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河民眾反日游擊大隊

饒河民眾反日游擊大隊,簡稱饒河游擊隊,是中共饒河中心縣委在九一八事變後創建的一支抗日游擊隊,曾被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四團和第二師,後發展成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七軍

背景

1929年末,中共黨員崔庸健帶領黃繼興(黃哲雲)等人來到饒河縣開展革命工作,在三義屯以辦學教書為掩護,傳播馬列主義思想,發展共產黨員,並於1930年3月成立了中共饒河縣委。饒河縣委隸屬於中共滿洲省委,由崔一山任書記。1931年3月,中共饒河縣委擴大為中共饒河中心縣委,朴元彬任書記。中心縣委下設饒河區委、撫遠區委、寶清特支、虎林特支,黨員人數發展到超120人。[1][2]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李杜馬占山蘇炳文東北軍將領違抗蔣介石「絕對不抵抗」命令,組建自衛軍抗日,但因難以力敵,退卻到蘇聯饒河地區一直未被日軍侵佔,仍由原饒河警察負責治安。警察大隊第一中隊長高玉山在政局不穩之際組建了一支抗日武裝隊,繼自衛軍之後堅持抗日,後聯合各方力量組建「東北國民救國軍」(簡稱救國軍)。[3]:2-6

歷史

1932年夏,崔庸健根據饒河中心縣委的決定在寶清縣小城子舉辦軍政培訓班。同年秋,日軍第十師團六十三聯隊進犯勃利和寶清地區。由於叛徒告密,培訓班被迫中途解散。崔庸健和朴元彬等人從寶清轉移至饒河。同年10月,崔庸健與金文享、金東天、崔龍錫、許成在、朴英根利用僅有的一隻手槍組建了一支6人武裝特務隊。崔庸健任隊長。[4]:57[3]:11-13[2]

武裝特務隊的規模在5個月後發展到40餘人40多支槍,於1933年4月21日在大葉子溝正式改編為饒河農工義勇軍。崔庸健任隊長,金文享任政治部主任。義勇軍下設3個小隊,崔石峰、許成在、蔡一勛分任小隊長。為培養軍事人才,饒河中心縣委在三義屯舉辦了軍政訓練班。崔庸健任主任,李學福任班長,金鐸、楊寬鎮任教員。70多名來自黨組織和自反日會的朝鮮族青年經過兩個月的培訓後成為義勇軍的成員。[4]:57[3]:13-15[2]

1933年6月下旬,義勇軍為解決裝備和物資方面的困難決定與高玉山的救國軍聯合抗日。經李學福與救國軍第一旅王惠卿參謀長協商,義勇軍被編入王惠卿的第一旅特務營。金文亨任營長,崔庸健參謀長朴振宇任政治委員。1934年1月28日,特務營作為先頭部隊與救國軍攻打虎林縣城。戰鬥期間,雖然特務營衝鋒在前,救國軍面對敵軍強勢反攻,畏卻散退。王惠卿告急說部分主降的救國軍將領要繳械特務營。特務營旋即脫離救國軍,轉移至饒河[4]:58[3]:15-20[2]

1934年2月3日,特務營在大代河召開會議決定將隊伍名稱改為「饒河民眾反日游擊大隊」。李學福任大隊長,崔庸健參謀長朴振宇政治指導員。游擊隊下轄兩個中隊和一個手槍隊。崔石峰、許資善、金東天分任隊長。經過一系列的鬥爭,游擊隊在同年6月建立起以暴馬頂子為中心方圓25公里的抗日游擊根據地。此後,游擊隊聯合各方抗日武裝,多次擊退日軍討伐與圍剿,不斷發展壯大。[4]:142-144[3]:29-41[2]

1935年9月18日,根據中共吉東特委的指示,饒河民眾反日游擊大隊被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四團。李學福任團長,崔庸健任參謀長。全團人數超250人,下轄4個連和1個保安連[4]:144-146[3]:58[2]。1936年3月25日,四團被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四軍第二師,鄭魯岩(後叛變)任師長,崔庸健任參謀長。1936年11月15日,抗聯第四軍二師根據上級指示,在暴馬頂子正式改建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七軍陳榮久任軍長,崔庸健任參謀長[4]:201-202[3]:57-68[2]

紀念

參考資料

  1. ^ 崔光燁; 於文 趙凱華. 崔庸健在三江的十四年. 《世紀橋》. 2003年, (2期).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朝鲜名将崔庸健在中国的传奇革命经历.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2011-01-26.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元仁山. 《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 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87年4月. 
  4. ^ 4.0 4.1 4.2 4.3 4.4 4.5 朱姝璇; 岳思平. 《东北抗日联军史》. 解放軍出版社. 2014. ISBN 978-7-5065-6718-3. 
  5. ^ 饶河县抗日游击队纪念碑. 抗日戰爭紀念網. 2018-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