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村之戰
楊村之戰是義和團運動期間八國聯軍從天津進軍北京時的一場戰鬥。是役,八國聯軍擊敗清軍,得以繼續進軍北京。
楊村之戰 | |||||||
---|---|---|---|---|---|---|---|
義和團運動的一部分 | |||||||
行軍至楊村的俄軍 | |||||||
| |||||||
參戰方 | |||||||
大英帝國 美國 法國 俄羅斯 德意志帝國 意大利 奧匈帝國 日本 | 清朝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尼古拉·連納維奇 加勒特·奧穆爾·克雷格爵士將軍 |
馬玉崑 宋慶 | ||||||
兵力 | |||||||
18,000 | 10,000 | ||||||
傷亡與損失 | |||||||
總計: 40人死亡,122人受傷 | 微小 |
背景
1900年8月4日,八國聯軍士兵離開天津,進軍北京以解使館區之圍。這支軍隊由下列國家的大約20,000人組成:美軍2,000人;日軍10,000人;俄軍4,000人;英軍3,000人;法軍800人;德軍200人;奧地利和意大利軍隊各100人。[2]
5日,聯軍在北倉擊敗清軍。清軍撤退約12英里抵達楊村,在海河東岸和鐵路路堤之間做好戰備。清軍希望在楊村這一據點阻止聯軍進軍。此處的鄉村平坦,除了稻田和玉米田外幾乎無處為進攻者提供掩護,30英尺高的鐵路路堤則為清軍提供了掩體庇護。[3][4]還有一些軍隊駐紮在靠橋的一個村落裏。[5]
在6日進軍楊村的聯軍隊列中,美、英軍在最前列。日軍在海河西岸行進,沒有參戰。[6]中國軍隊可能達大約10,000,雖然上戰場的人數待考。[7]
聯軍遇到的一個嚴峻問題是酷熱。進軍楊村期間,大約有20%的部隊掉隊,一些中暑導致的死亡也被記錄下來。而在戰鬥期間,有更多的人因為天氣炎熱失去戰鬥力。[4]
戰役
聯軍在距離中國軍隊大約5,000碼的地方部署。戰線從河開始延伸,組成部分先是俄軍,再是英軍,然後是美軍第十四步兵團和彈藥隊,右翼是美國海軍支持下的第九步兵團。英國的孟加拉騎兵被安排在最右翼。[5][8]
進攻從上午11:00開始,但後來發生的與其說是戰鬥不如說是忍耐力競賽。很多人已經把水壺裏的水喝完了。「進軍路線上的鄉村沒有水井或溪水。人們因渴而飢餓。他們大量因中暑虛脫而跌倒。」[9]
美軍第十四步兵團在威廉·昆頓少校的帶領下衝擊中國守軍,直撲鐵路路堤後最堅固的中國據點。「我們面前的平原是一個熔爐。厚厚的雲層中升起了灰塵。」[10]人們因中暑和虛脫而倒下。中國的大炮和步槍射擊變得「中重度」,但因聯軍隊形鬆散,沒有造成大傷亡。處在無掩護的開闊鄉村的美軍急忙前進以驅逐中國守軍。但當他們和第一作戰團錫克教信徒以及第二十四作戰團旁遮普人衝上路堤,他們發現大多中國據點都被丟棄了。中國軍隊每隔一段距離挖了一個小孔,每個對應小孔的位置都有一名中國士兵,每個小孔的周圍都有炮彈和空子彈殼,被他們收集起來丟進了附近的河流。在敵方大炮逼近時,中國軍隊才奉命帶着很多傷員和武器撤退。隨着中國軍隊掩護自己撤退,剩下的戰鬥由中國軍隊的後隊完成。因聯軍在進軍時搭橋過河耽誤了時間,西岸的日軍未能及時趕到,中國軍隊得以順利過橋逃跑,帶走了大量槍支,丟棄了很多炮彈筒。後來有一些中國軍隊想回來帶走一些武器,結果有的被殺,有的被俘為勞工和苦力。[11]
美軍進軍如此迅速,以致英軍(或可能俄軍)炮兵部隊誤認美軍為正在撤退的中國軍隊,炮擊第十四步兵團,殺死四名美軍士兵,傷11名士兵。美軍瘋狂地派出信使告訴英軍和俄軍停止炮擊。[12]此外,美軍在戰鬥中也遭到法軍的射擊。[13]
下午晚些時候,楊村之戰結束,獲勝但疲憊的聯軍控制了戰場。中國軍隊以極小的傷亡逃離,隨着聯軍進軍丟棄了堅固的據點。美軍傷亡是9死64傷,但其中15員傷兵很快死亡。此外,兩名美軍士兵死於中暑。[14]英軍6死38傷,一人死於中暑。俄軍7死20傷。[1]
後果
聯軍已在北倉和楊村擊敗中國軍隊。雖仍然完整且削弱極小,但中國軍隊沒有再挑戰聯軍,聯軍繼續進軍,基本未受阻,直至北京。14日,他們將強行入城,解使館區之圍,佔領城市和周邊鄉村,消滅義和團運動的最後殘餘。[15]
影響
建立中華民國和國民黨的孫中山博士讚揚義和團對抗西方帝國主義的行為。他說拳民們勇敢無畏,對抗西方軍隊時戰鬥至死,他特別引用了楊村之戰,儘管他所指的顯然是義和團運動更早階段時拳民和西摩爾遠征軍之間發生於楊村的一場戰鬥。[16]
引用
- ^ 1.0 1.1 美國軍務部(1901年),第573頁
- ^ 美國軍務部(1901年),第568-571頁
- ^ Daggett(1903年),第59頁
- ^ 4.0 4.1 Brown(1909年),第71頁
- ^ 5.0 5.1 寶復禮(1902年),第72頁
- ^ Daggett(1903年),第60-62頁
- ^ Landor(1901年),第339頁
- ^ Landor(1901年),第356-357頁
- ^ Daggett(1903年),第64頁
- ^ Wise & Frost(1929年),第50-51頁
- ^ 寶復禮(1902年),第72-73頁
- ^ Daggett(1903年),第63-64頁
- ^ Deeds of Valor: From Records in the Archives of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how American Heroes Won the Medal of Honor; History of Our Recent Wars and Explorations, from Personal Reminiscences and Records of Officers and Enlisted Men who Were Rewarded by Congress for Most Conspicuous Acts of Bravery on the Battle-field, on the High Seas and in Arctic Explorations. Perrien-Keydel Company. 1907: 514 [2020-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5).
- ^ Daggett(1903年),第64, 68頁
- ^ Thompson, Larry Clinton. William Scott Ament and the Boxer Rebellion: Heroism, Hubris, and the Ideal Missionary. Jefferson, NC: McFarland, 2009, pp. 174-181
- ^ Douglas Kerr. Critical Zone 3: A Forum of Chinese and Western Knowledge.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9: 151 [2010-06-28]. ISBN 978-962-209-857-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9).
參考文獻
- Brown, Fred Radford. History of the Ninth U.S. Infantry, 1799-1909. Chicago: R. R. Donnelley & Sons Company. 1909 [2021-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9).
- Brown, Frederick. From Tientsin to Peking with the Allied Forces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回憶錄]. C.H. Kelly. 1902 [2021-05-03]. ISBN 978-1-5484-44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1).
- Daggett, Aaron Simon. America in the China Relief Expedition. Kansas City, MO: Hudson-Kimberly publishing Company. 1903 [2021-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1).
- Landor, Arnold Henry Savage. China and the Allies I.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1901 [2021-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9).
- Wise, Frederic M.; Frost, Meigs O. A Marine Tells It to You. New York: J.H. Sears & Company. 1929. ISBN 978-1-4940-9858-2.
- United States Adjutant-General's Office. Military Information Division. Reports on Military Operations in South Africa and China. July, 1901 XXXIII.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01 [2021-0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3).
延伸閱讀
- Д.Г.Янчевецкий "У стен недвижного Китая".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 - Порт-Артур, 1903 (D.G.Yanchevetskiy "Near the Walls of unmoving China", Sankt-Peterburg - Port-Artur, 1903)
- В. Г. Дацышен «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ая война 1900 года. Поход на Пекин» — СПБ, 1999. ISBN 5-8172-0011-2 (V.G.Datsishen "Russo-chinese war of 1900. March to Beijing", Sankt-Peterburg, 1999)
- Thompson, Larry Clinton. William Scott Ament and the Boxer Rebellion: Heroism, Hubris, and the Ideal Missionar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