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病

戀愛,心理學

相思病是指深深相愛時,沒有得到回報或對方不在時會產生的一種負面感覺。自中世紀以來,這種情況被認為是一種疾病。隨着時間的流逝,症狀會一直持續,包括食欲不振和失眠。[1] [2]

相思病一詞在醫學或心理學領域很少使用,但有關對身心的影響正在進行新的研究。[3]

愛可以成精神疾病

文學詩歌經常把愛情描述為讓人瘋狂,而醫學界也採取了類似的方法。根據希波克拉底醫學的觀點,充滿激情的愛情幾乎總是會消失或變成「憂鬱的愛情」,這是使人沮喪和悲傷。[4]熱情的愛是指「蜜月期」中的愛,通常是剛剛開始,但在一兩年後它便會隨之流逝。隨之而來就是面對現實狀況,此時需要雙方付出努力去維繫關係。[5]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這時失去對方或者感覺得不到對方的愛,就會形成相思病。

 
相思病的安提阿古斯一世

相思病不僅是一種表達,還被研究成一種實際疾病。1915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經提出:「我們還未明白墜入愛河是什麼意思,但可肯定是一種疾病和瘋狂、一種幻覺,是對所愛之人的盲目性」。[6]

對相思病的科學研究發現,戀愛中的人所經歷的與可卡因等毒品所引起的狀態相似。在大腦中,某些神經遞質苯乙胺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催產素)利用了大腦十二個不同區域,從「愛」或「墜入愛河」中引起高潮感。這些神經遞質觸發了與苯丙胺相同的感覺。[7]

儘管相思病在患者的感受中很普遍,但是心理學家不會向精神科醫生轉介「相思病」。這是由於相思病所常見的症狀往往與其他心理疾病有關,因此常常被誤診,亦有可能認為這些精神狀態都是最基本的問題。[8] 然而,當一個人處於相思病時卻不尋求幫助或無法應對時,會令他處於危險情況,因為人們知道愛情是能夠致命的(後果之一可能是自殺,因此有不少案例證明了愛情可以是致命的)。 [9]

Len Bowers教授在他的《心理疾病的社會本質》一書中提出了一個事實,儘管「精神病患者」的大腦中存在着生理差異,但在符合這種差異之前,還必須符合其他幾個條件。因此,可能有許多精神疾病(例如相思病)永遠沒有足夠的證據來證明。

病徵

愛與相思病的研究人員弗蘭克·塔利斯在2005年的文章中,建議醫學專家應該是時候重視相思病。相思是指發生在一個人「真實、瘋狂、深入」地愛着一個人。[9]同樣,健康專家也認為相思病會使人出現病態,因此應該更加重視診斷過程。[10]相思病的症狀通常會被誤診為其他各種疾病或心理健康問題(例如強迫症),這是因為相思病本身很少被認為是心理健康問題。

塔利斯列出了有關相思病的常見症狀:

根據塔利斯的說法,相思病的許多症狀可以歸類為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冊和ICD-10(國際疾病分類)。強迫症是一種相思病其中的症狀,它包括神不守舍、不斷檢查自己的手機、Facebook、囤積無價物品等。[9] 意大利精神科醫生Donatella Marazitti進行的另一項研究發現,當人們墜入愛河時,他們的血清素水平會降至強迫症症患者的水平,這一水平明顯低於普通或健康人的水平。 [11]

文學

四大愛情傳說之一的《梁祝》描繪兩人「愛」的悲歌,梁山伯本是一位書生。而祝英台因父親要求也去讀書,後相識並產生愛情。當梁聽聞祝英台已被許配給馬文才後不久便病死在家中,而祝英台聞梁山伯已死便傷痛萬分,婚嫁當日穿着孝袍。花轎途徑梁的墓前便突然颳起狂風,隨後祝英台下轎後便在墓前大哭。隨後便撞死在梁山伯的墓碑前,後墳塚大開並躍入墓塚。之後便合為一體,入晴以後,梁的墳頭冒出兩隻雌雄蝴蝶。

威廉·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描繪了「愛」的瘋狂,以及兩個年輕而痴情的戀人所感受到的悲傷。[12]羅密歐發現自己的愛人死了後(或者他相信),想到失去了他的真愛時,他感到悲痛和沮喪,隨後他便自殺了。朱麗葉醒來後看到對方的屍體,也絕望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中國元曲徐再思《折桂令·春情》:「平生不會相思,纔會相思,便害相思。」

參看

參考文獻

  1. ^ Williams, Laura Kalas. Being lovesick was a real disease in the Middle Ages. The Conversation. [2020-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4) (英語). 
  2. ^ Wack, Mary Frances. Lovesickness in the Middle Ages: The Viaticum and Its Commentarie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January 1990 [2020-05-24]. ISBN 978-0-8122-81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2) (英語). 
  3. ^ Love, Actually: The science behind lust, attraction, and companionship. Science in the News. 2017-02-14 [2020-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7) (美國英語). 
  4. ^ Tallis, Frank. Is Love a Mental Illness?. [26 March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12 September 2017). 
  5. ^ Whitbourne, Susan K. What is the Passion in Passionate Love?. Psychology Today. [29 March 2014]. 
  6. ^ Janet Malcolm, Psychoanalysis: The Impossible Profession (1988) p. 9
  7. ^ Vaughn, Tricia. Love sickness is real, and the high it provides looks a lot like cocaine usage. Article. The Crimson White. [28 March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7 April 2014). 
  8. ^ Tallis, Frank. Love Sick: Love as a Mental Illness Second. Da Capo Press. 2004. 
  9. ^ 9.0 9.1 9.2 Tallis, F. Truly, madly deeply in love (PDF). The Psychologist. 2005, 18 (2): 72–4 [2014-04-0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5-05). 
  10. ^ British study say: Unrequited love can be a 'killer'. BBC. 2 April 2014 [28 March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7). 
  11. ^ Alteration of the platelet serotonin transporter in romantic love. Psychol Med. May 1999, 29 (3): 741–5. PMID 10405096. doi:10.1017/S0033291798007946. 
  12. ^ Shakespeare, William. Romeo and Juli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