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球嶺隧道
劉銘傳隧道[2],位於台灣基隆市安樂區,公路自強隧道上方處,屬於市定古蹟。為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亦是目前唯一僅存的清代鐵路隧道。
劉銘傳隧道 | |
---|---|
劉銘傳隧道 | |
位置 | 臺灣基隆市安樂區嘉仁里崇德路129號 |
座標 | 25°07′32″N 121°43′55″E / 25.125507°N 121.732036°E |
建成時間 | 清朝光緒16年(1890年) |
官方名稱 | 劉銘傳隧道 |
類型 | 登錄等級:市定古蹟 登錄種類:隧道 |
詳細登錄資料 |
劉銘傳隧道 | |
---|---|
概覽 | |
別稱 | 舊名為獅球嶺隧道 |
地點 | 臺灣基隆市安樂區嘉仁里崇德路129號 |
狀況 | 為保護隧道內蝙蝠生態,目前只接受立案團體預約導覽。導覽時段:星期四、五、六、日 9:00-12:00 及14:00-17:00(須於14日前事先預約)。 預約導覽細節詳見:基隆市文化局官網《「基隆市定古蹟劉銘傳隧道」 團體預約參觀導覽申請須知》 |
營運數據 | |
動工於 | 清朝光緒14年(1888年) |
啟用於 | 清朝光緒16年(1890年) |
關閉於 | 明治31年(1898年)2月(關閉後做為道路及台車隧道) |
通行類別 | 鐵路(1898年2月之後為道路及台車道) |
技術數據 | |
長度 | 235米(771英尺) |
軌距 | 1,067毫米(3英尺6英寸) |
限界闊度 | 3.61~4.60公尺[1] |
坡度 | 約20‰ |
沿革
清領時期
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台灣設省,在此同時清廷准予設立「全台鐵路商務總局」,開始台灣鐵路興建計劃。在開工的初期,最先興建的是由基隆港口經台北到新竹的這一段。位於基隆端的獅球嶺隧道工程,從光緒十四年(1888年)春動工,由劉銘傳所屬銘軍部分兵員興築[3],到光緒十六年(1890年)夏天才完成,全長235公尺,洞內共分7段以不同材質堆砌或開鑿而成,費時30個月才鑿通。
隧道南口拱圈的上方置匾額一幅,有清代首任臺灣巡撫劉銘傳親題的「曠宇天開」四字,右聯:「五千年生面獨開,羽轂飆輪,從此康莊通海嶼。」、左聯:「三百丈巖腰新闢,天梯石棧,居然人力勝神工。」[4],匾額上又刻有「太子少保福建臺灣巡撫○○一等男劉建造,欽命浙江○州總鎮強勇巴圖魯○監修,光緒歲次己丑仲冬立」落款[註 1]。
日治時期
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6月3日,日本攻陷基隆。同月,根據日本技師的實地勘察,發現基隆線鐵路起伏不平、急彎陡坡隨處可見,於是計劃着手改良線路。8月,台灣總督府成立臨時台灣鐵道隊,並進行基隆-台北路線的改良工程,首要便是將獅球嶺段及獅球嶺隧道進行改線,於是選擇在舊線東南一公里處另鑿竹仔嶺隧道。
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3月,竹仔嶺隧道完工;同月獅球嶺隧道舊線從此廢棄,僅通車7年即走入歷史。廢棄後,不久變成公路隧道(1916年起公路定名為「縱貫道」),成為基隆與八堵間的旱路交通捷徑。板車、牛車、商旅等多取道此處,前往八堵基隆河岸渡口,搭乘着平底舢舨,順着急流下抵台北。
中華民國時期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由於該隧道地理位置隱密,因而闢建軍事管制區,並將南端隧道出口劃為管轄範圍。民國四十七年(1958年),八堵油庫選擇設立此處,由中華民國空軍官兵管理八堵油庫,中華民國國防部基於安全考量後遂決定封閉隧道,僅留下北端隧道出口30公尺路段。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經中華民國內政部公告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隸屬於交通建築,是臺灣第一個被列入古蹟的鐵路建築物。[2]
1990年~1991年間,基隆市政府委託李乾朗教授團隊調查研究及測繪本隧道並進行修復[1]。
2002年8月,採原貌修復方式再度進行整修,並在2003年5月完工。基隆市政府與國防部協調,在兼顧中華民國國軍油庫安全下,於同年12月20日開放民眾進入隧道參觀。
2009年,因隧道壁體有磚石風化掉落情形,為維護遊客安全,基隆市文化局宣佈暫停對外開放;2010年7月28日,基隆市政府正式公告更名為「劉銘傳隧道」[6]。
2019年9月,經過數年審查、修正、變更設計等等流程,開始進行隧道修復工程,並於2021年12月完成隧道主體修復,後續規劃有照明設備及入口意象解說設施等[7][8]。
2023年12月30日,在進行光環境及入口意象型塑計劃後,劉銘傳隧道再度開放,並採預約導覽方式參觀。[9][10][11]
建築概況
本隧道長約235公尺[註 2],日本時代初年經臨時臺灣鐵道隊技師之測量高程為74.7公尺,為基隆至臺北間之最高點。隧道南口因土質鬆軟,遇雨崩塌,極為危險,北口則因穿越岩盤,較為穩定[2]。
隧道開工時是自南口與北口兩側同時動工挖鑿,但因缺乏近代測量技術,故挖至中央時才發現兩端高度相差14呎,為期能順利開通,再進行修正,故北口之拱頂高度較高。隧道之平面並非直線,而是略成弓形的弧曲線,曲線(彎道)半徑約840公尺。此外,據研究者指出,為能順利排出洞內積水,洞內之坡度設計約為20‰[1]。
隧道內兩邊側壁除了一小段是天然岩壁以外,均用砂岩以「丁順砌」作成,並從砂岩的側壁上面開始起拱,拱部的材料有「觀音山石」及「紅磚」二種。[2]
註釋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1.3 李乾朗研究主持:《獅球嶺清代鐵路隧道調查研究》,基隆市政府、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1991年4月。(繁體中文)
- ^ 2.0 2.1 2.2 2.3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國家文化資產網-劉銘傳隧道. [2019-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8) (中文(臺灣)).
- ^ 吳小虹. 《重回清代臺北車站——古鐵道和一座謎樣的火車站》. 台北縣: 博揚文化. 2006年4月初版一刷: 頁93. ISBN 957-0463-75-9 (中文(臺灣)).
- ^ 〈山洞已通〉,《申報》,1890年5月20日,大清帝國上海。(繁體中文)
- ^ 《新編臺灣鐵道史全文譯本》上卷,臺灣總督府鐵道部原著,古育民譯,古庭維主編,中華民國(臺灣)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出版,臺北市,2021年11月1日初版一刷,ISBN 978-986-532-420-9(繁體中文)。
- ^ 台灣第一座鐵路隧道劉銘傳隧道 只使用7年7個月,記者吳淑君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聯合報,2019-7-21(繁體中文)
- ^ 記者楊耀華. 〈劉銘傳隧道 修復開工〉. 中華日報. 2019年9月22日 [2022年10月2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10月23日) (中文(臺灣)).
- ^ 記者盧賢秀. 〈封閉12年 基隆市定古蹟劉銘傳隧道已修復〉. 自由時報. 2021年12月11日 [2022年10月2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10月21日) (中文(臺灣)).
- ^ 盧賢秀. 基隆市定古蹟「劉銘傳隧道」重新開放 採預約導覽方式參觀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news.ltn.com.tw. 2023-12-28 [2023-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30) (中文(臺灣)).
- ^ 盧賢秀. 塵封14年 基隆劉銘傳隧道重開放 - 基隆市 - 自由時報電子報. news.ltn.com.tw. 2023-12-29 [2023-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30) (中文(臺灣)).
- ^ 邱瑞傑. 基隆百年古蹟劉銘傳隧道開箱 封閉14年後開放預約參觀. 聯合新聞網. [2023-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30) (中文(臺灣)).
- ^ 12.0 12.1 《臺灣鐵道史》上卷(未定稿). 臺北: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1910年9月30日,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數位典藏 [2022年10月21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10月21日) (日語).
- ^ 連橫. 《臺灣通史》. 1908年~1918年: 卷十九 [2022-1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9) (中文(臺灣)).
- ^ 《中国大百科全书》交通篇. 中國北京市、上海市. 1987年3月 (中文(中國大陸)).
- ^ 《当代中国的铁道事业》(上).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0年 (中文(中國大陸)).
參考文獻
- 李乾朗研究主持:《獅球嶺清代鐵路隧道調查研究》,基隆市政府,1991年
- 李乾朗研究主持,王以唐協同主持:《獅球嶺清代鐵路隧道修護工程報告書》,1991年
參見
外部連結
- 台灣大百科全書:獅球嶺隧道
- 隆來拍電影 :劉銘傳隧道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國家文化資產網:劉銘傳隧道(獅球嶺隧道)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獅球嶺清代鐵路隧道修護工程報告書
- 基隆市安樂區公所:劉銘傳隧道(獅球嶺隧道)
- 基隆旅遊網:劉銘傳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