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格麗特·阿徹

英国社会学家

瑪格麗特·斯科特福德·阿徹FAcSS英語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英語:Margaret Scotford Archer,1943年1月20日—2023年5月21日),英國社會學家,曾在華威大學擔任社會學教授,並於瑞士的洛桑聯邦理工學院任教。其最著名的思想是在1995年發表的《Realist Social Theory: The Morphogenetic Approach》一文中提出的的「Elisionism」。

瑪格麗特·阿徹
FAcSS英語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2019年的阿徹
出生(1943-01-20)1943年1月20日
 英國格雷諾賽德
逝世2023年5月21日(2023歲—05—21)(80歲)
別名瑪格麗特·斯科特福德·阿徹
學術背景
母校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論文The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of English Working Class Parents(1967年)
博士導師大衛·格拉斯英語David Glass (sociologist)
受影響自
學術工作
學科社會學
副學科
學派或傳統批判實在主義
研究機構
主要領域結構與能動性
著名作品
  • 《Culture and Agency》(1988年)
  • 《Realist Social Theory》(1995年)
  • 《Being Human》(2000年)
著名思想Elisionism

2014年4月14日,教宗方濟各任命阿徹為宗座社會科學院院長,接替哈佛大學法學教授、美國駐聖座大使瑪麗·安·格蘭登英語Mary Ann Glendon[2]。阿徹出任此職至2019年3月27日為止。

生平

阿徹就讀於倫敦大學,分別在1964年和1967年先後取得理學學士和哲學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題為《The Educational Aspirations of English Working Class Parents》。1966年到1973年間,阿徹進入雷丁大學擔任講師。

阿徹是批判實在主義傳統理論最有影響力的理論家之一。她在第12次世界社會學會議上被任命為國際社會學協會第11任會長,任期自1986年到1990年,成為該協會第一位女性會長[3],此外她還是宗座社會科學院和社會科學院(Academy of Learned Societi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的初創成員之一以及批判實在主義中心(Centre for Critical Realism)的受託人。

阿徹帶過多名哲學博士生,其中一些人後來也投入到了批判實在主義的研究,例如羅伯特·阿徹(Robert Archer)[4]、肖恩·克里文(Sean Creaven)[5]和賈斯汀·克魯克香克(Justin Cruickshank)等[6]

2020年11月3日,阿徹因創建了一個為窮人提供康復服務的女性機構而獲得了一項以真福本齊英語Oreste Benzi命名的國際性獎項,該獎此前曾在博洛尼亞宗主教方濟各·莫拉利亞親手頒發[7]

2023年5月21日,阿徹因胰腺癌去世,享年80歲[8]

Elisionism理論

Elisionism」一詞為阿徹於1999年在《Realist Social Theory: The Morphogenetic Approach'》所創造[9],用於描述一種融合多種社會理論的哲學觀點,雖然抱持這種觀點的人所提出的理論不盡相同,但他們大部分都遵循過程哲學的道路以及認為社會個人不應割裂[10]。「Elisionism」通常會和整全觀原子論湧現論相牴觸[11]

爭議

阿徹在一次接受彭博社採訪時談論了美國總統候選人伯尼·桑德斯出席她在宗座社會科學院組織的一場會議的經歷。她批評桑德斯在參會過程中「極度失禮」,並稱桑德斯是通過遊說得到的會議邀請,且試圖將此次參與政治化,但事先並沒有向她說明相關情況[12]。對此,阿徹的上級、宗座社會科學院校監馬塞洛·桑切斯·索隆多對阿徹的說法作出了否認。雖然索隆多一直不肯透露究竟是哪一方首先發起的聯繫,不過他表示雙方之間的協議得到了有效的遵守,並稱邀請桑德斯是自己的主意,且此前也已經徵得了阿徹的同意。另外,桑德斯的邀請函上也同時具有索隆多和阿徹的名字(但阿徹的名字並非她本人的簽名),且上面顯示索隆多是「代表」阿徹發出的邀請[13][12]

參考書目

  • M. Archer, M. Vaughan M (1971) "Social Conflict and Educational Change in England and France: 1789–1848",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M. Archer (1984)  "Social Origins of Educational Systems", London: Sage
  • M. Archer (1988) Culture and Agency: The Place of Culture in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 M. Archer (1995) Realist Social Theory: The Morphogenetic Approach,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 M. Archer, R. Bhaskar, A. Collier, T. Lawson and A. Norrie (eds) (1998) Critical Realism: Essential Readings, Routledge, London.
  • M. Archer (2000) Being Human: The Problem of Agenc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 M. Archer and J. Tritter (eds) (2000) Rational Choice Theory: Resisting Colonisation, Routledge, London.
  • M. Archer (2003) Structure, Agency and the Internal Convers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 M. Archer, A. Collier and D. Porpora (eds) (2004) Transcendence: Critical Realism and God, Routledge, London.
  • M. Archer (2007) Making Our Way Through the Worl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 M. Archer (2012) The Reflexive Imperative in Late Modern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參考資料

  1. ^ King, Anthony. The Odd Couple: Margaret Archer, Anthony Giddens and British Social Theory.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2010, 61 (special issue): 255. ISSN 1468-4446. PMID 20092496. doi:10.1111/j.1468-4446.2009.01288.x . 
  2. ^ Lenartowick, Kerri. British woman appointed by Pope to head Pontifical Academy. Catholic News Agency. [2024-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18) (英語). 
  3. ^ ISA Presidents. International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2024-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8). 
  4. ^ Archer, Robert. Education Policy and Realist Social Theory: Primary Teachers, Child-Centred Philosophy and the New Managerialism. Routledge. 2002: 272. ISBN 0-415-26839-7. 
  5. ^ Creaven, Sean. Marxism and Realism. Routledge. 2000: 336. ISBN 0-415-23622-3. 
  6. ^ Cruickshank, Justin. Realism and Sociology. Routledge. 2003: 184. ISBN 0-415-26190-2. 
  7. ^ The 2020 don Benzi Prize. AgenSIR. 2020-11-03 [2024-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8-18). 
  8. ^ Margaret Archer (1943–2023). [2024-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23). 
  9. ^ Archer 1995,第60頁; Sawyer 2005,第125頁.
  10. ^ Sawyer 2005,第175頁.
  11. ^ Creaven 2000,第6頁.
  12. ^ 12.0 12.1 Sanders' Vatican Invitation Sparks Accusation of 'Discourtesy'. www.bloomberg.com. 2016-04-08 [2024-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08). 
  13. ^ Papal official denies report Sanders invited himself to Vatican. Reuters. 2016-04-08 [2024-0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6) (英語). 

外部連結

天主教會職銜
前任者:
瑪麗·安·格蘭登
宗座社會科學院院長
2014年–2019年
繼任者:
斯特凡諾·扎馬尼英語Stefano Zamagni
專業和學術協會
前任者:
費爾南多·恩里克·卡多佐
國際社會學協會會長
1986年–1990年
繼任者:
T·K·歐烏曼英語T. K. Oomm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