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報

苏联和俄罗斯报纸

真理報》(俄語:Пра́вда羅馬化Pravda),創刊於1912年5月5日,前身為托洛茨基於1908年10月3日在維也納創辦的同名報紙,是1918年—1991年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機關報

真理報
Правда
1912年5月5日(俄歷4月22日)的創刊號
類型日報
版式大報
持有者俄羅斯聯邦共產黨
創刊日1912年5月5日,​112年前​(1912-05-05
政治立場共產主義
馬克思列寧主義
語言俄文
總部 俄羅斯莫斯科真理報大街24號
發行量10萬(2013年)
ISSN0233-4275
網站www.gazeta-pravda.ru
獲得獎項列寧勳章 列寧勳章 十月革命勳章

在蘇聯於1991年解體後,《真理報》被時任俄羅斯聯邦總統葉利欽查封、關閉並出售,其所有權幾經轉手後輾轉落在一個希臘家族財團手上;最終在1997年,俄羅斯聯邦共產黨收購了這份報紙,並將其作為自己的中央機關報。

起源

維也納《真理報》

《真理報》最早由俄國社會民主工黨領導人托洛茨基於1908年10月3日在奧地利維也納創辦,針對俄國工人發行。早期的《真理報》為避免沙皇政府新聞管制,全部在國外刊印,再偷運入;編輯人員除托洛茨基本人外,在不同時期還曾包括維克托·考普(Victor Kopp)、阿道爾夫·越飛馬特維·斯科別列夫(Matvey Skobelev);其中越飛和斯科別列夫家境富有,是報紙的主要財政來源。

《真理報》建報之初,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內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而托洛茨基本人則自稱「非派系黨員」,所以他領導下的《真理報》致力於團結黨內各派,編輯審稿時總是竭力迴避那些容易在俄國流亡國外人士中引起分裂的話題,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俄國工人感興趣的問題上。這一時期的《真理報》接近工人,內容生動通俗,在俄國國內相當受歡迎。

1910年1月,社會民主工黨中央委員會召開了一次罕見的全體會議,黨內各派的代表均參加了這次會議。會上起草並暫時地通過了一份旨在重新團結全黨的協議。協議中確定托洛茨基的《真理報》從此從社會民主工黨中央獲取資金,並成為黨的一個中央機關。黨內布爾什維克派主要成員、列寧的密友加米涅夫的也被選為編輯部成員。但同年8月,黨內紛爭再起,迫使加米涅夫退出了編輯部。1912年4月22日,維也納《真理報》宣告停刊。

聖彼得堡《真理報》

1917年二月革命以前

1910年1月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內部和解失敗後,布爾什維克派於同年12月回到沙皇政府治下的俄國聖彼得堡,創建了屬於自己的合法周刊——《明星報》(Звезда,英文字譯 Zvezda)。1912年1月18日在布拉格舉行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六次代表會議上,布爾什維克(多數派)與孟什維克等其他派別正式決裂,會議上還決定將當時已是每周出版三期的《明星報》改為日報。

布爾什維克最終在1912年5月5日實現了他們的計劃——在這一天作為日報的《真理報》在聖彼得堡開始合法出版。在接下來的兩年裏,儘管受到沙皇政府的審查,《真理報》仍然可以合法地發行,直到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才被當局徹底關閉。

由於頻繁受到警方騷擾,《真理報》在兩年之內曾8易其名:[1]

  • Рабочая правда (《工人真理報》)
  • Северная правда (《北方真理報》)
  • Правда Труда (《勞動真理報》)
  • За правду (《為了真理》)
  • Пролетарская правда (《無產階級真理報》)
  • Путь правды (《真理之路》)
  • Рабочий (《工人報》)
  • Трудовая правда (《勞工真理報》)

布爾什維克的舉動令《真理報》的原創始人托洛茨基極為不滿,認為是對他「自己的」報紙名字的公開篡奪。1913年4月,托洛茨基在給格魯吉亞孟什維克領導人尼古拉·齊赫澤的一封私信中憤怒地譴責了列寧和布爾什維克們的行為[2]。直到1921年之前,托洛茨基和黨內其他領導人都對這封信的內容守口如瓶,直到1920年代初托洛茨基失勢,信的內容才被得以傳播。1924年,這封「惡毒攻擊列寧同志」的私信被托洛茨基的政治對手公之於眾,托氏從此被布爾什維克視為列寧的不共戴天之敵。

俄國在經歷了1908—1911年的相對穩定後,以1912年4月的勒拿河大屠殺事件為標誌進入了社會和政治上的多事之秋,時間恰好是1912—1914年。在此期間,布爾什維克改變了托洛茨基的辦報方式,不是組織一小批知識分子作為工人的代言人在報紙上發表文章,而是直接刊載工人們自己的來信投稿。工人的直接參與加上當時社會矛盾的激化,極大促進了《真理報》的聲譽——短短兩年間,其日發行量從2萬份上升到6萬份,考慮到其讀者群的分散和頻繁的政府騷擾,這一數字是相當可觀的。布爾什維克辦報的另一改變是財政來源,托洛茨基的《真理報》依靠富有的編輯,而布爾什維克只能靠工人自發的捐款。

儘管列寧和他的布爾什維克同志們在十月革命奪權前編輯過多份報紙,編輯地遍佈俄國內外,但後來蘇共官方只承認1912-1914年的《真理報》和1900-1903年的《火星報》為後來的中央黨報《真理報》的前身。至於托洛茨基才是《真理報》的最早創辦者這一事實,則因為托氏後來與列寧的決裂而被掩蓋近70年,直到1980年代末在戈爾巴喬夫總統發動的「改革」運動中才被蘇聯的歷史學家們重新提起。

雖然在1912-1914年間列寧是布爾什維克的最高領袖,但他長期流亡國外(1912年中到1914年中他居住在克拉科夫),無法直接領導遠在聖彼得堡的《真理報》,所以這期間報紙的實際總編由莫洛托夫擔任,其他一些著名的布爾什維克領袖則在條件允許時參與編輯事宜,這其中包括斯大林(在他1913年3月被捕流亡前)。後來發現,報社裏一個名叫米倫·切爾諾馬佐夫(Miron Chernomazov)的「編輯」其實是受警方指派的特務。

為了避免政府搜捕行動衝擊報紙的運行,這一時期《真理報》的所有真正的布爾什維克編輯都不在公開的編輯名單上,公開名單上的40多名「編輯」則是報社雇來「代占其位」的其他人員(多數是工人)。遇到警方搜捕查禁時,被捕入獄的是這些替身編輯。[3].

這段時期中,《真理報》編輯部為減少被政府罰款或公開查禁的壓力常對內容作溫和化處理,這種做法多次導致列寧與編輯部間的爭吵。編輯部有時會將列寧的文章改動後再發表,甚至拒登列寧的文章。這些做法在很多年以後(1961年末)成為了赫魯曉夫攻擊莫洛托夫的把柄。

1912年12月到1913年10月之間的《真理報》還出現了列寧和國家杜馬(即俄國下議院)中的布爾什維克議員之間的矛盾。布爾什維克議員們主張做一些妥協以繼續與孟什維克合作,而列寧則堅決要求與孟什維克決裂。1914年1月,列寧派自己的親密助手加米涅夫到聖彼得堡指導《真理報》的工作和杜馬中的布爾什維克。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加米涅夫被捕、流放到西伯利亞,《真理報》停刊。

兩次革命期間

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統治,令《真理報》得以重新開放。此時,原總編莫洛托夫和施略普尼柯夫反對自由派當權的俄國臨時政府。然而,由於沙皇政府被推翻,原先流放西伯利亞的加米涅夫、斯大林和原杜馬議員穆拉諾夫也得以重獲自由。當他們於3月12日回到聖彼得堡後,立刻將莫洛托夫和施略普尼科夫趕出了編輯部,接管了真理報編輯部。

在加米涅夫和斯大林的影響下,《真理報》對「大體上與反革命或反動派進行鬥爭」的臨時政府表現出和緩的態度,並呼籲團結孟什維克中的國際主義分子。3月14日,加米涅夫在他第一篇社論中寫道:

現在形勢變化已如此之快,再一味求速(以致與臨時政府翻臉)又有何意義呢?[4]

而在3月15日,他還對俄國堅持一戰表示支持,他寫道:

兩軍還在交戰中,現在建議士兵放下武器回家是最愚蠢的。這得到的不是和平,而是奴役,所有自由的人民都將拒絕、唾棄之。[5]

4月3日,列寧和季諾維也夫返回俄國後,列寧發表了《四月提綱》,強烈譴責了臨時政府和布爾什維克中與孟什維克團結的傾向。加米涅夫在《真理報》社論中試圖反駁列寧,但在布爾什維克黨四月會議上列寧最終獲勝,《真理報》開始指責臨時政府為「反革命」。從此,《真理報》基本遵從着列寧的觀點。十月革命後,《真理報》發行量上升到每日10萬份。

蘇聯時期

 
一份早年(1950年代)的《真理報》頭版,大標題意為「蘇維埃領袖的宣言」

1918年3月3日,《真理報》報社隨蘇維埃政府一同遷至莫斯科。從那時起,《真理報》就正式成為了蘇共官方出版物,或稱「中央機關報」,負責向外部傳達領袖的精神,宣佈政策及其變化等等,直到1991年被解散。直到1989年之前,全蘇聯的所有國營單位、軍隊單位和其他組織都被要求必須訂閱《真理報》。[6].

其他一些國家機構也發行自己的機關報,譬如:《消息報》是蘇聯最高蘇維埃的機關報,主要闡述對外關係;《勞動報》是蘇聯總工會的機關報;《共青團真理報》是共產主義青年團中央的機關報;《少先隊真理報》(Пионерская Правда,英文:Pionerskaya Pravda)是少年先鋒隊組織的機關報。

1924年列寧死後,《真理報》曾一度成為斯大林的政治對手布哈林的權力基地。在《真理報》任主編期間的表現大大加強了布哈林作為資深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地位。

類似的情況在1953年斯大林死後也出現過。斯大林之死造成蘇共中央的權力真空,而赫魯曉夫卻得以利用他與時任《真理報》主編的謝皮洛夫之間的聯盟關係成功排擠了總理馬林科夫,在權力鬥爭中最終佔據上風。

蘇聯解體後

1991年8月22日,俄羅斯總統葉利欽下令宣佈境內的共產黨為非法組織,包括《真理報》報社在內的所有共產黨資產收歸聯邦政府。葉利欽的命令並未受到來自《真理報》編輯、記者們的反抗,這些人在幾個星期後就註冊了開辦了一份新的報紙,名字仍叫《真理報》。

幾個月後,報紙的主編謝列茲尼奧夫(Gennady Seleznyov,後來的俄羅斯國家杜馬主席)將報社賣給了希臘Yannikoses集團,繼任的總編亞歷山大·伊利因(Alexander Ilyin)將報紙的註冊商標、獲得的列寧勳章和註冊證書交給了新主人。

然而之後編輯部卻發生了嚴重分裂,造成在1991年以前就加入《真理報》的記者90%辭職。這些記者另外創建了一份同名報紙,但不久就迫於政府壓力關閉。1999年,在原編輯瓦迪姆·戈爾謝寧(Вадим Горшенин)和維克托·林尼克(Виктор Линник)帶領下,在上次報社分裂中辭職的記者們創建了真理在線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這是網上第一家俄文媒體,「真理在線」同時提供英文意大利文葡萄牙文版本。

1997年,俄羅斯聯邦共產黨獲得《真理報》所有權,並將其作為俄共中央機關報。

如今發行的《真理報》與「真理在線」沒有任何聯繫,但雙方記者常有來往。《真理報》分析事件持左翼立場,而「真理在線」則持民族主義立場。

總編輯

蘇聯解體後

註釋

  1. ^ 參見 Tony Cliff 的Lenin (《列寧》)一書 第19章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1975
  2. ^ 存档副本. [2006-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11). 
  3. ^ 參見 W. Bassow 著:The American Slavic and East European Review (《美國斯拉夫人與東歐通訊》)中的 The Pre-revolutionary Pravda and Tsarist Censorship (革命前的《真理報》和沙俄政府的審查)一章,1954年2月。部分引文見Tony Cliff的 Lenin(《列寧》) 第19章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1975
  4. ^ 括號中內容為本條目譯者補加,參見 Marcel Liebman,Leninism under Lenin (《列寧領導下的列寧主義》),London,J. Cape,1975,ISBN 0-224-01072-7 第123頁
  5. ^ 參見 E. H. Carr,The Bolshevik Revolution (《布爾什維克的革命》),London,Macmillan,1950,第一卷,第75頁。
  6. ^ 參見 Mark Hooker,The Military Uses of Literature: Fiction and the Armed Forces in the Soviet Union(《文藝在軍事中的應用:蘇聯的小說與軍隊》),Westport,CT,Praeger Publishers,1996,ISBN 0-275-95563-X 第34頁
  7. ^ Кто стоял у истоков газеты «Правда». [2018-05-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5). 
  8. ^ Кто редактировал «Правду» // Правда № 50.- 5 мая 2000 года.
  9. ^ «Источник», приложение к журналу «Родина», 1993, № 0

參考文獻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