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爾區

德国工业“心脏”

魯爾區(德語:Ruhrgebiet), 是位於德國西部北萊茵-西法倫境內的城市群,它擁有580萬人口和4435平方公里的面積。他是萊茵-魯爾城市群的一部分,整個城市群一共擁有超過1000萬的人口和將近10000平方公里的面積。區內人口和城市密集,人口達580萬,佔全國人口的9%,核心地區人口密度超過每平方公里2700人;區內5萬人口以上的城市24個,其中埃森、多蒙特和杜伊斯堡人口均超過50萬。魯爾區南部的魯爾河與埃姆舍河之間的地區,工廠、住宅和稠密的交通網交織在一起,形成連片的城市帶萊茵-魯爾[3] [4]

魯爾區
Metropolregion Ruhr
魯爾區在德國的位置
魯爾區在德國的位置
坐標:51°30′N 7°30′E / 51.5°N 7.5°E / 51.5; 7.5
國家 德國
 北萊茵-西法倫州
最大城市多蒙特
埃森
杜伊斯堡
波鴻
政府
 • 行政機構Regionalverband Ruhr
面積
 • 都會區4,435 平方公里(1,712 平方英里)
最高海拔441 公尺(1,447 英尺)
最低海拔13 公尺(43 英尺)
人口
 • 都會區5,172,745
 • 都會區密度1,646人/平方公里(4,260人/平方英里)
時區CETUTC+1
GRP2007
標稱 136.3 billion[1]
網站www.metropoleruhr.de

魯爾區是典型的傳統工業地域,被稱為「德國工業的心臟」。它地處歐洲的十字路口,又在歐洲經濟最發達的區域內,臨近法國、荷蘭、比利時、丹麥、瑞典等國的工業區[3]

歷史

興起與發展

 
20世紀50年代魯爾區某工廠內部。
 
位於埃森關稅同盟煤礦工業建築群, 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遺產
 
卓輪煤礦英語Zeche Zollern(Zeche Zollern),位於多蒙特市。

魯爾區自古處於東西歐往來的「聖路」地帶,也是北歐通向中歐南歐的捷徑,是歐洲的十字路口。在近代資本主義發展中,魯爾區又位於歐洲經濟最發達的「金三角」內:西邊與法、荷、比、盧的工業區呼應;北邊與丹麥以及瑞典南部工業區相距不遠;東北、南面又鄰近德國下薩克森州的濟重心區漢諾威—沃爾夫斯堡—扎耳茨吉待三角工業區和萊茵河下游以科隆—杜斯多夫為中心的工業區。

19世紀上半葉,魯爾區開始大規模開採煤礦和生產鋼鐵,迅速發展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重工業區和最大的傳統工業地域。隨着魯爾區的繁榮,這裏出現了歐洲歷史最悠久的城鎮集聚區,形成了多蒙特、埃森、杜伊斯堡等著名的工業城市。二次大戰時期,魯爾區的重工業資源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是納粹德國發動戰爭的物質基礎。戰後,魯爾區又在西德經濟恢復和經濟起飛中發揮過重大作用,工業產值曾佔全國的40%。

二次大戰後,由於石油消費量逐漸增加,魯爾區的煉油業和石油化工工業也迅速發展起來。70年代以後,電氣、電子工業有了很大發展。魯爾區生產德國80%的硬煤,90%的焦炭,集中了全國鋼鐵生產能力的2/3,電力硫酸合成橡膠煉油能力、軍事工業等均在全國居重要地位[4]

然而,魯爾區的工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德國作家Heinrich Boll在1958年時這樣形容魯爾區[4]

衰落

魯爾區的工業生產長期局限於煤炭電力鋼鐵機械化工等傳統工業部門。二次大戰後,魯爾區傳統的工業部門和工業生產方式已不適應社會的發展。

20世紀50年代後,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費構成中的比重逐漸降低。技術的發展使煉鋼的耗煤量逐漸降低,魯爾區的煤炭產量由此逐步減少。同時,世界鋼鐵生產國和出口國越來越多,鋼鐵市場競爭日趨激烈。20世紀70年代的全球經濟危機和鋼鐵替代產品的廣泛應用又令到世界鋼鐵市場需求急劇減少。魯爾區經濟衰退,一些大型煤鋼聯合企業關閉,工人失業。此外,重化工業集聚帶來的環境污染、用地緊張、交通擁擠等問題,迫使許多企業的經濟活動向德國南部轉移,也使魯爾區的工業發展難以為繼。

振興

 
2010年拍攝的魯爾區杜伊斯堡內港。魯爾區的環境現已修復一新

20世紀60年代,魯爾區開始進行調整工業結構與佈局,發展第三產業和優化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綜合整治。

魯爾區的變革經歷了一個曲折而漫長的過程,其轉型大致分為3個階段[5]

  • 第一階段為上世紀60年代。採取的主要措施有:制訂調整產業結構的指導方案,通過提供優惠政策和財政補貼對傳統產業進行清理改造,並投入大量資金來改善當地的交通基礎設施、興建和擴建高校和科研機構、集中整治土地,為下一步的發展奠定基礎。
  • 第二階段為70年代。在繼續加大第一階段改善基礎設施和礦冶工業現代化的同時,重點通過提供經濟和技術方面的援助,逐步在當地發展新興產業,以掌握結構調整的主動權。
  • 第三階段為80年代至今。德國聯邦和各級地方政府充分發揮魯爾區內不同地區的區域優勢,形成各具特色的優勢行業,實現產業結構的多樣化。

經過綜合整治,魯爾區經濟結構趨於協調,工業佈局趨於合理,經濟由衰落轉向繁榮,改變了重工業區環境污染嚴重的局面,成為環境優美地區。魯爾工業區的振興計劃為全世界的舊工業區改造提供了範本。它的策略不是廢舊立新,而是舊物再利用。通過改變原有建築、設施及場地的功能,既再現了工業區的歷史,又為人們提供了文化、娛樂生活的園地。整個魯爾工業區已變成了一個博物館和休閒區。經過多年的不斷調整與改造,魯爾區早已不是一個衰落的工業區,而恰恰相反正保持繼續發展的勢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也是資源型城市成功改造轉型的經典案例[3]

存在的問題

魯爾區的改造雖獲得巨大成功,但也存在一些問題:雖然工業結構向多元化轉變,但該地區產業中的很大部分仍然依賴傳統產業部門。另外,結構調整花了近30年,維持經濟穩定造成了巨大的經濟負擔,而這一負擔的很大部分由德國政府承擔。保護傳統產業的政策直到後來才放棄。20世紀70年代在魯爾地區建立起來的高等教育機構和研發機構提供了巨大的人力資本和技術知識,在工業轉型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但當地產業無法全部吸納這些人才。

地理

魯爾區不是統一的自然區域,由於複雜的歷史,魯爾區的發展並不像柏林或者巴黎以核心城市為中心,經快速發展而向外圍擴大城市範圍,即與單一中心移民區不同,相反的魯爾區在19世紀德國工業化時期各城市就都已各自獨立成長。魯爾區自1980年代結束工業生產任務後,致力將工業地景改造為休閒、娛樂、展覽、教育等設施用途,復原自然環境,世界四大工業設計獎「紅點」也於埃森的關稅同盟12號礦區園設置設計中心,2010年以主要城市埃森為主的魯爾區,獲選為歐洲文化首都,這也是首次由一處地區而非一個城市獲得本項稱號[3]

魯爾區因萊茵河的支流魯爾河蜿蜒穿過而得名。它屬於北萊茵-西法倫州行政區劃內,位於德國西部、萊茵河下游,魯爾河利珀河之間。通常將魯爾煤管區規劃協會所管轄的地區,作為魯爾區的地域界限,其面積為4593平方公里,佔德國國土面積的1.3%。

區位優勢

獨特的地理位置所擁有的區位優勢是魯爾區得以發展的重要因素。在被大規模開採之前,魯爾區有着豐富的煤炭資源。當地煤炭地質儲量為2190億噸,佔德國總儲量的3/4,其中經濟可采儲量約220億噸,佔德國90%[3]

魯爾區的水陸交通十分便利。區內有萊茵河魯爾河利珀河埃姆斯河的4條運河網,總長達425公里,有大小河港74個,河道與港口均已標準化,可通行1350噸的歐洲標準貨輪。所以,雖然魯爾區地處內陸,但由於它有着方便的水運條件,特別是萊茵河通海航運,使得它與沿海地區同樣具有廉價運費條件。魯爾區內公路和高速公路四通八達,是區內及其它工業區聯繫的紐帶,從德國西部通往柏林和荷蘭的高速公路均從區內通過。魯爾區公路汽車行駛的密度為全國平均密度的一倍[3]

區劃

今天的魯爾區指的是Regionalverbands Ruhr(RVR)。由城市波鴻(Bochum)、博特羅普(Bottrop)、多蒙特(Dortmund)、杜伊斯堡(Duisburg)、埃森(Essen)、蓋爾森基興(Gelsenkirchen)、哈根(Hagen)、哈姆(Hamm)、黑爾訥(Herne)、米爾海姆(Mülheim)、奧伯豪森(Oberhausen)以及雷克靈豪森縣(die Kreise Recklinghausen)、翁納縣(Unna)、韋瑟爾(Wesel)和恩訥珀-魯爾縣(Ennepe-Ruhr-Kreis)組成。

資料來源

  1. ^ metropoleruhr.de (PDF). [2012-07-1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0-12-15). 
  2. ^ 最高點:布雷克費爾德文格山(Wengeberg),最低點:克桑滕
  3. ^ 3.0 3.1 3.2 3.3 3.4 3.5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一地理. 2009年4月版. ISBN 978-7-107-20274-2 (中文(簡體)). 
  4. ^ 4.0 4.1 4.2 山東國際商務網. 鲁尔工业区. 2009-12-24 [2012-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9) (中文(簡體)). 
  5. ^ 人民網. “煤·钢·啤酒”的变迁--德国鲁尔工业区转型之路. 2010-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2-19) (中文(簡體)). 
  • Gerd Willamowski, Dieter Nellen, Manfred Bourrée: Ruhrstadt. Die andere Metropole. Klartext Verlag, Essen 2002, ISBN 978-3-88474-895-4
  • Gerd Willamowski, Manfred Schüller: Der Pott kocht. Pomp, Essen 2001, ISBN 978-3-89355-221-4
  • Günter Drozdzewski, Vera Mügge, Volker Wrede: Von Korallenriffen, Schachtelhalmen und dem Alten Mann. Klartext, Essen 2005, ISBN 978-3-89861-439-9
  • Wilhelm und Gertrude Hermann: Die Blauen Bücher, Die alten Zechen an der Ruhr. Langewiesche 2000, ISBN 978-3-7845-6992-5
  • Reinhard Felden, Axel Föhl: Das Ruhrgebiet. Ellert & Richter 2002, ISBN 978-3-8319-0030-5
  • Nina Grontzki, Gerd Niewerth, Rolf Potthof: Als die Steine Feuer fingen. Klartext, Essen 2003, ISBN 978-3-89861-208-1
  • Inge Zander, Ralph Lueger: Der Pott. Erlebnis Ruhrgebiet. Droste Regional 2001, ISBN 978-3-7700-1135-3
  • Roland Günter: Im Tal der Könige. Ein Handbuch für Reisen zu Emscher, Rhein und Ruhr. Klartext, Essen 2004, ISBN 978-3-88474-044-6
  • KVR: Das Ruhrgebiet packt aus. Bottrop 1996
  • KVR/RVR: Standorte. Jahrbuch Ruhrgebiet. Essen 1995 ff.
  • N.N.: Faszination Ruhrgebiet. Route der Industriekultur. Historisches Filmmaterial (89 min). Essen 2004 (DVD)
  • Hermann Beckfeld (Hg.): "... der Boss spielt im Himmel weiter – Fußball-Geschichten aus dem Ruhrgebiet. Verlag Henselowsky Boschmann, Bottrop 2006. ISBN 978-3-922750-62-8

網址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