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生死有時
《007:生死有時》(英語:No Time to Die,中國大陸譯《007:無暇赴死》,香港譯《007:生死有時》,新加坡、台灣譯《007:生死交戰》)是一部2021年英國動作間諜片。本片為2015年電影《007:鬼影帝國》的續集,「占士·邦系列電影」的第二十五部電影,由福永丞次執導。主演包括丹尼爾·基克、雷米·馬利克、蕾雅·絲端、拉沙娜·連治、賓·韋沙、安娜·迪艾瑪絲、娜奧美·夏莉絲、謝菲·胡禮、基斯托夫·華薩和賴夫·費恩斯,是基克出演的最後一部007電影。
007:生死有時 No Time to Die | |
---|---|
基本資料 | |
導演 | 福永丞次 |
監製 | |
劇本 |
|
故事 |
|
原著 | 占士·邦 伊安·法蘭明作品 |
主演 | |
配樂 | 漢斯·森瑪 |
攝影 | 萊納斯·桑德格倫 |
剪接 | |
製片商 | |
片長 | 163分鐘 |
產地 | |
語言 | 英語 |
上映及發行 | |
上映日期 |
|
發行商 | |
公映許可 | 電審特(進)字[2021]第021號 |
預算 | 2.5億–3.01億美元[1][2] |
票房 | 7.74億美元[3][4] |
前作與續作 | |
前作 | 《007:鬼影帝國》 |
各地片名 | |
中國大陸 | 007:無暇赴死 |
香港 | 007:生死有時 |
臺灣 | 007:生死交戰 |
新加坡 | 007:生死交戰 |
《007:生死有時》2021年9月28日在皇家亞厘畢音樂廳舉行全球首映,2021年9月30日在英國上映;2021年10月8日在美國上映。憑藉7.74億美元的票房及不俗的口碑,影片成為2021年全球票房排第四的電影,是英國歷史上票房第四高的電影。影片在第75屆英國電影學院獎上收穫五項提名,贏得最佳剪接獎;在第94屆奧斯卡金像獎上獲得三項提名,贏得最佳原創歌曲獎。
劇情
瑪德蓮·絲雲小時候曾親眼目睹母親被恐怖分子魯西法·薩菲殺害後,於是拿出父親藏起來的槍枝射傷薩菲。薩菲醒來後發現瑪德蓮逃到附近的冰湖,從冰層掉了下去,於是出手相救。
來到現在,瑪德蓮和占士·邦在恩斯·史達魯·布魯弗被捕後,來到意大利馬泰拉。邦來到慧絲柏·蓮的墓前祭拜,遭到魔鬼黨刺客伏擊。邦擺脫追殺,他懷疑瑪德蓮將自己出賣給魔鬼黨,於是丟下她一個人離去。
五年後,軍情六處科學家維杜·奧齊從實驗室被綁架。奧齊手上持有生化武器「海克力斯計劃」(Project Heracles),武器內含的納米機械人一經接觸,就會像病毒一樣傳播,被破譯為特定DNA鏈,因此在被編程為人類基因密碼的時候,會變得非常危險。中情局特工菲力士·拉塔和特工勞根·艾殊找到正在牙買加安東尼奧港過退休生活的邦,他們希望邦協助追蹤奧齊,但被邦拒絕。那天晚上邦被名叫諾咪的女子盯梢,原來她繼承邦成了新任007特工。諾咪向邦介紹了海克力斯計劃的情況。邦聯絡M,發現M是納米機械人計劃的發起人。之後,邦決定接受拉塔的請求。
邦、拉塔和艾殊飛到古巴,和另一名與拉塔關係友好的中情局特工帕洛瑪碰頭。邦和帕洛瑪滲透進魔鬼黨的會議地點計劃救出奧齊,結果中了圈套。布魯弗在拘留期間透過機器義眼直播命令納米機械人幹掉邦,奧齊卻修改納米機械人的程序將目標定為所有魔鬼黨成員,一手摧毀了整個組織,讓邦和布魯弗始料未及,邦和帕洛瑪將全部殘餘幽靈黨殺手解決,然後帕洛瑪掩護讓他向拉塔交差,途中諾米也來追捕奧齊,但最後還是被邦帶走。邦將奧齊帶到船上去見菲力士和艾殊,邦逼問奧齊期間察覺為何布魯弗會察覺自己的行蹤時,才發覺艾殊已背叛他們而暴露他的行蹤。艾殊開槍打中拉塔後,而向奧齊表明他早已跟薩菲結盟後一起逃跑並把船炸掉。邦打算與拉塔一同游離逐漸下沉的船體,但期間拉塔傷重而亡,他只好獨自游上水面。稍後,乘坐救生艇的邦被途經的貨船救走。
文盼妮帶邦見Q,對方安排他去見布魯弗,了解奧齊把納米機械人帶到哪裏。然而,薩菲見了瑪德蓮,騙她感染上納米機械人。由於瑪德蓮是布魯弗被監禁以來唯一一個見過他的人,薩菲讓她去感染布魯弗。邦在牢房中見到瑪德蓮用手碰到瑪德蓮,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感染機械人。瑪德蓮被嚇得花容失色離開了牢房。邦見布魯弗,對方說自己五年前故意派人在馬泰拉伏擊他,讓瑪德蓮看起來像是背叛了他。邦知道情況後非常生氣,攻擊了布魯弗,意外讓對方染上納米機械人,間接讓機械人按照薩菲的計劃殺掉布魯弗。
邦深知布魯弗死後會發生什麼事情,便跟着瑪德蓮來到她在挪威的舊居,結果發現瑪德蓮從未沒跟他說有個五歲的女兒瑪蒂德。瑪德蓮表示,薩菲小時候,她的父親按照布魯弗的命令幹掉他的父母,使得薩菲長大後一直想找布魯弗和魔鬼黨報仇。即便布魯弗和魔鬼黨已經被消滅,薩菲還在繼續復仇計劃,眼下他和艾殊正帶着手下來抓邦、瑪德蓮和瑪蒂德。雖然邦幹掉艾殊和薩菲的手下,薩菲還是成功抓走了瑪德蓮和瑪蒂德。
Q、邦和諾咪定位到薩菲的位置,發現他人在日本和俄羅斯之間一座海島的二戰基地上。他們坐飛機滲透到薩菲的大本營,發現他計劃用納米機械人作為生化武器,威脅全球數百萬人的性命,從而統領全球。諾咪將奧齊劫為人質,邦則去找薩菲。薩菲把瑪蒂德帶在身邊,跟邦說她是他的女兒。邦開槍打傷薩菲的保鏢,薩菲趁機逃跑。瑪蒂德逃出薩菲的魔爪,與母親、邦和諾咪團聚。
諾咪、瑪德蓮和瑪爾蒂德乘坐離開,邦留在島上開啟導彈發射井,協助英國軍艦的導彈打擊摧毀納米機械人。邦和薩菲陷入鏖戰,薩菲多次朝邦開槍,使他不慎跌入池中,感染了有瑪德蓮和瑪爾蒂德基因代碼的納米機械人,這樣一來,如果邦再次觸摸瑪德蓮和瑪爾蒂德,她們就會死亡。邦鎮定自若地殺掉薩菲,打開導彈發射井。邦透過無線電跟瑪德蓮說話,說自己愛她,鼓勵她在自己不在身邊的情況下獨自生活,瑪德蓮確認瑪爾蒂德的確是他的女兒。導彈最終擊中小島,邦與納米機械人工廠一同葬身於火海之中,徹底挫敗了薩菲的陰謀。
M、文盼妮、Q、唐納和諾咪在軍情六處喝酒緬懷邦。與此同時,瑪德蓮帶女兒去馬泰拉,告訴她父親是邦的真相。
演員
演員 | 角色 | 簡介 |
丹尼爾·基克 Daniel Craig |
占士·邦 James Bond[5][6] |
以前是代號「007」的英國特務,電影開始時已退休五年。 |
雷米·馬利克 Rami Malek |
魯西法·薩菲 Lyutsifer Safin[7][6] |
武裝組織領袖,一直想向絲雲報復。 |
蕾雅·絲端 Léa Seydoux |
瑪德蓮·絲雲博士 Dr. Madeleine Swann[8][6] |
心理學家,邦的摯愛。 |
拉沙娜·連治 Lashana Lynch |
諾咪 Nomi[6] |
在邦退休後加入的00號特務。 |
賓·韋沙 Ben Whishaw |
Q[8][6] | 軍情六處軍需官,向邦提供裝備。 |
安娜·迪艾瑪絲 Ana de Armas |
帕洛瑪 Paloma[6] |
協助邦的中央情報局特工。 |
娜奧美·夏莉絲 Naomie Harris |
伊芙·文盼妮 Eve Moneypenny[8][6] |
M的秘書,邦的夥伴。 |
謝菲·胡禮 Jeffrey Wright |
菲力士·拉塔 Felix Leiter[9][6] |
邦的朋友,中央情報局軍官。 |
基斯托夫·華薩 Christoph Waltz |
恩斯·史達魯·布魯弗 Ernst Stavro Blofeld[10] |
前犯罪組織「魔鬼黨」的首腦,現由軍情六處監管。 |
賴夫·費恩斯 Ralph Fiennes |
M/葛瑞斯·馬洛里 M/Gareth Mallory[8][6] |
軍情六處主任,邦的上司。 |
羅里·金尼爾 Rory Kinnear |
比爾·唐納 Bill Tanner[9][6] |
軍情六處參謀長。 |
戴利·班薩拉 Dali Benssalah |
普里莫 Primo[9][6] |
邦在馬泰拉的對手。 |
大衛·丹席克 David Dencik |
維杜·奧齊 Valdo Obruchev[9][6] |
失蹤的科學家。 |
比利·麥奴臣 Billy Magnussen |
勞根·艾殊 Logan Ash[9][6] |
與邦發生衝突的中央情報局特工。 |
麗莎-多拉·桑尼特 Lisa-Dorah Sonnet |
瑪蒂德 Mathilde[11] |
5歲女孩,邦和瑪德蓮的女兒。 |
製作
發展
電影於2016年春季開發。森·曼特斯表示他不會回歸執導下一部007電影[12][13]。基斯托夫·華薩雖然已簽署了另外兩部007電影,但他的回歸取決於基克是否會再次飾演邦[14]。由於索尼影業與美高梅和永世製片公司合約到期,另外一個北美主要電影公司則可獲得《邦25》的影院發行權,分別是迪士尼、霍士、環球、華納兄弟和派拉蒙。如果丹尼爾·基克放棄飾演角色,那湯·希度士頓、班尼狄·甘巴貝治和其他的演員很可能會取替他[15]。基克可能會辭去邦角色,因為他曾表示「寧可扭斷自己的手腕,也不想再演007」[16]。
2016年7月,芭芭拉·布洛柯里提到《邦25》可能會在2018年上映,具體取決於解決分配問題的時間,而且如果基克回歸,那麼電影將在2017年底上映[17]。2018年2月,丹尼·波爾成為電影導演的首要人選,而基斯杜化·路蘭則親口否認自己將執導電影[18][19]。然而在2018年8月,波爾因創意分歧離開項目[20]。2018年9月,尼爾·普維斯和羅伯·韋德受聘重寫劇本[21]。同月,福永丞次被宣佈將執導電影[22],並成為首個由永世製片公司製作的占士·邦系列電影的美國導演[23]。電影的拍攝日期定於2019年3月4日在松林製片廠進行,上映日期亦由2019年11月8日延遲至2020年2月14日,萊納斯·桑德格倫受聘擔任電影的攝影師[24]。
選角
2016年5月,據一些網站和新聞台報導,基克收到美高梅提出的1億美元邀約,讓他回歸拍攝兩部007電影,但基克拒絕了。據報導,基克一旦辭去角色,湯·希度士頓將是邦首要人選之一[25][26]。2016年10月,基克確認回歸,說「我已擁有世上最好的工作——當邦。我在邦電影上所做的事情和工作類型,在我其他的電影都不會相似」。他否認片商向他為接下來的兩部邦電影提供1.5億美元片酬[27]。2016年12月下旬,當《邦25》的片名被公佈時,監製開始驚慌,因為基克尚未正式確認回歸[28]。
2017年8月,基克正式確認回歸邦電影,表示他過去沒有做出任何回歸角色的決定是因為他要專注於其他的項目,如《盧根急轉彎》[29][30]。2017年10月,華薩確認不會回歸[31]。
2018年6月,安祖蓮娜·祖莉和海倫娜·寶咸·卡特被鎖定為反派角色的人選[32]。據一張選角通告洩露,反派角色被描述為「冷酷而富有魅力的俄羅斯人」[33]。
2018年12月,福永在接受采訪時透露,蕾雅·絲端、賓·韋沙、娜奧美·夏莉絲和賴夫·費恩斯將回歸飾演自己的角色[34]。雷米·馬利克被宣佈為反派的考慮人選[35]。2019年2月,據報導馬利克正在為反派角色進行最後洽談[36],比利·麥奴臣和雷碧達·尼安高亦有望加盟電影[37]。2019年4月,在牙買加的現場直播上宣佈製作正式開始,並宣佈安娜·迪艾瑪絲、戴利·班薩拉(Dali Benssalah)、大衛·丹席克、拉沙娜·連治、馬格努森和馬利克加盟電影[6]。
拍攝
製作原定於2018年12月3日在松林製片廠進行[38],但在波爾離任導演一職後,拍攝工作延至2019年4月開始[22][39]。該片將成為該系列中首部採用IMAX格式拍攝的電影[40]。
拍攝地點除了松林製片廠以外還包括意大利的馬泰拉、牙買加、挪威和倫敦[41]。製作於挪威的尼特達爾進行[42]。主體拍攝於2019年4月28日在牙買加的安東尼奧港進行[43]。2019年5月,基克在牙買加拍攝時受傷,需進行腳踝手術[44][45]。2019年6月,在拍攝爆炸戲時失控,導致一名工作人員受傷,也損壞了部分片廠場景[46][47]。同月,返回挪威拍攝,並在大西洋海濱公路上拍攝奧斯頓馬田華帝駕駛場面。奧斯頓·馬田也證實DB5和瓦爾哈拉將在電影中出現[48]。2019年7月,返回英國拍攝[49][50][51]。同月,在蘇格蘭的阿維莫爾和凱恩戈姆山國家公園進行拍攝[52]。主體拍攝於2019年10月25日在松林製片廠煞科[53]。
法國達飛海運集團成為本片的官方拍攝夥伴,旗下兩艘貨櫃輪CMA CGM FORT SAINT GEORGES和CMA CGM FORT DE FRANCE以及位於牙買加京士敦貨櫃碼頭的超過一千個貨櫃被用作拍攝,達飛海運更特別召集專門團隊配合電影拍攝,由集團執行總裁坦尼婭·薩德·澤尼(Tanya Saadé Zeenny)率領位於馬賽及兩個貨櫃碼頭的團隊協助拍攝[54][55]。
音樂
2019年7月,曾在《無境之獸》與福永合作的丹·羅梅爾被聘來為電影配樂[56][57]。然而在2019年11月,羅梅爾因創作分歧離開了該計劃[58]。2020年1月,宣佈改由漢斯·森瑪擔任新的電影配樂[59][60]。曾與森瑪合作的強尼·馬爾亦被聘來為電影配樂[61]。原聲帶專輯於2021年10月1日由迪卡唱片隨影片同步發行[62]。
2020年1月,宣佈比莉·艾利殊將為電影演唱同名主題曲,並成為《占士·邦系列電影》中最年輕的主題曲演唱者[63][64]。
片尾播放的是由路易·岩士唐演唱的〈We Have All the Time in the World〉,有向《鐵金剛勇破雪山堡》致敬的意味。
主題曲
發行
《007:生死有時》原定於2019年11月8日上映[22]。由於波爾的離開,上映日期延遲至2020年2月14日[22]。2019年2月,上映日期再度延遲至2020年4月2日[65][66]。2019年8月20日,該片的正式片名「No Time to Die」公開[67][68]。
2020年3月,由於受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影響,英國延期至2020年11月12日上映[69],而美國延期至2020年11月20日上映[70]。10月,電影延期至2021年4月2日上映[71][72]。
2021年1月,電影再度延期至2021年10月8日上映[73]。2月,宣佈英國定於2021年9月30日上映[74]。
市場行銷
2019年7月,一輛印有007標誌的紅牛賽車出現在2019年英國大獎賽上[75],一方面也代表着該屆英國大獎賽為一級方程式賽車第1007場大獎賽賽事,而尾翼後方的車牌B549 WUU亦為《鐵金剛大戰特務飛龍》中邦的座駕Aston Martin V8,且該座駕也會於本片中出現[76]。
2021年9月,意大利大獎賽當週,阿斯頓·馬田車隊為宣傳007的上映,特別在賽車側板貼上007的標誌。
家用媒體
環球影業家用媒體於2021年12月20日和12月21日分別在英美兩地發行影片的DVD、藍光光碟及超高清藍光光碟[77][78]。外界認為31天的劇院發行窗口能讓電影相對快地轉為家用媒體發行。一直以來,007系列只吸引到年長的觀眾,但這個群體在疫情期間猶豫着要不要回到影院看戲[79][80]。
影片連續兩個星期位列Vudu和Google Play點播量榜首,連續五個星期位列iTunes榜首[81][82][83][84][85]。在英國, 影片成為2021年數字平台銷量最好的作品,共售出超過43萬份[86]。影碟發行後,影片登上NPD集團美國區總銷量及藍光銷量榜榜首[87]。根據The Numbers數據,藍光和DVD上架首周共賣出380,902份,入賬970萬美元[4],位列兩個榜單榜首位置三個星期[88]。影片還位列Redbox影碟租賃榜榜首、數字租賃榜第二[89]。根據NPD集團數據,影片是2021年DVD及藍光銷量第八的作品、2021年12月銷量第二高的作品[90]。
英國方面,根據官方電影排行榜數據,影片位列榜首三個星期,憑藉115萬份銷量(前兩周DVD和藍光銷量71.75萬份)成為2021年該國銷量最好的影碟,也是2021年銷量最好的藍光作品(23.7萬份)。超高清藍光上架首周打破銷量紀錄,並憑藉62.1萬份銷量打破2017年以來DVD和藍光首周銷量紀錄。另外在2021年最後一周,影片數字平台及零售店銷量超過78萬份[91][92][86][93]。
迴響
評價
匯總媒體網站爛番茄根據採集到的427條評論,給出83%的新鮮度,平均得分7.3/10。網站共識寫道:「《生死有時》不是最耀眼、最討喜的007歷程,但以令人滿意的方式結束丹尼爾·基克在這個系列中的歷程」[94]。在Metacritic上,電影獲得68分[95]。影院評分觀眾評分A–(評級從A+到F),PostTrak觀眾評價達83%,觀眾推薦度63%[96]。
影片獲得多位影評人的表揚及五星評價[97]。《衛報》的彼得·布拉德肖認為影片是「一部史詩級特技片」,展現得「非常華麗」,兼具「悲情、動作、戲劇、坎普風喜劇、心碎時刻、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元素及極其愚笨的老派動作戲」[98]。FilmSpeak的扎克·馬什(Zach Marsh)回應《皇家賭場》上映後部分影評人態度,認為影片是007系列最精彩的一部,特別讚揚福永執導的動作戲,認為基克的表演是整個系列最佳,值得提名奧斯卡金像獎[99]。《每日電訊報》的羅比·柯林「非常滿意」,經常被「不着邊且危險」的包袱逗笑,認為攝影「華麗」,開場「驚險刺激之餘又帶幾分險惡」,收尾「令人感動」[100]。《泰晤士報》的奇雲·馬赫表示:「豈止是好,簡直是好上天了[101]。」
《環球郵報》巴里·赫茲(Barry Hertz)認為影片「讓我緊盯着每個令人讚嘆不已的特技場面,保證我真的去關心能不能(或者確切地說,如何去)擺脫眼前的困境」[102]。《三藩市紀事報》的米克·拉薩爾認為影片「在整個系列中名列前茅」,總結稱「基克給007系列留下163分鐘的龐大盛宴,觀眾在接下來幾十年內回味無窮」,「值得一看」[103]。《滾石》的K·柯士甸·科林斯(K. Austin Collins)覺得影片非常出色,既有耐人尋味的地方,也有令人感到無聊的地方,認為如果把影片改成對基克時代或他本人的致敬,可能會更加成功[104]。《華盛頓郵報》的米高·奧蘇利文(Michael O'Sullivan)打出3/4星,覺得影片太長太複雜,但複雜得恰如其分,結尾對基克的送別出奇地令人滿意[105]。《基督科學箴言報》的彼得·雷納(Peter Rainer)打出3/5星,認為影片有必要的驚慄元素、特技及反派。漂亮的人兒比比皆是,007還知道怎麼穿燕尾服,但質疑占士·邦為何變得如此不着邊際[106]。
部分影評人找出影片的不足之處。《帝國雜誌》的約翰·紐金特(John Nugent)批評2小時43分鐘的片場,直言中間有三分之一的劇情及背景解釋不能證明片長冗長是合理的。儘管如此,他認為影片是「基克時代的完美結局」[107]。《國家評論》的凱爾·史密夫也批評影評的片場,覺得這是「整個邦系列最沒趣、最陰鬱的一場短途旅行」[108]。《獨立報》克拉麗絲·洛瑞(Clarisse Loughrey)認為平靜得令人失望,大規模殺傷性生化武器的核心前設被描繪成「通用間諜廢話」,覺得雷米·馬利克幾乎沒有他的角色帶來什麼,除了口音及千篇一律的毀容妝[109]。《新政治家》的大衛·塞克斯頓(David Sexton)認為影片展現出製片過程中考慮過度、市場敏感的跡象,拍得像一部多段式電影或重混作品,從未急着將固定套路聯繫起來[110]。RogerEbert.com的白賴仁·塔勒里科(Brian Tallerico)打出2/4星,認為影片一度讓人覺得在永恆老角色及豐滿全新形象之間做出巧妙平衡,這或許是給影片最大的打擊,就這一點來說,基克其他電影做得不太好的[111]。
票房
截至2021年12月19日,影片在北美獲得1.608億美元票房,海外票房6.133億美元,全球票房共計7.74億美元[3][4],是2021年全球票房第四高的電影[112]。
影片首周末在全球54個國家上映,包括英國、巴西、德國、意大利、日本、墨西哥和西班牙,票房總計1.191億美元,打破先前9000萬美元的預計,成為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以來,第一部海外票房在沒有中國市場情況下突破1億美元的電影[113][114]。《荷里活報導》指影片創下疫情以來英國電影的最好開畫票房成績[115] 。
北美方面,影片首映首周末票房預計達6500到8500萬美元[116]。上映首日票房2330萬美元,含週四晚點映(優先場)的630萬美元(其中100萬為周三晚電影),創下007系列的最佳開畫票房。首周票房最終為5520萬美元[117][118],位列票房榜首位,創下007系列第四佳的開畫票房成績[119]。10月12日為哥倫布日,當天為美國部分地區的公眾假期,影片再斬獲690萬美元,四日票房突破6000萬美元[96][120]。《荷里活報導》分析影片表現略低的原因,認為163分鐘的片場限制了放映場數,9點後放映場次的票房僅佔週末業績的12%,相比之落畫場90分鐘的《毒魔:血戰大屠殺》有開畫當天票房有20%來自晚間場次[96]。TheWrap認為影片的開畫成績對電影院來說是個好消息,鼓舞了即將上映的電影,即便製片方在影片劇院上映期間未能達到收支平衡點[121]。第二週末票房2430萬美元,同比下降56%,位列票房榜第二位,僅次於新片《月光光殺清光》[122]。
海外方面,影片於10月17日超越《F9狂野時速》,成為2021年歐洲、中東及非洲地區票房最高的電影[123]。中國首周末票房2820萬美元,取代了佔據票房榜首位的《長津湖》,儘管有13%的影院因部分地方的防疫政策關閉[124]。第二週票房1140萬美元,同比下降59%,累計票房4920萬美元,仍居票房榜首位[125]。11月20日,全球票房達7.33億元,超越《F9狂野時速》,一度成為2021年票房最高的荷里活電影[126],直至同年12月被《蜘蛛俠:不戰無歸》的18.04億元所超越。
上一屆: 《沙丘瀚戰》 |
2021年香港一週票房冠軍 第39-40週 |
下一屆: 《毒魔:血戰大屠殺》 |
上一屆: 《沙丘瀚戰》 |
2021年台北週末票房冠軍 第40-41週 |
下一屆: 《毒魔:血戰大屠殺》 |
上一屆: 《假面飯店2:假面之夜》 |
2021年日本週末票房冠軍 第40-41週 |
下一屆: 《燃燒吧!劍》 |
上一屆: 《毒魔:血戰大屠殺》 |
2021年美國週末票房冠軍 第41週 |
下一屆: 《月光光殺清光》 |
上一屆: 《長津湖》 |
2021年中國內地一週票房冠軍 第43-44週 |
下一屆: 《揚名立萬》 |
獎項
大獎 | 日期 | 獎項 | 得主 | 結果 | 參考 |
---|---|---|---|---|---|
格林美獎 | 2021年3月24日 | 最佳視覺媒體歌曲 | 比莉·艾利殊和菲尼亞斯·奧康奈爾《生死有時》 | 獲獎 | [127] |
荷里活媒體音樂獎 | 2021年11月17日 | 最佳電影配樂 | 漢斯·森瑪 | 提名 | [128][129] |
最佳電影原創歌曲 | 比莉·艾利殊和菲尼亞斯·奧康奈爾《生死有時》 | 獲獎 | |||
衛星獎 | 2022年1月5日 | 最佳原創歌曲 | 比莉·艾利殊和菲尼亞斯·奧康奈爾《生死有時》 | 待定 | [130] |
荷里活影評人協會獎 | 2022年1月8日 | 最佳動作片 | 《生死有時》 | 待定 | [131] |
最佳原創歌曲 | 比莉·艾利殊《生死有時》 | 待定 | |||
最佳特效 | 《生死有時》 | 待定 | |||
金球獎 | 2022年1月9日 | 最佳原創歌曲 | 比莉·艾利殊和菲尼亞斯·奧康奈爾《生死有時》 | 獲獎 | [132] |
荷里活媒體音樂獎 | 2021年11月17日 | 最佳電影配樂 | 漢斯·森瑪 | 提名 | [133][129] |
最佳電影歌曲 | 比莉·艾利殊和菲尼亞斯·奧康奈爾《生死有時》 | 獲獎 | |||
人民選擇獎 | 2021年12月7日 | 年度電影 | 《生死有時》 | 提名 | [134] |
年度動作片 | 提名 | ||||
年度電影男主角 | 丹尼爾·基克 | 提名 | |||
年度動作巨星 | 提名 | ||||
西雅圖影評人協會 | 2022年1月17日 | 最佳動作執導 | 《生死有時》 | 提名 | [135] |
侯斯頓影評人協會 | 2022年1月19日 | 最佳特技指導 | 馬菲·桑普森(Matthew Sampson)、奧利華·施耐德(Olivier Schneider)、莉雅·布雷克曼(Leah Breckman)、占美·愛德格(Jamie Edgell)、伊夫·傑拉德(Yves Girard)、鮑利斯·馬田內茲(Boris Martinez)、加百列·拉古薩(Gabriele Ragusa)、法蘭科·慕禮亞·薩拉蒙(Franco Maria Salamon)和柏特歷·沃(Patrick Vo) | 獲獎 | [136][137] |
最佳原創歌曲 | 《生死有時》 | 提名 | |||
倫敦影評人協會 | 2022年2月6日 | 年度科技成就 | 奧利華·施耐德(特技) | 提名 | [138][139] |
美國演員工會獎 | 2022年2月27日 | 最佳電影特技整體演出 | 《生死有時》 | 獲獎 | [140] |
荷里活影評人協會 | 2022年2月28日 | 最佳動作片 | 提名 | [131] | |
最佳原創歌曲 | 比莉·艾利殊《生死有時》 | 提名 | |||
最佳特技 | 《生死有時》 | 提名 | |||
視覺特效工會 | 2022年3月8日 | 最佳真人電影特效 | 查理·諾布爾(Charlie Noble)、瑪拉·布萊恩(Mara Bryan)、喬爾·格林(Joel Green)、莊拿芬·福克納(Jonathan Fawkner)和克里斯·科布爾德 | 待定 | [141] |
英國電影學院獎 | 2022年3月13日 | 最佳英國電影 | 《生死有時》 | 提名 | [142] |
最佳攝影 | 萊納斯·桑德格倫 | 提名 | |||
最佳剪接 | 湯·克洛斯和艾略特·格拉漢姆 | 獲獎 | |||
最佳音效 | 占士·夏里遜(James Harrison)、施蒙·海耶斯、保羅·梅西、奧利華·塔尼和馬克·泰勒 | 提名 | |||
最佳視覺特效 | 查理·諾布爾、克里斯·科布爾德、喬爾·格林、馬克·巴科夫斯基(Mark Bakowski) | 提名 | |||
影評人選擇大獎 | 2022年3月13日 | 最佳歌曲 | 《生死有時》 | 獲獎 | [143] |
最佳視覺效果 | 《生死有時》 | 提名 | |||
衛星獎 | 2022年4月2日 | 最佳原創歌曲 | 比莉·艾利殊和菲尼亞斯·奧康奈爾《生死有時》 | 提名 | [130] |
奧斯卡金像獎 | 2022年3月27日 | 最佳原創歌曲 | 比莉·艾利殊和菲尼亞斯·奧康奈爾《生死有時》 | 獲獎 | [144] |
最佳音響 | 占士·夏里遜、施蒙·海耶斯、保羅·梅西、奧利華·塔尼和馬克·泰勒 | 提名 | |||
最佳視覺效果 | 查理·諾布爾、克里斯·科布爾德、喬爾·格林、馬克·巴科夫斯基、莊拿芬·福克納 | 提名 |
參見
參考資料
- ^ Ford, Rebecca. How Lashana Lynch and Ana de Armas Are Helping Modernize James Bond.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9-11-06 [2019-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0).
- ^ Lang, Brent; Donnelly, Matt. Breaking Down MGM's Costly 'No Time to Die' Dilemma. Variety. 2020-10-30 [2020-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31).
- ^ 3.0 3.1 No Time to Die (2021). Box Office Mojo. IMDb. [2021-11-15].
- ^ 4.0 4.1 4.2 No Time to Die (2021) at The Numbers. Nash Information Services, LLC. Retrieved 2021-11-14.
- ^ Ellis-Petersen, Hannah. Daniel Craig confirms he will play James Bond again. The Guardian. 2017-08-16 [2017-11-18]. ISSN 0261-30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20) (英國英語).
-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Wiseman, Andreas. Bond 25 Live Reveal From Jamaica: Rami Malek, Ana De Armas, Billy Magnussen, Lashana Lynch & Dali Benssalah Among Confirmed Cast. Deadline Hollywood. 2019-04-26 [2019-04-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7).
- ^ Watercutter, Angela. Rami Malek Is Your New Villain...Bond Villain. Wired. 2019-04-25 [2019-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5).
- ^ 8.0 8.1 8.2 8.3 Nicholson, Tom. Léa Seydoux, Ben Whishaw, Ralph Fiennes And The Gang Will Return For Bond 25. Esquire. 2018-12-07 [2019-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0) (英國英語).
- ^ 9.0 9.1 9.2 9.3 9.4 Ritman, Alex. 'James Bond 25' Cast Unveiled, But Still No Titl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9-04-25 [2019-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5).
- ^ Kroll, Justin. Christoph Waltz to Return as Blofeld in ‘Bond 25’. Variety. 2019-07-12 [2019-07-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7).
- ^ Simpson, George. James Bond: No Time To Die SPOILER will see ‘new spy franchise from Phoebe Waller-Bridge’. Express. 2020-06-14 [2021-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4).
- ^ Director Sam Mendes Won't Be Back For Bond 25. Slashfilm. 2015-11-09 [2016-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04).
- ^ Daniel Craig Back For Spectre's Sequel? Here's What The Producers Say. www.cinemablend.com. 2015-12-01 [2016-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04).
- ^ Allen, By Eric Van. Christoph Waltz Might Return to Bond Twice If Daniel Craig Will. IGN. [2016-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2).
- ^ Who will replace Daniel Craig as James Bond?. The Independent. 2015-06-16 [2016-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22) (英國英語).
- ^ Walker, Peter; Groves, Nancy. Daniel Craig: I'd rather slash my wrists than play James Bond again. the Guardian. 2015-10-08 [2016-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04).
- ^ The new James Bond movie might not hit theaters until 2018. Business Insider. 2016-07-22 [2017-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30).
- ^ Kroll, Justin. Bond 25: Danny Boyle High on MGM’s List to Direct (EXCLUSIVE). Variety. 2018-02-20 [2019-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02).
- ^ Chavez, Danette. Christopher Nolan says he's definitely not directing Bond 25. The A.V. Club. 2018-02-19 [2019-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20).
- ^ Couch, Aaron. Director Danny Boyle Exits Next James Bond Film.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8-08-21 [2019-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6).
- ^ Pulver, Andrew. Veteran 007 writers Purvis and Wade rehired to salvage Bond 25. The Guardian. 2018-09-14 [2019-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1).
- ^ 22.0 22.1 22.2 22.3 Fleming Jr., Mike. ‘Bond 25’ Gets Cary Joji Fukunaga As New Director For 007 Daniel Craig. Deadline Hollywood. 2018-09-20 [2019-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7).
- ^ Mapstone, Lucy. Cary Joji Fukunaga to make history as first American James Bond director. Irish Independent. 2018-09-20 [2019-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3).
- ^ Sharf, Zack. Bond 25: Cary Fukunaga Recruits Damien Chazelle’s Oscar-Winning Cinematographer. IndieWire. 2018-12-07 [2019-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9).
- ^ Daniel Craig is 'done' playing James Bond - but will Tom Hiddleston be the next 007?. The Telegraph. [2016-05-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22).
- ^ Ahmed, Tufayel. JAMES BOND: DANIEL CRAIG OUT, TOM HIDDLESTON IN?. Newsweek. 2016-05-19 [2016-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22).
- ^ Shoard, Catherine. Daniel Craig hints at James Bond return: 'If I can keep getting a kick out of it, I will’. The Guardian. 2016-10-10 [2017-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9) (英國英語).
- ^ Simpson, George. James Bond producers 'PANICKING' as Daniel Craig still undecided on 007 return. Express.co.uk. 2016-12-19 [2017-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18).
- ^ Colbert, Source: The Late Show with Stephen. Daniel Craig confirms he will return as James Bond – video. The Guardian. 2017-08-16 [2017-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20) (英國英語).
- ^ Ellis-Petersen, Hannah. Daniel Craig confirms he will play James Bond again. The Guardian. 2017-08-16 [2017-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20) (英國英語).
- ^ Christoph Waltz Isn't Returning for Bond 25. Screen Rant. 2017-10-28 [2017-1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30).
- ^ Shepherd, Jack. James Bond producers want Helena Bonham Carter to play a villain. The Independent. 2018-06-03 [2019-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3).
- ^ Pulver, Andrew. Next James Bond villain to be 'cold and charismatic' Russian. 2018-07-20 [2019-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8).
- ^ Nicholson, Tom. Léa Seydoux, Ben Whishaw, Ralph Fiennes And The Gang Will Return For Bond 25. Esquire. 2018-12-07 [2019-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0).
- ^ Kroll, Justin. Bond 25: Lea Seydoux Returning to Franchise. Variety. 2018-12-07 [2019-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01).
- ^ Sneider, Jeff. ‘Bond 25’ Exclusive: Rami Malek in Final Negotiations to Play Villain. Collider. 2019-02-27 [2019-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8).
- ^ ‘Bond 25’ Casting Gears Up as Production Nears Spring Start. Variety. 2019-02-27 [2019-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8).
- ^ Jr, Mike Fleming. James Bond 25 Sets Distribution: Universal Wins International, MGM Releases Domestic Through Annapurna Joint Venture. Deadline. 2018-05-25 [2019-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5) (英語).
- ^ Next Bond film's working title revealed?. 2019-02-22 [2019-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24) (英國英語).
- ^ We’re excited to partner with @MGM_Studios and #Bond25 @IMAX Film Cameras.pic.twitter.com/xoJiC7Xet8. 2019-04-25 [2019-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6).
- ^ 'Bond 25' Will Be Filming in Matera, Italy in Late July; Other Locations Include Norway, Jamaica, & U.K.. GWW. 2019-03-09 [2019-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30) (美國英語).
- ^ Norway Filming. MI6-HQ.COM. 2019-03-29 [2019-04-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1) (英語).
- ^ Official), Bond 25 (Not. Today officially marks the first day of Principal Photography! Filming for #BOND25 will commence in Portland, Jamaica, before heading to Kingston's Corporate Area. The shoot will extend to the end of May and is expected to employ over 500 locals.. 2019-04-28 [2019-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8).
- ^ Daniel Craig to undergo ankle surgery after 'Bond 25' injury. celebrity.nine.com.au. [2019-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5).
- ^ Bond 25 Update. James Bond 007. 2019-05-22 [2019-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25) (美國英語).
- ^ Bond 25 Update. James Bond 007. 2019-06-04 [2019-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7).
- ^ Bond 25 set explosion damages stage and leaves one person injured. celebrity.nine.com.au. [2019-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5).
- ^ Thompson, Chris. Aston Martin confirms the next three Bond cars for 25th 007 film. 2019-06-26 [2019-07-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26).
- ^ Daniel Craig films with the Aston Martin V8 today l. 007.com. 2019-06-30 [2019-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6) (美國英語).
- ^ London Filming (2). MI6-HQ.COM. 2019-07-06 [2019-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2) (英語).
- ^ London Filming (4). MI6-HQ.COM. 2019-07-12 [2019-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6) (英語).
- ^ New Bond movie scenes being filmed in Highlands. bbc.co.uk. [2019-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7).
- ^ Bond, James. NO TIME TO DIE WRAPS.. 007.com. 2019-10-25 [2019-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26).
- ^ CMA CGM official partner of No Time To Die, new James Bond film. CMA CGM Group. 2021-09-17 [2021-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7).
- ^ Blenkey, Nick. VIDEO: New James Bond movie features CMA CGM terminal and ships. Marine Log. 2021-09-19 [2021-09-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4).
- ^ Sneider, Jeff. ‘Bond 25’: Cary Fukunaga Taps His Go-To Composer Dan Romer for Original Score. Collider. 2019-07-02 [2019-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06).
- ^ Desowitz, bill. ‘Bond 25’: Composer Dan Romer to Reunite with Director Cary Fukunaga to Shake Up the Franchise. Indie Wire. 2019-07-02 [2019-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0).
- ^ Burlingame, Jon. ‘No Time to Die’: Hans Zimmer Takes Over as Composer on Bond Movie (EXCLUSIVE). Variety. 2020-01-06 [2020-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3).
- ^ Hans Zimmer to score No Time To Die. 007.com. 2020-01-13 [2020-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4).
- ^ CONFIRMED: @HansZimmer will compose the score for #NoTimeToDie.. Twitter @007. 2020-01-13 [2020-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2) (英語).
- ^ Trendell, Andrew. Exclusive: Johnny Marr to team up with Hans Zimmer for James Bond 'No Time To Die' score. NME. 2020-01-17 [2020-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5).
- ^ Macdonald, Kyle. No Time To Die soundtrack: what’s the music in the new Bond film and when is it released?. Classic FM. 2021-07-26 [2021-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1) (英語).
- ^ Savage, Mark. Billie Eilish to sing the new James Bond theme. 2020-01-14 [2020-01-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4) (英國英語).
- ^ Snapes, Laura. James Bond: Billie Eilish to provide No Time to Die theme. The Guardian. 2020-01-14 [2020-01-14]. ISSN 0261-30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14) (英國英語).
- ^ D'Alessandro, Anthony. ‘Bond 25’ Looks To Shake Up Easter 2020. Deadline Hollywood. 2019-02-15 [2019-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27).
- ^ Bond 25 Announcement. The Official James Bond 007 Website. 2018-05-24 [2019-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27) (英語).
- ^ 'No Time to Die' is the official title of Bond 25. 007.com. 2019-08-20 [2019-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0).
- ^ James Bond film title revealed as No Time To Die. BBC. 2019-08-20 [2019-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0).
- ^ No Time to Die Postponed. James Bond 007. 2020-03-04 [2020-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11).
- ^ Moreau, Jordan. 'No Time to Die' Release Date Moved Up Five Days in the U.S.. Variety. 2020-06-13 [2020-06-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13).
- ^ D'Alessandro, Anthony. ‘No Time To Die’ Delayed To Easter Weekend 2021 As Pandemic Takes Grip At Box Office. Deadline Hollywood. 2020-10-02 [2020-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2).
- ^ Rubin, Rebecca. ‘No Time to Die’ Release Pushed Back to 2021. Variety. 2020-10-02 [2020-10-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1).
- ^ D'Alessandro, Anthony. ‘No Time To Die’ Eyes Second Weekend In October For Theatrical Release; Universal Fills Easter With ‘Nobody’. Deadline Hollywood. 2021-01-21 [2021-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5).
- ^ Warner, Sam. No Time to Die confirms earlier release date in the UK. Digital Spy. 2021-02-24 [2021-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6).
- ^ Mitchell, Scott. Verstappen: Red Bull's British GP deficit on straights is lower. autosport.com (Motorsport Network). 2019-07-12 [2019-07-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4).
- ^ 007 and Aston Martin Red Bull Racing Team up. 2019-07-11 [2020-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6).
- ^ West, Amy. No Time to Die is available to pre-order now with limited-edition steelbook – how to buy. Digital Spy. 2021-11-17 [2021-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1).
- ^ Latchem, John. James Bond Actioner 'No Time to Die' Heading to Blu-ray, DVD and 4K Dec. 21. Media Play News. 2021-11-16 [2021-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1).
- ^ Song, Katie. 'No Time to Die' Will Be Available to Rent Next Week in the U.S.. Variety. 2021-11-06 [2022-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4).
- ^ Hood, Cooper. No Time To Die Releasing On VOD Next Week. ScreenRant. 2021-11-05 [2022-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4).
- ^ Brueggemann, Tom. 'No Time to Die' Sweeps VOD Charts as Netflix Originals Dominate the Streamer's Top 10. IndieWire. 2021-11-15 [2021-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6).
- ^ Brueggemann, Tom. 'Shang-Chi' Scores on PVOD, but That's Both a Win and a Problem for Disney. IndieWire. 2021-11-22 [2021-1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23).
- ^ Brueggemann, Tom. VOD Success for 'Grinch' and 'Elf' Suggests a New Streaming Future for Holiday Favorites. IndieWire. 2021-12-13 [2021-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4).
- ^ Brueggemann, Tom. 'Don't Look Up' Atop Netflix Over Holiday Weekend, 'Resident Evil' Sequel Scores at Home. IndieWire. 2021-12-27 [2021-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5).
- ^ Brueggemann, Tom. 'Venom' and Bond Still Lead VOD Charts as 'Lost Daughter' Makes Impressive Netflix Debut. IndieWire. 2022-01-03 [2022-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6).
- ^ 86.0 86.1 Erik Gruenwedel. 2021: U.K. Home Entertainment Revenue Up 13% to $5 Billion, More than 21 Million Discs Sold. 2022-01-05 [2022-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7).
- ^ John Latchem. James Bond Actioner 'No Time to Die' Takes No. 1 on Disc Sales Charts. 2022-01-04 [2022-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6).
- ^ John Latchem. 'Dune,' 'Halloween Kills' Debut Atop Disc Sales Charts. 2022-01-20 [2022-03-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9).
- ^ John Latchem. 'No Time to Die,' 'Venom' Lead Redbox Charts. 2021-12-29 [2022-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3).
- ^ John Latchem. 'Venom: Let There Be Carnage' Tops December Disc Sales; 'F9' Takes Crown for 2021. 2022-01-15 [2022-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4).
- ^ Erik Gruenwedel. James Bond Breaks Christmas Spell as 'No Time to Die' Tops U.K. Home Entertainment Chart. 2021-12-22 [2022-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8).
- ^ Erik Gruenwedel. James Bond Actioner 'No Time to Die' Tops Weekly U.K. Home Entertainment Chart. 2021-12-29 [2022-01-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4).
- ^ Erik Gruenwedel. 'No Time to Die' Tops U.K.'s First 2022 Weekly Home Entertainment Chart. 2022-01-06 [2022-0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4).
- ^ 《No Time to Die (2021)》. Rotten Tomatoes. Fandango Media. [2021-11-10].
- ^ 《No Time to Die》. Metacritic. Red Ventures. [2021-10-08].
- ^ 96.0 96.1 96.2 D'Alessandro, Anthony. 'No Time To Die' Now Seeing $60M+ Over 4-Day Holiday – Monday Update. Deadline Hollywood. 2021-10-11 [2021-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9).
- ^ No Time To Die: Daniel Craig's final Bond film gets five-star reviews. BBC News. 2021-09-29 [2021-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30).
- ^ Bradshaw, Peter. No Time to Die review – Daniel Craig dispatches James Bond with panache, rage – and cuddles. The Guardian. 2021-09-29 [2021-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3).
- ^ Marsh, Zach. 'No Time to Die' Review: Raise Your Shaken Martinis to The End of an Era. FilmSpeak. 2021-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3).
- ^ Collin, Robbie. No Time to Die review: Daniel Craig stars in his extravagantly satisfying final James Bond film. The Daily Telegraph. 2021-09-29 [2021-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4).
- ^ Maher, Kevin. No Time to Die review – Craig delivers the best of 007 to end. The Times. 2021-09-29 [2021-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8).
- ^ Hertz, Barry. Review: Thrilling No Time to Die is the Bond we've been waiting an entire pandemic for. The Globe and Mail. 2021-09-29 [2021-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4).
- ^ LaSalle, Mick. Review: 'No Time to Die' is one of the best James Bond movies ever.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2021-09-29 [2021-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9).
- ^ Collins, K. Austin. 'No Time to Die': Daniel Craig's Last Bond Movie Is One Long, Loving Victory Lap. Rolling Stone. 2021-10-01 [2021-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5).
- ^ O'Sullivan, Michael. Review | ‘No Time to Die’ is a satisfying send-off to Daniel Craig, in his final outing as James Bond. Washington Post. 2021-10-05 [2021-10-30]. ISSN 0190-828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4).
- ^ Rainer, Peter. ‘No Time To Die’ offers Bond fun, but what’s next for 007?.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2021-10-07 [2021-10-30]. ISSN 0882-7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7).
- ^ Nugent, John. No Time To Die Review. Empire. 2021-09-29 [2021-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9).
- ^ Smith, Kyle. No Time to Die: James Bond vs. the Pandemic. National Review. 2021-09-29 [2021-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0).
- ^ Loughrey, Clarisse. No Time To Die review: Daniel Craig's last hurrah is disappointing and strangely anti-climatic. The Independent. 2021-10-01 [2021-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1).
- ^ Sexton, David. In No Time To Die, James Bond is a well-behaved family man. New Statesman. 2021-09-29 [2021-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9).
- ^ Tallerico, Brian. No Time to Die movie review & film summary (2021). RogerEbert.com. 2021-10-08 [2021-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4).
- ^ Top 2021 Movies at the Worldwide Box Office. The Numbers. [2021-1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0).
- ^ Tartaglione, Nancy. 'No Time To Die' Looking To Bond With $90 Million at Early International Box Office – Preview. Deadline Hollywood. 2021-09-28 [2021-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0).
- ^ Rubin, Rebecca. 'No Time to Die' Ignites International Box Office With $119 Million Debut. Variety. 2021-10-03 [2021-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9).
- ^ Ritman, Alex; Szalai, Georg. Daniel Craig Says Goodbye to Bond at 'No Time to Die' London Premiere.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21-09-28 [2021-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1).
- ^ Brueggemann, Tom. Box Office Recovery Is on the Upswing and James Bond Will Take It Even Higher. IndieWire. 2021-09-23 [2021-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0).
- ^ Eckhouse, Brian; Moore, Brian. Bond Film Fails to Top U.S. Record, Pulls in $55.2 Million. Bloomberg News. 2021-10-10 [2021-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8).
- ^ Domestic 2021 Weekend 41. Box Office Mojo. [2021-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0).
- ^ Rubin, Rebecca. Box Office: 'No Time to Die' Debuts Slightly Behind Expectations With $56 Million. Variety. 2021-10-10 [2021-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9).
- ^ D'Alessandro, Anthony. 'No Time To Die' Monday Box Office 31% Higher Than 'Spectre', Bond's 5-Day Domestic Cume Eyeing $67M+. Deadline Hollywood. 2021-10-12 [2021-1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9).
- ^ Fuster, Jeremy. Why 'No Time to Die' Opening Is Good News for Theaters – Even if MGM Doesn't Break Even. TheWrap. 2021-10-10 [2021-1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9).
- ^ D'Alessandro, Anthony. 'Halloween Kills' Grabs Best Horror & R-Rated Opening Records During Pandemic With $50.4M, Even With Peacock Day & Date. Deadline Hollywood. 2021-10-17 [2021-1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19).
- ^ Tartglione, Nancy. 'No Time To Die' Becomes 2021's No. 2 Hollywood Movie Worldwide As It Nears $500M Global. Deadline Hollywood. 2021-10-20 [2021-1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21).
- ^ Brzeski, Patrick. China Box Office: 'No Time to Die' Opens to $28M Amid COVID-19 Cinema Shutdown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21-10-31 [2021-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2).
- ^ Frater, Patrick; Davis, Rebecca. China Box Office: 'No Time to Die' Reaches $49 Million After Second Weekend. Variety. 2021-11-07 [2021-11-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7).
- ^ Tartaglione, Nancy. ‘No Time To Die’ Outguns ‘F9’ To Become Biggest Hollywood Title Of 2021 & The Pandemic Worldwide. Deadline. 2021-11-20 [2021-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4).
- ^ Grammys: Beyonce, Megan Thee Stallion, Kanye West Among Early Winner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21-03-14 [2021-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4).
- ^ Grein, Paul. Ariana Grande, Beyonce & More Vie for Hollywood Music in Media Awards: Complete Film Nominations List. Billboard. 2021-11-04 [2021-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4).
- ^ 129.0 129.1 Willman, Chris. Hollywood Music in Media Awards Honor Billie Eilish, Hans Zimmer, Nicholas Britell, Rufus Wainwright and More. Variety. 2021-11-18 [2021-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3).
- ^ 130.0 130.1 2021 Nominees. International Press Academy. [2021-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7).
- ^ 131.0 131.1 Dune, CODA, and Belfast Lead the 5th Annual HCA Film Awards Nominations. Hollywood Critics Association. 2021-12-02 [2021-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3).
- ^ France, Lisa Respers. Golden Globes 2022: See the list of nominees. CNN. 2021-12-13 [2021-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3).
- ^ Grein, Paul. Ariana Grande, Beyonce & More Vie for Hollywood Music in Media Awards: Complete Film Nominations List. Billboard. 2021-11-04 [2021-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4).
- ^ Huff, Lauren; Gettell, Oliver. 2021 People's Choice Awards: See the full list of winners. Entertainment Weekly. 2021-12-07 [2021-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8).
- ^ “The Power of the Dog” Leads the 2021 Seattle Film Critics Society Nominations. Seattle Film Critics Society. 2022-01-10 [2022-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2).
- ^ Vonder Haar, Pete. The Power Of The Dog Is Compelling Enough To Lead The 2021 Houston Film Critics Society Nominations. Houston Press. 2022-01-04 [2022-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9).
- ^ Houston Film Critics Society Presents Its 15th Award Winners. Houston Film Critics Society. 2022-01-20 [2022-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5).
- ^ Ramachandran, Naman. The Power of the Dog Dominates London Critics' Circle Film Awards. Variety. 2022-02-06 [2022-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6).
- ^ Ritman, Alex. London Critics' Circle Film Awards: Power of the Dog Leads Pack of Nominee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21-12-16 [2022-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6).
- ^ Coates, Hilary Lewis,Tyler; Lewis, Hilary; Coates, Tyler. SAG Awards: ‘House of Gucci,’ ‘The Power of The Dog’ Lead Film Nomination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22-01-12 [2022-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2) (美國英語).
- ^ Tangcay, Jazz. ‘Dune’ and ‘Encanto’ Lead Visual Effects Society Nominations. Variety. 2022-01-18 [2022-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18).
- ^ 2022 EE British Academy Film Awards: Nominations. British Academy of Film and Television Arts. [2022-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14).
- ^ Film Nominations Announced for the 27th Annual Critics Choice Awards. Critics Choice Association. [2022-0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3).
- ^ Nordyke, Kimberly; Lewis, Hilary. Oscars: Full List of Nominations.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22-02-08 [2022-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