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討論:專題委員會/專題名錄

          專題依照頁面評級標準無需評級。
本專案頁面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維基百科專題 (獲評專題級不適用重要度
本專案頁面屬於維基百科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維基百科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專題級專題  根據品質評級標準,本專案頁面無需評級。

提議在名錄中將「專題→子專題」改為「專題→工作組」格式

中文維基現在的專題名錄格式是從en:Wikipedia:WikiProject_Council/Directory搬運過來的,然而英文的層級是專題(Project)→工作組(Taskforce),我們的結構則是專題→子專題。

但「子專題」相對於「母專題」只是話題上從屬,實際上卻是獨立運作的,他們自己佔用獨立的「Wikipedia:XXXX專題」的根頁面,專題橫幅、評級單元也通常是獨立的。另一方面專題話題可以劃歸多層,例如江蘇專題應該是中國行政區劃專題的子話題,即行政區劃專題的子子話題,同時該專題亦可以劃歸中國專題的子話題,純粹用行政區劃專題→江蘇二級專題表示不盡合理。

而工作組則嚴格從屬於某一專題,會使用專題的子頁面,中文維基雖然工作組很少,但也確有使用,如電子遊戲專題最近一年就設立了Wikipedia:電子遊戲專題/當個創世神Wikipedia:電子遊戲專題/史克威爾艾尼克斯兩個工作組。

因此提議將專題名錄改為英文版那樣的「專題→工作組」形式,原來的「子專題」統一改為專題,下層放置專題工作組。--CAS222222221 2014年8月24日 (日) 06:32 (UTC)回覆

( ✓ )同意:現在子專題多可獨立或轉為工作組 ----Panintelize (talk-contrib) 藥理學 專題 2016年1月27日 (三) 07:00 (UTC)回覆

維基專題的分類

翻查歷史,@Kolyma2013年9月12日依杜威分類法重新分類維基專題,請問這是經過討論得出來嗎?這個分類法本身是用於圖書的,至於是否適合用來把維基專題分類,則有待商榷。

例如「WP:飲食專題」,按照該分類法,即是641 食物及飲料,是屬於640 家政學及家庭生活,於是就屬於600 - 技術,但是如果把Category:飲食專題放在Category:技術專題之下,實在太過違反直覺,甚至看起來有點荒謬,這也可能是@Howard61313把飲食專題改為直接放在Category:專題之下的原因,但是這樣就失卻把超過200個專題分類的原意。更不消說,杜威分類法並無明確指定一些專題的分類,例如WP:維基百科維護專題

可否參考英文維基的分類法,先分成5大領域(area):

  1. 藝術與文化的專題(Art and culture WikiProjects‎)
  2. 地理的專題(Geographical WikiProjects‎)
  3. 歷史與社會的專題(History and society WikiProjects‎)
  4. 科學技術與工程的專題(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WikiProjects‎)
  5. 維基百科的專題(Wikipedia WikiProjects‎)

另外,這些分類在英文維基稱為meta-category,即是純用作分類而沒有同名的專題,我也留意到他們的名稱格式是把WikiProjects放在最後,至於有同名專題的分類,則是把WikiProject放在開首。中文維基似乎一律把「專題」放在最後才切合中文的語法,故此我也建議加個「的」字表示沒有同名專題的meta-category。以上--Quest for Truth留言2015年9月15日 (二) 14:55 (UTC)回覆

(+)支持,另外叫「藝術與文化類專題」是否好些?--CAS222222221 2015年11月2日 (一) 12:30 (UTC)回覆
(+)支持----Panintelize (talk-contrib) 藥理學 專題 2016年1月27日 (三) 07:01 (UTC)回覆

專題委員會/專題名錄

討論頁上有兩個提案想聽聽社群的想法 ----Panintelize (talk-contrib) 藥理學 專題 2016年1月27日 (三) 12:39 (UTC)回覆


1.廢除子專題,簡化為專題以及工作組

在涉及到專題方針指引制定的時候,母子關係還是有用的,可以儘可能避免規則衝突。 --達師 - 334 - 554 2016年2月3日 (三) 10:55 (UTC)回覆

2.依英語維基百科為專題分類

(+)同意 ----Panintelize (talk-contrib) 藥理學 專題 2016年1月27日 (三) 12:39 (UTC)回覆

條目重要度評級標準

本案之所以被提出,是因為本人過分相信IP之言,本人難辭其咎。作為混亂的產生者,本人有責任結束這場鬧劇。對於所產生的混亂,本人謹此致歉。Sæn動員令:為西雅圖橋樑列表消綠 2018年9月2日 (日) 03:26 (UTC)回覆

下列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至合適的討論頁進行,並不要再次編輯本討論。

Wikipedia:互助客棧/條目探討/存檔/2018年8月#沙中綫偷工減料醜聞討論剛開始之時,我查了一查條目重要度評級標準,發現基本上所有專題條目重要度評級標準皆有地域中心問題,故在此發起討論,商討是否應廢除條目重要度評級標準,而只保留條目質量評級標準。Sæn動員令:為西雅圖橋樑列表消綠 2018年8月24日 (五) 01:29 (UTC)回覆

  1. 首先,多數維基人都覺得不應廢除條目重要度評級標準,個人也已經說明了只是單一事件...單一事件究竟和其他現有的條目有何條目重要度關聯?
  2. 「因為地域中心而提議應廢除條目重要度評級標準」,那麼en版維基所評的條目重要度難道不可能像zh版維基一樣「地域中心」嗎?
  3. 最後(…)吐槽,這討論是否應及時關閉了...?--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18年8月28日 (二) 23:08 (UTC)回覆
  • 說一下:
    1. 多數人的觀念未必是正確的。
    2. 一旦讀者讀到了一篇好條目,但看到該條目是低重要度的時候,會令他們對條目的觀感變差,所以其實重要度不能反映任何東西;以胡葡萄提出的「中國文化遺產專題」為例:「市級或縣級文物一概評為低重要度,省級文物一概評為中重要度,國家級文物一概評為高重要度,世界級文物一概評為極高重要度」是一個明確的標準,但為何「市級或縣級文物」必定是「低重要度」?某事物的重要度是不能靠單一標準量化的,如果某「市級或縣級文物」曾是某主要歷史事件的發生之地,恕我直言,「低重要度」與其並不相稱,該評級很明顯需要提升評級。在重要度無法以單一標準量化時,它的判斷基本上就是基於主觀感覺;而這有悖於維基百科追求客觀的理念。所以,重要度評級並不是單一條目的問題,而是系統性、結構性的問題。
    3. 英文維基百科用戶一向都存有地域中心的心理,他們自認為英文維基百科能代表所有維基百科,結果最近在meta被打臉;所以其實是當初中文維基百科引入了英文維基百科地域中心的病根(附帶一句:英文維基百科沒有避免地域中心的方針指引)。
  • 以上,敬覆諸位。User:Z7504Sæn動員令:為西雅圖橋樑列表消綠 2018年8月29日 (三) 00:23 (UTC)回覆
    • 從以上發言,可見閣下對文物重要性的概念有極其嚴重的誤解和缺乏基本認識,我深表遺憾。官方機構對文物的評級就是對文物重要性最客觀可靠的量度標準,從來沒有閣下口中什麼「縣級文物是主要歷史事件發生地」的情況,況且所謂「主要歷史事件」不也是主觀的看法而已。其實,不少專題早已經設立可靠、全面、客觀的標準來評估條目重要性,閣下的提議是忽視並抹殺各專題組織者長久以來的努力。希望閣下先認真了解各專題的內部運作,而非妄下定論,以一己觀點妨礙專題工作正常運行。
      我承認語氣是重了點,但這個提案真的氣到我了。在第十六次動員令之前,我提議把小動員令範圍收窄至市縣級文物,並為此提出了一大堆數據和分析,以論證我的觀點。那些數據哪來的?就是靠重要度評級產生的。要不是靠着計算各重要度文物條目的數量,根本沒辦法進行如此大型的分析工作。所以要是重要度評級被取消的話,這種有利於社群協作的系統就沒了,以後的編者就白白失去了一個極佳的工具,這是我非常不願意看到的,因此我一定得反對這個提案。
      要是這個提案真的不幸通過了的話,User:和平奮鬥救地球/自然科學條目提升計劃User:春卷柯南/動員令預測這種裨益社群的統計工作就再也無法進行了。高重要度條目充實與否,是衡量一個專題發展成熟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因此社群大佬們都靠着比較高重要度條目的數量來評估哪個專題最急切需要提升。有些專題的總條目數很高,但高重要度條目卻嚴重缺乏,這可以反映專題內出現「編者不願意寫重要條目」的弊病;有些專題的總條目數很低,但高重要度條目都齊全,這可以反映專題的基礎建設工作進行得很好。重要度評級長久以來都是這樣運用,現在提案人貿然要求取消,對專題協作甚為不利。--⌬胡葡萄·高考臨近 維基社群甜鹹之爭調查 2018年8月29日 (三) 04:57 (UTC)回覆
  • 補一句:其實不完全廢除重要度評級也可,但我認為各專題應有不同的重要度評級名目,如颱風專題可以是:熱帶低氣壓級、熱帶風暴級、颱風級等,而非純粹高、中、低。Sæn動員令:為西雅圖橋樑列表消綠 2018年8月29日 (三) 00:34 (UTC)回覆
    • 我希望你能夠把兩件事情分開,不要捏在一起。
    1. 問題:到底有什麼現象你認為不好,怎麼不好。大家看看是否認同。
      • 那我理解你想說的是,讀者看到「低重要度」的時候,會覺得這篇條目的質量低?
    2. 解決方案:如果確實是問題,有哪些解決方案,大家看看,是否會有效。
    • 閒話:我不了解你所說的英文維基百科地域中心問題,但我想英文維基百科地域中心問題一定不會比中文維基百科更嚴重。英文世界裏所有人(甚至美國人)都知道用英語的人來自不同的背景,只不過自己在寫作時會不自覺地假設讀者是和自己背景近似的人。中文世界裏相當多的人連「大家背景不一樣」(明明連文字標準都不同,還需要自動轉換)都未必能理解。 --🐕🎈(實用主義大於天) 2018年8月29日 (三) 00:58 (UTC)回覆
  • @SanmosaInufuusen:看來知道想說什麼了:比如棒球專題想要調成如「投手級」、「捕手級」、「國家級」之類的;飲食專題也想要改成如「麵包級」、「蛋糕級」之類的;其他專題也都想改成類似獨一無二的評級,不過有可能嗎...?--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18年8月29日 (三) 01:15 (UTC)回覆
    • 在「問題是什麼」上,我就不同意Sanmosa的觀點。換句話說,我認為問題不成立,所以沒有必要討論解決方法。在我看來(雖然也是主觀看法),維基百科的普通用戶並不會關心條目討論頁,他們會以為維基百科真的是百科全書,他們連維基百科有條目質量評審都不知道,對這些人來說那個問題根本不存在;知道條目質量評審的人當然也應當知道重要度是什麼,應當不會被誤導(雖然條目質量評審是個問題就是了,但那不在本主題討論範圍內);那麼知道看條目討論頁,但是不理解條目質量評審是什麼,或者雖然理解條目質量評審是什麼,但是不理解專題的條目質量是怎麼被評審的,這種人應該不多,而且很大可能性會通過自己的學習而了解更多的維基百科工作方式(模板上都自帶連結了……),那麼也不是問題。 --🐕🎈(實用主義大於天) 2018年8月29日 (三) 01:22 (UTC)回覆
    • Sanmosa認為重要度評級主觀,請問這是問題嗎?有什麼影響?不要搬出天上的「維基百科的理念」來批評規則。都已經到維基百科了,就不要抒情了。請用具體事例來說明問題。 --🐕🎈(實用主義大於天) 2018年8月29日 (三) 01:26 (UTC)回覆
  • 「但看到該條目是低重要度的時候,會令他們對條目的觀感變差」是可能的,但少見、很少被表達,如果留言並引發討論是好現象。重要的是評級是否有理有據,比如連結到的專題頁面列出評級標準,比如可溝通的評級人/專題討論。
  • 如果官方評級不足以量化重要性,個人評級能更權威、穩定?除非專題共識認可單一或某項標準不適用於重要度評級(後者可能更常見,因為評選標準或範圍的問題),否則不需變更。如果單個專題共識認可某個/某種被大量報道/有重要意義,但官方評級未認可的「低評級」條目因此成為高重要度,其他人(專題外)可能不需要說什麼。不過這種重要意義可能更適合其他專題,比如網絡紅人/網絡迷因/xx歷史。
  • 「各專題應有不同的重要度評級名目」,如果技術上沒困難(可能需要建獨立而非通用的評級模板,以及專題評級標準),我不反對。--YFdyh000留言2018年8月29日 (三) 02:10 (UTC)回覆
  • 現在的問題在於一些專題評級標準可能不明確,評級過程可能不透明,評級者可能不中立,總結就是缺乏客觀的SOP。我要提醒各位不要抱有沒人或很少人看就不理不睬的態度,濫用重要度評級顯然會影響維基百科中立客觀的方針。另外關於胡蘿蔔所言的文物重要度評級方法,就是照搬已有的屬性列表,我想即便沒有重要度評級,一般讀者也能很自然的得出國家級比省級市級重要度高的結論,因此這類重要度評級的方式可能意義並不大。--49.73.108.215留言2018年8月29日 (三) 14:40 (UTC)回覆
  • (?)疑問@49.73.108.215
  1. 請問一下SOP,要怎麼證明每一個人都是沒有做SOP就直接評級重要度?
  2. 「一般讀者也能很自然的得出國家級比省級市級重要度高的結論」怎麼證明?
  3. 那是不是說上述的句子「可以適用在每一個評級呢」? 顯然答案是不可能的,但只有想要廢除重要度評級以外沒有別的想法了嗎?
  4. 為何沒有問問電影專題不需要重要度評級呢? 它與其他專題又有哪裏不同,是不是應先指出來再說其他專題也應該比照電影專題?
  5. 最後,請不要刻意使用IP名稱,建議使用自動確認用戶留言--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18年8月29日 (三) 18:12 (UTC)回覆
        • 關於你的言論
  1. SOP的問題我覺得不應該問我,應該去問問正在進行評級的人,如果我的觀點錯誤,相關人士可以指正。
  2. 常識。
  3. 我從未表達過這裏的討論適用於每一個評級的意思,另外關於解決方案我在更上方已經提過,廢除是本討論發起者的意見,我不支持也不反對。
  4. 我對電影專題不了解,也不打算評論電影專題。我在這裏的的討論也從沒有說過是為了比照電影專題而來廢除重要度評級。
  5. 請你閱讀下WP:AGFWP:CIV,再考慮是不是要用「刻意」這種詞。--49.73.110.163留言2018年8月30日 (四) 13:42 (UTC)回覆

重要度的意義是表示該條目在內容品質上的提升是否更重要--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8年8月30日 (四) 01:56 (UTC)回覆

新提議

我最近再重新思考過一下,其實完全廢除條目重要度評級標準好像真的有點過激,但我有一個新提議,就是:

    1. 討論哪些Portal不適用重要度評級(屆時將會凍結該Portal之重要度評級);
    2. 而其餘的Portal則繼續維持重要度評級,任何人都可以先給予一個重要度評級(未知重要度評級視為未評級),其後如果評級需要作出更動,皆須先在條目討論頁討論,在有共識時方可作出更動。
  • 先前確實是本人思慮不周,故改為以上提議,而本討論章節名稱亦會有所更動。Sæn動員令:為西雅圖橋樑列表消綠 2018年8月30日 (四) 04:13 (UTC)回覆
「凍結」指不再顯示嗎,是否仍允許評級。「皆須」太嚴格、不輕量級,任何溝通渠道皆可(並建議但不強制。正常來說是有評級標準和共識、常識的,未獲共識可被回退),比如聯繫到原評級人,或者在客棧、討論頁等達成共識(應通知原評級人)。--YFdyh000留言2018年8月30日 (四) 05:02 (UTC)回覆
@YFdyh000(&)建議先問問電影專題為何沒有重要度評級再來說別的專題哪些也要像電影專題一樣需要廢除評級而哪些保留評級重要度制度,上面沒有人特別提到電影專題為何沒有重要度評級--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18年8月30日 (四) 06:02 (UTC)回覆
@YFdyh000:「凍結」是顯示最後評級,而不允許修改,未評級者不允許評級。我仍然認為須經共識方可作重要度評級,但同意可以在本站內不限任何地方討論。Sæn動員令:為西雅圖橋樑列表消綠 2018年8月30日 (四) 10:52 (UTC)回覆

極度希望@Sanmosa閣下尊重各專題參與者的協商和運作方式,而非以閣下一己好惡制定法令,傷害各專題經年累月的協作成果。煩請閣下自行到自己不滿的個別專題討論頁動議廢除重要度評級。到底憑啥「不允許」專題參與者自行進行評級工作???重要度評級是「人畜無害」的,根本不會對維基百科造成任何問題;那麼既然沒有問題,就不要勞師動眾進行閣下要求的改革。萬一這個提案真的不幸通過,我會自行在用戶空間維持原有的評級工作,大不了轉移到站外進行,因為重要度評級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對專題協作有很大意義,我不希望這個有利無害的事業被閣下一刀取消。--⌬胡葡萄·高考臨近 維基社群甜鹹之爭調查 2018年8月30日 (四) 13:04 (UTC)回覆


本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至合適的討論頁進行,並不要再次編輯本討論。

維基專題狀態(活躍度)的標準、合理性

注意到目前,維基專題活躍度被分為了活躍半活躍不活躍廢棄四類(其實還有籌備中,此處暫時不談),但對於此劃分標準的標準和合理性,有一些問題。--古怪的Wang31討論 | 貢獻2024年3月28日 (四) 15:15 (UTC)回覆

首先,我想詢問一下分類的標準。目前似乎只在此模板文檔有一點相關說明,是按照編輯時間和訪問量來劃分的。我想問的,一個是,是否有一個比較正式的說明(比如在Wikipedia:專題委員會/專題指引中),明確規定相關標準,並解釋相關原因?另一個是,「無人編輯」指的是專題相關的條目,還是專題內部的頁面(比如WikiProject命名空間中的)?

其次,我認為如此分類,或者說標記,並不太合理。目前在中文維基百科,以上四類專題分別有88/113/112/64個,而英文有1017/217/369/276個,可見對於「活躍」的專題數量,差距是十分懸殊的。首先,據我不完全的觀察,「專題」本身的關注度就並不太高,比如可能許多新條目的建立者,或者其他用戶,都不知道有專題、可以加入專題這一回事;其次,這一標準應該是從英文維基百科引入的,但我覺得按照目前中維不到一萬的活躍用戶與英維的十萬多活躍用戶(見Special:統計)這一區別很大的現狀,簡單地把專題按照是否活躍來區分或許並不是一個好的選擇,這可能會導致新接觸專題的人或者許久未參與專題而又歸來的人因看到「此專題不活躍」甚至「廢棄」就望而卻步,而陷入讓不活躍的專題更加不活躍的惡性循環,我想這對於提高條目質量、數量,甚至說對中維的發展,會是十分不利的。我認為,現狀恐怕並不允許我們維持大部分專題在活躍狀態,按現在的標準大部分專題「半活躍」和「不活躍」才會是常態。因此我們或許應該「拉長戰線」,只要專題涉及的內容不是那種特別冷門的主題,就不要讓專題「廢棄」。

綜合以上理由,我有兩種建議:1.直接地,取消依活躍度對專題分類這一標準。 2.退一步,取消「廢棄」、「不活躍」這兩類(然後或許還可以把「半活躍」改成類似「不太活躍」之類的)。當然,我希望是第一種。要是有其他建議亦可提出。

--古怪的Wang31討論 | 貢獻2024年3月28日 (四) 15:15 (UTC)回覆

專題是討論條目如何編寫的地方。如果專題沒有討論條目編寫方法(比如所有關於條目的討論都在客棧),沒有人利用專題來監視條目(如運用專題橫幅模板追蹤條目),那專題就是不活躍的。(我認為有人來簽名也不算;因為不少人只是簽名,而沒有實際參與專題的維護)
如您所言,活躍度在中維確實水土不服。一方面我們大多數專題都不活躍。另一方面,不活躍分類是用來標記維護的。但現在中維連有心標記活躍度的人都沒有,就更不要指望誰來處理不活躍專題了。
題外話。中維人少但也不是沒人,只要量力而行不把架子搞大,專題也是能活躍下去的。比如我們人數是英維的1/10,那就只建英維1/10數量的專題。像歐洲諸國專題不活躍,那可以只開一個歐洲專題;物理、化學等專題甚至也可以合併成自然科學專題。而關鍵的問題是,中維開專題太隨意:專題指引開宗明義地指出專題是團隊,但中維不乏「一人專題」,甚至單純為了評級專題模板的「零人專題」。長遠來看,應該將大部分專題合併成更大的專題,再像集中討論那樣引導編輯前往相關專題(而不是在客棧)討論領域內話題;不允許一人隨意新建專題,想建立專題應該聯署五人,且籌備一段時間以觀後效。畢竟專題這東西一個人是帶不起來的,除非誰有耐心維護個十年八年,保證專題的主要功能能持續運轉,然後慢慢等人來參與。
另外專題相當於一個領域的專家聚集區。英維很多領域都已經成熟,但中維就顯得專業性不足(例如面向具體領域的格式手冊就沒有幾個),所以中維的專題還是大有可為的。只是基本上,各領域的大拿都是自己寫自己的FA/GA,極少撰文系統地分享編輯經驗,自然就更不會參與專題了。專題沒大佬帶,那註定是起不來😂--For Each element In group Next留言2024年4月4日 (四) 10:44 (UTC)回覆
確實,我感覺最大問題就是沒什麼人搞專題相關工作,甚至連「活躍度」的標記都可能沒人改,這個問題的原因之一也就是如您所說的,不太團結。我也覺得合併一些專題比較合適,比如PJ:數PJ:多面體PJ:數學PJ:元素等到PJ:化學;然而,我感覺目前很大一部分專題都是不便於合併的,例如領域差別太大,比如您說的物理化學,即使合併起來可能也沒法協作。總而言之,現在或許能做的之一就是合併一些能夠合併的專題,當然,這也需要一定人手,可能還需要後續的討論。至於建立新專題,確實應該先有一定規模的人再建。
不過話又說回「活躍度」的標記。即便完成了上述合併專題的事項,許多專題可能仍然是「不活躍」甚至「廢棄」的,我發言的初衷也就是想改變這一問題。這可能需要提高「專題」(這一整體)本身的關注度,但並非能夠一蹴而就。我又仔細做過思考,完全取消活躍度似乎也並不現實,我的建議是至少先把「廢棄」這種標記給取消了,這樣才能給專題進一步發展留有空間。
--古怪的Wang31討論 | 貢獻2024年4月5日 (五) 01:49 (UTC)回覆
返回專案頁面「专题委员会/专题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