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族 (中國大陸)

高山族(中國民族名稱羅馬字母拼寫國家標準:Gaoshan)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認定的55個少數民族之一,廣泛分佈於中國各地。高山族主要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移居中國大陸之臺灣原住民族移民。[4]

高山族
Gaoshan
總人口
中國大陸:3,479人 (2020年)[1]
分佈地區
主要居住在:河南省鄧州市上營村[2]
福建省漳州市華安縣[3]
語言
現今使用漢語(包含普通話閩南語河南話等)
傳統上為台灣原住民族諸語
宗教信仰
佛教道教中國民間信仰[3]
相關族群
臺灣原住民族

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政策兩岸關係變化等原因,有大量中國大陸原漢族人口在1953年至2000年間改報為高山族,使得在中國大陸報稱為高山族的人口相較1953年的329人上升了超過13倍。[5]

另外,由於海峽兩岸特殊的政治情況,在一些情況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也將分佈於其未實際管轄的臺灣地區臺灣原住民族稱為高山族。

族群分佈

中國大陸境內高山族的分佈主要散居在各地,多在福建、河南一帶地區,而關於中國大陸高山族的來源,根據中國大陸現存的族譜記載,聚居在河南鄧州的大部分為高原原住民鄒族和平地原住民洪雅族後代,亦有部分阿美族泰雅族布農族卑南族,遷移到大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鄭時期。而聚居在福建華安的大部分為排灣族、阿美族、布農族、卑南族、噶瑪蘭族,遷移大陸的主要時期為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及後來的經商活動[3]

族群歷史

台灣原住民移居大陸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清代河南省鄧州市上營村還存在一些高山族居民。據稱鄭成功死後,其部將黃廷於康熙年間降,部眾中有名為依那思羅的台灣原住民出身者,移居此地開墾。2005年,該市有2674人自報為高山族[6] ,這些村民現在的生活與當地漢族融為一體,但某些風俗習慣仍異於河南當地的漢人,而是較接近附近的閩南村落,例如信奉媽祖、喪事的跳棺儀式、稱爺爺為爹,奶奶為嬤。[7]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共內戰時期,一些臺灣原住民族中國國民黨徵召到中國大陸參戰[8],1946年底隨國民黨軍隊到大陸的臺灣原住民各族青年有1000多人,除有少數人回到台灣外,不少死在內戰的戰火中,部分倖存者隨後又歸化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1949年後,這些隨國民黨軍隊到大陸的士兵留在中國大陸,並被劃為「高山族」,成為中國大陸高山族的主要來源[9],他們多數被安排在政府機關、事業單位或廠礦工作。

語言

福建華安的高山族多交叉使用閩南語普通話,根本不會講各自的族語,甚至也不會聽[3]

文化習俗

國共內戰期間,因為兩岸關係緊張,在中國大陸的高山族與台灣的聯絡被迫中斷。因此之故,在中國大陸的第二、三代的高山族除了知道自己的家族來源、部分風俗(如稱謂、服飾、飲食、起居、婚喪嫁娶等)[10],對於台灣本土的語言儀式禁忌宗教信仰等均知之甚少。

如今,在中國大陸高山族身上的民族文化表徵已所剩無幾。他們多交叉使用在地方言話和普通話,生活方式已與當地漢人無異。

信仰

高山族有信仰蛇圖騰的傳統,蛇圖騰被奉為民族聖物,每年豐年祭時節,族人都跪拜在圖騰下,口念吉祥語,以示慎敬,並祈賜子孫好德行善,能讀書,會做事。文革後,此後圖騰信仰也逐漸淡化。現在,高山族家庭中既無圖騰,也無嚴格的信仰禁忌,如今在中國大陸的高山族多信奉中國民間神祇,如土地公媽祖保生大帝等。他們也過清明節,但各個家族的掃墓時間不盡相同,分為清明和冬至兩個時段。[11]

文藝

  • 拉手舞:拉手舞是高山族舞蹈中歷史最為悠久、流傳廣泛的一種自娛性舞蹈。一般於喜慶節日或者婚禮上,身着七彩的高山族服裝跳舞。舞蹈分為兩種圓圈形式,分別是左右相鄰者連手的小拉手式和相隔的人交叉拉手的大拉手式。舞蹈動作都是跟隨着領唱走的,歌詞多為讚揚祖先和英雄的業績,讚揚家鄉的美。[12]2008年,高山族拉手舞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高山族頭目棋棋盤

人口分佈

下表是在2000年人口普查中,中華人民共和國31個省級行政區報稱為高山族的人口列表:

位次
地區
總人口
高山族
佔高山族
人口比例(%)

佔地區
少數民族
人口比例(%)

佔地區
人口比例(%)

合計 1,245,110,826 4,488 100 0.125 0.01061
31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合計 1,242,612,226 4,461 99.40 0.004 0.00036
G1 中南地區 350,658,477 1,829 40.75 0.006 0.00052
G2 華東地區 358,849,244 967 21.55 0.039 0.00027
G3 華北地區 145,896,933 560 12.48 0.006 0.00038
G4 西南地區 193,085,172 480 10.70 0.001 0.00025
G5 東北地區 104,864,179 465 10.36 0.004 0.00044
G6 西北地區 89,258,221 160 3.57 0.001 0.00018
1 河南 91,236,854 946 21.08 0.083 0.00104
2 福建 34,097,947 416 9.27 0.071 0.00122
3 廣西 43,854,538 409 9.11 0.002 0.00093
4 遼寧 41,824,412 305 6.80 0.005 0.00073
5 河北 66,684,419 274 6.11 0.009 0.00041
6 貴州 35,247,695 228 5.08 0.002 0.00065
7 湖南 63,274,173 189 4.21 0.003 0.00030
8 內蒙 23,323,347 144 3.21 0.003 0.00062
9 廣東 85,225,007 142 3.16 0.011 0.00017
10 江西 40,397,598 134 2.99 0.107 0.00033
11 江蘇 73,043,577 120 2.67 0.046 0.00016
12 四川 82,348,296 101 2.25 0.002 0.00012
12 北京 13,569,194 101 2.25 0.017 0.00074
14 吉林 26,802,191 99 2.21 0.004 0.00037
15 雲南 42,360,089 91 2.03 0.001 0.00021
16 山東 89,971,789 86 1.92 0.014 0.00010
17 安徽 58,999,948 80 1.78 0.020 0.00014
17 海南 7,559,035 80 1.78 0.006 0.00106
19 浙江 45,930,651 79 1.76 0.020 0.00017
20 湖北 59,508,870 63 1.40 0.002 0.00011
21 黑龍江 36,237,576 61 1.36 0.003 0.00017
22 重慶 30,512,763 60 1.34 0.003 0.00020
23 甘肅 25,124,282 55 1.23 0.003 0.00022
24 上海 16,407,734 52 1.16 0.050 0.00032
25 新疆 18,459,511 41 0.91 0.000 0.00022
26 天津 9,848,731 34 0.76 0.013 0.00035
27 陝西 35,365,072 27 0.60 0.015 0.00008
28 青海 4,822,963 22 0.49 0.001 0.00046
29 寧夏 5,486,393 15 0.33 0.001 0.00027
30 山西 32,471,242 7 0.16 0.007 0.00002
西藏 2,616,329
現役軍人 2,498,600 27 0.60 0.024 0.00108

尋根以及兩岸交流

遷到大陸的高山族群因戰火、兩岸相隔以及政治緊張等原因無法和台灣的原住民族相認和交流,而大陸政治局面(如文化大革命)亦阻撓高山族群的發展,因此文化、語言和民俗風情傳承上都受到斷層。但在改革開放後,兩岸交流互動恢復,因此大陸的高山族群能夠透過正式和非正式途徑追溯自己的來源以及和在台灣的部落族人相認。以河南鄧州的鄒族後裔為例,2002年,該村居民從祖先遺物中發現《鄧州台灣土番墾屯陳氏家譜》,確認自己是台灣原住民的身分血緣後,就在村最北邊立下「台灣村」牌樓。[13]這引起了台商吳天璽注意,她在河南取得相關資料後,便到處尋找陳年次子、三子的後代,最終在鄧州陳家族譜所記載的「貓地干社」找到當代族長陳宗仁與其弟陳名利。[14]在她的協助下,在2005年8月,台灣阿里山鄒族特富野社頭目汪念月、族長、勇士前往河南鄧州「台灣村」確認族譜並和族人相認[15],2009年,河南鄧州的鄒族回到台灣阿里山並參與祭祀儀式,並正式認定該村為鄒族第八個部落。[2]

著名人士

政治界、軍事界

演藝界

參見

資料來源

  1. ^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成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 ^ 2.0 2.1 河南台湾村寻亲记:两岸高山族人失联多年喜相逢. 大公報. 2021-04-19 [2023-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1). 
  3. ^ 3.0 3.1 3.2 3.3 林鈺瓊; 董建輝. 认同、想象与表达: 华安高山族的文化重构 (PDF). 三峽論壇. 2019-10-08, (2017年第5期) [2023-12-1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12-11). 
  4. ^ 高山族. [2017-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8). 
  5. ^ [http://www.suec.edu.cn/s/211/t/879/e1/1c/info57628.htm[永久失效連結]
  6. ^ 鄧州"台灣村"高山族的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2017-1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2). 
  7. ^ 陳建樾(2006),〈「台灣村」:一個移民村落的想像、構建與認同 ——河南鄧州高山族村落田野調查報告〉
  8. ^ 高山族.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 國家民委. [2023-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1). 
  9. ^ 乘风破浪——台湾少数民族工作的探索. 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同胞聯誼會. [2022-03-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06). 
  10. ^ 張愛玲. 歷史與空間:拜訪中原「台灣村」. 文匯報. 2016-08-27 [2023-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2). 
  11. ^ 林鈺瓊,董建輝(2006),〈認同、想像與表達: 華安高山族的文化重構〉
  12. ^ 存档副本. [2024-06-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7.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13. ^ 楊芬瑩. 河南鄒族人 思念原鄉阿里山 分隔3百年. 中國時報. 2009-11-30 [2023-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1). 
  14. ^ 分隔3百年 河南鄒族人 思念原鄉阿里山. 台灣原住民族資訊資料網. [2023-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1). 
  15. ^ 鄭光宏. 相隔300年 两岸邹族人阿里山重聚. 鄧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 星島環球網. [2023-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1). 
  16. ^ 台湾村陈氏家族族长. 靈秀南陽. 2012-11-12 [2023-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1). 
  17. ^ 夏莉娜. 田富达:唯一的高山族台湾籍代表.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中國人大網. [2023-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1). 
  18. ^ 蘇銳.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名单. 新華社. 2023-03-15 [2023-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5). 
  19. ^ 胡亚芳:用乡情联结两岸 用真情传递爱心. 台盟網. [2023-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20. ^ 台原住民女星千百惠曬內地身份證掀熱議後受訪:我原本就是中國人. 香港01 (聯合新聞網). 2021-12-04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