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二世 (拜占庭)

約翰二世希臘語Ἱωάννης ὁ Κομνηνός羅馬化Iōannēs ho Komnēnos,1087年9月13日—1143年4月8日)是1118年至1143年在位的拜占庭皇帝。他也被稱作「美男子」或「好人約翰」(希臘語Καλοϊωάννης羅馬化Kaloïōannēs)。他是阿歷克塞一世皇帝與皇后伊琳娜·杜卡伊娜的長子並且是拜占庭帝國科穆寧王朝中興時期的第二位皇帝。約翰二世是一位虔誠而又極富惻隱之心的君主,他決心撫平半個世紀前曼齊刻爾特戰役給帝國留下的創傷。

約翰二世
Ίωάννης Βʹ Κομνηνός
羅馬人的皇帝與獨裁者
約翰二世在聖索菲亞大教堂上的鑲嵌畫
拜占庭皇帝
統治1118年8月15日–1143年4月8日
加冕1092年 作為共治皇帝
前任阿歷克塞一世
繼任曼努埃爾一世
出生(1087-09-13)1087年9月13日
君士坦丁堡
逝世1143年4月8日(1143歲—04—08)(55歲)
奇里乞亞
配偶匈牙利的伊琳娜英語Irene of Hungary
子嗣阿歷克塞·科穆寧
瑪利亞·科穆寧娜
安德洛尼卡·科穆寧
安娜·科穆寧娜
伊薩克·科穆寧
狄奧多拉·科穆寧娜
歐多齊婭·科穆寧娜
曼努埃爾一世
父親阿歷克塞一世
母親伊琳娜·杜卡伊娜英語Irene Doukaina

約翰二世還被認為是科穆寧王朝最偉大的皇帝。[1]在他25年的統治生涯中,他與西方的神聖羅馬帝國締結同盟,又在巴爾幹擊敗切佩涅格人、匈牙利人塞爾維亞人。並且親自指揮龐大攻勢來對抗小亞細亞突厥人。約翰的行動扭轉東線戰略平衡,而且光復大量位於小亞細亞為突厥人所侵佔的拜占庭帝國城市和堡壘。在東南方,他又設法控制從門德雷斯河以西至奇里乞亞塔爾蘇斯的所有道路。這有力展示拜占庭皇帝在基督教世界中的領導者地位。約翰二世還成為拜占庭帝國與十字軍聯軍的領導者,並挺進為穆斯林佔據的敘利亞地區。儘管約翰為宣傳耗費巨大的精力,他的希望還是落空。十字軍盟友的推諉,並且他們不願和他的軍隊奮戰在一起,這種模稜兩可的同盟關係,使得約翰倍感失望。在約翰二世時期,帝國人口又重新恢復到1000萬人左右。[2]

不幸的是,相較於他的父親阿歷克塞一世或是他的兒子曼努埃爾一世,他在他的年代或是接近他年代的作家筆下,聲譽不是很好。並且,由於約翰對威尼斯外交上的被迫妥協,他常被現代觀點詬病,尤其是人們對約翰對本國施政的歷史知之甚少。

繼承皇位

 
約翰二世(左側)和他的長子阿歷克塞·科穆寧(右側),12世紀的拜占庭手稿。

約翰二世於1118年從他的父親那裏繼承皇位,為鞏固約翰的繼承權,在1092年的9月1日,他就已經被阿歷克塞加冕為共治皇帝。尼基塔斯·卓尼亞鐵斯獨家提供約翰確保自己繼位行動的細節。阿歷克塞希望由約翰繼承皇位但皇后伊琳娜·杜卡伊娜英語Irene Doukaina則更希望由他們的女兒安娜·科穆寧娜和其被授予凱撒的丈夫小尼基弗魯斯·布林尼烏斯來繼位。阿歷克塞為避免伊琳娜的批評,隱藏自己的選擇,因為皇后認為小尼基弗魯斯應該繼位。1118年8月15日當阿歷克塞在Mangana宮的修道院奄奄一息之時,約翰帶着他信任的親屬們,其中包括他最信任的弟弟,被授予「至尊者」的伊薩克·科穆寧偷偷前往修道院,從他垂死的父親那裏獲得帝國印戒(the imperial signet ring)。隨後他一邊舉着手接受支持他的市民們擁戴,一邊騎着馬前往大皇宮。伊琳娜聽說這件事後感到非常吃驚,她既沒能說服他的兒子放棄,也無法勸說小尼基弗魯斯對抗約翰。儘管宮廷衛隊最初在沒有阿歷克塞旨意的證據下拒絕承認約翰,但新皇帝卻在市民們的擁戴下闖入皇宮。[3][4]

阿歷克塞隨後在當晚去世。儘管他母親極力勸說,因為約翰此時對權力的掌控非常虛弱,所以拒絕參加參加父親的葬禮。在幾天內他的地位就逐漸穩固。然而,約翰即位還未滿一年,他便發現一個篡位陰謀,證據直指他的母親和姐姐。安娜的丈夫小尼基弗魯斯對她陰謀毫無興趣,所以安娜企圖扶植他丈夫登基的陰謀也隨之破滅,約翰隨即查抄她的家產。約翰想把安娜被查抄的所有財產交給朋友約翰·阿克蘇赫英語John Axouch,但阿克蘇赫卻明智拒絕,最終在他的勸說下,安娜與約翰達成某種程度的和解,她的財產也重新被返還。之後伊琳娜被遣送到修道院,而且安娜似乎也退出帝國政局,她深居簡出成為一位歷史學家。她的丈夫小尼基弗魯斯因對約翰的忠誠,被皇帝委以重任。[5]為保障兒子的繼承權,約翰效仿他的父親,於1122年將他年輕的兒子阿歷克塞·科穆寧加冕為共治皇帝。[6]

對外

外交

 
一封由約翰二世寫給教宗英諾森二世的信

約翰二世對外政策在西方的核心,就是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締結同盟。為減少南意大利諾曼人對帝國巴爾幹領土所造成的威脅,這一政策是很有必要的。在西西里的羅傑二世自稱西西里國王,並在南意大利獲得統治地位之後,這一威脅變得尤其嚴重。皇帝洛泰爾三世收到拜占庭的回覆,其中包括一份巨大的酬金,為報答他在1136年入侵諾曼人的領地並向南一直推進到巴里。由於教宗英諾森二世與教會在意大利的領地受到支持對立教宗安那克勒圖二世的羅傑二世威脅,所以他也加入約翰與洛泰爾的聯盟。然而,該同盟事實上難以抗衡羅傑,後者於1139年通過米尼亞諾條約從教宗處獲得受到教宗承認的西西里國王頭銜。[7]洛泰爾的繼任者康拉德三世尋求約翰最小的兒子曼努埃爾能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聯姻。康拉德的小姨子蘇爾茨巴赫的貝莎英語Bertha of Sulzbach嫁到拜占庭。[8]與此同時,羅傑二世也希望能與約翰二世的兒子聯姻,但他最終失敗。[9]

後來證明約翰干涉他妻子家族匈牙利王室興趣是錯誤的。拜占庭帝國把接待流亡的匈牙利王位宣稱者,並把其留在君士坦丁堡視為擴大帝國影響力的方法和有效的安全策略;然而,匈牙利人卻將這種干涉視為戰爭的挑釁。匈牙利與塞爾維亞聯盟給拜占庭在巴爾幹西部的領土造成嚴重威脅。[10]

約翰在東方的戰略目標與他父親一樣,試圖挑起安納托利亞中部的羅姆蘇丹與控制安納托利亞內陸東北部的達尼什曼德王朝之間矛盾。1134年,蘇丹梅蘇德一世還提供軍隊支援約翰進攻達尼什曼德王朝的城市卡斯塔莫努,但和突厥人的聯盟被證明不可靠,羅姆蘇丹軍隊放棄這次出征,趁夜拔營而去。[11]

黎凡特的十字軍國家,普遍承認拜占庭對於安條克主張是具有法理依據的,但實際上只有當拜占庭皇帝以武力威脅他們的時候,他們似乎才會承認。約翰二世在黎凡特的外交最高峰,是1137年他接受安條克公國埃德薩伯國的黎波里伯國的效忠。拜占庭帝國渴望擁有全部十字軍國家的宗主權,其野心在約翰在通告耶路撒冷王國國王富爾克他將去聖城耶路撒冷武裝朝聖時可見一斑。[12]

軍事功績

儘管約翰二世曾經獲得過許多次戰鬥的勝利,但他的軍事戰略卻是依靠佔領並控制各居住點防禦工事來構築穩固邊界防禦。約翰二世統治時期大約組織25場城市圍攻戰。

與威尼斯的衝突

 
12世紀早期的拜占庭大理石淺浮雕,描繪約翰二世身着皇帝禮服的形象。

約翰二世繼位後,他就拒絕承認其父阿歷克塞一世於1082年與威尼斯共和國簽訂的條約,該條約慷慨給予意大利城邦在拜占庭帝國內獨一無二的貿易特權。然而,政策轉變並非是緣於經濟方面考量。正當拜占庭尤其依賴於威尼斯的海軍援助時,一個涉及威尼斯人辱罵帝國皇室成員的事件導致衝突的爆發。拜占庭報復性進攻科孚島之後,約翰又流放在君士坦丁堡的威尼斯商人。但這卻得到更進一步的反擊,一支由七十二艘船組成的威尼斯艦隊洗劫羅德島希俄斯島薩摩斯島萊斯博斯島,並佔領愛奧尼亞海凱法利尼亞島[13]最終約翰被迫妥協;戰爭對他來說已經成為賠本買賣,並且他也不打算挪用陸軍軍費去為海軍建造新艦隻。約翰重新承認1082年的條約。[14]雖然如此,這次窘境卻沒有被帝國完全遺忘,並且它激勵着約翰二世的繼任者曼努埃爾一世數年後去重新建立一支強大拜占庭艦隊。

毀滅佩切涅格人

在1119-1121年約翰擊敗突厥人後,收復安納托利亞西南部。然而,隨後在1122年,約翰又迅速將他的軍隊運送到歐洲,去抵禦已經跨過多瑙河邊境入侵帕里斯特隆行省佩切涅格人。這些入侵者還得到基輔大公的輔助。當佩切涅格人突入色雷斯時,約翰包圍他們,為騙取他們的信任,約翰還提出願意簽訂一份對他們有利的條約,隨即他又組織一場對佩切涅格人車陣的毀滅性突襲。隨後的韋里亞戰役英語Battle of Beroia戰鬥非常艱難,約翰的腿也被射中一箭,但最終拜占庭軍隊贏得一場慘重的勝利。由大量英格蘭人組成的瓦蘭吉衛隊,在這次戰役中對突破切佩涅格人的車陣起到決定性作用,他們使用他們著名的長斧為部隊開闢前進道路。[6][15]這場戰役也有效終結佩切涅格人作為一個獨立民族的存在;許多戰俘被安置在拜占庭邊境上成為帝國的農兵。[16]

與匈牙利和塞爾維亞的戰爭

約翰與匈牙利公主匈牙利的伊琳娜英語Irene of Hungary的婚姻,將他捲入匈牙利王室的鬥爭之中。約翰為匈牙利王位的宣稱者阿爾莫什提供庇護的行為,引起匈牙利人對他的戒心。之後在伊什特萬二世的率領下,匈牙利人於1127年入侵拜占庭的巴爾幹領土,並且將戰事持續到1129年;另一種說法是1125年拜占庭反擊匈牙利的入侵,並在次年引發新一輪戰爭。[17][18][19]塞爾維亞戰役可能發生在對匈牙利戰爭的兩個階段之間。約翰對塞爾維亞組織一場突襲,並將很多塞爾維亞人集合起來運送到小亞細亞的尼科米底亞作為軍事移民,此舉是為報復他們與匈牙利聯合對抗帝國。這麼做一部分是為恐嚇塞爾維亞屈服,至少塞爾維亞在名義上還是拜占庭的保護國;另一部分也是為加強帝國在東方邊境抵禦突厥人的力量。於是塞爾維亞又一次承認拜占庭帝國的宗主權。[16]在塞爾維亞地區的對抗匈牙利的戰役此時可能已經在兩個地區展開;[20]匈牙利軍隊進攻貝爾格萊德尼什索菲亞,位於色雷斯的菲利波波利附近的約翰軍隊,在多瑙河艦隊的支援下,隨即展開反攻;[6]在一個細節並不清楚,但十分具有挑戰性的戰役之後,皇帝最終成功在Haram堡壘即今巴奇卡帕蘭卡擊敗匈牙利和他塞爾維亞盟友的軍隊英語Battle of Haram;匈牙利人之所以遭受巨大的傷亡,是因為當他們在過橋時遭到拜占庭軍隊的襲擊而潰散。[21]在此之後,匈牙利人通過進攻布蘭尼切夫,又立即與約翰挑起新的戰事,而這裏的防禦工事剛剛被約翰迅速修復。除了拜占庭軍隊的勝利之外,尼基塔斯·卓尼亞鐵斯還提到幾個促成和平恢復的條約。[22][23][24]匈牙利人承認拜占庭對布蘭尼切夫、貝爾格萊德和瑟烏姆的控制,帝國也恢復自11世紀六十年代以來被匈牙利所侵佔的斯雷姆地區(尼基塔斯稱之為「Frangochorion」)。兩國之間的嚴重分歧,也隨着1127年匈牙利王位宣稱者阿爾莫什的去世而消除。[20]

與安納托利亞突厥人的消耗戰

 
塞爾柱時期科尼亞城內建築的殘片,表現突厥人盜用拜占庭帝國國徽雙頭鷹,以表現他們統治的合法性。現收藏於科尼亞的Ince Minare博物館。

在約翰統治的早期,突厥人的推進使得帝國在小亞細亞西部邊境戰事十分的緊迫,約翰決心要將突厥人驅趕回去。1119年,突厥人切斷安納托利亞西南海岸城市安塔利亞及附近地區與帝國其它地區的道路聯繫。約翰二世與阿克蘇赫收復老底嘉與索佐波利斯之後,帝國與安納托利亞南部海岸之間的陸上聯繫被重新打通。[25]這條道路重要性也體現在打通和奇里乞亞十字軍諸國的陸上聯繫。[16]

隨着匈牙利戰事的結束,約翰得以將他餘下的大部分時間集中在小亞細亞的戰事中。1130-1135年,他在幼發拉底河上游的馬拉蒂亞,發動一場針對達尼什曼德王朝的戰鬥。在他的大舉進攻之下,突厥人暫停在小亞細亞擴張的腳步,之後約翰準備主動打擊敵人。為了將科穆寧家族從前的領地卡斯塔莫努重新收復在帝國控制之下,約翰緊密謀劃一系列針對突厥人的戰役;並且在昌克勒留下兩千多名衛戍部隊。在約翰攻克敵人一座又一座據點之後,他很快贏得一個令人敬畏的稱號「破城者」。許多在曼齊刻爾特戰役之後失去的地區,都被收復並駐守。然而,在東北方達尼什曼德王朝的強大威脅下,這些難以防守的新佔領區如卡斯塔莫努,甚至在約翰還在君士坦丁堡慶祝它光復時,就被突厥人重新佔領。在約翰堅持不懈的進攻下,卡斯塔莫努又再一次易手。[11][26][27]

1139年春,皇帝與一群在薩卡里亞河流域劫掠的突厥人,很有可能是土庫曼牧民的交戰中取得勝利,並通過驅散他們牲畜方式有效斷絕這些人的生活來源。[28]他之後率領軍隊沿着黑海南岸經過比提尼亞帕夫拉戈尼亞行軍,來進攻達尼什曼德突厥人。隨着君士坦丁·加布拉斯英語Constantine Gabras在特拉比松的實際上獨立於帝國的統治結束,卡爾迪亞軍區又重新回到帝國的控制之下。但約翰沒能在1140年對尼克薩爾的包圍戰中奪取該城。拜占庭軍隊的戰敗,更多原因是天氣而不是與突厥人的戰鬥:當時的天氣非常糟糕,大量的軍馬死亡,糧食也開始短缺。[29][30][31]

在奇里乞亞與敘利亞的戰役

 
約翰二世正在指揮圍攻夏薩,而他的盟友們卻坐在帳篷里無所事事,1338年的法國手稿

黎凡特,皇帝再次主張增強帝國對十字軍諸國的宗主權,並聲稱他在安條克的權利。1137年,他從奇里乞亞亞美尼亞王國手中奪取塔爾蘇斯阿達納摩普綏提亞英語Mopsuestia,並且亞美尼亞的萊翁一世與他的大部分家人都成為俘虜,被押到君士坦丁堡。[32][33]這為帝國打通通往安條克公國的陸上道路。1137年,安條克親王普瓦捷的雷蒙、埃德薩伯爵喬治林二世分別向皇帝稱臣。甚至的黎波里伯爵雷蒙二世也急忙向約翰表示臣服,如同他前任在1109年向約翰的父親所做的一樣。[34]這些舉動使約翰接下來能夠領導一直由拜占庭、安條克以及埃德薩組成的聯軍共同對抗敘利亞的穆斯林。儘管阿勒頗的防禦工事太過堅固而不能攻取,但巴拉特,Biza'a,Athereb,邁阿賴努阿曼以及Kafartab英語Kafartab等堡壘都被相繼攻取。[35]

最後的戰鬥

1142年初,約翰為確保在奇里乞亞的遠征軍與帝國首都通過安塔利亞的聯繫線,對科尼亞的突厥人發動戰鬥。就在這場戰爭期間,他的長子共治皇帝阿歷克塞·科穆寧因熱病而去世。在確保他的路線之後,約翰為收復安條克,着手對敘利亞發動新的遠征。[36]這次遠征,約翰還計劃帶着他的軍隊一起去耶路撒冷朝聖。耶路撒冷國王富爾克,因懼怕皇帝軍事優勢將會迫使他的王國向拜占庭稱臣並承認其宗主權,乞求皇帝只帶適量的護衛前來。富爾克稱他貧瘠的王國無法支持如此一支龐大的軍隊通過。[12][37]這一溫和請求致使約翰二世決定推遲他的遠征。約翰迅速來到北敘利亞,強迫埃德薩伯爵喬治林交出人質作為臣服的保證,其中包括喬治林的女兒,他之後提出安條克的城市及衛城都將交給皇帝。普瓦捷的雷蒙為拖延時間提議由安條克全體大會公投決定。季節變化也促使約翰決定將他的軍隊率領至西里西亞過冬,目的是在來年重新進攻安條克。[38]

對內

初期的軍事與內政

 
約翰二世時期的金幣:描繪聖母瑪利亞與手持十字架的約翰二世。

由於皇室內的反對約翰登基的陰謀活動,這影響約翰的統治方式——他任用皇室及親戚外的人擔任官職以幫助治理帝國,這一點與其父阿歷克塞一世將皇室成員及親戚任命大部分軍政要職的方式顯著不同。

約翰·阿克蘇赫是約翰唯一的摯友,也是他最親近的近臣。阿克蘇赫是一個突厥人,當他還是孩子時,他就在尼西亞被拜占庭軍隊收復後被俘虜,並被作為禮物獻給約翰的父親阿歷克塞。阿歷克塞皇帝認為他可以成為長子約翰的一位好夥伴,所以阿克蘇赫得以同約翰一同在帝國宮廷中成長。約翰繼位後,阿克蘇赫立即就被任命為拜占庭軍隊的總司令(μέγας δομέστικος)。他在約翰的繼任者曼努埃爾一世統治早期掌管「帝國印戒」 ,除了在軍隊外,他還成為帝國內政的首席管理者。阿克蘇赫的非正式職務當時叫做mesazon,相當於阿拉伯政府系統裏的維齊爾或現在的首相,如同安德洛尼卡二世統治時期的大學者塞奧多里·麥托基特斯的部分職務也叫做mesazon。[39] 這次委任是標誌性的,因為這徹底背離阿歷克塞時任人唯親的方針。皇室成員們隱藏他們對這個決定的怨恨,當雙方會面的時候,他們被迫對阿克蘇赫表示敬意。[40]

約翰完全信任他所任命的官員,他們往往因自己的能力被選拔,而不是與皇室家族和貴族宗族的聯繫。直到他的統治結束,他也不希望皇室成員過多干涉政治事務。約翰還提拔許多他父親以前的僕從如Eustathios Kamytzes,Michaelitzes Styppeiotes和格里高利·Dekanos擔任高官。在阿歷克塞統治晚期、約翰的母親伊琳娜·杜卡伊娜處於支配地位的那段時間裏,這些人都在政治上受到排擠。[41]約翰也培養許多優秀的人才,其中包括格里高利·Taronites,曼努埃爾·Anemas和狄奧多拉·維塔斯。他們中的後兩位還成為約翰的義子。[42]

儘管約翰減少對皇室成員們的信任,但不只是嚴肅的性格與對宗教的虔誠與阿歷克塞相似,約翰的政策也與他的父親有許多相似之處。事實上,一些阿歷克塞對於政務上的建議還被以詩歌形式被收集起來,併合著為《Mousai》。這本書正是阿歷克塞為告誡約翰而編纂,書中勸誡他在治國上首要是維護公平正義並保持財政上的充足。儘管老皇帝已經去世,阿歷克塞的執政建議通過這一形式繼續影響他兒子。[43]

約翰的軍事行動,使得安納托利亞西部人力與經濟得到穩定的恢復,這使他可以恢復這些地區的軍區。行政中心在非拉鐵非城色雷斯松軍區重新建立。在色雷斯松南部,一個名為米拉薩和梅蘭諾迪翁英語Mylasa and Melanoudion的軍區也被重新建立。[44]

宗教

 
往日帝國的潘托克拉托爾教堂,今日被改為澤伊雷克清真寺。

持續不斷的戰爭幾乎佔據約翰二世大部分統治時間,而且他不像他的父親一樣熱衷於參與神學研究和教義辯論,他看起來滿足於把宗教事務交給宗主教教會階層去處理。只有當宗教直接影響到帝國政治,例如有關教宗或希臘拉丁教會聯合的時候,約翰才會參與其中。他還組織許多希臘與拉丁教會間的神學辯論。[45]

約翰和他的妻子共同參與宗教與慈善事業,並以他們接手籌建的許多教會建築而聞名,其中包括著名的潘托克拉托爾基督修道院。這座修道院由三座教堂組成,它被形容為中期拜占庭帝國在君士坦丁堡最重要最富影響力的建築之一。一座配有五所病房的醫院隸屬於這座修道院,並向所有社會階層的公眾開放。這座醫院裏有許多不是修道士的專業平信徒醫生在這裏工作。這座修道院還成為科穆寧家族的皇家墓地。[46][47]

在阿歷克塞一世統治的許多年裏,針對保羅派波格米勒派異端追隨者的迫害運動都非常活躍。針對保羅派與博格米派異端追隨者的嚴酷迫害,是阿歷克塞統治最後幾年宗教政策的特點,[48]儘管對異端分子的壓制措施到約翰在位時期仍然生效,但沒有記錄提及到約翰統治時期有這樣的嚴酷迫害行動。在君士坦丁堡召開的一次宗教會議中,調查在許多修道院中流傳一位名叫君士坦丁·Chrysomallos的已故僧侶作品。基於這些作品中包含博格米派信條與儀式的元素,他們被君士坦丁堡普世宗主教利奧英語Leo of Constantinople下令於1140年5月燒毀。[49]

皇室家族中的一位成員阿德里安·科穆寧,即約翰二世的叔叔、副皇帝伊薩克的兒子,被約翰二世委以重任。阿德里安成為一位僧侶,並陪同約翰參加1138年的戰役。當保加利亞正教會作為一個自主教會需要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作為主教時。阿德里安不久就被任命為保加利亞大主教。[50]

去世與繼任者

 
打獵中的約翰二世,14世紀的法國手稿

在為他的軍隊重新做好進攻安條克的準備之後,約翰開始在奇里乞亞托魯斯山脈獵野豬取樂,1143年4月8日,他意外被一支毒箭傷到他的手。[51]起初約翰忽視他的傷勢,這使得之後他的傷勢愈發嚴重,他在事故的幾天後,便可能因敗血症去世。還有一種說法是約翰被其軍中因為不滿於其進攻安條克同宗的拉丁裔士兵密謀刺殺,並且他們希望他親西方的兒子曼努埃爾·科穆寧繼承皇位。[52]然而,這一猜想在第一手史料里沒有明顯的證據。[53]約翰生前最後一件大事,便是指定他的小兒子曼努埃爾為自己繼承人。約翰選擇曼努埃爾而非其兄長伊薩克·科穆寧有兩條有記載的證據:伊薩克的脾氣易怒,並且曼努埃爾的膽識已經在尼克薩爾戰役中顯現出來。[54][55]另一個證據據稱是源自AIMA預言的選擇,它預言約翰繼承人名字的首字母應該是「M"。約翰二世的摯友約翰·阿克蘇赫,儘管記載他苦勸垂死的皇帝,伊薩克·科穆寧才是更合適的繼承人,但還是在確保曼努埃爾·科穆寧獲得皇權不受任何公開挑戰上做出貢獻。[56]

外貌與性格

拉丁史學家威廉形容約翰二世不僅身材矮小,而且相貌是不尋常得醜陋。他的眼睛、頭髮、皮膚都黑得像是一個摩爾人,儘管他相貌醜陋,但他卻被稱為「好人」與「美男子」。[57]他的外號來源可能不是因為他的外貌,而是因為他的性格。約翰像他的父母一樣極為虔誠。而且他對於自己的家庭成員的言行都加以嚴格管教。他每頓餐食都非常的簡樸,而且他還經常在演講中訓斥那些生活奢靡的朝臣們。他的演講風格嚴肅,卻又不乏幽默風趣的巧妙辯駁。對於他的孩子們,他是一位慈愛的父親,而且給他的孩子們制定很高的標準,對於他的妻子,他也是一位忠誠的丈夫。儘管他的個人生活非常簡樸,但他認為推崇華麗儀式有利於彰顯帝國的強盛。這些舉措使得他受到他的臣民極高尊重。[58]

約翰當時曾經因他的虔誠與和善而聞名,在那個殘忍的時代中,他被認為是一位仁慈的統治者。他因為他從不處死或致殘任何人而馳名。他還慷慨投入到慈善事業中。因此被稱作是拜占庭的馬可·奧勒留[59]受他的高尚品格與宗教虔誠影響,禮儀儀式在他的時代獲得巨大發展。在戰鬥中也可以表現出他極高的自制力與勇氣,透過他數次指揮軍隊保衛帝國的表現來看,在戰場上他是一位十分傑出的軍事家。[58]

家庭成員

 
皇后伊琳娜,聖索菲亞大教堂鑲嵌畫

約翰二世在1104年迎娶匈牙利國王拉斯洛一世的女兒皮羅什卡公主,後改名為希臘名字伊琳娜;這次聯姻目的是為彌補匈牙利國王卡爾曼所失去的領土。由於約翰的母親伊琳娜·杜卡伊娜反對,皇后伊琳娜在政治上基本上沒有影響,她非常虔誠並且養育一大家的孩子。伊琳娜去世於1134年8月13日,她在不久後便被尊奉為聖伊琳娜。

約翰二世與伊琳娜共育有八個子女:

1.阿歷克塞·科穆寧,1122年-1142年的共治皇帝

2.瑪利亞·科穆寧娜,阿歷克塞·科穆寧的雙胞胎妹妹,嫁給約翰·羅傑·達拉瑟尼斯英語John Roger Dalassenos

3.安德洛尼卡·科穆寧,死於1142年

4.安娜·科穆寧娜,嫁給了史蒂芬·康多提斯法諾斯英語Stephen Kontostephanos

5.伊薩克·科穆寧,死於1154年

6.狄奧多拉·科穆寧娜,嫁給曼努埃爾·Anemas

7.歐多齊婭·科穆寧娜,嫁給提奧多爾·維塔斯

8.曼努埃爾一世

祖先:

約翰二世 (拜占庭)家族
 
 
 
 
 
 
 
 
 
 
 
 
 
 
 
 
 
 
16. 伊薩克·科穆寧,色雷斯軍區的將軍?
 
 
 
 
 
 
 
8. 曼努埃爾·厄洛提科斯·科穆寧
 
 
 
 
 
 
 
 
 
 
 
4. 約翰·科穆寧 (伊薩克一世的兄弟)
 
 
 
 
 
 
 
 
 
 
 
 
 
 
2. 阿歷克塞一世
 
 
 
 
 
 
 
 
 
 
 
 
 
 
 
 
 
10. 阿歷克塞·卡戎英語Alexios Charon
 
 
 
 
 
 
 
 
 
 
 
5. 安娜·達拉瑟娜英語Anna Dalassena
 
 
 
 
 
 
 
 
 
 
 
 
 
 
11. 艾德利安·達拉瑟娜
 
 
 
 
 
 
 
 
 
 
 
1. 約翰二世
 
 
 
 
 
 
 
 
 
 
 
 
 
 
 
 
 
 
 
 
24. 安德羅尼可·杜卡斯
 
 
 
 
 
 
 
12. 約翰·杜卡斯 (君士坦丁十世的兄弟)
 
 
 
 
 
 
 
 
 
 
 
6. 安德羅尼可·杜卡斯英語Andronikos Doukas (cousin of Michael VII)(米海爾七世的堂弟)
 
 
 
 
 
 
 
 
 
 
 
 
 
 
13. 伊琳娜·Pegonitissa
 
 
 
 
 
 
 
 
 
 
 
3. 伊琳娜·杜卡伊娜英語Irene Doukaina
 
 
 
 
 
 
 
 
 
 
 
 
 
 
 
 
 
28. 保加利亞的伊凡·弗拉迪斯拉夫英語Ivan Vladislav of Bulgaria
 
 
 
 
 
 
 
14. 保加利亞的特莉安
 
 
 
 
 
 
 
 
 
 
 
29. 瑪利亞英語Maria, wife of Ivan Vladislav
 
 
 
 
 
 
 
7. 保加利亞的瑪利亞英語Maria of Bulgaria
 
 
 
 
 
 
 
 
 
 
 
 
 
 
15. Kontostephane·Aballanta?
 
 
 
 
 
 
 
 
 
 

遺產

歷史學家約翰·伯肯梅爾最近認為約翰的統治是科穆寧王朝中最成功一部分。科穆寧王朝的軍隊從1081-1180年發展過程中,他強調正是由於約翰的戰爭注重於圍城戰,而不是有風險的對戰。伯肯梅爾認為約翰每年發動有節制的戰役,實際目標比他兒子曼努埃爾一世明智得多。從這一觀點來看,約翰的戰爭對拜占庭更為有益,因為他們保護缺乏可靠邊境的帝國核心區域,並最終擴展帝國在小亞細亞的領土。突厥人被迫轉向防禦,同時約翰通過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結盟來對抗西西里諾曼人,來保持帝國的外交優勢地位。[60]

總的來說,約翰毫無疑問留下一個比他剛繼位時好得多的帝國。當他去世時,已經有大量的領土被光復,並且他使收復安納托利亞中部以及重建幼發拉底河防線的目標成為可能。然而,安納托利亞內陸地區的希臘人卻日益習慣於突厥人的統治,並且發現其比拜占庭時期要更好。安納托利亞中部的突厥人、塞爾維亞人乃至黎凡特的十字軍國家屈服並承認帝國宗主權相對容易,但如何將這附庸關係轉化為對帝國安全的堅實保障卻非常棘手。這些問題最終都遺留給他有才華且又機智的兒子曼努埃爾去試圖解決。[61]

註腳

  1. ^ Birkenmeier, p. 85
  2. ^ W. Treadgold, A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State and Society, 700
  3. ^ Choniates, p. 6
  4. ^ Angold (1984), pp. 152–153
  5. ^ Choniates, pp. 8–9
  6. ^ 6.0 6.1 6.2 Choniates, p. 11
  7. ^ Kinnamos, pp. 74–75
  8. ^ Angold (1984), p. 159
  9. ^ Kinnamos, pp. 75–76
  10. ^ Angold (1984), pp. 153–154
  11. ^ 11.0 11.1 Choniates, pp. 12–13
  12. ^ 12.0 12.1 Runciman, pp. 212–213, 222–224
  13. ^ J. Norwich, Byzantium: The Decline and Fall, 70
  14. ^ Angold (1084), p. 154-155
  15. ^ Kinnamos, p. 16
  16. ^ 16.0 16.1 16.2 Angold (1984), p. 153
  17. ^ Angold (1984), p. 154
  18. ^ Fine, pp. 235–236
  19. ^ Note:The primary sources, Kinnamos and Choniates, give little detail about this campaign, no dates are specified, and what they do say differs considerably. The chronology presented here, 1127–1129, follows that of Angold and other scholars, Fine has the events taking place earlier, in 1125–1126.
  20. ^ 20.0 20.1 Fine, p. 235
  21. ^ Kinnamos, p. 18
  22. ^ Angold, p. 154
  23. ^ Choniates, pp. 11–12
  24. ^ A. Urbansky, Byzantium and the Danube Frontier, 46
  25. ^ Holt, Lambton & Lewis 1995,第240頁.
  26. ^ Kinnamos, pp. 20–21
  27. ^ Angold (1984), p. 155
  28. ^ Choniates, p 19
  29. ^ Choniates, pp. 20–21
  30. ^ J. Norwich, Byzantium: The Decline and Fall, 82
  31. ^ Angold (1984), p. 157
  32. ^ Kinnamos, pp. 21–22
  33. ^ J. Norwich, Byzantium: The Decline and Fall, 76
  34. ^ Runciman, p. 309
  35. ^ Runciman, p. 215
  36. ^ Choniates p.22
  37. ^ J. Harris, Byzantium and The Crusades, p. 86
  38. ^ Angold (1984), pp. 157
  39. ^ Magdalino, p. 254
  40. ^ Choniates, p. 7
  41. ^ Angold (1984), p. 152
  42. ^ Magdalino, pp. 207–208
  43. ^ Bernard and Demoen, p. 21
  44. ^ Haldon, p. 97
  45. ^ Angold (1995), p. 75
  46. ^ Necipoğlu, p. 133
  47. ^ Angold (1995), p. 310
  48. ^ Finlay, p. 81
  49. ^ Loos, pp. 98–99
  50. ^ Angold (1995), pp. 173–174
  51. ^ Choniates, p. 23
  52. ^ Magdalino, p. 41
  53. ^ Two rather ambiguous Byzantine rhetorical allusions were the basis of this theory – all contemporary historical writing unanimously agrees on an accidental cause for the death of John II.
  54. ^ Choniates, pp. 24–26
  55. ^ Angold (1984), pp. 157–158
  56. ^ Magdalino, p. 195
  57. ^ Runciman, p. 209
  58. ^ 58.0 58.1 Choniates, p. 27
  59. ^ John II, The World-wide Encyclopedia and Gazetteer, Vol. V, Ed. William Harrison De Puy, (The Christian Herald, 1908), 3654.
  60. ^ Birkenmeier, pp. 98–99
  61. ^ Angold (1984), pp. 158–159

資料來源

一手資料

二手資料

  • Angold, Michael, (1984) The Byzantine Empire 1025–1204, a political history, Longman. ISBN 978-0-58-249060-4
  • Angold, Michael, (1995) Church and Society in Byzantium under the Comneni, 1081–126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oetry and its Contexts in Eleventh-century Byzantium
  • Bernard, F. and Demoen, K. (2013) Poetry and its Contexts in Eleventh-century Byzantium, Ashgate Publishing
  • Birkenmeier, John W. The Development of the Komnenian Army: 1081–1180. Brill. 2002. ISBN 90-04-11710-5. 
  • Bucossi, Alessandra and Rodriguez Suarez, (2016) John II Komnenos, emperor of Byzantium: in the shadow of father and son, Routledge. ISBN 978-1-47-246024-0
  • Fine, John, V.A. (1983), The Early Medieval Balkans, Ann Arbor.
  • Finlay, George (1854),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and Greek Empires from 1057–1453, Volume 2, William Blackwood & Sons
  • Haldon, John F. Warfare, 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Byzantine World, 565–1204. London, United Kingdom: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Press (Taylor & Francis Group). 1999 [2017-07-06]. ISBN 1-85728-495-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5). 
  • Harris, Jonathan (2014), Byzantium and the Crusades, Bloomsbury, 2nd ed. ISBN 978-1-78093-767-0
  • Holt, P.M.; Lambton, Ann K.S.; Lewis, Bernar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slam 1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 
  • Loos, Milan (1974) Dualist Heresy in the Middle Ages Vol. 10, Springer, The Hague.
  • Magdalino, Paul The Empire of Manuel I Komnenos 1143–118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 Necipoğlu, Nevra (ed.) (2001) Byzantine Constantinople, Brill.
  • Norwich, John J. Byzantium; Vol. 3: The Decline and Fall. Viking, 1995 ISBN 0-670-82377-5
  • Runciman, Steven (1952) A History of the Crusades, Vol. II: The Kingdom of Jerusale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Treadgold, Warren (1997). A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State and Society.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8047-2630-2.
  • Urbansky, Andrew B. Byzantium and the Danube Frontier, Twayne Publishers, 1968

延伸閱讀

  • 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Byzantiu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 Bucossi, Alessandra and Rodriguez Suarez, (2016) John II Komnenos, emperor of Byzantium: in the shadow of father and son, Routledge. ISBN 978-1-47-246024-0
  • Varzos, Konstantinos. Η Γενεαλογία των Κομνηνών [The Genealogy of the Komnenoi]. Thessaloniki: Byzantine Research Centre. 1984 (希臘語). , Vols. A1, A2 & B

外部連結

約翰二世 (拜占庭)
科穆寧王朝
出生於:1087年9月13日逝世於:1143年4月8日
統治者頭銜
前任者:
阿歷克塞一世
拜占庭皇帝
1118年8月15日 – 1143年4月8日
阿歷克塞一世同時在任 (1092年–1118年)
阿歷克塞·科穆寧 (1122年–1142年)
繼任者:
曼努埃爾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