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討論:頁面分類/分類規則

由尖尖的鹿角在話題請問分類有什麼具體意義?上作出的最新留言:15 年前

前言

討論的細節

  • 主旨: 一個讓讀者,分類者都感到滿意的分類規則
  • 時間: 3個月,到UTC時間2005年7月30日 00:00
  • 討論發起人: 阿福( Talk) 02:35 2005年4月30日 (UTC)
  • 注意事項:
  1. 此討論希望能將原有的Help:頁面分類一併做整理,並提出進化的版本。
  2. 必要時可開啟投票。
  3. 亦請各位加入討論者,盡可能使用==我要表達的主要意見==來將你的論點做詳細的綱要, 謝謝!

討論開始

  • 經常參與分類的分類者表示希望要有分類規則。

以數量做為簡明分類規則的起點

  • 我是很贊成以數量作為是否應該立新條目的原則,不過有少數情況,似乎不是那麼容易按部就班先放大類以後再放小類,比如說人物的出生年或逝世年,在沒有把分類建起來之前,幾乎是無從知曉該年出生的人有多少,很多情況下是,我從一個條目下建了該年出生的分類後,才發現原來早有好幾個該年出生的人,但之前還沒有建立分類,底下分類是紅字。當然也常常是建立之後,才發現該年出生或逝世的人目前只有一個的。這種情況我覺得也許可以不用硬性規定不能建一個條目的分類。因為畢竟這建立會比不建立(根本無法從年代查人物)有利於查詢。--Ffaarr 08:05 2005年5月25日 (UTC)

全面思考分類的特性,個別建起完整的架構

不要跳躍式地建立分類

  • 雖然一個類別的條目到一定的數量,應該就可以建立分類,但不應該數量到了就任意建立,也就是說,建立分類時應該是從上而下循序漸進,而不是建了幾個條目就弄出一個分類。例如category:深圳交通這個例子,正確的作法應該是,先在中國交通之下先建立

廣東交通,如果廣東交通的條目數量太大,再成立深圳交通,而不是有幾個深圳交通的條目就直接弄一個分類出來來。 另一個例子是北京的建築物,之前在中國建築之下沒有我剛增加的category:北京建築這個分類,因此直接在中國建築之下,就直接有北京的塔、北京寺廟…。這也是不適當的分類方式。--Ffaarr 02:15 2005年5月28日 (UTC)

可以跳躍地成立分類

 

  • 這一點我和Ffaarr的看法大不相同,我有圖解說明,A作法是我認為在分類規則上較為恰當的,B作法變成為了分類而分類,很容易空有架構而且蛇足,我是分類要依條目數量演化派--阿福( Talk) 15:42 2005年6月1日 (UTC)

我覺得我的想法不會違背「分類要依條目數量演化」啊。 以深圳交通的例子來看。既然條目數足夠成立深圳交通,那先成立廣東交通的話裏面至少一定會有深圳的那些巴士的條目大約5條,再加上其他少數幾條,所以條目數量一定是足夠的,所以可以先成立category:廣東交通。如果廣東交通裏條目並不太多,不會造成查詢困難,就暫時不用成立深圳交通。這時這些條目可以先用category:深圳 category:廣東交通 這兩個分類 。 假如之後category:深圳 或category:廣東交通 的條目過多之後,再成立 category:深圳交通。(或者深圳交通本身條目數量夠多就成立也是可以) --Ffaarr 15:56 2005年6月1日 (UTC)

分類原則之一:在理想的分類中,相關條目一定要在該分類之下找得到

我覺得不管如何,分類就是要便利大家查詢,所以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在理想的狀況下,只要是應該包括在某個分類下的條目,就一定要能在該分類下(這包括分類下的子分類及子子分類)找到,否則對依照分類查詢的人來說是很麻煩的。舉個例子我剛剛作的小修改, 原本category:書籍這一類之下,找不到漫畫書,也就是說,有很多其實是書籍的條目沒有在書籍的分類之下,這樣就違反了我提出的這個原則,但因為漫畫的分類中,尚未如英文版那樣精細地分出「漫畫書」這樣的分類,所以雖然「漫畫」這個分類下有很多不是書籍的條目(如漫畫家),我還是把category:漫畫,加到了category:書籍 下面,這樣可以確保要從書籍來找漫畫書的人,能夠順利找到。 我覺得這個原則,應該是新分類成立時必須要注意到的,盡可能不應該讓一個新分類成立之時,沒有把相關的條目及分類放進去,或是沒放到應該放到的各個位置。 --Ffaarr 08:19 2005年5月25日 (UTC)

希望能有更清楚明確的各項分類入門簡介

剛才發現原來有這個討論,分類規則絕對是很必要非常同意,不過我覺得最重要是要怎麼樣讓寫條目的人都了解怎麼作分類,我近來常常在看新的條目,很多都沒分類,或放到不適當的位置,因此常得一個一個幫忙加或改,這樣其實不大理想很累人的。 目前help:頁面分類 其實介紹得並不差,但只有整體的原則,看過了之後實際上作分類的時候還是常會不知所措,所以應該各個領域的分類方式都要作出適當的簡介,像hamham作的人物分類原則我覺得很不錯,但也許可以寫一個更簡單版的,讓更多的人能很快了解進入狀沿。其他各方面,像地理、歷史、藝術、文學等等,都應該各自整理出一套分類方式入門。當然,這之前可能必須先把現有的分類整理好,並達成一個共視原則。這樣才不會讓人無所適從。--Ffaarr 15:05 2005年5月13日 (UTC)

我寫了一個簡單的分類入門補充,是一些實際操作分類時的心得。先放在這請大家指教。

Help:頁面分類/簡單分類入門指引

--Ffaarr 07:54 2005年5月25日 (UTC)

謝謝Ffaarr,我幫你的簡明分類指引做了一個分頁,比較清楚--阿福( Talk) 13:41 2005年6月1日 (UTC)

建議作各科的分類索引

分類是一個長期的工程,為了不讓每一次整理工作的心血流失,同時為以後整理打下基礎,我建議在各個大的分類頁面上都做一個顯示該分類樹狀結構的索引。參見category:物理學 category:天文學。這樣做有幾個好處:

  1. 對讀者來說,可以彌補中文排序混亂的缺陷,一目了然,發現自己所需要的子分類。而且也可減少幾次點擊次數。
  2. 對整理者來說,有了索引方便以後的進一步整理。別的整理者也就省了從頭開始的功夫。
  3. 這樣的索引可以由各科愛好者分頭來做。
  4. 靈活性,一個很完善的分類(像hamham的人物分類)會包括一些暫時還無需建立的分類。這可以在索引中表示出來,以後有了需要即可建立。若要改進分類系統,也比較容易。--Louer 15:02 2005年6月1日 (UTC)

這方法真的是很不錯!!有空我會來開始從熟悉的領域作看看。--Ffaarr 15:17 2005年6月1日 (UTC)

請問分類有什麼具體意義?

提議

看來大家對分類很感興趣,每次我加一個條目,準會有朋友來加「分類」。我倒覺得分類是一種原始的信息儲存的殘留。由於過去技術不發達,為了尋找上方便起見,需要搞「分類」。現在繼續搞分類,則是時間、精力的浪費,而直接利用「搜索」,更方便,速度也更快。google之所以這麼受歡迎,除了搜索資料龐大,還因為簡單、明了。我用google這麼多年了,除去首頁,根本就沒用過它的Catalogs或類似這種選擇。恐怕大部分網友也同樣。況且,很多條目很難具體分類,比方那個有爭議的詞條「台灣」就眾說紛紜,再比方,歷史上很多人物生活在改朝換代的時代,甚至經歷幾個朝代,那麼他該分在哪朝人中?最後,我認為某些分類沒有任何意義存在。譬如某人某年出生、逝世,純屬無中生有。我看,這種官僚主義的東西還是不必搞了。 yj41

不明白為什麼最後扯到官僚主義上去了⋯⋯而且出生逝世又為什麼是「無中生有」嗎?難道這個人沒有出生,或沒有逝世過?希望您能表述地更明確一些⋯⋯--尖尖的鹿角 (留言) 2009年1月19日 (一) 12:05 (UTC)

Louer和Ffaarr的看法以及yj41的回覆

分類是很有必要的。wiki不是搜尋引擎,也不是詞典;wiki是百科全書。搜尋引擎和詞典事不需要分類的,但百科全書本來就是要對人類知識加以整理。人們查找資料也不見得僅僅是要知道某個詞彙的意義,很多時候也要瀏覽相關內容的。google固然不需要分類,但若google到的網站裏內容也是雜亂無章的,你如何查找資料。另外更重要的是維護的問題。沒有分類的話,許多條目根本就讓別人看不到,也就不會有人去繼續修訂;而一個人若相對某個領域有所貢獻的話,他也無從知道已經有什麼條目,還缺少什麼條目--Louer 14:36 2005年6月1日 (UTC)

關於分類的意義。如果我是一個外行人,想要對某一個陌生的領域例如熱力學作一個較深入了解的時候,假如沒有熱力學這個分類,那我就只好先進入熱力學的條目,然後想法子在文章裏面找相關的關鍵字,看看要是不是能找到更多的相關的條目。但如果有熱力學的分類,我進到了這個分類之後,可以一目了然知道熱力學相關的條目有那些,甚至由中文的熱力學分類,再連結到英文的熱力學分類以查看相關條目,這樣不是方便很多嗎?

還有就是louer講到的,分類就是對知識的一種整理,它和寫條目一樣,並不只是機械的工作,而是一種對於各種知識所處位置的思考和定位,使不致於充滿了資訊但不知所蹤,假如要比資訊的數量及搜尋能力,維基百科是永遠比不過google的,但希望這裏是以有組織的知識來取勝。

至於出生年和逝世年的分類,其實意義就像是很多人努力在編的各種列表一樣,只不過這個列表是大家一起作的,作這樣的分類最後慢慢累積組織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按年分排列的人名列表。當然你覺得它沒意義我也可以理解,畢竟列表的確是屬於比較枯燥一些的資訊,但有需要要查的時候它還是有它的價值在。

另外,假如一個人跨好幾個朝代,那就儘可能把他所處的各個朝代(尤其是那個人較有影響力的朝代)都列進分類裏較好,這樣想關注不同朝代的讀者,都可以在分類中找到它。 我想分類就像寫條目一樣,從來就不是簡單的事,產生的問題也很多,不過它有價值,所以我覺得應該要儘量來作。 --Ffaarr 15:46 2005年6月1日 (UTC)

一般來講,大多數人不會用百科全書來學習一門陌生的學科。百科全書歸根結底是一個工具,而不是教科書。同樣的道理也回答了louer,正因為wiki是百科全書,所以沒必要分類。作為工具,其目的是為了讓人們查找詞條,只要方便搜索(對於在線的百科書是「引擎」)就足夠了。分類的作用是louer談到「對知識的一種整理」,這點我並不反對,只不過這種對知識的整理超出了撰著百科書的範疇。無論如何,我想大家也沒必要要求他人一定分類,任何對此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隨時修改嘛。yj41


關於「分類學」問題

但網上百科全書和紙本百科全書有一個差異就是,不像紙本百科全書可以拿在手上一頁一頁翻閱,因此我覺得分類也就是讓翻閱變得較為方便的一種方式。

至於是否要求大家要分類,這當然不能強迫,但我覺得還是應該要要求大家去作,這畢竟是維基百科基本規則之一。而因為對自己的條目作分類常只是舉手之勞(尤其寫的人對自己寫的條目領域又通常比較了解)不像其他人來作還要多一次編輯的時間,鼓勵大家自己作分類其實是可以節省所有維基人整體的時間精力去對維基百科作更大的貢獻的。--Ffaarr 13:40 2005年6月3日 (UTC)

既然這個問題引起了爭論,那麼就容我抬下槓。
回復Ffaarr如下:事實上,分類是一種學問,而不像Ffaarr這位朋友所謂「舉手之勞」。一個詞條分哪類,為什麼要分到這裏而不是分到那裏,是需要科學根據的。分類學上最有特徵的是動植物分類,絕對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隨便從事的,必須有相對的知識。之所以wiji動植物學上的分類不會出現矛盾,正是因為已經有真正的動植物學者為之分了類。其他領域的分類學也同樣。舉個例子,yj41這個人,廣義上,可分「動物」「哺乳動物」,「人」,狹義上「黃種人」「中國人」「北京人」;但「黃種人」「中國人」「北京人」本身又是廣義的,那麼更狹義的分類將是:「知識分子」「已婚者」等等;事實上,「知識分子」「已婚者」也是廣義的概念。這樣推下去,就沒有盡頭了。所以需要篩選。所謂「篩選」就是分類學。我本人認為自己沒有這方面知識,無法在這方面為wiji作任何貢獻。
事實證明,wiji很多分類根本不科學,導致很多詞條分類上出現了爭論。且不談那些淺浮的(如出生年月等)例子,「台灣」分類問題就可見一斑。台灣是否應該分到中國,得從歷史角度、政治角度、地理角度、文化角度、人文角度看,而得到的結論很可能相背而馳。既然wiji沒有權威人士可以出面,作出結論,這種問題將永遠不能合理解決。最終,大家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一個註定沒有結果的討論。
以上,我所要論證的是:分類是門學問;在大家不具備這類知識的條件下,下策是擴大分類範圍(否則將越分越細,以至失去任何分類意義),中策是保持現狀,上策是大幅度減少分類,只保持真正有科學根據的分類(如動植物學)。 yj41


事實上,目前維基的分類就是經過篩選的,而且在許多方面有一定的原則,並沒有那麼難了解,只要稍讀過Help:頁面分類,人人都能幫維基分類作出貢獻,我在聊天室也有提到,就算一時分類作得不精確,但有稍作分類的條目一定比沒分類的條目更容易被對相關領域熟悉的人發現並修改它。

至於科學不科學我覺得不是重點,分類科學當然是很值得參考的架構,但最重要的還是 分類能不能帶給編者讀者查詢上的方便而已。

至於有沒權威人士和結論,我想在維基百科寫的東西從來就是沒有「結論」的,你我寫的條目,也是總有一天會被修改,但你會覺得寫條目是浪費時間精力嗎?

最後我不覺得分類太細會愈沒意義,只要那個分類還能讓大多數人理解,就有會有人可以依照那個分類找到想找的條目。--Ffaarr 01:19 2005年6月4日 (UTC)

關於是否應該通過百科全書來接觸陌生的知識領域問題

對於閱讀者來說,分類可以幫助讀者了解這個領域有哪些重點,而不是在一個條目中不斷連結,大海撈針;對編輯者來說,分類可以幫助編輯者明白這個主題已有什麼條目、缺少什麼條目,能夠進一步去新增。如果沒有分類的必要,它在維基百科上也發展不起來吧。再說,紙本的百科全書也都有音樂百科全書、歌劇百科全書、舞蹈百科全書這樣的分類。對了,我會用維基百科來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只是拿來查詞條是你個人的主觀看法。--KJ (talk) 14:21 2005年6月3日 (UTC)
回復KJ如下:如果您瀏覽分類的目的是為了「了解這個領域有哪些重點」的話,恐怕要上大當了。一、已有的詞條不見得就是這個具體領域的重點;二、得到知識不見得全面(而很可能片面)。理由很簡單,現在的wiji距離完善還遠得很,只能作為參考來對待。況且,wiji真的相對完善了—屆時每個分類中肯定會有大量詞條出現—,同時也就失去了「了解重點」的可能。
以上我所要論證的是:閱讀分類中的條目,只能了解一些毛皮,並且帶着誤解的危險。這就是為什麼無論任何一個百科全書也代替不了系統化的著作。當然,皮毛地了解一些知識也不是件壞事,但因此而過分注重分類,恐怕有些得不償失。
至於KJ所提的「音樂百科」問題,我的看法是這樣的:這種分類不是為了方便從頭到尾閱讀,而是為了加入某一個領域特殊的知識,使對這方面感興趣的人能夠集中查找。一個書本上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是不可能存在的。在這點上,wiji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yj41


我覺得不應該太過主觀的認定其他人「應該」怎麼樣使用維基百科全書。有各種人會想要用各種方式來利用維基百科全書:有人想針對某個不明白詞條來查條目,有人想了解某個領域的皮毛,有人想要知道美國有那些著名的飛行員,有人突然想不起來某一個羅馬皇帝的名字叫什麼所以想上來查一下。假如沒有分類的話,後三種讀者用起來就會變得不方便。

至於說因為該領域不完善不能讓讀者了解甚至會造成誤解該領域,所以就不要分類,那實在是因噎廢食,真要這樣那是不是乾脆要規定大家以後都不淮寫不夠完整的小條目?

--Ffaarr 01:36 2005年6月4日 (UTC)

關於百科全書的性質問題

yj可能是新來的朋友,可能有所不知。我個人認為,最近讓人感到高興的一點是,中文維基的全文搜索功能開放了。終於我們可以開始藉由左邊的搜索工具找東西,但是在這之前,它只能告訴你,有或是沒有,這樣的答案。而就算現在搜索功能開放,也不代表分類不再必要,因為百科全書不是沒有組織的一盤散沙,不是一堆文字加上一堆圖片,它必須要有脈絡,有骨架,然後條目是充實它的血肉,在對使用者而言,他循着脈絡或骨架,可以找到他要的東西,而不是一個自動販賣機,要什麼,就給什麼,因為知識本來就不是一個點對點的直路,它還有許多路旁的風景,人們邊走邊看,接收資訊交織成對於世界宇宙的認知,每一項知識都有互相的定位,就如同你之所以為你,是因為你與我有互相界定一般,但是光是你我不能成為世界,有很多相對的你,界定出一個我的世界,這些相對的你就是分類必要存在的原因。--Theodoranian|虎兒 (talk) 14:44 2005年6月3日 (UTC)

回復Theodoranian如下:您認為「百科全書不是沒有組織的一盤散沙,不是一堆文字加上一堆圖片,它必須要有脈絡,有骨架」,這點我不敢苟同。重複一下我的看法:百科全書歸根結底是工具書。
《辭海》這樣定義:「百科全書,匯集各門學科或某一門類知識,按照辭典的形式分列條目,加以簡要概述的工具書」。儘管有不少人拿它作為讀物來閱讀,但大多數還是為了查找詞條。事實上,百科全書,正像這位朋友所說「一盤散沙」,或—一個除去為查尋方便,毫無任何其他連貫性的書籍。書面的百科全書唯一需要系統化的是如何以各種方式便利使用者查尋,任何其他都超出百科全書範疇。
以上我所要論證的是:百科全書本身是無頭緒可言的,頭緒只有通過使用者在查找中才能形成。
總的來講,我覺得大家都不同程度上過分看重百科全書作為了解陌生知識的渠道,希望能夠把一個無從系統化的東西系統起來,而忘卻了它作為工具的本質。 yj41

工具書難道就不能有所組織嗎?放眼字典、辭海、六法全書,我想大家不會否認它們都是工具書,它們有沒有分類?我沒空跟你在這邊討論百科全書的本質,前面的問題就是我的答案。--Theodoranian|虎兒 (talk) 00:06 2005年6月4日 (UTC)

hyper的精神

 

  • yj41提出來的意見,給了我另一方面的想法,我覺得wiki與一般百科全書不同的是,它"人人可編輯"的特色導致wiki作為工具的角色,更為重要,我們過去在分類上也起過不少爭執,主要就是有兩種衝突的觀念, 一個則是抱持着wiki全開放,分類規則沒有強制執行力,換言之比較趨向於環境化(或是混沌化), 一個是必須讓wiki系統而且優良的分類化(換言之傾向於學術化); 我個人比較喜愛的是前者的wiki,其具有Hyper的精神,參與者所觀看到的是類似拼圖,積木的工具, 而非目錄井然有序的組織圖, 所以我對於目前的分類規則想法是,做到一定程度合理的暗示,讓條目和wiki逐漸演化, 慣於從學科角度的編者要避免深邃的邏輯(為了分類而分類,為了學科化而分類),而慣於從讀者角度思考的分類者也要參考學科的經驗值, 兩者都要合作, 這只是一點想法,與大家分享--阿福( Talk) 20:29 2005年6月3日 (UTC)

我覺得這個想法很好啊,我覺得wiki的分類,最重要是要給讀者編者提供參考的方便,最好是用常識就可以理解的方式來作分類,是否合乎分類科學反而是其次。--Ffaarr 00:58 2005年6月4日 (UTC)

其實也可以參考中國圖書館圖書分類法等分類方法進行分類。--百無一用是書生 () 13:04 2005年6月4日 (UTC)

我不懂分類

但我需要了解一個新學科時,我確會翻百科全書,並且認為那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對於一些理科或工科,一些基本的分類都很清楚,按照學科內部本來的規矩分就好了。有爭端的條目再說。 對於文科如歷史政治可能會差些,但應該有最最基本的分類。比如人物可能不需要按照具體出生年分,但可以分成近代古代之類,對於有明確朝代的還可以細分,跨朝代的可以同時出現在兩個朝代里,都沒有關係。

另外See also這種東西最好寫詳細。告訴人們路邊的風景在哪裏! Talk23:34 2005年6月25日 (PKU)

放任它自由

我認為,在現在的情況下,並不需要討論。因為現在條目數太少了,質量還不夠,還不如專心去編輯條目。如果有些編者喜歡去進行條目分類,就盡情去吧。隨着條目數的增多,分類可能會越來越細緻化、「科學」化,到時可能連整理條目分類都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非某一個人的人力能單獨完成。到時再組織一個興趣小組來專門按統一的章程來分類何嘗不是一個好辦法呢。Cord 23:03 2005年7月28日 (UTC)(←說錯了不要T我)

謝謝你的意見!你說得是有其道理,不過我想一方面是,維基百科並不像一般百科一樣,是全部編輯好了以後才出版的,而是希望儘可能隨時讓查閱的人能方便查閱,以及讓要寫新條目的人了解該領域大致有那些條目,以便知曉可以發展的方向,所以還是希望平常就能把分類作好。

另外,我想正因為不是某一個人可以完成,所以才會希望大家自己編寫新條目的時候,都能夠儘量順便加個分類,因為畢竟寫條目的人對條目的性質有較多的了解,只要大致上了解該領域分類的原則,要作出大致正確的分類是不難的,即使沒有分到最精準,但至少放在與條目較相關的位置(例如把一個力學相關條目放在物理學而不是更細的力學的分類,雖然還不夠理想,但至少是大致正確的),有助於將來整理該領域分類的人發現處理它。

即使未來要把分類成為一個維基工程(能不能出現還是未知數),現在的人儘量把分類作好,逐漸累積,還是很重要的打基礎工作。 我認為分類的細緻化和科學化,不是說找幾個人弄一個小組就可以成功,而是大家平常在各門各類的條目作分類的過程中,逐漸累積經驗,逐漸使分類變為越來越合理化,也隨着條目每天的增加逐漸細分而來的。--Ffaarr 01:03 2005年7月29日 (UTC)

我的觀點也是放任它自由吧!分類的方法不管如何精細,總有不合理的地方,大家在分類上所做的工作無非是讓分類更加合理一些,從理論上講,大家所做更細的分類都符合分類的原則,只不過目前的條目還不夠多,因此大家在精細分類上最好「手下留情」一下,避免出現過多的只有一個兩個條目的分類。同時「容忍」前面的維基人所做的分類也是一種「美德」,因為以前的分類多少總代表着一些人的想法,或多或少代表維基某個階段的理念。--鑫淼 02:18 2005年7月29日 (UTC)

很同意,我覺得目前的分類方式和已有的分類已經有一定程度的可運作性,因此儘可能先依照原本的方式作分類是比較好的,除非某個大的分類的條目太多而不便查詢,或者有些新條目的確找不到任何地方可分時,再成立新的分類是比較理想的。--Ffaarr 04:53 2005年7月29日 (UTC)

Ffaarr說的「大家自己編寫新條目的時候,都能夠儘量順便加個分類」點明了我。我一向都沒有這個習慣,都依賴着別人來添加。睇來要培養分類既良好習慣了。--Cord 10:35 2005年7月29日 (UTC)

其實我覺得應該開始着手建立一套大體完整的分類系統,然後大規模應用到各個條目。發現不足馬上補充--Truth---對話頁 19:15 2005年8月5日 (UTC)
可否大致說說你對分類系統的想法?我很感興趣。我覺得目前的分類系統還算是大體完整(當然某些部分混亂之處尚很多,實際實行的程度也還不盡理想),當然如果能有更理想的方式作改進當然很好。--Ffaarr 08:43 2005年8月6日 (UTC)

新的討論

因為計劃討論時間已過,而仍然沒有成熟的結果出來,建議整理本次談論後,重新開始。謝謝阿福的工作以及大家的參與--Super1o^-^o留言 08:47 2005年8月6日 (UTC)

分類需要解決的問題

前面已經討論得很熱烈了:)。我說一下我現在想到的這個討論應該關心的幾個內容: 1 結構:樹還是圖?

我傾向於樹。因為用圖的目的是表示條目之間的關係,這一點條目裏面的內部連接已經實現了,進一步的強調可以放在see also。

2 條目分類:

這有兩個問題。一是決定條目放在哪一大類。我覺得這應該由條目最基本的幾個屬性決定,而且也只通過這幾個屬性分類。第二個問題是這個條目應當處在分類的哪一個層次上(這裏我假設我們已經採用樹狀的分類結構)。這個前面討論的已經比較多了,我很贊成阿福的觀點,那幾個圖示也很直觀。

我們確立幾個基本原則之後,下面的工作就應該是整理現有的分類。這需要有專業知識的人士加入,而且工作量會比較大。--Alexcn 13:23 2005年9月19日 (UTC)

關於第一點,我覺得樹還是圖其實是一種「傾向」,很難二分,以目前的分類架構來說,從根部(基礎分類)往上看,是一個一個樹分枝上去,但這些樹不是獨立生長而是彼此之間會有關係,有交叉連結,所以其實也有圖的成分。我過我很同意我們不用刻意去構一張有橫向連結圖,樹的縱向關係才是分類中最基本的要素,不過在縱向關係的建構中產生的橫向關係存在也無妨且有助於搜尋。


第二點,其實是範圍很大的問題,我覺得原則上應該問題不大,但實際上怎麼應該實踐卻常有細部的問題。

1、基本屬性,這原則沒問題,但實際上那些才算是基本屬性卻可能大家認定不同,我之前在Help:頁面分類/簡單分類入門指引大致上整理了一些基本屬性 像是「時間」「地點」「性質」「所屬學科」「直接相關的主題」(可能還不完整就是),不過我發現即使有這個原則,實際上在作分類整理時還是有可能有種種困難,何者是「基本屬性」還是必須針對實際的分類來討論。

2、條目該放在那一層次,根據help頁面和之前的幾個投票和討論,目前實際上的實行大致有一個原則。之前在8月的互助客棧和Uvo也有作出一些討論,我稍微整理一下目前實際實行的原則:

  1. 主要原則是,任何條目儘可能放到最小的那一層。
  2. 但目前共識是,有多少條目作多少分類,也就是說,如果一小類條目數太少(一個條目是太少,2-3個除非說當下不分會造成以後找尋該類條目的困難,不然也是稍少了些),則先不要成立細的分類,因此會把條目放在稍大的那個或兩個分類裏。例如哈薩克政治家的分類尚未成立,則該類條目暫時同時放在哈薩克人、以及政治人物兩類之中。等到條目夠多再成立哈薩克政治家。
  3. 如果條目是一較大範圍的條目,不能被細的分類含蓋,則放到更大的分類中。(例如閩江放在福建而不是福州的分類)
  4. 但有時候雖然一個分類不能完全含蓋一個條目,但兩個平行的分類能含蓋它,則同時放在這兩個分類中(例如一個音樂家同時放在指揮家和作曲家的分類)
  5. 原則上同一個條目不宜同時放在一棵樹的兩個層次(子分類和母分類),但如果條目本身是分類名則可例外(如道教同時放在宗教和道教的分類),另一種例外目前沒有明確規定,但也常使用,例如烏蘇里江同時放在中國河流和河流的分類,這種情形是出自於一個分類,中國河流既是它的重要屬性之一,但又不能含蓋它(同時又是俄羅斯河流),但俄羅斯河流的條目不多因此未成立條目,所以只能放更大的河流的分類。

以上是目前能想到的目前作分類時的一些原則(只是原則,也就是我處理過的分類及條目是這樣作的,實際上不按此的也很多) ,如果有覺得不妥可以改進或補充之處可以多多討論。此外,我覺得分類應該符合的原則是符合一般人的邏輯及常識(還牽涉到分類用字的問題)所以很多原則落實到實際分類或條目時還必須加以考慮運用的方式。

很同意分類整理是一個很大的工程(而且是永無止境,因為每天還有100個左右的新條目產生),建議有興趣可以開始從比較熟悉的部分一塊一塊來作整理,(我近來的方式是幫新條目分類的同時,發現目前分類有不完善的地方,就一個一個作整理修補或參考並加英語分類連結讓架構更清楚,畢竟英文的分類架構很可能是未來我們條目更多時的情況),不擅長的部分,如能邀專門的人參加最好,不然能請教他們的意見也很不錯(例如我前天就和虎兒針對法律法學的分類上作了一些討論獲益不少)此外,建議可以利用整理工作小組的頁面,對這方面的工作的進行作報告說明。 --ffaarr (talk) 02:42 2005年9月20日 (UTC)

我目前做法是最近注重寫哪一類條目,就先把這一類條目的分類框架在我的知識範圍內進行一次整理。例如最近我寫道教方面條目較多,就重新整理了category:道教--百無一用是書生 () 03:41 2005年9月20日 (UTC)
最關鍵的問題還是整理現存的分類體系,這個框架搭不好,新建的條目就找不到合適的分類位置。比如現在科學、技術這兩個大分類最上面的幾層就很亂,但是結構又太繁雜,光靠幾個人自己的知識去整理不太容易。--Alexcn 04:18 2005年9月22日 (UTC)
我最近做一點計算機和通信方面的條目(翻譯為主),幾乎一律照抄英文維基的,當然如果我自己有看法也會做一些變更(無論分類還是正文),但是分類的基本結構都是平移的。第一省事;第二不會比我自己冥思苦想另搞一套差;第三中英對照,方便讀者。科技和一些專業類都可以移植外文的。子虛烏有 04:44 2005年9月24日 (UTC)
很同意,我在整理的過程,發現當初可夫等前輩在建立中文維基的分類架構的時候,很多方面都是參照英文版的。最近我整理的方向之一也是盡量在各個分類加上語言連以便於對照,英文版的分類雖然也偶爾會有發現不合邏輯之處,但大多數比我們完善而合理,我想在尤其科技方面的分類,儘量參照英文版應該是很可行的,

(非科技方面雖然也可參照,但有時會有中英文用語的意涵不盡能直接對應的問題必須解決,例如英文的law 是等於中文的法律+法學) 當然有時候因為細分類條目太少,也許暫時先不成立,但應該可以作為未來進一步擴展條目之後的發展藍圖。--ffaarr (talk) 13:51 2005年9月25日 (UTC)

分類也是百科全書的一部分,不能成為專家行動。

分類和條目一樣,應該是所有人共同修改完成的,需要很大的自由度,不需要「專家」制訂。

舉個上面的例子,也許大多數人認為中國交通下面是廣東交通,再下面是深圳交通,但也許有人不那麼認為,這些少數者也要有權力和能力修改這樣的分類。所以我比較贊同cord的觀點,而且更進一步,興趣小組的分類也不是最終模式,任何人都有權修改分類。

無名無形 05:17:19 2005年10月4日 (UTC)

很同意你的意見,分類是個很大的工作,非得靠大家都能參與才能作好,例如,如果每個寫條目的人都能作好大致上的分類,興趣小組的工作量會輕鬆很多,此外,分類的設置就是要給多數人方便使用的,如果僅靠少數人來作一定會有一些看不見的盲點。

就如你說的,分類就像條目一樣,大家也都有權作修改,而彼此不同意見時互相討論,而且應該是不會有最終模式出現(就像任何條目一樣),分類方式應該要是能隨着條目的增加和大家的需求來逐漸作變更的。

至於中國交通---廣東交通--深圳交通的模式,應該說是我當初個人心目中的理想狀況,但經過之前的討論,發現既然有不同的意見而非大家的共識,因此我現在覺得可以接受,類似先成立深圳交通放在中國交通底下,以後有適當時機再成立中間分類的情況(華竟有時條目不多但中間分類層級太多也可能反而造成查找困難)。

不過在有一定自由度的同時,有一些目前已經建立的,關於分類上的共識(例如之前投票決定儘量不要成立只有一個條目的分類)則還是希望大家能儘量遵守而不是完全自由放任--ffaarr (talk) 00:51 2005年10月5日 (UTC)

返回專案頁面「页面分类/分类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