南布政司參政[38];嫡母周氏,生母聶氏[5]。正室黃氏;繼室孔氏是孔子的後裔;妾楊氏、祝氏、經氏。育有五子一女:長子楊通睿、次子楊通俊、三子楊通久、四子楊通俶、五子楊通銓[39]

註釋

  1. ^ 大順政權將六部改為六政府,尚書改為大堂,侍郎改為少堂。

參考文獻

引用
  1. ^ 《崇禎四年辛未科進士三代履歷》:楊士聰,朝徹,易二房,丙午七月十四日生。濟寧州人,甲子七十一名,會一百八十九,三甲七十二名。工部政,改庶吉士,癸酉授簡討,丁丑同考,戊寅東宮較書,己卯回籍。曾祖震。祖思仁。父洵。
  2. ^ 2.0 2.1 《吳梅村全集》卷42《左諭德濟寧楊公墓志銘》:「生於丁酉七月十四日,卒於戊子七月十一日,享年五十有二。」
  3. ^ 《啟禎野乘二集》卷1《楊宮諭傳》:「公幼從父官南中,鄒公元標一見決為偉器。稍長,與東林諸正人聯聲氣。」
  4. ^ 《道光濟寧直隸州志·卷八·人物二》:「性嚴重,敦名節。諸生中有匿父憂思恩選者,排而去之,曰:『求忠於孝,顧宜如是耶!』」
  5. ^ 5.0 5.1 《吳梅村全集》卷42《左諭德濟寧楊公墓志銘》:「崐源公初娶周淑人,早卒;繼聶淑人生公。公以甲子舉於鄉,丁卯而大參公歿,聶淑人亦亡,不及見公成進士,公每言及,未嘗不涕泣也。」
  6. ^ 《吳梅村全集》卷42《左諭德濟寧楊公墓志銘》:「公諱士聰,字朝徹,別號鳧岫。中辛未進士,選庶吉士。癸酉,授翰林院檢討。」
  7. ^ 《吳梅村全集》卷42《左諭德濟寧楊公墓志銘》:「丁丑,會試同考,得春秋士二十三人。明年,皇太子出閣講學,充校書官。」
  8. ^ 《吳梅村全集》卷42《左諭德濟寧楊公墓志銘》:「壬午,召見,擢右春坊中允,副考北闈,得士百七十有一人。」
  9. ^ 《國榷》卷99:「十二月……左允中馬士奇,右允中楊士聰、□□□,俱為左諭德。」
  10. ^ 10.0 10.1 《甲申核真略》:「以智與余素無讎隙,止以藩王講官例三年升大參,從無留任在詞林者,以智求展書不遂,復求同庶吉士教習,部復雷同,明旨不允,以其有妨講讀也。余嘗對衙門前、後輩言:『近來衙門考選授官,召對授官,已非舊制,今又添此一種,途徑益雜。是二百年來舊例,自以智輩而壞也。』由是恨餘切齒。」
  11. ^ 《甲申核真略》:「惟小女方六歲,及妻孔氏,妾楊氏、祝氏在寓。聞余歸,悉出所藏。余潛語以檢括諸物者,非真有需乎此也,所以安諸賊之心,圖一死以報先帝耳!祝氏問:『何時當死?』余曰:『來日正午。』孔氏問:『小女當置何處?』余曰:『投之井中。』各吞聲默會而去。」
  12. ^ 《道光濟寧直隸州志·卷八·人物二》:「寇陷京師,士聰投愛女井中,趣妻孔氏,妾楊氏、祝氏縊。」
  13. ^ 《甲申核真略》:「余亦以酒仰藥,大嘔於系所。敦武汲水灌余,良久復甦,卒得不死。」
  14. ^ 14.0 14.1 《國難睹記》:「凡受賊偽命諸臣,親見其貼欽授銜於門者,開列於後;稍屬風影,概不敢列……兵政府大堂侯恂,少堂楊士聰。」
  15. ^ 《明季北略》卷22《從逆諸臣》:「楊士聰,山東兗州府濟寧州人。崇禎辛未進士,官諭德,偽戶政府少堂。」
  16. ^ 馮夢龍《甲申紀事》卷2《紳志略》:「楊士聰,山東濟寧人,辛未進士,官諭德,偽戶政府少堂。」
  17. ^ 《甲申核真略》:「以智事露潛逃,復為匿名貼遍貼街衢,言余為賊官。」
  18. ^ 趙士錦《甲申紀事》:「時予在田戚畹門首,林增志、楊昌祚、宋之繩,房師楊士聰俱祝髮,百官俱青衣小帽,往投職名。」
  19. ^ 《明季實錄·從闖賊破京城偽官考》:「兵政府少堂楊士聰鳧岫,濟寧人,左諭德。」
  20. ^ 《健松齋集》卷15《經孺人墓志銘》:「壬午歲,余受知於宮諭濟寧楊先生,逾兩年為崇禎甲申,先生棄家放浪江淮吳越間,甚岑寂也已。婚維揚經孺人,始相依為晨夕……揚州守任君民育,與先生同鄉舉,聞經氏女賢,捐俸代聘。」
  21. ^ 《乾隆濟寧直隸州志·卷二十四·人物二》:「士聰在江南復娶名女,善文墨,生子為南支,有中科目者。」
  22. ^ 《啟禎野乘二集》卷1《楊宮諭傳》:「浮舟於吳越間,賴其門人錢棻周旋羈旅,已又遷毘陵戚墅堰。」
  23. ^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143:「士聰,字朝徹,號鳧岫,濟寧人,前明崇禎辛未進士,官翰林院檢討,入國朝,官至諭德。」
  24. ^ 《冬青館乙集》卷7《書玉堂薈記後》:「今鈔是記者,約略言其歸命吾朝,當在貳臣甲、乙之列,則駿公(吳梅村)之言為不實矣。」
  25. ^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143:「是書成於崇禎癸未之十二月。」
  26. ^ 玉堂薈記·序》:「壬午再入春明,感興時事,甚懼此道之淪喪也,乃取舊所編輯,更加撰次,不拘年月,惟有慨於中則書之,匯為一帙;凡十餘年來世局、朝政、物態、人情,約略粗載於此。而戲笑不經之事,亦往往而在,命曰薈記。」
  27. ^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143:「今觀其書,於當日周延儒、薛國觀、溫體仁、王應熊諸人門戶傾軋之由、政刑顛倒之故,頗能道其委曲,多正史之所未及。然士聰為延儒門生,筆墨之間,頗為回護;而於黃道周、倪元璐皆有不滿之意。」
  28. ^ 玉堂薈記·卷上》:「袁既被執,遼東兵潰,數多皆言以督師之忠,尚不能自免,我輩在此何為?蓋袁在遼左,最得將士之心,故致如此。上乃出諭,謂暫令解任聽勘,而先入之言深,卒無轉圜之意。其後再踰年,而有孔有德之亂,得非傷遼人之心而然歟?封疆之事,自此不可問矣。」
  29. ^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143:「而以為由於誅袁崇煥失遼人之心,殊非實錄。至於鄙謔穢語,皆備載之,尤為猥雜。」
  30. ^ 玉堂薈記·卷上》:「田妃父宏遇陝西人,久住在京,曾為千總官,其妻吳氏,妓也。」
  31. ^ 國榷》卷98:「妃父田弘遇,嘗任千總;妻吳氏,娼也,養妃為女。」
  32. ^ 《甲申核真略》:「化淳獻門,承恩必預知之。內外做成一片,局面已定,萬難他圖。但一時為上所迫,不得不相與就縊。」
  33. ^ 《甲申核真略》:「且一獻門耳,其在十八日,人共知為曹化淳,固無疑矣。」
  34. ^ 《甲申核真略》:「內庫有鎮庫錠,皆五百兩為一錠,鐫有『永樂年』字,每馱二錠,無物包裹,黃白溢目,其尋常元寶則搭包貯焉。按賊入內,括各庫銀共三千七百萬,金若干萬。其在戶部者,外解不及四十萬,捐助二十萬而已。此城陷後存銀之大較也。嗚呼!三千七百萬,捐其奇零即可代兩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搜括,使海內騷然,而扃鐍如故,第安在也?」
  35. ^ 《明季北略》卷20
  36. ^ 《國榷》卷100~101。
  37. ^ 《三垣筆記》:「沈樞曹迅,博學多才,與張樞曹若騏(麒)皆以邑令考選,因書帕未周,觸楊翰林士聰怒。士聰嘗語人曰:『某司李冷曹,尚以同譜,薄致殷勤,吾同里同籍,乃漠置耶?』其糾兩人以此。」
  38. ^ 《啟禎野乘二集》卷1《楊宮諭傳》:「父洵,壬辰進士,官參政。」
  39. ^ 《吳梅村全集》卷42《左諭德濟寧楊公墓志銘》:「公初娶贈孺人黃氏,繼娶封孺人孔氏,實聖裔。妾陽(楊)氏,宛平人,祝氏,江都人,以殉難,故其葬必以附,禮也。男五人,長通睿,諸生,黃出;次通俊、通久,俱諸生,次通俶,孔出;次通銓,妾經氏出。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