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化城土默特
歸化城土默特,是清代蒙古部落一支,初為二世襲都統旗,乾隆後合為一內屬蒙古旗。今內蒙古自治區的土左、土右兩旗由其改設。
17世紀初土默特部博碩克圖為林丹汗征服,1634年林丹汗亡,後金征服漠南蒙古,歸化城土默特首領俄木布降皇太極。天聰九年(1635年),俄木布叛清,被剝奪統轄部眾之權,由非俺答汗後裔的古祿格、杭高、托博克統領其眾。崇德元年(1636年),分為左右兩翼,以都統二人領之,編所屬壯丁3300餘人為左翼25佐領和右翼22佐領,古祿格為左翼都統,杭高為右翼都統(杭高死後,其子因罪削職,由托博克繼任),均世襲,被稱為歸化城土默特左右二都統旗。
所設都統開始是世職,康熙年間起改由在京旗員補授,增設副都統二人,歸化城土默特不入盟。雍正初年又一度改為世職。乾隆十三年(1718年),停襲土默特左翼都統,以在京旗員補授,裁副都統二人、所餘二人改由兵部補授、分駐左右兩翼。乾隆二十年(1755年),右翼都統停襲,改由京員補授。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原隸歸化城土默特左翼都統旗之一等台吉喇嘛扎布,因追剿反清的青袞雜卜有功,被封為札薩克輔國公,劃大青山後的土默特4佐領歸其管轄,稱為「歸化城土默特札薩克旗」,隸於烏蘭察布盟。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因喇嘛扎布「違例妄行」被革去扎薩克職,變為「閒散土默特輔國公」,仍隸歸化城副都統管轄[1]。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建威將軍為綏遠城將軍,統管綏遠、歸化兩城駐防事務,裁歸化城土默特都統一人,以所餘一人總理兩翼事務。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復裁歸化城都統,歸化城土默特所有蒙古事務均由綏遠城將軍管轄,所余副都統二人,一駐歸化城,一駐綏遠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又裁綏遠城副都統,所屬事務由歸化城副都統兼轄,並直隸於綏遠城將軍[2]。
清末設置歸化城、和林格爾、托克托城、清水河、薩拉齊五廳後,土默特部眾和到此開墾的漢民散居。蒙漢交涉由五廳轄治,即後來的旗縣並存。地望即今呼和浩特市區全境、土默特左旗和包頭市區東部、土默特右旗以及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東南三鎮(希拉穆仁、石寶、小文公)境內。1928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將其稱為「土默特旗」,屬特別旗之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廢除,分屬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和浩特和包頭兩市。
參考資料
- ^ 王玉海. 归化城土默特二旗的内属问题. 《蒙古史研究》. 1997年: 232–238.
- ^ 金海、齊木德道爾吉、胡日查、哈斯巴根. 《清代蒙古志》归化城土默特都统旗.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9年12月. ISBN 9787204102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