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理循[1],本名喬治·厄內斯特·莫里森(英語:George Ernest Morrison,1862年2月4日—1920年5月30日),英語圈通稱G.E.莫理循,蘇格蘭裔澳大利亞人,1887年畢業於愛丁堡大學醫科。他是一位與近代中國關係密切的旅行家及政治家。其子伊恩英語Ian Morrison (journalist)是著名戰地記者,1950年在韓戰戰場中地雷身亡。

1902年由Frederic Whiting所作畫像

生平

早年

莫理循出生於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吉朗的蘇格蘭移民家庭。自幼喜歡冒險,18歲時曾孤身一人徒步穿越澳洲大陸,在123天內走了2000英里。1883年,他前往新幾內亞進行探險,結果遇到土著人襲擊,被長矛刺中,被送到蘇格蘭愛丁堡就醫,才取出了長矛的倒刺。隨後他在愛丁堡完成了醫學學習。

此後他以醫生的身份先後到西班牙摩洛哥等地探險。1893年,莫理循到達遠東,先在日本呆了一段時間。次年在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前夕來到中國[2]

旅居中國

 
莫理循攝於中國西部

莫理循來中國後,於1894年由上海動身,經長江到達中國西南內陸,後循陸路到仰光,為時半年,完成著作《中國風情》,1895年在英出版後引起西方廣泛關注。同年大清國與日本發生甲午戰爭,遠東成為世界關注之焦點,為此被《泰晤士報》聘請莫理循為記者,直到1912年。開始以「中國的莫理循」、「北京的莫理循」而聞名。1896年從曼谷昆明,次年又作橫穿東三省的旅行。1897年以後駐北京。1900年他協助駐北京的外國使節對抗義和團長達55天的圍攻。

1911年,武昌起義後,莫理循是第一個以「革命」這個詞向外部世界報道的西方記者[3]

1912年,莫理循接受中國政府的邀請,出任袁世凱的政治顧問,一直當到第四任總統徐世昌時期。袁世凱稱帝後,將「王府井大街」改名為「莫理循大街」。1919年,莫理循以中國政府代表團顧問身份出席巴黎和會[1]

病逝於英國

巴黎和會後,莫理循感到身體不適,辭職前往英國德文郡定居,1920年5月30日病逝,享年58歲。

莫理循親歷了從近代中國從戊戌變法到巴黎和會的歷史進程,是中國清末民初歷史轉型期的見證人。

著作

莫理循的《中國風情》(An Australian in China [4])描寫了他親自從上海啟程沿長江進入四川雲南緬甸的旅途見聞,記述了晚清各地社會、經濟、文化及風俗,其中既有官僚階層,亦有市井鄉民,以及在華的傳教士和商人,展示了大變革之前清末社會的生動場景。

後世

  • 從1897年到1917年,莫理循收集了有關亞洲,特別中國的各種書籍達2.4萬冊。這些書籍在1917年被日本三菱財閥第三代主持人岩崎久彌以3.5萬英鎊買下,運往東京,並以此為基礎建成了有「東方學家的麥加」之稱的東洋文庫
  • 莫理循在北京的故居王府井大街271號(舊時的門牌是王府井大街100號),現為北京市亨得利鐘錶總店的主要門店[1]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王府井大街271号莫理循故居. 2010-04-16 [2011-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0) (中文(中國大陸)). 
  2. ^ 总统府里的洋记者. 網易. 2011-06-11 [2011-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4) (中文(中國大陸)). 
  3. ^ 莫理循:这不是叛乱,是革命. 鳳凰網. 2011-04-22 [2011-06-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2) (中文(中國大陸)). 
  4. ^ An Australian in China. [2006-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30).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