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魯恂
白魯恂(英語:Lucian Pye,1921年10月21日—2008年9月5日),美國政治學家、漢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他的研究主要關注文化差異在第三世界國家政治的現代化發展中的特殊作用,被認為是政治文化概念最早的實踐者和提倡者。對美國幾代政治學家有較大影響。[1]
白魯恂 | |
---|---|
本名 | Lucian Wilmot Pye 盧西恩·威爾莫特·派伊 |
出生 | 中華民國山西省汾陽縣 | 1921年10月21日
逝世 | 2008年9月5日 (86歲) 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 |
母校 | 耶魯大學 (博士) 卡爾頓學院 |
機構 | 麻省理工學院 |
主要領域 | 政治科學、漢學 |
著名思想 | 政治文化、政治心理學 |
受影響於 |
生平
白魯恂出身於派駐中國的公理會傳教士家庭,出生在中國山西省汾州。他小時候曾受中英雙語教育。但回美國讀小學之後中文基本上已遺忘。1939年進入明尼蘇達州卡爾頓學院讀書,其間認識了Mary Toombs Waddill,1945年與之結婚,後者成為他重要的合著者和編輯。二戰中,他回到中國,成為美國海軍陸戰隊第5軍的文職官員,軍銜少尉。後進入耶魯大學,在Gabriel Almond指導下攻讀博士學位。期間表現出驚人的學術能力,與其他多位政治學家共同超越了傳統的現實主義方法,開始探討國際關係的心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因素。1951年,以論文《1920年代的中國軍閥政治體制》獲得博士學位。
在麥卡錫主義時代,他反對當時反共思潮對政治學強加的束縛。1956年起在麻省理工學院任教,長達35年。最初在國際研究中心,後參與創建了政治學系,培養了許多美國政治學者和政治家。
他在香港建立了研究中心,並在馬來西亞和緬甸工作過。他對馬來西亞的研究,認為共產主義對當地的吸引力來自對變革步伐的不安全感。他認為,在解釋發展時,心理因素比經濟因素更加重要。他在1976年著作 Mao Tsê-tung: the man in the leader 中,將毛澤東的反叛性格歸因於心理學上的嬰兒全能感。Donald L. M. Blackmer 教授批評他的方法想像超過事實的證據,不過可以解釋不然無法解釋的現象。[2]他1996年的論文認為毛可能是自戀(narcissism)與邊緣性人格障礙(borderline syndrome)。[3]
他在許多美國涉及亞洲的研究和政策機構如美中關係委員會、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任職。曾擔任許多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包括約翰·甘迺迪的顧問。1988—1989年任美國政治學會主席。[1]
主要著作
中譯本
- 白魯恂. 毛澤東的心理分析. 劉憲閣譯. 時代國際. 2009年 [2014-02-05]. ISBN 978-988-17927-9-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7).
英文
- Lucian W. Pye. Asian Power and Politics: The Cultural Dimensions of Authori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年 [2014-02-05]. ISBN 978-0-674-04979-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7).
- Lucian Wilmot Pye; Mary W. Pye. China: an Introduction. Little, Brown. 1972年 [2014-02-05]. ISBN 978-0316724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7).
- Lucian W. Pye. Mao Tsê-tung: the man in the leader. Basic Books. 1976年. ISBN 978-0-465-04396-5.
參考資料
- ^ 1.0 1.1 麻省理工學院網站訃文 MIT professor Lucian W. Pye, leading China scholar, dies at 86. 麻省理工學院. [2008-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19).(英文)
- ^ Douglas Martin. Lucian W. Pye, bold thinker on Asia, is dead at 86. 紐約時報. September 11, 2008 [2008-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2).(英文)
- ^ Lucian W. Pye. Rethinking the Man in the Leader. The China Journa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Jan 1996, (No. 35): 107–112 [2014-01-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04).(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