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子豪
覃子豪(1912年1月12日—1963年10月10日)[2],譜名天才,學名覃基。現代派詩人,詩歌評論家。
覃子豪 | |
---|---|
出生 | 覃基 1912年1月12日 中華民國四川川西道廣漢縣連山鎮覃家溝 |
逝世 | 1963年10月10日 臺灣台北 | (51歲)
職業 | 詩人 第三戰區政治部設計委員 臺灣省政府糧食局督導 |
體裁 | 現代詩 |
主題 | |
文學運動 | 藍星詩社 |
代表作 | 〈詩的播種者〉(1955) 〈域外〉(1962) |
受影響於 |
生平
1912年生於四川廣漢縣。1932年到燕京就讀於中法大學。1935年東渡日本入東京中央大學,回國後曾在浙江省永嘉縣政府、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任職,在浙江、福建編輯過報紙副刊。
到臺灣後與紀弦、鐘鼎文、葛賢寧等人,借《自立晚報》的版面創辦《新詩周刊》[3],是國民政府遷台早期的重要詩刊。1950年代,紀弦創立《現代詩》季刊,成立「現代派」。在台灣現代詩論戰中,覃批評紀弦「橫的移植」與六大信條,提出「六原則」反駁。[3] 覃遂與鐘鼎文、余光中、鄧禹平、夏菁等人發起「藍星詩社」,主編《藍星周刊》、《藍星詩選》和《藍星季刊》。1963年,死於膽道癌,葬於三峽龍泉墓園。死後,由友人出版《覃子豪全集》三大冊,除收錄已出版之作品外,也收錄未結集出版的作品。
特色
由他所創立的藍星詩社,與現代詩、創世紀並稱戰後台灣詩壇的「三大」。覃子豪主張詩應蘊蓄人生的意義,並能與讀者作心靈的共鳴,重視實質的表現及表現的完美,尋求詩的思想根源,在準確中求新的表現,而以自我創造的完成作為風格的表現。他有深厚的外文素養,在現代主義思潮中論述清晰,表現沉穩。他早期的詩作走抒情路線,移居臺灣後則轉向現代主義風格。
主要作品
詩集
- 《自由的旗》(1939年)
- 《永安劫後》(1945年)
- 《海洋詩抄》(1953年)
- 《向日葵》(1955年)
- 《畫廊》(1962年)
評論集
- 《詩的解剖》(1958年)
- 《論現代詩》(1960年)
- 《詩的表現方法》(1967年):死後出版
參考
註腳
- ^ 1.0 1.1 1.2 白哲維. 覃子豪詩作與象徵主義. 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 38-69.
- ^ 覃子豪. 台灣文學網. 國立臺灣文學館.
- ^ 3.0 3.1 白哲維. 覃子豪與戰後初期臺灣現代詩:象徵主義系譜的建制 (PDF). 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 2018.
文獻
- 劉正偉. 覃子豪詩研究. 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2005.
- 夏小雨. 覃子豪的晚期詩作及象徵主義實踐──以《畫廊》集為中心 (PDF). 中國文學研究. 2015-07, (40): 379-418.
外部連結
這是一篇與中國作家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