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肇興
陳肇興(1831年—1866年?),字伯康,號陶村,台灣彰化人,清領時期詩人,人稱「詩史」[1]。1862年遇戴潮春事件,至集集深山避難,協助清廷鎮壓戴潮春勢力。翌年事平,返回彰化故居。著有《陶村詩稿》八卷,末二卷又稱《咄咄吟》,內容描述戴案期間的經歷。
陳肇興 | |
漢字 | 陳肇興 |
---|---|
白話字 | Tân Tiāu-heng |
台語羅馬字 | Tân Tiāu-hing |
號 | |
漢字 | 陶村 |
白話字 | Tô-chhun |
台語羅馬字 | Tô-tshun |
表字 | |
漢字 | 伯康 |
白話字 | Pek-khong |
台語羅馬字 | Pik-khong |
別稱 | |
漢字 | 詩史 |
白話字 | Si-sú |
台語羅馬字 | Si-sú |
生平
陳肇興於咸豐三年(1853年)進入縣學就讀,後被補為廩膳生,咸豐八年(1858年)中舉。其別墅名為「古香樓」,日夜以讀書詠詩為樂。同治元年(1862年)戴潮春事件爆發,彰化縣城陷落,陳肇興逃到武西堡牛牯嶺山中,曾大力援助官軍,並於同年7月計劃謀殺戴潮春失敗。陳肇興在白天協助官軍平亂,夜晚則寫詩,題做「咄咄吟」。事件平定後返回老家,設教於鄉里[2][3]。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 ^ 台灣古典文學發展概述(1651-1945) (PDF).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3-04).
- ^ 連橫《臺灣通史:卷三十四:文苑列傳》:「陳肇興,字伯康,彰化人。少入邑庠,涉獵文史。彰邑初建,詩學未興,士之出庠序者,多習制藝,博科名。道光季年,高鴻飛以翰林知縣事,聘廖春波主講白沙書院,始以詩古文辭課士。鴻飛亦時蒞講席,為言四始六義之教,間及唐、宋、明、清詩體。一時風氣所靡,彰人士競為吟詠。而肇興與曾惟精、蔡德芳、陳捷魁、廖景瀛等尤傑出。咸豐八年,舉於鄉。所居曰古香樓,讀書詠歌以為樂。戴潮春之變,城陷,肇興走武西堡牛牿嶺,謀糾義旅,援官軍,幾頻於險。集集為內山要隘,民番雜處,俗強悍,不讀書。肇興竄身其間,激以義,聞者感動。夜則秉燭賦詩,追悼陣沒,語多悽愴,題曰「咄咄吟」。事平,歸家,設教於里,及門之士多成材。著陶村詩稿六卷、咄咄吟二卷,合刻於世。」
- ^ 陳肇興. 國家圖書館 台灣記憶. 民國92年12月 [2022-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