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內衛軍

蘇聯內衛軍(俄語:Внутренние войска СССР)的全稱為蘇聯內務部內衛軍(俄語:Внутренние войска МВД СССР縮寫ВВ МВД СССР)是蘇聯負責保衛國內主要目標、維護國內公共秩序的部隊。

蘇聯內務部內衛軍
Внутренние войска МВД СССР
蘇聯內衛軍的標誌
通稱內衛軍
成立時間1918年
撤銷時間1991年
國家/地區蘇聯
管理體系
管理機構蘇聯內務部
國家機構蘇聯
人員裝備
職員數250, 000人

歷史

內戰時期

1917年11月7日,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布爾什維克奪取政權,布爾什維克急需解決內部安全問題。需要建立能夠既鎮壓反共運動,又能反犯罪的政府機構。

1918年1月至3月期間,蘇維埃俄國組建了第一批隸屬於全俄肅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員會契卡,VChK)的軍隊。

1918年3月,契卡將中央層次和各省的契卡的所有武裝組織合併為「契卡戰鬥部隊」。同時,蘇維埃俄國也着手改革押送犯人的警衛工作,1918年4月20日,蘇維埃俄國陸軍人民委員部頒佈命令,重新組織此前存在的看守犯人部隊,設立了隸屬於蘇維埃俄國司法人民委員部的看守犯人部隊的總監察機構。

1918年6月13日,契卡決定將莫斯科及各省的所有的契卡掌握的武裝隊伍統一為「契卡部隊」,並在莫斯科設立指揮部。

1919年5月28日,工農國防委員會發佈《輔助部隊法令》,在「契卡部隊」的基礎上成立共和國內部保衛部隊(VOHR),該部隊包括所有由經濟部門(如糧食人民委員部)控制的輔助部隊。同一決議中,契卡部隊(VChK部隊)指揮部更名為共和國內部保衛部隊(VOHR部隊)指揮部,並於6月更名為共和國內部保衛部隊總局。此外,還根據區域職責劃分了共和國內部保衛部隊的部門,如莫斯科、庫爾斯克、彼得格勒、東部和基輔部門。

1920年9月1日,勞動與國防委員會通過了組建內部勤務部隊(VNUS)的法令。內部勤務部隊包括共和國內部保衛部隊、警衛部隊、鐵路防衛部隊、鐵路警察以及水上警察。

1920年9月17日,勞動與國防委員會發佈法令,將契卡的所有工作人員的地位等同於紅軍的軍人。

1921年1月19日,所有隸屬於「契卡部隊」的軍隊被改編為一個特殊軍種——「契卡軍」(俄語:войска ВЧК)。

1922年2月6日,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廢除了契卡,取而代之的是隸屬於內務人民委員部的國家政治保衛局[1][2].。

1922年3月1日,國家政治保衛局局長發佈命令,將契卡軍改組為國家政治保衛局部隊。

1922年3月27日,勞動與國防委員會決定將邊防軍和看守犯人部隊納入國家政治保衛局部隊。

蘇聯成立到二戰

1923年11月15日,國家政治保衛局被改組為國家政治保衛總局

1923年,由於內戰結束,蘇聯着手解決犯罪和保護國家邊界的問題。

1924年7月,看守犯人的工作從國家政治保衛總局移交至各加盟共和國的內務人民委員部。

1924年8月29日,勞動與國防委員會發佈法令,宣佈在蘇聯範圍內組建看守犯人的部隊,並在莫斯科設立看守犯人部隊中央管理局。根據法令,看守犯人部隊被確立為一個獨立的兵種。

在中亞和哈薩克地區,看守犯人部隊(也常被稱為國家政治保衛總局部隊)長期參與與巴斯瑪奇運動的鬥爭,同時與邊防軍和紅軍協同作戰。

1925年10月30日,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蘇聯人民委員會通過法令,成立蘇聯看守犯人部隊中央管理局,直接隸屬於蘇聯人民委員會。看守犯人部隊的人員編制和物資供應由陸海軍人民委員部負責。看守犯人部隊的組織結構被整合到紅軍的軍隊結構中,包括排、連、營和團。這種組織形式下,看守犯人部隊被分為2個師和6個獨立旅,總人數為14,802人。

1926年11月6日,國家政治保衛總局命令成立蘇聯國家政治保衛總局邊防和部隊總局,直接領導所有部隊。

1931年12月1日,國家政治保衛總局決定管轄所有工業企業的部門化警衛工作。計劃通過警察和新組建的國家政治保衛總局部隊承擔重點設施的保護任務,並在1932年前逐步廢除部門化武裝警衛。

1931年12月4日,蘇聯人民委員會下令國家政治保衛總局部隊負責鐵路設施的保衛與防衛。鐵道人民委員部的警衛隊被改組為軍事單位,負責鐵路設施的安全保障。數千名警衛隊的培訓人員被加入了國家政治保衛總局,其中一些擔任指揮員職務。

1934年7月10日,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發佈決議,成立全聯盟內務人民委員部。同一決議中,國家政治保衛總局的部隊被劃分為邊防軍和內衛軍。

隨着蘇聯開展清算富農和集體化政策,全國範圍內出現了動亂甚至是武裝起義,這增加了負責押送、看守犯人的內衛軍的壓力。為此,1934年8月,看守犯人的內衛軍的人員編制增加了2萬人。

在此期間,看守犯人的內衛軍的師一級的管理機構設在莫斯科、哈爾科夫、薩馬拉和新西伯利亞。此外,獨立看守犯人的旅的管理機構設在羅斯托夫、列寧格勒和塔什干。

1935年10月16日,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和蘇聯人民委員會通過條例,規定了邊防軍和內衛軍的指揮和管理人員的服役規則。根據條例,所有邊防軍和內衛軍的軍人被劃分為指揮和管理人員,並確立了軍銜制度。

1937年,內務人民委員部邊防和內衛總局(GUPO NKVD)更名為內務人民委員部邊防軍與內衛軍總局(GUPVV)。

1938年4月20日,內衛軍的總人數被確定為28,800人,包括看守犯人的軍事單位。

1939年2月2日,蘇聯在內務人民委員部邊防軍與內衛軍總局內設立了6個獨立部門:

  • 邊防軍總局
  • 鐵路設施警衛總局
  • 重點工業企業警衛總局
  • 看守犯人部隊總局
  • 軍事保障總局
  • 軍事建築總局

1939年9月1日,蘇聯通過的《全民服役義務法》首次明確規定,蘇聯內衛軍是蘇聯武裝力量的組成部分。

1939年11月20日,內務人民委員部發佈《內務人民委員部看守犯人部隊條例》,規定押送在押人員的任務及對特定監獄的外部保衛方式,同時明確了戰時內衛軍的任務,包括看守敵國戰俘。

1941年3月4日,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成立了作戰部隊管理局。

在1923年--1941年,蘇聯內衛軍負責保衛135處國家重要設施,還負責156個司法機構的押送任務,並在176條鐵路線路上值守。至1940年1月1日,看守犯人部隊的總數已達34,295人(包括1個師、9個旅、2個獨立團及2所初級指揮官學校)。

1941年,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看守犯人部隊管理局被解散,被併入內衛軍管理局。其主要任務包括參與作戰、保衛戰俘接收點、護衛運輸列車及押送囚犯等。

二戰

與外國作戰

1939年——1940年的蘇芬戰爭,蘇聯內衛軍有7個團和1個預備役團參戰。

蘇德戰爭爆發後,1941年6月29日蘇聯國防委員會簽發《關於組建由內務人民委員會成員組成的步兵和摩托化師的命令》,立即組建15個內務軍的師,其中包含10個步兵師和5個摩托化步兵師,第243,244,246,247,249,250,251,252,254,256,257,259,262,265和268師。步兵第243、第251師編入第30軍團;步兵第244、第246、第247、第249師組成了第31軍團,參加了斯摩倫斯克戰役莫斯科保衛戰。根據1942年1月4日國防委員會第1009號命令,內務人民委員部於1942年1月5日頒佈第0021部務令,組建了一批內務部隊的步兵師、奧爾忠尼奇則師和格羅茲內師以及近百個獨立步兵營、連和排,部分情況如下:

1942年4月,蘇聯內衛軍組建了8個步兵旅,1個內務步兵團和3個獨立內務營,共44000人。

斯大林格勒會戰中,A·A·沙拉夫上校指揮的內衛軍第10師英語10th NKVD Division (Soviet Union)遭受了90%的傷亡,該部隊因其作戰英勇而被授予了列寧勳章。1942年底,由後貝加爾邊防軍區、哈巴羅夫斯克邊防軍區、中亞邊防軍區和內務軍的軍人在西伯利亞組建了諸兵種合成第70軍團,1943年2月1日列入紅軍序列,第70軍團被編入頓河方面軍(隨後改稱中央方面軍)。參加了1943年庫爾斯克會戰(堅守庫爾斯克突出部西北側),增編了得到了步兵第19、第28師,隨後又增編坦克第19團,步兵第132、第211、第280師,近衛炮兵第1師和數個獨立工程和航空兵分隊的加強。隨後參加了奧廖爾進攻戰役,解放了特羅斯納英語Trosna克羅梅英語Kromy、德米特羅夫斯克-奧爾洛夫斯基。1944年2月下旬編入白俄羅斯方面軍,部署在西烏克蘭科韋利附近。

1944年6月-7月,第70軍團參加了盧布林–布列斯特進攻戰役。1944年11月19日編入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1945年參加了東普魯士攻勢東波拉美尼亞攻勢柏林戰役。戰後,在奧倫堡併入了南烏拉爾軍區英語Trosna

1944年11月,國防委員會下令組建6個內衛軍步兵師,擔負東歐的警備:內務第57、第58、第59、第60、第61、第62師。隨後又組建了內務第63、第64、第65、第66師。

1945年8月,內衛軍第3師參加了消滅日本關東軍八月風暴行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內衛軍有10萬名官兵犧牲[3]

內部保衛工作

1941年6月24日,蘇聯人民委員會賦予內衛軍保衛蘇聯軍隊的後方的職能,蘇聯內衛軍除了與蘇聯紅軍並肩作戰外,還承擔着抓捕、處決逃兵、維護治安、搜捕納粹德國滲透者的任務。

僅1941年下半年,蘇聯內衛軍就拘留了685629 人。其中有28064名逃兵、1001名間諜和破壞分子、1019名敵人的保護者和合作者。

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蘇聯內衛軍一共處決了蘇聯的逃兵13500人[4]

根據蘇聯政府的說法,二戰期間,蘇聯內衛軍關押、檢查的人員有400萬餘人,查出了敵方情報人員約1.7萬人,叛徒8萬餘人,其他犯罪分子10萬餘人[5]

二戰後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內衛軍參與了鎮壓各地的反蘇游擊隊的任務,包括波羅的海三國的森林兄弟、波蘭的家鄉軍烏克蘭起義軍白羅斯黑貓游擊隊

20世紀80年代,蘇聯內衛軍參與了切爾諾貝爾核電站事故的處理工作。

1989年4月9日,蘇聯內衛軍鎮壓了第比利斯的示威活動[6]

參考文獻

  1. ^ [История Внутренних Войск. Краткий очерк.. [2015-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1).  История Внутренних Войск. Краткий очерк. В. Т. Власенко]
  2. ^ «История правоохранительных органов отечества». Учебное пособие. М.: «Щит-М». 2008: 134—258. ISBN 978-5-93004-254-2 (俄語). 
  3. ^ 俄罗斯内卫部队将改良装备 增强山地作战适应性. [2012-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4. ^ 你想象不到的残酷! 斯大林格勒战役: 苏联处决了万余逃兵!. [2018-04-21]. 
  5. ^ Золотов В. В. Войска НКВД в годы Великой Отечественной войны. // Военно-исторический журнал. — 2015. —— № 3. — С.26—30.
  6. ^ 前美国驻苏大使:1989年苏军用毒气镇压格鲁吉亚集会. [2012-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7-16).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