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海軍學校

黃埔海軍學校,簡稱黃埔海校,建立於1887年,1939年停辦。原名廣東海軍學校,前身為黃埔水師學堂,位於廣州黃埔長洲島內,為中華民國海軍訓練初級軍官的學校。由此校畢業的學生,被稱為黃埔系,是中華民國海軍四大派系之一。[1]

1939年停辦後併入青島海軍學校

歷史

清朝時期

清光緒二年(1876年)秋,洋務派的兩廣總督劉坤一,以8萬兩銀購買了香港黃埔船塢公司在黃埔的塢廠設備,準備在其中「於仁船塢」舊址建立「西學館」。1877年,劉坤一奏捐前兼粵海關所得的平余銀15萬兩發商生息,作為儲備洋務人才之用。光緒六年(1880年),兩廣總督張樹聲、廣東巡撫裕寬,就上述款內撥銀在黃埔長洲建造「實學館」,以布政司龍易圖兼主其事,並調福州船政後學堂教習及監督、粵紳湯金銘、湯金鑄兄弟回粵籌辦。由湯金銘負責籌建。在黃埔的平崗地方,向英商哥巴購回「六順船塢」,就地經營,用銀2萬兩,於光緒八年(1882年)建成可容百餘學生的樓房1座。實學館建成後,考選學生50名,於1882年6月開學,教習外文及算法,培養造船人才。這是黃埔海軍學校的基礎。光緒十年(1884年),張之洞督粵,至實學館視察,認為「該館生徒學業,尚堪造就」,遂改名為「博學館」。

光緒十三年(1887年)6月14日兩廣總督張之洞會同廣東巡撫吳大澄奏請創辦廣東水陸師學堂,獲准任用前船政提調吳仲翔任總辦。學堂最初聘請洋教習3員,其中水師駕駛為英籍,陸師語文、測算兼操練正副教習為德籍。漢人教習11員,其中水師則設英文幫教2員,德文幫教1員,華文2員。早期留美學生詹天佑,承張之洞調到博學館和廣東水陸師學堂任外文教習4年。學堂初辦時,計劃水師、陸師學生各70名,實際上是將原博學館學生70多名派令分習水師駕駛、管輪等學科,再經考察,挑選留校38名,其餘陸續剔退。學堂每年經費為銀6萬兩,實際開銷僅4萬兩,因此頗有節餘。學堂先用博學館原有的房舍開辦,後以4590兩銀在附近勘購田地47畝,建造學堂1座。新學堂建成後,以舊學堂供陸師學生專用,其課堂稱為「陸師誦堂」。新學堂為水師學生專用,其課堂稱為「水師誦堂」。水師有駕駛和管輪學生。在新學堂和堂外所建的機器廠1座,鑄鐵廠1座,煙囪1座,及儲料庫、打鐵廠、工匠房、操場、習武廳、石堤、碼頭等,共用銀59200餘兩。兩年後增建管輪機器廠1座,另設水師練船1艘,配英籍教習3員。

光緒十九年(1893年),兩廣總督李鴻章將水陸師學堂分為水師學堂和陸師學堂,水師誦堂改為「廣東黃埔水師學堂」。水陸師學堂從1887年至1893年共招生八期。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學堂總辦林賀峒(林則徐之孫)。

光緒三十年(1904年),粵督岑春煊調京卿魏瀚(原為福建船政會辦)來粵任黃埔總辦,即水師學堂總辦,兼黃埔船局總辦和黃埔魚雷局總辦。不久,魏將黃埔魚雷局附屬魚雷班學生40名併入水師學堂,並改名為「廣東水師魚雷學堂」。主要課目有:天文、駕駛、海上氣象學、電氣學、水路測量、海岸要塞、彈道學、射擊學、艦炮操式、水魚雷戰術、通訊、各種艦艇知識、數、理、化、英文、國文、操練等。學制定為5年。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魏瀚在同一校舍辦海軍工業學堂,改校名為「廣東水師工業學堂」。工業學堂定製為10年,即5年預科,5年本科,本科畢業後派出國留學深造。岑春煊曾撥銀10萬兩,儲在廣州源豐銀號生息,預備作派遣學生出國留學之用。工業學堂的主要課目有:英文(包括文法、外國地理、翻譯、論說)、算術(包括數學、代數、三角、幾何、量積學)、物理(包括化學、靜重學、動重學、水重學)、國文(包括歷史、本國地理、經學、論說)、繪圖、體操、射擊、廠課等。工業學堂辦了5年,因辛亥革命而停辦。停辦後,學生併入水師班。

廣東水師學堂自1893年至1911年共招生七期,即從第九期至第十五期,其中第十三、十四和十五期學生均於辛亥革命後畢業。

廣東海軍學校時期

民國建立後,1912年改名廣東海軍學校,以肖寶珩為校長。學生名額定為130名。訂修學期限:預科,本科各修3年,共十二個學期畢業。預科學算術、代數、幾何、量積、平面三角、物理、化學、英文、國文、歷史、地理、繪圖、操練、舢舨、游泳等課目。本科學習弧三角、航海、天文、微積分、解析幾何、高等代數、運用術、炮術、輪機、水魚雷等科目。

繼任校長的有劉義寬羅國瑞。民國2年(1913年)二次革命期間,北洋政府海軍部停發經費,改由廣東當局接辦,委周淦為廣東海軍學校校長。民國6年(1917年)第十五期畢業後,該校又改由北洋政府海軍部直接辦理,海軍部派軍學司司長謝葆璋來廣東收回管轄,委派視察員鄧聰葆為校長。1920年,以周天祿任校長。

1921年,該校隸屬廣東省省長公署,經費由該署發給。1921年12月因籌備北伐,廣東省經費不足,停辦。停辦時,校內有第十八期、十九期肄業學生40餘人,其中第十九期學生約20人,原為第十八期學生,因開學後至第三個學期,學業成績跟不上,為學校當局改作第十九期。學校停辦後,學生被遣散,有部份人投考入陸軍測量學校

1924年,孫中山下令創辦黃埔軍校,指定黃埔舊有的廣東陸軍小學廣東海軍學校原址作為黃埔軍校之用。

黃埔海軍學校時期

1930年,黃埔軍校遷南京,海軍第四艦隊司令陳策以「廣東海軍學校已停辦近9年,廣東海軍中初級軍官後繼乏人」為由於1930年夏向南京國民政府海軍部申請復辦海軍學校遭拒。於是1930年秋陳策從緝私獲得的款中,撥出經費舉辦第四艦隊服務員訓練班,招收高中畢業生,初定訓練1年,教授英美海軍學校課本,結業後用以補充海軍初級軍官。學員食宿、學習和訓練均在飛鷹艦上。1931年初,在廣州成立「西南政務委員會」。陳策時任海軍第一艦隊總司令,再次要求復辦黃埔海軍學校,獲西南政務委員會批准。以前的海軍學校校舍需要大修,故暫用錄順船塢(即現黃埔造船廠二號船塢)旁魚雷局舊址辦學,校名改稱「黃埔海軍學校」。第四艦隊服務員訓練班28人轉入該校,並招收部分學生插班,作為第十八期學生,亦稱「新十八期」。初由陳策兼任校長。三個月後,調劉永誥任校長,同時招收高中學生為第十九期、二十期學生,學制改為4年、5年。

1932年陳濟棠攆走陳策,派丁紀徐炸沉飛鷹艦於海口。派張之英為第一集團軍艦隊司令,姜西園擔任黃埔海軍學校校長。陳濟棠還將被疑為與陳策有關係的學生50餘人,甄別出黃埔海軍學校。

1934年,黃埔軍校原址校舍修復,改作黃埔海軍學校校舍。第十九期至二十一期及新招收的二十二期學生均遷至此。1934年由蕭廣業代理校長。1934年冬,劉永誥回校復任。1935年由粵海艦隊司令姜炎鍾(即姜西園)兼任校長。1936年6月1日陳濟棠發動「兩廣事變」失敗後,原黃埔海軍學校校長姜西園去職。1936年6月18日由廣東海軍副司令、廣東江防司令李慶文海軍少將(第十五期駕駛科)兼任校長。

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10月,第二十一期輪機班、第二十二期航海班、第二十三期航海班和第二十四期輪機班學生,由校長李慶文率領,遷校至鬱南縣連灘。1938年10月遷往廣西柳州三都村。1939年8月奉令停辦,第二十一期、二十二期學生畢業分配工作。第二十三期航海班學生9人以及第二十四期輪機班學生13人(共22人)轉到四川萬縣青島海軍學校」第五期航海班及輪機班續學。其餘66名學生轉到貴州都勻中央軍校第十六期炮科學習,畢業後再送往四川萬縣要塞幹部訓練班,結業後分配在沿江要塞及陸軍部隊工作。抗戰勝利後,召集該部份第二十三期、二十四期學生在青島補習海軍課程半年,經畢業考試後派回海軍工作。

1948年民國政府又擬復辦黃埔海軍學校,1948年8月仍任命李慶文為校長。隨着中華民國撤退至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建國,黃埔海軍學校復辦終成泡影。

校友

實際辦學的48年中,先後培育了24期學生:清朝期間水師班畢業12期,民國期間海軍學校畢業12期,合計駕駛、輪管畢業學生共522人。著名畢業生有

黃埔海軍學校中的共產黨

1932年,黃埔海軍學校復辦後,新十九期學生陳宇仁等4人,在廣州培正中學語文教員陳黃光(中共黨員)的指導下,秘密發起組織了「黃埔海校青年讀書會」,組織學習革命著作,吸收同學多人入會。1935年,陳黃光被捕犧牲,讀書會從此失去與黨組織的聯繫。讀書會的主要成員在抗戰暴發後公開宣傳抗日救亡,借各海校人員調動的機會,先後在南京江陰電雷學校、四川萬縣的青島海軍學校中擴散讀書會組織,並與八路軍辦事處取得聯繫,奔赴延安就讀抗日軍政大學,投身革命參加抗戰。[2]較突出的有:

  • 陳宇仁:第十九期,赴延安抗大參加革命,1949年來廣州招收舊海軍人員。
  • 黃景文:(1913—1983),第十九期。在抗日愛國將領張炎部隊任學生軍第七中隊中隊長,開辦「廣東南路抗日游擊幹部補訓隊」參加廣東南路抗戰。1939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任高州抗日游擊隊政委、廣東高州專署學生總隊黨總支組織委員。1940年夏,奉黨組織之命撤退到遂溪縣東區甘林村鄉村小學任教,任遂溪縣二區中共區委委員負責宣傳工作。1940年11月南路特委在湛江市陳屋港村秘密舉辦區以上黨員幹部訓練班,黃景文負責講授抗日游擊戰爭軍事課。1941年皖南事變後,調吳(川)廉(江)工作。1943年2月,日軍侵佔廣州灣地區和雷州半島,吳廉邊地區變成了抗日前線,1943年夏黃景文任吳(川)廉(江)邊特派員(也稱西南區特派員),發動群眾,組建抗日武裝,開展武裝鬥爭。1945年1月,率廉吳邊的抗日武裝參加「南路抗日武裝起義」,任「廣東南路人民抗日解放軍」(南路縱隊,周楠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第一支隊支隊長,1945年6月部隊改編為第一團(老一團、紅一團),任團長。抗戰勝利後南路特委決定以第1團為主,組成一支主力部隊800餘人由黃景文率領西進十萬大山,1946年4月南路特委請示廣東區黨委和黨中央,並同越南胡志明聯繫,黃景文奉命率「老一團」撤至北越整訓,參加抗法戰爭,黃景文受聘為越南人民軍總部高級步校軍事顧問。[3]1947年任粵桂邊區工委委員、桂滇黔邊縱隊參謀長,桂滇黔邊縱隊第一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轉戰左右江地區、桂滇邊區,參與開闢靖(西)鎮(邊)游擊區和果利、百合、弄逢等戰鬥。雲南解放後任西南軍政大學第四分校教育長。1951年3月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三兵團司令部軍務處處長。1952年隨兵團司令員兼政委陳賡調任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海軍工程系黨委書記、代主任、主任。1966年3月任海軍訓練基地第二部部長。1978年任海軍試驗基地副司令員。1955年授海軍上校軍銜。1960年晉升海軍大校軍銜。[4]
  • 葉育生:第二十期,赴延安抗大參加革命,解放後任大連海軍學校青島高級海軍學校的訓練部長、廣東工學院黨委書記等職。
  • 李鎮靖:(1920-1996) ,第二十二期航海班畢業。1937年秋赴延安參加革命,1938年抗大三期結業後被派遣回粵,任羅浮山區委武裝部長、宣傳部長。1940年回鬱南縣桂圩家鄉隱蔽,通過關係進入第三十五集團軍兵站分監駐都城分部任少校參謀。1944年9月,「鬱南民眾武力指揮部」(南武)成立,任參謀長,建立地下黨支部任書記。抗戰勝利後,到香港工作。1948年初回西江任中共三羅地工委委員,參與領導武裝鬥爭。1948年4月18日,參與領導鬱南「四一八」武裝起義,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桂邊縱隊三羅總隊」任總隊長。1948年6月任廣東人民解放軍三羅支隊司令員。1949年1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粵中縱隊第四支隊司令員,配合南下大軍解放三羅地區。1949年11月任廣東軍區西江軍分區副司令員。[5]1952年至1953年參加抗美援朝。後任東北石油生產指揮部領導小組成員,分管八個勘探區。後任東北石油學院院長、廣東省石油化學工業廳副廳長、石油工業部南海石油勘探指揮部黨委書記、南海石油公司顧問等職。
  • 葉錦傑(葉素):(1921-2010),第二十四期輪機班。在中共香港分局文委系統入黨,音樂教育家,1981年任星海音樂學院副院長。[6]

參考文獻

  1. ^ 《廣東海軍學校概況》,發表於《廣東文史資料第七輯》,1963年出版。
  2. ^ 何炳材:“黄埔海军学校沿革及校友业绩”,发表于《广州文史资料》第四十三辑. [2020-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4). 
  3. ^ 湛江地委副书记、湛江行署专员 黄明德:“忆战友黄景文同志”,来源:湛江市政协《文史资料》. [2020-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1). 
  4. ^ “黄景文”,来源:《广西通志(1979-2005)》,广西地情网。. [2020-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1). 
  5. ^ 《肇庆市志》大事记 1949年. [2020-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1). 
  6. ^ 葉波 吳亮花:「音樂教育家葉素先生」,《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3(4):218-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