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的海倫娜·維多利亞公主
海倫娜·維多利亞公主(英語:Princess Helena Victoria of Schleswig-Holstein;1870年5月3日—1948年3月13日),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公主、英國公主。全名維多利亞·路易絲·索菲亞·奧古斯塔·阿米莉亞·海倫娜(Victoria Louise Sophia Augusta Amelia Helena)。
海倫娜·維多利亞公主 Princess Helena Victoria | |||||
---|---|---|---|---|---|
出生 | 1870年5月3日 英國溫莎浮若閣摩爾宮 | ||||
逝世 | 1948年3月13日 英國倫敦伯克利廣場 | (77歲)||||
安葬 | 1948年3月17日 | ||||
| |||||
王朝 | 奧古斯滕堡王朝 | ||||
父親 | 克里斯蒂安王子 | ||||
母親 | 海倫娜公主 |
英國海倫娜公主及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的克里斯蒂安王子之女,維多利亞女王的外孫女。她在一戰時期與妹妹瑪麗·路易絲公主放棄德國頭銜,並改為海倫娜·維多利亞公主殿下的稱號。
她終生未婚。
早年
1870年5月3日,海倫娜·維多利亞公主在浮若閣摩爾宮出生,為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森訥堡-奧古斯滕堡家族成員,海倫娜公主(維多利亞女王及阿爾伯特親王三女)及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的克里斯蒂安王子(路易絲·索菲·丹尼斯基爾德-薩姆索及克里斯蒂安·奧古斯特二世三子)之女。克里斯蒂安·維克托王子及阿爾伯特王子之妹,瑪麗·路易絲之姐。1870年6月20日,海倫娜·維多利亞公主在溫莎城堡的私人教堂受洗。其教父母為外祖母維多利亞女王、劍橋公爵夫人黑森-卡塞爾的奧古斯塔、亞瑟王子、路易絲公主、利奧波德王子、丹麥的瓦爾德馬王子、薩克森-魏瑪-愛森納赫的愛德華王子、路易絲·奧古斯特公主、卡羅琳·阿梅莉公主[1] 。
他的父母居住在英國,因此海倫娜·維多利亞公主被視為英國王室成員。根據1866年的皇室專利證書,海倫娜·維多利亞公主獲得了(His Highness)的頭銜。海倫娜·維多利亞公主在當時被稱為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的海倫娜·維多利亞公主殿下(Her Highness Princess Helena Victoria of Schleswig-Holstein),雖然僅限英國。家裏人親切的稱呼她為索拉(Thora)。
1885年,瑪麗·路易絲公主在姨媽比阿特麗斯公主與巴騰堡的海因裏希王子的婚禮上擔任伴娘[2]。也在1893年擔任約克公爵喬治王子(後來的喬治五世)和特克的瑪麗婚禮的伴娘[3]。
中年
1917年7月,當喬治五世將英國王室的名稱從薩克森-科堡-哥達王朝改為溫莎王朝時,他還命令他眾多的英國臣民堂兄弟和姻親停止使用他們的德語頭銜、風格和姓氏。海倫娜·維多利亞公主和妹妹瑪麗·路易絲公主從未使用過其他頭銜或姓氏, 被簡單地稱為海倫娜·維多利亞公主殿下(HH Princess Helena Victoria)和瑪麗·路易絲公主殿下(HH Princess Marie Louise),賦予她們作為公主但顯然不是任何特定皇室成員的奇怪區別。這種方法不同於喬治五世的其他親屬所接受的方法,後者放棄了所有王子頭銜,而不僅僅是他們的德國稱號,而反過來又從國王那裏獲得了英國貴族頭銜。她們的公主稱號是從她們的父親那裏繼承來的,她們並不是正式的英國公主。然而,他們的未婚身份和被稱為殿下的權利k及維多利亞女王1867年的讓步使他們的處境變得尷尬,因此更容易讓他們保留公主身份,同時完全避免直系親屬的問題。
雖然海倫娜·維多利亞公主是德國貴族,但卻是土生土長的英國人。
晚年及死亡
海倫娜·維多利亞公主從未結婚,而是效仿母親海倫娜公主,大量的為慈善組織工作,如基督教女青年會、基督教青年會,她還積極參與溫莎基督教公主療養院的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她創立了基督教女青年會婦女輔助部隊。作為該部隊主席,她訪問了駐法英國軍隊,並獲得戰爭大臣基奇納勳爵的許可,為他們安排娛樂活動。據1924年的一份出版物報道,「海倫娜·維多利亞公主和她的妹妹瑪麗·路易絲公主一直是我們所有公主中工作最努力的人之一。[4]」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健康狀況不佳,並且需要使用輪椅,海倫娜·維多利亞公主在1947年11月20日舉行的她的表親伊利沙伯公主(後來的伊利沙伯二世)與菲利普·蒙巴頓(即希臘和丹麥的菲利波斯王子)的婚禮上,最後一次重要亮相[5]。
1948年3月13日,77歲的海倫娜·維多利亞公主在伯克利廣場逝世[6]。公主的葬禮於1948年3月17日上午11點在聖佐治禮拜堂舉行。妹妹瑪麗·路易絲公主、喬治六世、伊利沙伯王后、伊利沙伯公主、菲臘親王、格洛斯特公爵夫人愛麗絲王妃、肯特公爵夫人瑪麗娜王妃、第一代卡里斯布魯克侯爵亞歷山大·蒙巴頓、第三代米爾福德黑文侯爵大衛·蒙巴頓、帕特麗西婭·拉姆齊夫人等人皆出席了她的葬禮[7]。同日葬於聖佐治禮拜堂王家墓室。1948年6月22日遷葬至浮若閣摩爾皇家墓園[8]。雖然沒有全國性的哀悼,但王室仍然舉行了為期一周的家庭哀悼[9]。
公主遺產的遺囑認證於1948年5月20日授予,價值52,435英鎊(按2022年匯率計算為130萬英鎊)[10]。
頭銜、稱號及紋章
因1866年的皇室專利證書,海倫娜·維多利亞公主獲得了(His Highness)的頭銜。
- 1870年5月03日-1917年7月14日: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的海倫娜·維多利亞公主殿下
- 1917年7月14日-1948年3月13日:海倫娜·維多利亞公主殿下
1917年6月,法院通告中出現了一條通知,稱喬治五世將準備一份皇家授權令,免除他的堂表兄弟姐妹們使用其頭銜中的「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松德堡-奧古斯騰堡」部分。然而皇室授權令並沒有發出,海倫娜·維多利亞公主及瑪麗·路易絲公主也沒有獲得大不列顛及愛爾蘭或聯合王國公主殿下的稱號。
紋章
參考資料
- ^ Queen Victoria's Journals - Monday 20th June 1870
- ^ Prince and Princess Henry of Battenberg with their bridesmaids and others on their wedding day.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26 Jul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4).
- ^ The Duke and Duchess of York and Bridesmaids.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London. [2023-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2).
- ^ Women Who Have Helped to Make Wembley. Woman's Pictorial. 3 May 1924: 10 [2023-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9) –透過Adam Matthew Digital Interwar Culture.
- ^ Royal Collection: Seating plan for the Ball Supper Room http://www.royalcollection.org.uk/microsites/royalwedding1947/object.asp?grouping=&exhibs=NONE&object=9000366&row=82&detail=magnif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Wortham, H. E.; Reynolds, K. D. Princess Helena Victoria (1870-1948) . 《牛津國家人物傳記大辭典》 線上版.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1 [19 July 2022]. ISBN 978-0-19-861412-8. doi:10.1093/ref:odnb/33802. 需要訂閱或英國公共圖書館會員資格
- ^ Court Circular. The Times. 18 March 1948 [19 July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08).
- ^ Royal Burials in the Chapel since 1805. College of St George - Windsor Castle. [5 March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2).
- ^ Court Circular. The Times. 15 March 1948 [19 July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08).
- ^ Evans, Rob; Pegg, David. £187m of Windsor family wealth hidden in secret royal wills. The Guardian. 18 July 2022 [19 July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5).
資料來源
- Ronald Allison and Sarah Riddell, eds., The Royal Encyclopedia (London: Macmillan, 1992).
- "Obituary: Princess Helena Victoria, Charity and Social Services," 15 March 1948, p. 7.
- "Royal Titles: German Names Dropped, British Peerages for Princes," The Times 20 July 1917, p.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