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勒 (硬幣)

赫勒 (Heller) ,縮寫為hlr ,是一種硬幣,最初價值半芬尼,在瑞士神聖羅馬帝國各州發行,在一些歐洲國家一直存在到20世紀。

白銀交易赫勒( Händelheller ),13 世紀

它首次被記錄於 1200 年或 1208 年[1] ,或者根據 Reiner Hausherr 的說法,早在 1189 年。 [2]赫勒幣逐漸貶值,不再是銀幣了。 1Reichsthaler (「帝國泰勒」)可兌換 576 個赫勒。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赫勒貨幣僅在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倖存。

海勒也作為銀的重量單位存在,等於1512馬克

兩次大戰之間的期間內德國奧地利列支敦士登發行了緊急貨幣 ,其中幣值以海勒幣計價。

名稱

赫勒 (Heller) ,也稱為HallerHäller德語:[ˈhɛlɐ] ),拉丁語來源: denarius HallensisHallensis denarius ,得名於 Hall am Kocher[3] (今天的施韋比施哈爾)。 [4] [5]雙面印有Häller Pfennige 的銀幣被稱為Händelheller ,因為它們通常描繪一隻手。白色赫勒、紅色赫勒和黑色赫勒之間是有區別的。

德國

 
法蘭克福赫勒,1428 年
 
海勒斯黑森選帝侯,1863 年

概述

造幣廠從 13 世紀初開始生產這種硬幣, [6]基於之前生產的芬尼銀幣(Häller Pfennig,有時因正面描繪了一隻手而被稱為Händelheller ),但其成分隨着的混合而惡化漸漸地,它不再被認為是銀幣。海勒有紅、白、黑三種顏色。從中世紀開始,它成為低價值的象徵,一個常見的德語諺語是「 keinen (roten) Heller wert 」,字面意思是:不值一枚(紅色)赫勒,或者「不值一分紅」。

直到 1873 年德國統一後,俾斯麥政府在整個德意志帝國引入馬克和芬尼作為貨幣時,赫勒一詞才在德國許多州廣泛用作小面額硬幣的名稱。

歷史

斯瓦比亞,海勒最初對應於芬尼,因此查理曼鎊中有 240海勒。然而,根據 1385 年的帝國法令,赫勒的價值減半,導致 8赫勒= 4芬尼= 1克魯澤和 4克魯澤= 1巴岑[7]

由於這些硬幣價值低且質量不標準,在中世紀中期和晚期,稱量大量赫勒幣並根據硬幣總重量進行交易是很常見的;這通常導致購買金額以「赫勒」為單位,這並不一定對應於查理曼大帝的240赫勒。

在當時的波希米亞上盧薩蒂亞包岑格爾利茨城市有權鑄造硬幣。在15世紀,他們每年交替鑄造。格爾利茨·海勒( Katterfinken ) 是一種銀幣,其含銀量在後來逐漸減少。

例如,1490年左右,韋廷家族的銀芬尼貨幣為:24 赫勒 = 12芬尼 = 2 half Schwertpfennig = 1 Spitzpfennig = 1 BartpfennigZinspfennigHellers是空心的,被稱為Hohlhellers ,類似於圖林根Hohlpfennigs

在薩克森州,低價值的貝塞芬尼(Besselpfennigs)作為「非官方貨幣」流通。在 1668 年的撒克遜文獻中,他們被稱為Näpfchenheller 。在薩克森州的某些地區,例如在厄爾士山脈,它們成為了一個麻煩。人們更願意將價值較低的Näpfchenheller扔進收藏袋,這大大減少了收藏收入。例如,這導致安納貝格引入了特殊的芬尼教堂( Kirchenpfennige )。 [8]

黑森選侯國,銀格羅申被分為12赫勒,因此1赫勒等同於1普魯士芬尼。德萊赫勒名銅112薩克森-哥達鑄造的芬尼幣。

根據 1873 年 7 月 9 日的《鑄幣法》,隨着馬克和芬尼的標準帝國貨幣的過渡,赫勒像所有其他舊貨幣單位一樣消失了(除了簡單的Vereinstaler ,它一直流通到 1907 年)。只有依循前古爾登標準的最後一枚巴伐利亞赫勒在 1878 年鑄造之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在巴伐利亞仍然有效,並等同新帝國的金馬克12 芬尼硬幣。

德屬東非

 
來自德屬東非的赫勒

1904年,當政府從德屬東非公司手中接管德屬東非貨幣的責任時,德意志赫勒又重新使用了。然而赫勒被引入時為 1/100盧比,而不是當時的 1/64 盧比的比薩。

 
1920 年和 1921 年的 80 和 20 海勒鈔票。

20 世紀 20 年代,海勒貨幣在德國領土上增大了面額,並印製了紙幣來代表其貿易價值。鑄造了價值 1⁄2、1、5、10 和 20 海勒的硬幣。

奧匈帝國

奧匈帝國, 赫勒也是帝國奧地利一半使用的術語,代表奧匈帝國克朗的 1/100(另一個是匈牙利一半的fillér ),並成為由 1892 年到帝國滅亡(1918 年)之後的貨幣。Template:Coin image box 2 singles

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

術語heller捷克語haléř ,斯洛伐克語halier)還用於捷克共和國捷克克朗)和斯洛伐克斯洛伐克克朗)以及前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克朗)價值 1/100克朗(皇冠)的硬幣。

只有捷克共和國的貨幣繼續使用 Hellers (haléře),儘管它們僅作為一種計算手段而存在——捷克國家銀行於 2008 年將硬幣本身從流通中移除,並在理論上用四捨五入到下一個克朗來取代它們。

列支敦士登

 
列支敦士登的不同海勒筆記

在列支敦士登,應急資金從 1919 年到 1924 年一直在流通。教派是基於Heller的。

瑞士

 
赫勒,伯恩,15 世紀
 
3 赫勒 ,蘇黎世,日期未知

在中世紀晚期,哈勒瑞士聯邦地區面值最低的硬幣,相當於半芬尼。從 1320 年代起,第一個南德哈勒 ( Haller)傳入瑞士北部,取代了小型單面芬尼(Pfennigs) 的生產,後者現在被稱為哈勒(Haller)。

從 1370 年起,這個大廳就成為蘇黎世城邦和聖加侖王修道院的一個基本單位。作為一種日益貶值的硬幣的名稱, Haller名義上一直存在到 18 世紀末。

在文化方面

《Ein Heller und ein Batzen》是一首著名的學生和士兵歌曲,由阿爾伯特·馮·施利彭巴赫(作詞)和弗朗茨·庫格勒(作曲)創作。

德國習語Das ist keinen roten Heller wert—— 「那不值得一個紅色的地獄」——可以追溯到硬幣的低價值,意思是某物毫無價值。其他包括eine Schuld auf Heller und Pfennig begleichen (「清償最後一個hellerpfennig 的債務」,即全額清償債務)、 seinen letzten Heller verlieren (「失去你的最後一個heller 」)和keinen roten Heller haben ( 「沒有紅色地獄」,即身無分文)。 [9] [10]

Letzter Heller (「最後的海勒」)高速公路服務站位於 Wünnenberg-Haaren 交匯處以北的A 33 高速公路上。早些時候,附近有一家旅館。周邊村莊的居民在帕德博恩購物完步行返回村莊後,在客棧中途停下來「度過最後的時光」。 [11]

也可以看看

參考文獻

  1. ^ Helmut Kahnt: Das große Münzlexikon von A bis Z. H. Gietl Verlag, Regenstauf 2005, p. 188.
  2. ^ Reiner Hausherr (ed.): Die Zeit der Staufer. Geschichte – Kunst – Kultur. Vol. 1: Katalog. Württembergisches Landesmuseum, Stuttgart 1977, p. 158.
  3. ^ Escher. Schweizerische Münz- und Geldgeschichte von den ältesten Zeiten bis zur Gegenwart. Dalp. 1881: 105 (德語). 
  4. ^ Benedikt Zäch: Haller [Heller]在線上《瑞士歷史辭典》中的德文法文義大利文版詞條。
  5. ^ Gebhard Mehring: Schrift und Schrifttum. Chapter III, p. 38
  6. ^ Revue suisse d'economie politique et de statistique. 1877: 214 (德語). 
  7. ^ For further detail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fferent types of coins, see the article in the Schwäbisches Wörterbuch.
  8. ^ Kahnt (2005), p. 309.
  9. ^ Fischer, Hermann (1911). Schwäbisches Wörterbuch, Vol 3. Tübingen: Laupp'schen Buchhandlung. pp. 1409-1411, "Heller".
  10. ^ Haller II. In: Schweizerisches Idiotikon, Band II Sp. 1130 ff.
  11. ^ Last Heller: How did the rest area on the A 33 get its Names? at nw.de, 5 April 2021, retrieved 6 November 2021

進一步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