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巴尼亞歷史

概述

阿爾巴尼亞歷史是歐洲歷史的一部分。

古代

 
布特林特劇場

考古發現證實,約在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晚期,已有先民在阿爾巴尼亞地域活動。

伊利里亞人

在古代,伊利里亞人居住在西巴爾幹半島,包括阿爾巴尼亞,並被阿爾巴尼亞人認為是其祖先。

希臘人

前6世紀,希臘人開始在阿爾巴尼亞的海岸建立殖民地,並留下拉奇都拉斯等城市。

前5世紀,當地部落酋長建立一些短暫的國家,但在其建立者死後都快速瓦解。

前231年至前229年,伊利里亞人的女王特塔(Teuta)擁有一支自己的艦隊在地中海上搶劫,甚至古羅馬的商隊都受到她的威脅。羅馬為此派軍隊到伊利里亞來消滅這個威脅。

前229年至前228年,羅馬與伊利里亞第一次交戰。一些希臘城市成為羅馬的保護區。

羅馬新伊庇魯斯及馬其頓行省

前27年,奧古斯都征服伊利里亞,使其成為羅馬行省。但其多山的內地並沒有徹底羅馬化,因此伊利里亞方言在當地居民中被保留下來,在中世紀演變為阿爾巴尼亞語

基督化

基督教很早就在阿爾巴尼亞普及開來。據說聖保羅曾來到過伊利里亞。最早的今天考古學能夠證明的教堂建於4世紀。

395年,羅馬帝國分裂,阿爾巴尼亞北部歸西羅馬,南部歸東羅馬,導致現今阿爾巴尼亞北部天主教盛行,南部多為東正教

中世紀

 
阿爾巴尼亞古城都拉斯的城牆
 
阿波羅尼亞(今波揚)的聖瑪麗修道院

阿爾巴尼亞分裂為多個小公國,或被外國控制(塞爾維亞那波利威尼斯等)。

在這段至今為止沒有很好地研究過的、被歷史學家們爭論得非常激烈的時期,是阿爾巴尼亞民族的誕生。其誕生地可能是阿爾巴尼亞中部或北部的山地,其核心可能是一個游牧文化,其機動性可能為其傳播帶來有利條件。 14世紀,阿爾巴尼亞語已有記錄,其傳播地區一直延伸到今天希臘北部和科索沃

斯拉夫人

民族大遷徙後期有許多斯拉夫人定居,至今也有許多斯拉夫地名。

1040至1041年,都拉齊翁軍區長官蒂霍米爾起兵並參與保加利亞彼得·德爾堅的叛亂。

11世紀末,意大利南部的諾曼人軍隊多次經過阿爾巴尼亞南下前往希臘。1204年,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過程中,拜占庭帝國喪失對阿爾巴尼亞的控制。1205年,都拉其翁城向威尼斯人投降。

阿爾巴尼亞公國位在阿爾巴尼亞北部,以克魯亞作為首都。1204年之前,是拜占庭帝國的自治公國。1204年後,跟隨伊庇魯斯專制國。統治者通過婚姻和同盟與塞爾維亞尼曼雅家族建立聯繫。1252年,服從尼西亞帝國。

1272年2月21日,安茹的查爾斯成為阿爾巴尼亞王,與西西里王國建立共主聯盟。查爾斯實行軍事統治並徵收新稅,沒收土地以支持安茹貴族,條約中承諾的自治和特權被「事實上」廢除。阿爾巴尼亞貴族被排除在政府之外。為統治當地,查理以貴族的兒子為人質。造成貴族不滿,並開始與拜占庭皇帝邁克爾八世進行接觸,以承認特權。

1331年12月26日,腓力去世,兒子羅伯特(Robert)繼承。羅伯特的叔叔約翰不想對他的侄子宣誓效忠,於是以亞該亞侯國向羅伯特換取5,000盎司黃金和阿爾巴尼亞王國,此後約翰改稱都拉斯公爵。1336年,查爾斯繼承都拉斯公爵。1343年4月21日,與卡拉布里亞的瑪麗亞結婚。最後在阿韋爾薩被匈牙利人抓住並斬首。1348年,四歲的喬安娜以女公爵的身分繼承。1365年,21歲的喬安娜與路易(Louis of Navarre)結婚。最初是塞爾維亞的附庸。1355年,在威尼斯的影響下獨立。1417年,被奧斯曼征服。

1368年,卡爾·索皮亞(Karl Thopia)佔領都拉斯創建阿爾巴尼亞公國。1385年,下澤塔領主巴爾沙二世佔領都拉斯,卡爾尋求奧斯曼帝國的幫助,巴爾沙的部隊在薩夫拉戰役中被擊敗,卡爾奪回都拉斯。1392年,卡爾去世,卡爾·索皮亞的兒子傑爾吉(Gjergj)投降威尼斯,並將都拉斯交出。

1386年,約翰·澤尼維西(John Zenevisi)創建吉羅卡斯特公國。後被土耳其人趕走。1418年,在科孚島去世。

1417年,卡斯特里奧蒂公國屬於奧斯曼帝國。

1423年至1443年,為奧斯曼帝國軍事指揮官。

1443年11月28日,斯坎德培領導阿爾巴尼亞人反抗奧托曼帝國,此後公開放棄伊斯蘭教,皈依天主教,被視為阿爾巴尼亞的民族英雄。 1443年至1447年,順從威尼斯。

1444年3月2日,在威尼斯人發起下成立,由阿爾巴尼亞的領主組成,以斯坎德培為領導,對抗奧斯曼帝國。

1451年,奉那不勒斯為宗主。1460-1462年,參加那不勒斯遠征,及時拯救那不勒斯王斐迪南。1463年,威土戰爭爆發,與敵對的威尼斯和解,共同對抗強大的土耳其。 1468年1月,過世。

 
阿爾巴尼亞起義領袖喬治·卡斯特里奧蒂·斯坎德培,被後世奉為民族英雄。今日阿爾巴尼亞國旗、國徽採用其家族的雙頭鷹圖案

奧斯曼統治

1385年,應阿爾巴尼亞貴族卡爾·索皮亞的邀請進入阿爾巴尼亞,以在薩夫拉戰役中壓制另一位阿爾巴尼亞貴族巴爾沙二世的部隊。1420年,控制中阿爾巴尼亞。1478年,奧斯曼帝國完全佔領阿爾巴尼亞,並統治400多年。1481年,阿爾巴尼亞人再次起義。1488年,奧斯曼帝國重新控制。

在這期間,多數阿爾巴尼亞人接受伊斯蘭教,成為穆斯林,隨後以土耳其新軍的身份作戰,在奧托曼帝國取得政治地位。例如19世紀的奧斯曼屬國埃及的總督穆罕默德·阿里帕夏就是阿爾巴尼亞人。

獨立

阿爾巴尼亞人本來獨立意識並不強,但1912年塞爾維亞黑山希臘保加利亞組成聯盟向奧斯曼帝國宣戰,結果大勝,塞爾維亞更打算奪取阿爾巴尼亞領土,從而取得進入地中海的港口。但與塞爾維亞敵對的奧匈帝國不願塞爾維亞坐大,便協助阿爾巴尼亞的民族主義者伊斯梅爾·捷馬利(獨立後成為阿爾巴尼亞親王國第一任總理)在阿爾巴尼亞南部城市發羅拉宣佈獨立。

1912年11月28日,阿爾巴尼亞獨立於奧斯曼帝國,成立阿爾巴尼亞獨立國,一個議會制國家,而非君主制。1912年12月4日,阿爾巴尼亞臨時政府成立,控制南部,首都瓦羅納。

1913年,歐洲承認阿爾巴尼亞的國境。塞爾維亞喪失阿爾巴尼亞後,獲得有大量阿爾巴尼亞人居住的內陸地區科索沃和馬其頓的西北部作為補償,為之後的科索沃戰爭埋下伏線。

1914年1月22日,臨時政府瓦解。1914年2月21日,威廉成為親王。1914年3月7日,威廉和家族抵達阿爾巴尼亞。在埃薩德 ·帕夏(Essad Pasha)發起的伊斯蘭起義之後,1914年9月3日,離開阿爾巴尼亞,但未放棄對王位的要求。

1913年10月16日,埃薩德·帕夏設立,控制中部,首都都拉斯。1914年3月7日,威廉到達都拉斯港。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阿爾巴尼亞再次被佔領。

流亡政府(1916-1918)

1915年,奧匈帝國佔領阿爾巴尼亞北部,意大利佔領其東南部,法國佔領都拉斯。當1915年奧地利軍隊佔領塞爾維亞時,戰敗的塞爾維亞軍隊經過阿爾巴尼亞逃向希臘。

希臘北伊庇魯斯自治共和國(1914)

保加利亞佔領(1915年12月10日-1917年9月9日)

意大利保護國(1917-1920)

1917年6月23日,成立。

1920年8月2日,撤軍。

法國保護國科爾察共和國(1917-1920)

1916年12月10日,簽署協議。

1920年6月15日,撤軍。

1918年,希臘佔領都拉斯。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阿爾巴尼亞的代表團能夠達到重建阿爾巴尼亞的目的。雖然希臘和意大利不願撤兵,但於1920年被阿爾巴尼亞人驅逐。

戰後阿爾巴尼亞的情況依然動盪不安。各地酋長爭權,政府交替平凡。

米爾迪塔共和國(1921)

1924年東正教主教凡·諾利(Fan Noli)企圖立憲,舉行選舉,但在六個月中就被推翻。

阿爾巴尼亞共和國(1925-1928)

1924年,艾哈邁德·佐格發動政變,並在1928年加冕為王,依靠軍隊支持開啟14年的個人獨裁統治。[1]後出自經濟原因導致他成為意大利法西斯的追隨者。

阿爾巴尼亞王國(1928-1944)

意佔時期(1939-1943)

1939年4月7日,意大利吞併阿爾巴尼亞,左古下台。

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年-1943年的阿爾巴尼亞

1940年,意大利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並從阿爾巴尼亞出兵侵略希臘,但被希臘擊退,甚至被反攻入阿爾巴尼亞境內數十公里。

1941年,因進軍失敗,德國南下侵佔南斯拉夫及希臘,之後德國將南斯拉夫的科索沃併入阿爾巴尼亞。

1943年,意大利投降後,阿爾巴尼亞被德軍佔領。

德佔時期(1943-1944)

反抗佔領軍的游擊隊互相之間也敵對。其中有保皇派的,有民族-共和國派的,也有共產黨的。

1941年,阿爾巴尼亞共產黨組建,1944年初成為反抗組織的主力,加上1944年11月德軍主力撤出,在不靠外國的幫助便能夠解放國家。

阿爾巴尼亞民主政府(1944-1946)

1944年,由恩維爾·霍查穆罕默德·謝胡領導的阿爾巴尼亞共產黨(1948年改名阿爾巴尼亞勞動黨)建立阿爾巴尼亞民主政府,掌握政權,其它黨派被禁止活動,許多反共的國民陣線成員被處決。

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1946-1976)

霍查與勞動黨執政

1946年1月11日,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成立。

五年計劃

霍查與斯大林的關係非常好。在蘇聯援助下,阿爾巴尼亞完成1951年至1955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1953年,斯大林死後,阿爾巴尼亞與赫魯曉夫政權逐漸決裂。

阿蘇決裂

1960年,開除「勾結蘇修進行反黨活動」的利麗·貝利紹娃出黨

1961年,阿爾巴尼亞勞動黨「五大」中提出蘇聯背叛社會主義革命。

1961年12月,蘇聯與阿爾巴尼亞斷交,阿爾巴尼亞隨後在歐洲被完全孤立。

1961年,蘇阿決裂後,霍查決定依靠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向阿爾巴尼亞提供大量的經濟援助,阿爾巴尼亞仿效文化大革命,發動「革命化運動」。

霍查總是怕蘇聯、南斯拉夫希臘美國意大利等國家要入侵阿爾巴尼亞。為此在全國建立70多萬個碉堡(當時全國人口還不到250萬)。

1967年,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在阿爾巴尼亞被禁止。大多數教堂清真寺被改為倉庫或電影院。只有少數改為博物館的得到保護。

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之後,阿爾巴尼亞退出華沙條約組織

1970年代以後,阿爾巴尼亞與南斯拉夫和希臘的關係有所緩解,並同瑞士瑞典等國家建立外交關係。

阿中決裂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遜訪華後,阿爾巴尼亞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開始惡化,霍查不點名批評毛澤東為「新修正主義者」,並猛烈批判他的三個世界理論

1976年,毛澤東死後,兩國關係更加惡化,霍查公開批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新領導人「走修正主義和資本主義路線」,同時提出霍查主義。中國則加以還擊,邀請鐵托訪華。

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1976-1991)

1976年12月28日,改稱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

197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停止對阿爾巴尼亞的全部援助項目,並撤回在阿爾巴尼亞的所有專家。

1979年中越戰爭期間,阿爾巴尼亞指責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侵略國。

阿利雅執政

1985年,霍查死後,阿利雅繼承他的政策。

東歐劇變

隨着東歐劇變,阿爾巴尼亞的外交政策開始鬆動。

1989年開始,東歐各國反對派開始以集會及示威方式推翻政府,其後東歐各國的共產黨相繼喪失政權,尤其是羅馬尼亞共產黨領導人齊奧塞斯庫羅馬尼亞革命中被革命發起者及救國陣線就地處決之後,阿利雅意識到如果不進行改變,他很可能成為下一個被處死的領導人。因此迅速地簽署赫爾辛基協議,承諾保護人權

1990年7月,阿利雅宣告與蘇聯復交,並宣佈蘇聯不再是「修正主義國家」。1991年,與美國復交。

阿爾巴尼亞共和國

民主化

1991年,實行首次多黨大選,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獲勝。迫於反對派的壓力,1992年,再次舉行大選,阿爾巴尼亞民主黨獲勝。阿爾巴尼亞是東歐國家中最後一個結束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

但是民主化初期並沒有為阿爾巴尼亞帶來期望中經濟和政治上的迅速改善,反而適得其反,因為有黑手黨貝里沙領導的民主黨操控全國大部分銀行以至銀行倒閉,出現更加糟糕的政治紊亂和經濟倒退。由於經濟倒退和1997年內亂問題,1990年以後幾年,許多阿爾巴尼亞人試圖靠陸路及水路偷渡到鄰國意大利瑞士,以逃離這個災亂頻生的國度,當中亦包括足球員。直至今日仍有阿爾巴尼亞人因經濟問題偷渡或移民往西歐國家,但近年隨着政局和社會穏定下來,出逃人數也逐年減少。而民主化早期的阿爾巴尼亞民主黨推行的各種的政治和經濟的改革成效甚微。不過自從1997年內戰後阿爾巴尼亞的經濟顯著改善,貿易逐步對外開放,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提升,經濟改革成效最大的產業包括旅遊業服務業商業

內戰(1997)

1996年和1997年阿爾巴尼亞銀行的危機給全國帶來巨大的動盪。1997年3月10日起除首都地拉那市中心外全國的管理癱瘓,國家陷入內戰的狀態。由希臘意大利西班牙法國土耳其羅馬尼亞組織的一支國際維護和平軍隊將衝突平息。


內戰後至今

1997年7月24日,進行全國選舉,內亂情況才緩解,國家經濟和人民生活開始改善。但內戰後阿爾巴尼亞的經濟依然有許多困難,國內失業率仍較高,2016年全國失業率約17%左右。2010年以後政治系統已變得穩定,2013年社會黨和民主黨達成政治、經濟、社會制度改革共識(雖然兩黨立場除了在加入歐盟和親美議題有一致共識支持外仍然強烈分歧)。而目前國家整體經濟已有顯著的改進,阿爾巴尼亞也因此脫離最不發達國家行例並成為發展中國家行例。

2009年4月,阿爾巴尼亞與克羅地亞一起正式加入北約,加入北約代表阿爾巴尼亞完全成為西方陣營一份子,加入北約後的阿爾巴尼亞經常與北約一起參與防範俄羅斯軍事勢力軍演,而且阿爾巴尼亞軍隊也在加入北約後廢除使用蘇聯式和中國武器,改為使用大量美國、德國、意大利等國的武器。

2014年6月,阿爾巴尼亞正式成為歐盟候選國,成為歐盟候選國後的阿爾巴尼亞政府改革行政區劃,例如將阿爾巴尼亞分為3大部分(即北、中、南部分),並廢除農村地區架構,以迎合入歐談判要求。

2016年6月,一向球隊實力被外界看低的阿爾巴尼亞國家足球隊首次打入2016年法國主辦的歐洲國家盃,成為該屆最爆冷的球隊之一,並取得決賽周分組賽第3名成績。雖無緣進一步打入16強賽事但絕大部分阿爾巴尼亞人也滿意賽果,國家隊返回阿爾巴尼亞時候受到阿爾巴尼亞政府尊貴的款待,並受到大量國民的英雄式歡迎慶祝。

2019年11月,阿爾巴尼亞發生6.7級強烈地震,震央位於港口城市都拉斯郊區,為該國近年最嚴重的地震之一,共造成數百人死傷;由於地震發生時正值是阿爾巴尼亞獨立日長假期,因此阿爾巴尼亞政府便取消地震後多個獨立日慶祝活動。

2020年至2021年,受武漢肺炎疫情影響,阿爾巴尼亞政府曾於2020年上半年全面封關,唯因經濟旅遊考量而早在同年下旬取消全面封關。其後雖然數度收緊部分防疫限制(包括晚上禁堂食令、社交距離限制),但不至於全部強制實行(包括只建議國民帶口罩和只建議國民接種疫苗)。及後於2021年下旬阿爾巴尼亞政府已開始對外全面開關並於2022年5月取消所有防疫限制,為全球繼瑞典、英國後,與多個巴爾幹國家成為最早實行與病毒共存的國家之一。

2022年2月起,隨着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爆發至今,阿爾巴尼亞政府持續向烏克蘭政府烏克蘭軍隊提供大量經濟和軍事援助,並歡迎烏克蘭難民前往阿爾巴尼亞尋求庇護。另外,阿爾巴尼亞政府亦與美國政府站在一道,多次在聯合國發起制裁俄羅斯政府的裁決。

2022年7月,歐盟批准阿爾巴尼亞和北馬其頓開始啟動加入歐盟談判,目前阿爾巴尼亞入盟談判進度與較早開始入盟談判的塞爾維亞黑山距離拉近。

2022年7至9月,由於伊朗政府認為阿爾巴尼亞政府收容伊朗反政府組織成員是邪惡軸心行為,於是伊朗不斷縱容該國、俄羅斯乃至中國的駭客入侵阿爾巴尼亞政府和國民網絡系統,導致阿爾巴尼亞多個網站數次被完全攻陷。阿爾巴尼亞政府便於9月與伊朗斷交,並與俄羅斯和中國的關係進一步惡化。

2023年1月,阿爾巴尼亞科研機構首次在美國發射人造衛星

參考資料

  1. ^ Ian Kershew著、林華譯. 地獄之行:1914-1949. 中信出版集團. 2018年12月: 202. ISBN 978-7-5086-8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