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g4(古譯:Quinsay),又稱hang4,字面上的意思是天子hang4鑾駐蹕的所在」,指名義上並非帝都,但實際上是皇帝皇宮朝廷所在並行使首都職能的地方。因皇權時代以皇帝為中心,被稱為行在的地方是彼時全國的政治中心,例如咸豐北狩熱河時的避暑山莊,而陪都行宮則未必。[1]但若陪都成為行在之後,反而經常成為政治中心。

舊時皇帝暫駐的行宮,有時亦稱為行在,如圓明園鞏華城沙河行宮、承德避暑山莊乾隆眾多行宮等,只要是皇帝所在皆稱之。

歷史上的行在

杭州

靖康之變後,北宋金朝所滅,宋高宗逃往南方建立南宋後,為顯示收復故土的決心,在苗劉兵變後,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臨安府,稱之為行在,直到紹興八年(1138年)才定都於杭州,又稱行都,然而仍將北宋歷代先帝陵寢所在的東京汴梁城稱為京師[2]。直到1234年金朝亡於宋蒙聯軍之後,南宋尚有端平入洛之舉以期恢復故都。

馬可·波羅遊記》和同時期的西方著作均將杭州稱為行在(Quinsay),可見直到元代早期,行在仍是對杭州最通行的稱呼。

北京

明朝燕王朱棣清君側之名,發動靖難,攻打當時其姪兒建文帝京師金陵應天府,奪得皇位。但朱棣即位後,因應蒙古人的威脅,決意要遷都自己發跡之地燕京北平,於是在永樂元年就將北平升為行在,後又在行在設立六部,稱「行在六部」。朱棣隨後着力經營燕京,興修宮殿、疏浚運河,並經常前往燕京辦公。永樂十八年,朱棣遷都北京,北京成為京師,不再稱行在金陵應天府則變為陪都

朱棣死後,明仁宗朱高熾登基即位。仁宗希望明朝首都恢復在其太子監國時的故地金陵(南京),又將北京改為行在,但因仁宗即位一年便去世而無以為繼。直到明英宗正統六年,北京才恢復名義上的京師地位,不再稱為行在[3]

福州

1276年6月14日,陳宜中等奉益王趙昰即帝位於福州,是為宋端宗,改元景炎,升福州為福安府,作為行在[4]

1645年7月29日,唐王朱聿鍵至福州,駐「南安伯府」。8月18日,朱聿鍵於福州稱帝,是為隆武帝。改福建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為「福京」,改福州府為天興府,以原福建布政使司官署為行殿,建行在太廟、社稷及唐國宗廟,各衙門名稱之前加「行在」二字[5]

西安

清末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後,慈禧太后光緒帝出逃至西安,據稱8個月耗資達12萬白銀[6]俞樾在其《春在堂詩編》中將慈禧、光緒帝庚子西狩(1900年)的駐居地西安稱為「行在」[7]

參考文獻

  1. ^ 舊唐書》·卷一八五·良吏傳下·呂諲傳:「肅宗即位於靈武,諲馳赴行在。」《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僖皇行在,駐於成都令孜敬瑄相與交結,事盜國柄,人皆畏威。」
  2. ^ 高宗本纪. 宋史. 
  3. ^ 职官志. 明史. 
  4. ^ 德祐二年(1276年). [2023-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6). 
  5. ^ 顺治二年(1645年). [2023-04-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6). 
  6. ^ 慈禧太后避難西安[失效連結]
  7. ^ 載俞樾<胡效山觀察俊章輓詞>,《春在堂詩編》卷23。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