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Advogato4/Mary McCarthy (author)
Mary McCarthy | |
---|---|
出生 | Mary Therese McCarthy 1912年6月21日 Seattle, Washington, U.S. |
逝世 | 1989年10月25日 New York City, U.S. | (77歲)
教育程度 | Vassar College |
兒女 | 1 |
Mary Therese McCarthy (1912年6月21日 -1989年10月25日)是美國小說家、批評家和政治活動家。
早期生活
麥卡錫出生於華盛頓州的西雅圖,父親是羅伊 · 溫菲爾德 · 麥卡錫和他的妻子,前瑪莎 · 特里斯 · 普雷斯頓,在她六歲的時候,她的父母雙亡。 她和她的兄弟,凱文,普雷斯頓和謝里丹,在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的天主教父親的父母在非常不幸的環境下長大,在明尼蘇達州的明尼阿波利斯,由她的叔叔和姨媽直接照顧。
當情況變得無法忍受時,她被她的外公外婆帶到了西雅圖。 她的外祖母,奧古斯塔 · 摩根斯坦是猶太人,她的外祖父 Harold Preston 是 Preston Gates & Ellis 律師事務所的著名律師和聯合創始人,是長老會教徒。 (她的兄弟被送到寄宿學校去了。)麥卡錫讚揚她的祖父,她幫助起草了美國第一部《工人賠償法案》 ,並幫助形成了她的自由主義觀點。 麥卡錫在她的回憶錄《天主教少女時代的回憶》中探討了她在明尼阿波利斯早年生活的複雜事件,以及她在西雅圖的成長曆程。 她的弟弟,演員凱文•麥卡錫(Kevin McCarthy)在《推銷員之死》(1951)和《變形邪魔》(1956)等電影中擔任主角。
在普雷斯頓的監護下,麥卡錫在西雅圖森林嶺聖心學校和塔科馬的安妮 · 賴特神學院學習,並於1933年從紐約州的波基普西的瓦薩學院畢業,獲得了優等生,榮獲 Phi Beta Kappa 的選舉。
成年人的信仰
麥卡錫年輕時就離開了天主教堂,成為一名無神論者。[1] 以她反向的方式,麥卡錫珍視她的宗教教育為古典基礎,它提供了她的智慧,同時她描述了她失去信仰和她與宗教權威的競爭,這些對她的性格至關重要。
在紐約,她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進入"同行"的共產主義圈子,但在本世紀後半期,她拒絕接受蘇聯式的共產主義,在莫斯科審判後表達了對托洛茨基的聲援,並大力反對她認為同情斯大林主義的劇作家和作家。
作為黨派評論圈的一部分,作為《國家》、《新共和》、《哈潑斯雜誌》和《紐約書評》的貢獻者,她作為一個尖銳的批評家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提倡創造性自主的必要性,這種自主超越了學說。 在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她成為麥卡錫主義和共產主義的自由主義批評家。 她一直致力於文化和權力的自由批判,直到她生命的終結,她反對20世紀60年代的越南戰爭,並在上世紀70年代的水門事件聽證會上發表反對意見。 越戰期間,她曾多次訪問越南。 在第一次訪問之後接受採訪時,她在英國電視台上宣稱,沒有任何記錄表明越南人蓄意殺害一名南越婦女或兒童。[2] 她對《越共》的評價很好。[3]
社交生活
她結了四次婚。 1933年,她嫁給了演員兼劇作家 Harald Johnsrud。 她最著名的配偶是作家和批評家埃德蒙 · 威爾遜,1938年,她離開了她的情人菲利普 · 拉赫夫,並與之生了一個兒子,魯伊爾 · 威爾遜。 1946年,她嫁給了為《紐約客》工作的鮑登 · 布羅德沃特。 1961年,麥卡錫嫁給了職業外交官詹姆斯 · r · 韋斯特。[4]
儘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她與黨派評論的一些同事一起轉向保守派政治,但她與德懷特·麥克唐納、尼古拉·喬洛蒙蒂、菲利普•拉維(Philip Rahv)、 f • w •杜比(f. w. Dupee)和伊利沙伯•哈德威克(Elizabeth Hardwick)之間的終身友誼。 也許最有價值的是她與漢娜 · 阿倫特的親密友誼,她與漢娜 · 阿倫特保持着相當大的通信聯繫,這些信件因其智力的嚴謹而廣受推崇。 阿倫特去世後,麥卡錫從1976年開始成為阿倫特的遺囑保管人,直到1989年她去世。[5] 麥卡錫從1946年到1947年在巴德學院任教,19861989年間又一次教書。 她還在1948年的莎拉勞倫斯學院教授了一個冬季學期。[6]
文學名聲
她的處女作《她所保留的公司》 ,作為一個反面人物獲得了批評,描繪了20世紀30年代後期紐約知識分子毫無保留的坦率的社會環境。 作為一個諷刺作家和批評家,麥卡錫在1963年出版的小說《 The Group 》中獲得了廣泛的成功,她的小說《 The Group 》在1963年的版本中保留了近兩年的紐約時報暢銷書榜。 她的作品以其精確的散文和自傳與小說的複雜結合而聞名。
蘭德爾 · 賈瑞爾1954年出版的小說《來自一個機構的圖片》 ,據說是關於麥卡錫在薩拉 · 勞倫斯任教的一年。
她與其他作家 Lillian Hellman 的不和構成了 Nora Ephron 創作的 Imaginary Friends 的基礎。[7][8] 自上世紀30年代末以來,由於意識形態上的分歧,特別是莫斯科審判和赫爾曼支持斯大林"人民陣線"的問題。 麥卡錫在1979年激怒了赫爾曼,當時她在迪克·卡維特秀上有句名言:" (Lillian Hellman) 寫的每一個字都是謊言,包括'and'和'the'
作為回應,Hellman 對 McCarthy 提起了價值250萬美元的誹謗訴訟,這起訴訟在1984年 Hellman 死後不久就結束了。 審判的觀察者注意到 Hellman 誹謗訴訟帶來的諷刺意味在於,它通過強迫麥卡錫和她的支持者證明她撒了謊,從而帶來了嚴格的審查,以及 Hellman 聲譽的下降。[9]
麥卡錫還與美國空軍將軍詹姆斯 · 里斯納就他們在北越戰俘時的會面進行了爭論。[10]
獎項
麥卡錫在1949年獲得了地平線獎,並在1949年和1959年獲得了兩項古根海姆獎。[11][12] 她是國家藝術和文學研究所和羅馬美國藝術學院的成員。[13][14] 1973年,她在荷蘭萊頓發表了《胡津加演講》 ,題目是"有哥特小說嗎?"? 同年,她被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15] 她在1984年獲得國家文學獎章和愛德華·麥克道威爾獎章。[16][17]
麥卡錫獲得了巴德、鮑登、科爾比、史密斯學院的榮譽學位,雪城大學,緬因大學,阿伯丁大學,赫爾大學。
死亡
麥卡錫於1989年10月25日在紐約市紐約長老會醫院死於肺癌。[18]
電影肖像
在2012年的德國電影《漢娜 · 阿倫特》中,瑪麗 · 麥卡錫由珍妮特 · 麥克提爾扮演。
精選作品
- "The Man in The Brooks Brothers Shirt",發表於1941年的黨派評論: http: / / hgar-srv3.bu.edu / collection / Partisan-Review / search / detail
- 她的公司(1942年) ,harvest / hbj,2003重印: ISBN 0-15-602786-0 Isbn 0-15-602786-0
- 綠洲》(1949) ,Backinprint.com,1999年版: ISBN 1-58348-392-6 Isbn 1-58348-392-6
- 《冷眼》(1950) ,HBJ,1992年再版: ISBN 978-0-15-615444-4 Isbn 978-0-15-615444-4
- Academe 的紅樹林(1952)、豐收 / 六溴環十二烷、二零零二年再版: ISBN 0-15-602787-9 Isbn 0-15-602787-9
- 集團(1963) ,1963年版,來自 harvest / hbj,1991年再版: ISBN 0-15-637208-8 Isbn 0-15-637208-8,改編自1966年的同名電影。
- 《幸福的生活》(1955) ,《收穫》 ,1992年再版: ISBN 0-15-616774-3 Isbn 0-15-616774-3
- 1937-1956(1956) ,FSG
- 《威尼斯觀察》(1956) ,harvest / hbj,1963年版: ISBN 0-15-693521-X Isbn 0-15-693521-X (1963年版缺乏原著中的插圖)
- 《佛羅倫薩的石頭》(1956) ,《收穫》 / hbj,2002年再版1963年版: ISBN 0-15-602763-1 Isbn 0-15-602763-1(1963年版缺乏原著中的插圖)
- 天主教少女時代的記憶(1957) ,harvest / hbj,1972年重印: ISBN 0-15-658650-9 Isbn 0-15-658650-9(自傳)
- 相反(1961年) ,倫敦商學院,1980年再版: ISBN 0-297-77736-X Isbn 0-297-77736-X
- 越南(1967年) ,哈科特,布雷斯 & 世界, ISBN 0-15-193633-1 Isbn 0-15-193633-1
- 河內(1968年) ,哈科特,布雷斯 & 世界, ISBN 0-15-138450-9 Isbn 0-15-138450-9
- 《牆上的文字》(1970) ,《水手記》, ISBN 0-15-698390-7 Isbn 0-15-698390-7
- 美國鳥類》(1971) ,哈考特,1992年再版: ISBN 0-15-612630-3 Isbn 0-15-612630-3
- Medina (1972) ,harvest / hbj, ISBN 0-15-158530-X Isbn 0-15-158530-X
- 國家面具: 水門畫像(1974) ,收穫書籍, ISBN 0-15-657302-4 Isbn 0-15-657302-4
- 食人族和傳教士(1979) ,harvest / hbj,1991重印: ISBN 0-15-615386-6 Isbn 0-15-615386-6(小說探討恐怖主義心理學)
- 《思想與小說》(1980)、《收穫》 / 《 hbj 》, ISBN 0-15-143682-7 Isbn 0-15-143682-7
- 《夏日獵犬》和其他故事(1981年) ,雅芳書店, ISBN 0-38-078196-4 Isbn 0-38-078196-4
- 偶然散文(1985) ,HBJ
- 《我如何成長》(1987) ,《收穫的書》, ISBN 0-15-642185-2 Isbn 0-15-642185-2(知識分子自傳,13-21歲)
- 《知識分子回憶錄》(1992) ,在死後出版(編輯,並附有伊利沙伯•哈德威克(Elizabeth Hardwick)的前言)
- 《晴天霹靂》(2002)、《紐約評論書》(《論文與批評匯編》), ISBN 1-59017-010-5 Isbn 1-59017-010-5
關於麥卡錫的書
- 山姆 · 里斯,《 Midcentury America 短篇小說: Bowles 作品中的反主流文化形式》 ,麥卡錫,威爾蒂,威廉姆斯,(2017) ,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 ISBN 9780807165768 Isbn 9780807165768
- 塞布麗娜 · 福克斯 · 阿布拉姆斯,瑪麗 · 麥卡錫: 《性別、政治與戰後的知識分子》(2004) ,彼得 · 朗出版社, ISBN 0-8204-6807-X Isbn 0-8204-6807-X
- 弗朗西斯 · 基爾南,《看到瑪麗平原: 瑪麗 · 麥卡錫的一生》 ,w.w. 諾頓, ISBN 0-393-32307-2 Isbn 0-393-32307-2
- 《看待瑪麗 · 麥卡錫的四個方法》 ,《作家與她的作品》 ,(1996) ,格林伍德出版社, ISBN 0-313-29776-2 Isbn 0-313-29776-2
- 卡羅爾 · 布萊特曼(編輯) ,《朋友之間: 漢娜 · 阿倫特與瑪麗 · 麥卡錫的通信》 ,(1996) ,《收穫》 / hbj, ISBN 0-15-600250-7 Isbn 0-15-600250-7
- 卡羅爾 · 布萊曼,《危險的寫作: 瑪麗 · 麥卡錫與她的世界》(1992) ,《收穫的書籍》, ISBN 0-15-600067-9 Isbn 0-15-600067-9
- 喬伊 · 班納特,瑪麗 · 麥卡錫《附有註釋的參考書目》 ,(1992) ,加蘭出版社, ISBN 0-8240-7028-3 Isbn 0-8240-7028-3
- 卡羅爾 · 蓋爾德曼,瑪麗 · 麥卡錫: 《生活》 ,1990年,聖馬丁出版社, ISBN 0-312-00565-2 Isbn 0-312-00565-2
- Doris Grumbach,The Company She Kept,1967,Coward-McCann,inc. ,LoC CCN: 66-26531,
- 阿蘭. 阿克曼,《 Just Words 》 ,(2011) ,耶魯大學出版社, ISBN 978-0-300-16712-2 Isbn 978-0-300-16712-2
參考文獻
- ^ McCarthy, Mary. Letter to the editor: Flannery O'Connor's works. The New York Times. October 2, 1988 [May 18,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May 25, 2015).
- ^ Leckie, Robert. The Wars of America. Castle Books. 1992.
- ^ Liukkonen, Petri. Mary McCarthy. Books and Writers (kirjasto.sci.fi). Kuusankoski Public Library. (原始內容存檔於December 9, 2004).
- ^ James R. West, 84, Diplomat Married to Mary McCarthy. The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17, 1999 [May 12, 2010].
- ^ Parini, Jay. 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American Literatu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48. ISBN 978-0-19-515653-9. LCCN 2002156325. OCLC 51289864. doi:10.1093/acref/9780195156539.001.0001.
- ^ Mary McCarthy: A Biographical Sketch. Special Collections: Mary McCarthy - A Biographical Sketch. Vassar College Libraries. [June 26,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August 23, 2014).
- ^ Ben Pleasants's Contentious Minds: The Mary McCarthy / Lillian Hellman Affair. Hollywoodinvestigator.com. [2010-11-09].
- ^ Saidi, Janet. When Mary Met Lillian.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September 20, 2002.
- ^ Jacobson, Phyllis. Two Invented Lives. New Politics. Summer 1997 [2010-11-09].
- ^ McCarthy, Mary. On Colonel Risner .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March 7, 1974, 21 (3) [July 26, 2014].
- ^ 蒙托戈梅里研究員項目。 瑪麗 · 麥卡錫 達特茅斯學院,2017年。 於2017年10月11日獲取。
- ^ Mary McCarthy. John Simon Guggenheim Foundation.
- ^ Academy Members.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
- ^ Fellows - Affiliated Fellows - Residents 1970-1989. American Academy in Rome.
- ^ Book of Members, 1780–2010: Chapter M (PDF).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July 25, 2014].
- ^ Mary McCarthy Wins Medal for Literature. The New York Times. 10 April 1984.
- ^ Freedman, Samuel G. MCCARTHY IS RECIPIENT OF MACDOWELL MEDAL. The New York Times. 27 August 1984.
- ^ Mary McCarthy, 77, Is Dead; Novelist, Memoirist and Critic. New York Times. October 29, 1989 [2008-07-07].
Mary McCarthy, one of America's pre-eminent women of letters, died of cancer yesterday at New York Hospital. She was 77 years old and lived in Castine, Maine, and Paris.
外部連結
- 瑪麗 · 麥卡錫在圖書館的作品或與之有關的作品(WorldCat 目錄)
- Elisabeth Sifton. Mary McCarthy, The Art of Fiction No. 27. Winter–Spring 1962.
- 紐約時報特色作者頁面(書評、訪談、聲音剪輯)。)
- 文學百科全書(進行中)
- Petri Liukkonen. "Mary McCarthy". Books and Writers瑪麗 · 麥卡錫。 書籍和作家
- 瓦薩學院簡介
- 基於《知識分子回憶錄》的瑪麗的紐約地圖,1936-1938
- 瑪麗 · 麥卡錫在《尋找墳墓》
[[Category:巴德学院教师]] [[Category:罗马奖获得者]] [[Category:美國越戰人物]] [[Category:古根海姆学者]] [[Category: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 [[Category:瓦薩學院校友]] [[Category:美國女性小說家]] [[Category:美國無神論者]] [[Category:20世紀美國小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