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乃之(1907年—1986年),原名鄭雄冠,福建福州人。青年時代投身革命,是中共早期黨員中的小字輩,他一生性情剛烈,嫉惡如仇,三進三出,經歷坎坷。

生平

  • 1907年出生於福建省長樂縣玉田鄉玉田村的貧困家庭,在福建第11中學念書時,參加學生運動。
  • 1927年2月加入中共。6月,在玉田一帶發動民眾開展反「金庫券」鬥爭。
  • 1928年2月,和黃孝敏江木煊王介山等六名黨員一起受中共福州市委書記楊峻德派遣到玉田地區開展革命活動,建立長樂縣第一個黨小組,隨後成立玉田、桃源、鳳崗,高湖、馬鞍等中共黨支部,開闢新的革命據點。8月,組織發動福州市第一次農民武裝暴動,任營前區農民協會主任,因遭人舉報,被捕入獄,黨組織也徹底遭到破壞。
  • 1929年底釋放後,經黨組織同意和游毓楨等人一起赴廣州參加國民黨十九路軍,在軍中開展零星活動,發展中共黨員,擔任黨總支書記。曾在江西幾次密謀計劃兵變,可因為防範嚴密,沒有成功。
  • 1931年9-18事變後,暗中支持十九路軍參加淞滬抗戰福建事變
  • 1933年1月,當部隊駐紮福建泉州時,在鳳澤小學(今郊區馮宅小學)開設夜校,宣傳抗日,開展革命活動。因遭人舉報被捕。
  • 1934年1月釋放後,擔任國民黨連江縣政府警衛科科長。同年與黨組織失去聯繫。
  • 1935年4月,鄭乃之赴廣州投考黃埔軍校。第二年去日本留學,觀察軍事,結識同鄉管長墉和在日本流亡的福建中共地下黨領導人陳希周等人。
  • 1939年底,鄭乃之轉赴湖南長沙,經楊東蓴的介紹和中共湖南省委選派的郭超(郭觀梅、學生黨支部書記)、杜非(杜修經)、文振亞(侗族,粟裕的侄女婿)等人以進步青年身份加入由中共黨員陳希周、朱江戶、游毓楨等人領導的國民黨陸軍第七十軍抗日幹部培訓班(雲干班),重新找到了黨組織,並在雲干班中擔任軍官連上尉連長,積極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 1942年9月,因七十軍中黨組織遭破壞,中共湖南省委也拒絕接納失落各地的原七十軍地下黨員,遂被迫辭職返鄉,和同鄉鄭春敏一起在玉田鄉龍捲墓創辦農場。招收貧苦農民,引進並種植番薯。
  • 1944年秋,任長樂縣國民兵團副司令,暗中支持成立福長平特區「抗日突擊隊」,並因此重新與黨組織接上關係。
  • 1947年3月和中共地下黨員胡云恭陳矩蓀等人一起負責福建省委的統戰工作,先後赴國民黨台灣省訓練團、南京國防部和浙江省江山縣做策反、情報工作。被策反的人員中,包括國民黨高級將領和浙江省政府主席陳儀和福建省政府主席劉建緒等人。
  • 1949年隨大軍南下,擔任解放軍二野軍政大學教育處副處長。1950年9月,調福建軍區軍訓處任團級參謀。
  • 1953年9月,轉業地方,任福建省僑委生產救濟科科長等職。因看不起地方工農幹部,在歷次政治運動中屢屢挨斗,官愈做愈小。
  • 1979年平反。
  • 1986年在貧病交加中病故,終年79歲。

主要資料來源

  • 《鄭乃之》,載《福州歷史人物》第八輯,中共福州市委宣傳部、福州市社會科學所主編,第160~1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