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城牆
歷史
223年,孫權在江夏山(今蛇山)東北築夏口城,這是武昌最早的城池。1371年左右,武昌城牆基本定型。1926年9月,國民革命軍北伐武昌城,由於城牆防衛堅固,久攻不下。北伐軍勝利後,將城垣拆除,武昌城被毀。
形制
武昌城城垣周長達10公里,東西2.5公里,南北3公里,略呈長方形,城內面積6.122平方公里。
武昌古城原有九座城門,清末張之洞又增闢了通湘門。大東門(賓陽門),位於今大東門立交橋附近;小東門(忠孝門),位於雲架橋以東民主路和糧道街之間;武勝門,位於今得勝橋街口附近;漢陽門,位於民主路西口長江大橋橋頭 附近;平湖門位於大成路花堤街口,平湖門水廠附近;文昌門位於武船北門內的廠區中;望山門位於解放路保望堤街口,武船東門附近;保安門位於今保安街和復興路交界處;中和門即今起義門所在地;通湘門位於今武昌火車站附近,因粵漢鐵路通往湖南省得名。[1][2]
參考文獻
- ^ 百年铁路催生中国最早的工业化,奠定武汉枢纽之基 武汉是坐着火车穿越历史而来的城市-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長江日報. 2018-05-21 [2023-1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2).
- ^ 十米残墙,是武昌城600多年的记忆. [2013-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