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韻
空韻亦稱零韻母,和零聲母相對。漢語中有些音節,在傳統漢語界裏被認為是只有聲母,沒有韻母,稱為零韻母音節。而零韻母音節的韻母就是空韻。如「哼」(hm、hng)。相應地,這些聲母也可稱為「零韻母聲母」:有h、m、n、ng四個。書面上,零韻母聲母均能獨立對字注音,前面一般無其他附帶部分,故「零韻母」常是「無形」的。亦有說法指它們並非沒有韻母,只是以元音化的輔音來作韻母,參見音節輔音條。
ㄭ韻
一般人[誰?]認為漢語官話中「zhi(ㄓ)、chi(ㄔ)、shi(ㄕ)、ri(ㄖ)、zi(ㄗ)、ci(ㄘ)、si(ㄙ)」後面的i(ㄭ)是空韻。但漢語學界認為它們是有韻母的,其中zhi、chi、shi、ri的韻母被認為是舌尖後不圓唇母音[ʅ],而zi、ci、si的韻母是舌尖前不圓唇元音[ɿ]。
然而,漢語學家的主張未獲國際語音學學會接受(參見已棄用和非標準的國際音標符號),因此語音學界提出了多種新說。
其中,傳統的語言學者描述它們有「buzzing聲」。不少現代的語言學者[1][2]則描述它們是音節化的輔音,但有很弱的摩擦,他們把「zhi(ㄓ)、chi(ㄔ)、shi(ㄕ)、ri(ㄖ)」的韻母寫作[ʐ̩],把「zi(ㄗ)、ci(ㄘ)、si(ㄙ)」的韻母寫作[z̩][3]。以「si、shi、ri」爲例,它們相應地寫作[sz̩˥]、[ʂʐ̩˥]、[ʐʐ̩˥]。
而對多數人來說,擦音僅持續在元音之前[4],舌頭和牙齒的位置不變,但是舌頭的接觸略微降低,以從一開始排除高度近似的元音。UCL的John Wells[5]使用了更詳細的轉寫,將前者寫作[ɻᶤ](如「shi」寫作[ʂɻᶤ])、後者寫作[z̞ᵚ](如「si」寫作[sz̞ᵚ]),以上標符號表示元音化的特徵,並在/z/下面加上低降符號表示發音時舌頭足夠放鬆以除阻。Sang-Im Lee-Kim則把前者定爲音節性的捲舌近音/ɻ̩/,後者定爲音節性的齒齦近音/ɹ̩/[6]。
另有學者建議將前者定爲閉央不圓唇元音/ɨ/(如「shi」寫作/ʂ͡ɨ/),後者定爲閉後不圓唇元音/ɯ/(如「si」寫作/s͡ɯ/),以表示擦音的發音機制會衍生爲元音[7]。
還有更寬鬆的發音方式,牙齒放鬆並明顯壓低舌頭,使shi、ri、si讀作[ʂɯ˥]、[ʐɯ˥]、[sɯ˥],帶有相同的元音[ɯ]且沒有兒化。
參見
參考資料
- ^ Jerry Norman (1988). Chinese (Cambridge Linguistic Survey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142.
- ^ S. Robert Ramsey (1987). The Languages of China.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 45.
- ^ San Duanmu (2008). "Syllable Structure in Chines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h. 4). In Syllable Structure. Oxford. 304 pp. Accessed Feb 21, 2013.
- ^ UCLA Phonetics Lab Data: [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John Wells (March 15, 2007). "Chinese apical vowel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John Wells's phonetic blog. Accessed Feb 21, 2013.
- ^ Sang-Im Lee-Kim. Revisiting Mandarin 'apical vowels': An articulatory and acoustic study.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Cambridge Journals Online). 2014-11-25, 44 (3): 261–282 [2019-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1).
- ^ 張群顯, 1992. "北京話「知」「資」二韻國際音標寫法商榷" [IPA transcription of the so-called 'apical vowels' in Pekinese], in T. Lee, ed., 香港漢語語言學研究論文集, 香港語言學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