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圓海鏡

李冶数学著作

測圓海鏡》是中國金代數學家李冶的代表作,於公元1248年寫成。全書一共十二卷,由一百七十個問題組成。書中對勾股容圓的問題進行了探討,系統地建立了「天元術」(列一元方程的方法)來解決幾何問題。《測圓海鏡》被認為是中國現存的第一部天元術著作。 天元術是對具體問題列出方程而後求解的方法。天元術於宋金時期開始發展,到元朝達到一個高峰。在《測圓海鏡》問世之前,中國雖有以天人代表未知數用以布列方程和多項式的工作,但早期著作已失,僅存被引用的一些片段。李冶在《測圓海鏡》中系統而概括地總結了天元術,用「天元」代替未知數,列出方程,然後求解。

知不足齋叢書《測圓海鏡》圓城圖式,其中用天地乾坤等指代三角形內各點

內容

《測圓海鏡》由卷一的圓城圖式、說明各個長度名稱的總率名號、給出各個長度數值的今問正數、囊括了各個量之間關係的公式總集識別雜記;卷二至卷十二,共一百七十個問題及其解答所組成。書中一共有148問,182種方法是以天元術列出方程以求解,其中列出一次方程31個,二次方程106個,三次方程24個,四次方程20個,六次方程1個[1]

卷一

圓城圖式

圓城圖式(右圖)是全書的總括圖解,由一個直角三角形(古時稱為勾股形)、它的內切圓以及一些特定的直線組成。其中的頂點、圓心和交點都用某個漢字來指代。最大的三角形的三個頂點分別是天地乾三角形的內切圓圓心稱為。過的垂直線從上至下分別和三角形、內切圓交於三點。過的水平線從左至右分別和三角形、內切圓交於西三點。過的垂直線和過的水平線都是內切圓的切線,它們分別交天地乾三角形於四點,而相交於點。乾坤巽艮構成一個正方形。過的垂直線交東西水平線於點,交地乾邊於點。過的水平線交南北垂直線於點,交天乾邊於點。而這兩條線相交於點。最後過的水平線交天乾邊於點,過的垂直線交地乾邊於點。總共22個點。

總率名號

全書所研究的三角形一共有15個,全部是以天地線之間的線段為弦(斜邊)的直角三角形。總率名號給出了這些三角形和線段的名稱。它們分別是:

序號 三角形名稱 對應的三個頂點 0c 0b 0a
1 天地乾 通弦(天地) 通股(天乾) 通勾(地乾)
2 天西川 邊弦(天川) 邊股(天西) 邊勾(西川)
3 日地北 底弦(日地) 底股(日北) 底勾(地北)
4 黃廣 天山金 黃廣弦(天山) 黃廣股(天金) 黃廣勾(山金)
5 黃長 月地泉 黃長弦(月地) 黃長股(月泉) 黃長勾(地泉)
6 上高 天日旦 上高弦(天日) 上高股(天旦) 上高勾(日旦)
7 下高 日山朱 下高弦(日山) 下高股(日朱) 下高勾(山朱)
8 上平 月川青 上平弦(月川) 上平股(月青) 上平勾(川青)
9 下平 川地夕 下平弦(川地) 下平股(川夕) 下平勾(地夕)
10 大差 天月坤 大差弦(天月) 大差股(天坤) 大差勾(月坤)
11 小差 山地艮 小差弦(山地) 小差股(山艮) 小差勾(地艮)
12 皇極 日川心 皇極弦(日川) 皇極股(日心) 皇極勾(川心)
13 太虛 月山泛 太虛弦(月山) 太虛股(月泛) 太虛勾(山泛)
14 日月南 明弦(日月) 明股(日南) 明勾(月南)
15 山川東 叀弦(山川) 叀股(山東) 叀勾(川東)

其中弦是三角形斜邊,股是三角形的長直角邊(這裏是豎直的),勾是三角形短直角邊(這裏是水平的)。( 代表通勾, 代表通股, 代表通弦,余類推)。

今問正數

今問正數一節給出了圓城圖式中每個線段的長度。其中以內切圓的半徑為120步,作為標準。

  • 勾股和:a + b
  • 勾股校:b - a
  • 勾弦和:a + c
  • 勾弦校:c - a
  • 股弦和:b + c
  • 股弦校:c - b
  • 弦校和:c + (b - a)
  • 弦校校:c - (b - a)
  • 弦和和:(a + b) + c
  • 弦和校:(a + b) - c

例子:「通弦六百八十,勾三百二十,股六百;勾股和九百二十,較(兩者的差)二百八十;勾弦和一千,較三百六十;股弦和一千二百八十,較八十;弦較和九百六十,較四百;弦和和一千六百,較二百四十。」

15個勾股形中上高 = 下高;上平 = 下平,因此,15個勾股形中,只有13個勾股形是相異的。

《今問正數》共15個勾股形×13項=195項[2]。 ,列表如下。

 

識別雜記

識別雜記都是關於不同線段之間的幾何關係式。一共給出了692個公式。是全書的綱領。

識別雜記包含八項:

  • 諸雜名目:是全書的總綱,列出各項定義,例如虛勾虛股相得名為虛率,高股平勾差名為角差,又名遠差等等。諸雜名目中還列出三十餘項定理,如凡大差小差相乘為半段徑冪,大差勾小差股相乘同上、黃廣股黃長勾相乘為經冪等等。
名目
名目 定義
內率  
外率  
虛率  
角差  
次差  
混同和  
傍差  
夎差  
夎和  
雜用公式

[3]

  1.  =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五和五較
  1.  [4]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此外還有諸弦,大小差,諸差,諸率互見,四位拾遺,拾遺。

一共692關係式,這些關係式完全是幾何定理,與具體數值無關。

舉例:第三條中「勾股和即弦黃和」一句就是:三角形兩直角邊之和等於斜邊加上內切圓直徑(「黃」指內切圓直徑)。這個命題可以由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推出:

設直角三角形三邊分別為   ,其中 
內接圓直徑 ,因此
內接圓直徑 + 斜邊 =  
 
  = 兩直角邊之和

後面出現的各問題,都根據這些公式中的相等關係而列出方程,然後求解。

李冶的692個公式中,有8個是錯誤的,只是因為數值吻合而被誤認為成立。

新設第一率

 

新設第二率

 

新設第三率

 

新設第四率

 

第二卷

正率14問
 
測圓海鏡卷二 正率

從第二卷開始,《測圓海鏡》中一共出現了一百七十個問題,它們都是圍繞着同一個題設背景而展開。 在第二卷開頭,李冶作出了以後題目公用的總假設:

假令圓城一所,不知周徑,四面開門,門外縱橫各有十字大道。其西北十字道頭定為乾地,其東北十字道頭定為艮地,其東南十字道頭定為巽地,其西南十字道頭定為坤地。所有測望雜法,一一設問如後。

這裏的圓城就是指天地乾三角形的內切圓,其方向按照圓城圖式裏面東南西北四個點的位置而定(注意北在下方,東在左邊,與現在通用的方位相反),所謂的「乾地」、「坤地」則是指圓城圖式裏面出現的點、點等等。以後的每個問題中要求的長度都是圓城的半徑或直徑。

接下來的問題都是已知某些線段的長度,問圓城的半徑或直徑。李冶在每一題的題目之後都先寫出解法(代數演算),再給出演草(代入數值的計算)。

洞淵九容

開頭十個問題,不需要天元方程。清代數學李善蘭認為,第一個問題和《九章算術》的勾股容圓題目一樣,第二問至第十問就是《自序》中提到的「洞淵九容」[5]。但李冶原書或《四庫全書》李銳較本都沒有這九個問題的細草,李善蘭在《天算或問》一書中根據相似三角形原理求得各式,並以第二問為例闡明如下[6]

 
 

又因:

 

所以

 
 

其餘類推。 。

第一問:或問:甲乙二人俱在乾地,乙東行三百二十步而立。甲南行六百步望見乙,問徑幾里?
答曰:城徑二百四十步。


勾股容圓 

 
第二問:勾上容圓

 

第三問:股上容圓

 

第四問:勾股上容圓

 

第五問:弦上容圓

 

第六問:勾外容圓

 

第七問:股外容圓

 

第八問:弦外容圓

 

第九問:勾外容圓半

 

第十問:股外容圓半

 

天元術
 
測圓海鏡細草 卷二 第十四問 草曰

從第十四題開始,引入天元術,將所求的未知量設為「天元」,然後根據識別雜記中給出的公式構造出兩個天元式,另其相等,然後解方程得出答案。《測圓海鏡》中天元式的次序,高次冪在常數項之上,和《益古演段》,《四元玉鑒》的相反。

第十四問

「或問出西門南行四百八十步有樹,出北門東行二百步見之。問答同前」。

法曰:以二行步相乘為實,二行步相併為從,一步常法,得半徑。
草曰:立天元一為半徑,置南行步在地,

內減天元半徑得股圓差: 

 
   

又置乙東行步在地,內減天元,得勾圓差: 

 
   

以勾圓差增乘股圓差得半段黃方冪: 

 
   
     

又置天元冪以倍之,也為半段黃方冪;

 
 

因此,得 

相消得: 

 
   
     

解方程,得半徑 

第三卷

邊股17問 [7]
標題文字 已知 未知數x 方程
1 <   直接計算
2    d  
3    r  
4    d  
5    d  
6    r  
7    r  
8    r  
9    r  
10    r  
11    r  
12       
13       
14     
15    r  
16    用洞淵九容公式計算
17    用洞淵九容公式計算

第四卷

底勾17問:已知 及另一邊求直徑d.[8]

第三卷邊股問與第四卷同次第底勾問成對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第二邊                                  

第五卷

大股18問:已知 [8]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第二邊                                    

第六卷

大勾18問:

1-11,13-19已知a_{1},及另一邊求直徑d.[8]
12問:已知  及另邊,求直徑。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已知                                    
第二邊                                    

第七卷

明叀前18問;求直徑d。[9]

已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第八卷

邊股17問:已知 三至八邊,或其差,和,求直徑d.[10]
已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第十四問

或問:高差,平差並一百六十一步,明差叀差並七十七步,問答同前。
即:

草曰:[11]

已知

 
 
相加除2 ; 根據#雜用公式,等於皇極差:
   
   
設天元一為上平勾:
 
  = 
  (雜用公式)
因為   (雜用公式)
 
 
 
  
 (圓城直徑),
 
 乘下高股
 
乘之以皇極弦冪:
   
因此
  
左右相消得:

 

解之得  ;
正合#今問正數中的下平勾。

第九卷上

:大斜四問[12]

已知
1   
2   
3   
4   

第九卷下

:大和8問

邊股17問:已知三邊,求直徑d[13]
已知條件
1    
2    
3    
4    
5    
6    
7    
8    

第十卷

:三事和8問[14]

已知
1   
2   
3   
4   
5   
6   
7   
8   

第十一卷

雜糅18問:[15]

第十七問,十八問取自《洞淵算書》。

已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取自《洞淵算書》)
18 取自《洞淵算書》

第十二卷

之分14問[16]
已知
1   =   
2   =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14      

版本

天元術並非李冶的獨創,而是從金代起便在中國北方開始萌芽。據祖頤在《四元玉鑒後序》中的記載,李冶以前研究天元術的學者有北宋蔣周撰《益古集》、李文一撰《照膽》,石信道撰《鈐經》、劉汝諧撰《如積釋鎖》等書,世人才知道有天元。此外朱世傑《四元玉鑒》引用北宋《洞淵九容細草》兩道題,其中有「立天元一」[17]。後來李德載撰《兩儀群英集臻》兼有地元。1306年元刻本《陰陽備用三元節要》三卷下有天元,地元[18]。但是這些早期天元術的著作已經失傳。宋代《楊輝算法》保留蔣周《益古集》的一些條段法的題目,沒保留天元術的內容。現存元刻本《陰陽備用三元節要》只有一條二元術題,《測圓海鏡》是現存最早的系統地講述天元術的著作。

到了明代,天元術因為艱深難懂而少人研究,幾近失傳。明代唐順抄錄過《測圓海鏡》,但不懂天元術;顧應祥曾經撰寫《測圓海鏡分類釋術》,但完全沒有明白天元術中天元為未知數的含義,因而將《測圓海鏡》中關於立天元列方程的演算全部刪去,只留下用開方術解方程的過程,以便後人學習[19]。李儼認為宋金元發展起來的天元術至此已被遺忘[20]。《測圓海鏡分類釋術》一書,雖然刪除了天元術內容,但保存了全部算題,也補入正確的幾何學解法,使得幾近失傳的《測圓海鏡》,得以從新流傳[21]

十八世紀時,隨着西洋算學傳入中國,李冶等人的天元術著作才被後來的數學家重新發現。戴東原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李冶《測圓海鏡》[22];清朝梅瑴成梅文鼎之孫)曾經研讀元學士李冶的《測圓海鏡》,對其中的天元之術感到不解,後來在研習西方的「借根方」法時發現所謂的「借根」就是「立天元」(都是設未知數),方才重新開始認識天元術[23][24]。之後,《四元玉鑒》等其它天元術著作也被重新認識。孔廣森曾校對《測圓海鏡》中的四章。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庫全書》收錄了李潢家藏本的《測圓海鏡》。1798年,清代大藏書家鮑廷博刊印的《知不足齋叢書》中收錄了李銳校勘的《測圓海鏡細草》十二卷[25]。之後又有焦循李銳在研究了《測圓海鏡》、《益古演段》和《數書九章》後寫的《天元一釋》和《開方通釋》兩書,用較為明白的語言詳細解釋了李冶的天元術和秦九韶的正負開方術。1873年,張楚鍾發表《測圓海鏡通釋》對《識別雜記》中的幾百條定理,用幾何方法逐條證明。

清代研究

1896年劉岳雲出版《測圓海鏡解》,發現《圓城圖式》中各線段的簡單加減關係,發表《諸率加減表》,此後李善蘭出版《測圓海鏡解》等[26]。他在另一篇著作《天算或問》中給出勾股容圓各公式的統一公式。其後陳維祺發表《各率及較泛積表》將《識別雜記》用「泛積」概念統一表示[27]。王季同在《九容公式》中進一步發展了陳維祺的成果,發現[28]

極勾=(高股 * 平勾 +平勾^2)^(1/2)
極股=(高股 * 平勾 +高股^2)^(1/2)
半徑=(高股 * 平勾 )^(1/2)

國際研究

19世紀初,朝鮮數學家南秉哲著《海鏡細草解》。

1913年,法國學者L.van Hoe 介紹《測圓海鏡》。1982年,法國林力娜(K. Chemla)作論文 Etude du Livre Reflects des Mesuers du Cercle sur la mer de Li Ye,獲得博士學位。1983年,新加坡大學教授藍麗蓉發表 Chinese Polynomial Equations in the Thirteenth Century,論述《測圓海鏡》。

評價

清代數學家對《測圓海鏡》給予很高評價。阮元認為《測圓海鏡》是「中土數學之寶書」,李善蘭稱讚它是「中華算書,無有勝於此者」。白尚恕說,《測圓海鏡》的成就,超過同時期的印度,阿拉伯和歐洲,「處於世界數學裏遙遙領先的地位」[29]

參考文獻

引用

  1. ^ 中国古代数学,《测海圆镜》. [2009-10-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3). 
  2. ^ 孔國平著. 《測圓海鏡今導讀》 《今問正數》 62-66 頁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
  3. ^ 李冶 著 白尚恕 譯 鍾善基 校. 《測圓海鏡今譯》 24-25頁 山東教育出版社. 1985.
  4. ^ 吳文俊主編 《中國數學史料大系》 第六卷 第二章 80頁
  5. ^ 李冶《自序》「老大以來,得洞淵九容之說,日夕玩繹,而向之病我者,使爆然落去而無遺餘」
  6. ^ 《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卷8,李儼《測圓海鏡研究歷程考》 45-48 頁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8
  7. ^ 《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卷8,李儼《測圓海鏡研究歷程考》75-88頁
  8. ^ 8.0 8.1 8.2 《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卷8,李儼《測圓海鏡研究歷程考》88-101頁
  9. ^ 孔國平著. 《測圓海鏡今導讀》169-184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
  10. ^ 孔國平著. 《測圓海鏡今導讀》 192-208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
  11. ^ 白尚恕, 562-566頁
  12. ^ 孔國平著. 《測圓海鏡今導讀》. 205-208頁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
  13. ^ 《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卷8,李儼《測圓海鏡研究歷程考》181-195頁
  14. ^ 孔國平著. 《測圓海鏡今導讀》220-224頁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
  15. ^ 孔國平 著. 《測圓海鏡今導讀》234-248頁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
  16. ^ 孔國平 著. 《測圓海鏡今導讀》255-263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
  17. ^ 孔國平著 《測圓海鏡導讀·引論》 6頁 ISBN 7-5351-1972-7
  18. ^ 《李儼.錢寶琮科學史全集》卷10,李儼《中國數學的歷史發展》 474頁 遼寧教育出版社. 1998
  19. ^ 顧應祥,《測圓海鏡分類釋術》序:「每章去其細草,立一算術,……各以類分之,語義稍繁者,略加芟損,名曰《測圓海鏡分類釋術》。非敢僭改前賢著述,惟以便下學雲爾」
  20. ^ 李儼,《中國算學史》,第七章第四 近世期(四)顧應祥
  21. ^ 孔國平,《測圓海鏡導讀序》
  22. ^ 梁啓超飲冰室合集》 第十卷 343頁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中華書局
  23. ^ 柯劭忞等,《清史稿·列傳二百九十三》疇人一:「明代算家,不解立天元術,瑴成謂立天元一即西法之借根方,其說曰;「嘗讀授時曆草求弦矢之法,先立天元一為矢,而元學士李冶所著測圜海鏡,亦用天元一立算。傳寫魯魚,算式訛舛,殊不易讀。明唐荊川、顧箬溪兩公互相推重,自謂得此中三昧。荊川之說曰:『藝士著書,往往以秘其機為奇,所謂天元一云爾,如積求之云爾,漫不省其為何語。』而箬溪則言:『細考測圜海鏡,如求城徑,即以二百四十為天元,半徑即以一百二十為天元,即知其數,何用算為?似不必立可也。』二公之言如此,余於顧說頗不謂然,而無以解也。後供奉內廷,蒙聖祖仁皇帝授以借根之法,且諭曰:『西人名此書為阿爾熱八達,譯言東來法也。』敬受而讀之,其法神妙,誠算法之指南,而竊疑天元一之術頗與相似。復取授時曆草觀之,乃煥然冰釋,殆名異而實同,非徒似之而已。」
  24. ^ 阮元,《疇人傳》卷二十四,李冶傳
  25. ^ 李冶,《測圓海鏡細草》,知不足齋刻本
  26. ^ 李善蘭,《測圓海鏡解》,抄本,存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27. ^ 孔國平著. 《測圓海鏡今導讀》24-30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
  28. ^ 孔國平著. 《測圓海鏡今導讀》 30頁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
  29. ^ 李冶 著 白尚恕 譯 鍾善基 校. 《測圓海鏡今譯》 1頁 山東教育出版社. 1985

來源

書籍
  • 李人言. 《中國算學史》. 台灣商務印書館. 1965年. 
  • 孔國平. 《李冶朱世杰与金元数学》. 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0年. ISBN 978-7-537-51884-0.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