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螺生
生平
鄭螺生是福建省同安縣仁德里(今廈門市集美區杏林高浦村)人,生於1870年。幼年曾短期入私塾,隨即跟隨祖父到馬來亞怡保(舊稱壩羅)。少年時,趕牛車運貨。後在怡保開「吉興隆」(Kiat Seng Liung)號,經營自緬甸仰光及泰國運來的煤油、大米等等雜貨,幾年內另在檳榔嶼、峇株巴轄、兆運、木威等地開設分號。鄭螺生熱心公益,被推舉為當地福建幫的幫長,並被英國殖民政府授予太平紳士(J. P. justice of peace)銜。[1][2]
1900年,流亡日本的康有為受邱菽園、林文慶之邀到新加坡,曾遊歷怡保。鄭螺生熱情接待了康有為。後來。通過讀東京《民報》,特別是南洋保皇分會會長邱菽園在《天南新報》上揭發康有為騙取華僑捐款導致唐才常漢口起義失敗,鄭螺生乃與康有為斷絕關係,此後傾心革命。[2]
鄭螺生、李源水倡辦「道南俱樂部」,訂閱了《民報》、《革命先鋒》、《新福建》、《新廣東》等報刊,在華僑中鼓吹反清革命。1907年,孫中山在陳楚楠、林義順等人陪同下抵達馬來西亞,成立中國同盟會吡叻分會。鄭螺生、李源水等首先加入中國同盟會,並分別被推為該分會的正、副會長。清政府於1907年10月派欽差楊士琦赴南洋慰問華僑。楊士琦抵達怡保時,受到當地保皇會歡迎,鄭螺生與李源水等人來到會場,在楊士琦登台發表演說時,鄭螺生向其呈遞質問書,導致楊士琦不知所措。[1][2]
1910年11月,孫中山為再度發動廣州起義,抵達馬來亞檳榔嶼,和胡漢民、黃興等人準備籌措10萬元軍餉。當時在華僑中為革命籌款已非常困難。鄭螺生多方勸募,自己還捐獻現款100元,並變賣了自己擁有的福建、江蘇鐵路股票。事後,黃興在給鄭螺生、李源水的信中稱:「列兄籌款苦,狀及毀家紓難之義舉,盡情宣告,無不奮勵激發,勇氣百倍。」[2]
辛亥革命成功後,中國同盟會吡叻分會改組為國民黨吡叻直屬支部,鄭螺生當選為常務委員。1913年,當選為國民黨新加坡總支部常務委員。鄭螺生聲援護國戰爭,並積極籌餉,遭英國殖民政府驅逐回國。1917年,孫中山在廣州任大元帥,鄭螺生被任命為大元帥府庶務司長。[1][2]
1931年2月,任國民政府監察院監察委員。他還曾任僑務委員會委員。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鄭螺生計劃在華僑中募款支援抗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鄭螺生返回馬來亞宣傳抗戰,鼓勵華僑捐款救國。[1][2]
1939年12月14日,鄭螺生在馬來亞怡保病逝,享年69歲。家屬遵其遺囑,登報聲明不接受挽幛、輓聯、祭禮等,喪事從簡。[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