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岸區辛亥首義烈士陵園

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江岸區辛亥首義烈士陵園,又俗稱「六大堆」,是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球場路的一座辛亥革命烈士陵園,園中葬有民軍烈士遺體4000餘具(含原單洞二路遷葬而來的2000餘具)。[1]

辛亥首義烈士墓(二)
(江岸區)
2024年清明節時的烈士陵園
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武漢市江岸區
分類紀念建築物
時代1911年
認定時間1956年11月15日

背景

武昌起義爆發後,段祺瑞馮國璋率領新軍沿京漢鐵路南下鎮壓起義,革命軍遂在漢口多地與清軍激戰。革命軍終因傷亡慘重、寡不敵眾,退守三眼橋及球場街一帶。10月30日清軍奪回漢口、11月27日清軍奪回漢陽,該戰役史稱「陽夏保衛戰[註 1]」。[2]

戰時及戰後,漢口當地紅十字會出面將革命軍犧牲將士遺骸就近收殮,葬於古德寺、球場路邊(即現該陵園所在位置)、利濟路(即今礄口區的辛亥首義烈士陵園)、單洞二路等處。[2][3]

其中球場路的墓地分為6堆收殮,稱「赤十字會義冢」,因遺骸分為6堆,因此當地人俗稱「六大堆」。[2][4]1912年2月,紅十字會在每座墓地前皆豎立刻有「國殤」二字的墓碑以為紀念。[4]

修建與維護

1913年,紅十字會與漢口各慈善團體在此處修建公墓,黎元洪題寫碑額「鐵血精神」及陵墓名「鄂省起義陣亡諸烈士墓」。[4]

1931年洪水之後,已有的烈士陵園逐漸失修。[3]

抗日戰爭勝利後,武漢行轅主任程潛將六大堆整修並立碑,更名為六大堆無名英雄墓[註 2]辛亥首義烈士陵園[註 3][4][2]。墓園增設了柵欄及碑,碑上為程潛手書「辛亥首義烈士之墓」。[4][3]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時,漢口境內僅存利濟路、球場街、單洞二路3處辛亥烈士陵園。1955年,受市政規劃影響,單洞二路的辛亥烈士遺骸合併葬入此處,改6座墳塋為7座[4]。1956年11月15日,礄口、江岸兩處辛亥烈士陵園(另還有已遷葬的單洞二路)被列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同日定名為辛亥首義烈士陵園[2]。1961年辛亥革命50周年之際,陵園進行了大修。[4]

1985年陵園重建,復改為6座墳塋並重設紀念碑,成為合陵園及公園為一體的陵園。[4][2]

1989年7月,陵園被列為武漢市第一批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5]。2023年7月28日,陵園被列為湖北省第六批烈士紀念設施。[6]

陵園概況

江岸區辛亥首義烈士陵園隸屬於該區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由武漢市民政局在1989年設立的江岸區辛亥首義烈士陵園管理處負責管理。[5][1]

陵園門額上書「辛亥首義烈士陵園」,陵園中部為一座漢白玉及大理石修成的紀念碑一座,碑身高10.10米,一面鐫刻辛亥革命親歷者喻育之所撰碑文,一面為李爾重題的碑名「辛亥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碑兩側各有3座墳塋,長3.9米,寬4.9米,高2.5米。另外陵園中設有展覽。[1]

文物保護

其保護範圍為:辛亥首義烈士墓(二)及周圍一定範圍。以陵園圍牆為界,東面、南面各向外延伸10米,西面向外延伸7米至球場路現狀道路邊線,北面與陵園圍牆線重合[7]

其建設控制地帶為:以保護範圍為界,東面向外延伸50米,南面、西面、北面與保護範圍重合[7]

參見

註釋

參考
註解
  1. ^ 陽指漢陽、夏指漢口(夏口)。
  2. ^ 《武漢地名志》載
  3. ^ 《江岸區志》載

參考文獻

  • 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武汉市志. 第24卷 文物志.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0. ISBN 7-307-00692-8 (中文(中國大陸)). 
  • 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武汉市志. 第6卷 民政志.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0. ISBN 7-307-00791-6 (中文(中國大陸)). 
  • 武漢市地名委員會. 武汉地名志. 武漢: 武漢出版社. 1990. ISBN 7-5430-0334-1 (中文(中國大陸)). 
  • 武漢市江岸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江岸区志. 武漢: 武漢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430-4079-3 (中文(中國大陸)). 
  • 侯祖畲. 夏口县志. 1920 (中文(繁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