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召,又名伊克昭,清廷賜名廣慧寺,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王愛召鎮哈什拉格溝口,是一座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1][2]

王愛召
基本資訊
國家中國
位置 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王愛召鎮
座標40°23′0.6″N 110°11′27.6″E / 40.383500°N 110.191000°E / 40.383500; 110.191000
宗教藏傳佛教
宗派格魯派
開基博碩克圖
開山時間1607年-1613年
地圖
地圖

簡介

王愛召由鄂爾多斯萬戶博碩克圖濟農修建。[1]明朝萬曆年間,三世達賴鎖南嘉錯到蒙古草原傳播藏傳佛教格魯派,想在鄂爾多斯的一條龍崗興建寺院。28年後,鄂爾多斯博碩克圖濟農遵照三世達賴旨意,於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主持動工興建,於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竣工。萬曆四十二年(1614年),鄂爾多斯部蒙古首領舉辦開光典禮,明朝朝廷賜寺名「廣慧寺」。該召廟的蒙古語為「烏哈格尼巴達古拉圪齊廟」,後因博碩克圖濟農的後裔獲封郡王銜,故改稱 「王愛召」。也有資料稱王愛召是「王的召」的諧音,因蒙古語「的」字發音為「愛」,故民間俗稱該廟為「王愛召」。[2]

王愛召並非鄂爾多斯最早的寺廟,最早者為熱西卻令寺,又稱「浩欽召」(意為「舊的召廟」),建於明朝萬曆十三年(1585年)。有的資料說王愛召從明成化七年(1472年)到清順治八年(1651年)是成吉思汗陵寢「八白室」的住放地。但此說法不實。因王愛召是在1607年動工興建。且明朝中後期,專司祭祀成吉思汗的鄂爾多斯部,其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室」處在游動狀態,不會在一個地方長留;只是格魯派在鄂爾多斯蒙古族中興起後,召廟才成為蒙古人敬佛並敬祖先之所。[2]

王愛召是鄂爾多斯蒙古部的第一次會盟之地。天聰九年(1635年),鄂爾多斯部歸附愛新國(即金國,又稱後金,1636年定國號為「清」)。「天聰九年,額璘臣來歸,賜濟農號;順治六年,封郡王等爵有差,七旗皆授札薩克,自為一盟於伊克昭。」順治六年(1649年),鄂爾多斯部貴族在王愛召會盟,鄂爾多斯左翼中旗郡王額璘臣主持,定盟名為「伊克昭」(蒙古語,意為「大廟」,大廟便指王愛召)。此時,王愛召是鄂爾多斯七旗的總廟,也是鄂爾多斯地區最大的召廟,又是蒙古王爺的家廟,王愛召附近有成吉思汗陵寢「八白室」以及濟農辦公之所。[2]

鄂爾多斯左翼中旗郡王額璘臣(即明朝鄂爾多斯濟農)除定期召集各旗札薩克到王愛召會盟外,還主持八白室的祭祀。但因其封地在郡王旗(鄂爾多斯左翼中旗,俗稱郡王旗,今伊金霍洛旗大部),其駐地則是王愛召,二者有距離,故他為祭祀及會盟方便,將「八白室」遷往郡王旗。[2]

會盟初期,每三年舉辦一次,由盟長主持。除按規定迎接御書及欽差大臣外,還檢閱兵丁,稽核全盟在冊人數,檢查戰馬、軍械、其他物資及戰備,商議大事。後來,會盟變成盟內例會,盟長或者檢查該盟戶口丁冊,或審理該盟主要案件,處理重要事宜。[2]

伊克昭盟的會盟地點起初一直在王愛召,偶爾也在郡王旗的蘇泊爾汗舉行。到清末,會盟改為根據需要,臨時決定時間及地點,不再固定。[2]

王愛召佔地面積50畝,其中廟址佔地面積12畝,廟堂建築共259間,喇嘛住房282間。四世達賴雲丹嘉措、五世達賴羅桑嘉措,均曾來王愛召講經、灌頂[1][2]

王愛召的主要建築有大經堂、觀音殿、度母殿、守齋殿、明王殿、辯經殿、時輪殿、藥師殿、四大金剛殿、鼓樓、鄂爾多斯王公的祖先靈塔殿、佛塔群。大經堂內供奉銀塑鎏金釋迦牟尼像,藏有泥金字本《甘珠爾》、銀汁字本《丹珠爾》等佛經。靈塔殿內供奉高七尺的巴圖蒙克達延汗銀制鎏金靈塔,還有博碩克圖濟農曾使用的鎏金馬鞍、弓箭等物。[1]

王愛召的喇嘛最多時有300多人。中華民國時期,喇嘛有100多人。喇嘛中最高稱號是「呼畢勒罕堪布喇嘛」(轉世活佛)。[2]

1939年,日軍多次派特務專門調查王愛召。其後,日軍多次派飛機轟炸王愛召,集中轟炸大經堂等建築,大經堂被炸塌,大喇嘛扎布當場被炸死。1940年,日軍在蒙古軍第四師的配合下,進攻駐紮在達拉特旗新民堡的國軍(人稱「西軍」)。國軍受挫之後,轉移至王愛召,當時國軍86師指揮部設在王愛召內,該師參謀長王白慕坐鎮王愛召指揮。「西軍」張步城團的步兵居住在王愛召的僧房內,團部設在王愛召以南數里的任三壕。國軍還在在王愛召四周修築工事,修建炮樓。[2]

1941年2月9日(農曆正月十四),駐包頭的日軍小島部隊出動80輛卡車的步兵,在坦克、裝甲車、飛機的掩護之下,自包頭銀匠窯子渡過黃河,進攻王愛召。在距王愛召不遠的西社、劉大營子、東三座茅庵等地架重炮,自下午四點起,輪番炮轟王愛召,「西軍」一直堅持到天黑,趁夜向南撤退。[2][3]

翌日(元宵節)凌晨,日軍開進王愛召,驅逐了王愛召的喇嘛及周邊居民,隨後搶劫王愛召。王愛召收藏的前額嵌有寶珠的釋迦牟尼銀制佛像,成套經卷,墳廟內的銀制鍍金馬鞍、弓箭,成捆的壁毯、地毯、法器、供物、浮屠及特製的風磨銅頂、可盛23擔水的大銅鍋等等,均被裝上汽車運往包頭。搶劫一直持續到農曆正月十七日夜。王愛召收藏了各類文物、寶物被全部洗劫。[2][1]

農曆正月十八日晨,日軍在王愛召各建築上澆上汽油,在僧房內堆乾草,點燃大火,焚毀了王愛召,此次大火一直燒了半個多月,王愛召變成一片廢墟。[2][1]

1941年9月,王愛召的大喇嘛曹德納木通過化緣、化布施等方式籌資,在王愛召原召址以西半華里處的一座舊有小廟的基礎上,重建了一座召廟,將達拉特旗塔井召的佛像、法器、經卷等遷至此處,繼續開展宗教活動。但該小廟的規模遠不及過去的王愛召。[2]

但該小廟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現僅存「臥龍土崗」的一座小倉房。原王愛召班弟喇嘛洛布森津巴繼續在這間小倉房中念經,期望將來能重建王愛召。[2]

建築

王愛召北依黃河,西靠豪慶河,南鄰河灘草原。南、北各有一眼泉水,人稱「龍眼」。王愛召被毀前,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有山門、鐘樓、鼓樓、四大天王殿、大經堂、正殿。廟內有漢式宮殿型大經堂49間,殿內陳設精美;藏式建築風格的正殿81間,平房平頂,白牆紅邊。東西兩側有兩座鐘樓,門前有四大天王殿;南側有奶奶廟、觀音堂、五道廟;北側有十殿閻君、金剛殿、靖王廟、藥師廟;中部正殿後側(也是該廟最高之地)有喇嘛白塔三座。[2]

王愛召周圍有圍牆,長方形院牆之外,西北角建有九間樓(9間大的墳廟),其內供奉鄂爾多斯部祖先銀質陵塔(祖宗墳塔)13座,大小不一,均為銀制並鍍金,其中包括巴圖蒙克達延汗巴爾斯博羅特濟農及其後裔的陵塔。巴圖蒙克達延汗的銀質鍍金陵塔高七尺,其內陳列着他使用過的馬鞍、弓箭等物。[2]

王愛召南部有葛根宮及佛倉,北部有濟農倉、廟倉等建築。王愛召周圍,還有282間喇嘛宿舍。[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