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梵语लोका罗马化:loka音译:路迦 / 梵语लौकिक罗马化:laukika直译世俗、红尘) 、又作路迦駄都梵语लोकधातु罗马化:lokadhātu直译世界、宇宙),印度宗教术语,意思是世界、位面或区域。

概论

路迦(loka)派生自梵语 luj 意为损害,路迦即后会被劫灭英语Pralaya的区域。駄都(dhātu)意为构成的组件、元素、成分。《楞严经》将路迦駄都拆译为世和,但不对应时间和空间的含义。

分类

印度教

印度教文献中最常见的三界指的是:地界、空界、天界 或 天界、 人间(Martya-loka)、地底的世界。

往世书阿闼婆吠陀中,有十四个世界[1]

  • 七个较高的世界 (Vyahrtis) 、上界英语Urdhva lokas(Urdhva lokas):
  1. 真谛界英语Brahmaloka(Satya-loka)、梵天界 (Brahma-loka)
  2. 苦行界(Tapa/Tapo-loka)
  3. 天人界(Jana-loka)或 知界(Gyan-loka)
  4. 摩诃界(Mahar-loka)
  5. 天堂界英语Svarga(Svar/Svarga-loka )、因陀罗界(Indra-loka)、欢喜界(Ananda-loka )
  6. 空界(Antariksha/Bhuvar-loka)、祖灵界(Pitri-loka)
  7. 地界英语Bhuloka(Bhu-loka)

《海螺氏奥义书》中的七上界:梵界(Brahmaloka)、生主界(Prajapatiloka)、因陀罗界(Indraloka)、阿底提耶界 (Adityaloka)、伐楼拿界(Varunaloka)、伐由界(Vayuloka)、伊舍那界(Īśānaloka)、阿耆尼界(Agniloka)、阿迦尼界

  • 七个地下世界 (Pātālas)、下界(Pātāla lokas):
  1. 无底界(Atala-loka)
  2. 离下界(Vitala-loka)
  3. 善下界(Sutala-loka)
  4. 下下界(Talātala-loka)
  5. 大下界(Mahātala-loka)
  6. 液下界(Rasātala-loka)
  7. 地下界英语Patala(Patala-loka)、那伽界(Naga-loka)、阎摩界(Yama-loka)

十四界之上是净河(virajānadī),再之上是各永恒至高居所:

  • 成就者界(Siddhaloka)
  • 毗湿奴界英语Vaikuntha(Vishnuloka)、无忧界(Vaikuṇṭhaloka)
  • 群主界(Ganeshloka)
  • 湿婆界(Shivaloka)
  • 女神界(Deviloka)
  • 乳牛界英语Goloka(Goloka)
  • 娑枳多界(Sāketloka)

毗湿奴派的看法

根据《薄伽梵往世书》的记载,在梵天界二千六百二十万由旬上方是外琨塔(Vaikuntha)所在的位置,外琨塔是地位至高的神灵克里希那神和祂虔诚的崇信者的居所,也是众生能够获享永生的地方[2]

耆那教

在耆那教文献中,宇宙被称为 loka,认为宇宙永恒存在,根据普遍的自然法则运作,没有创造者毁灭者,宇宙分为三个部分:

  • 上界(Urdhva Loka)天神的领域
  • 中界(Madhya Loka)人类、动植物的领域
  • 下界(Adho Loka)地狱的领域

佛教

垂直宇宙论:

  • 欲界(Kāmadhātu-Loka / kāma-loka)
  • 色界(Rūpadhātu-Loka / rūpa-loka)
  • 无色界(Arūpadhātu-Loka / arūpa-loka)

众生轮回的位面:

世间

包括了代表有情有情世间,以及有情所居住之山河大地的器世间。世间的所有事物和现象称为“世间”(Loka-dhamma)。因世间是一切有情众生存在和生活的地方,所以世间在一些词语下.也等同于世俗的,或称入世。无论是出生在三界中的有情众生、或者作为众生居住之地的山河大地器世间,都是因缘和合[3],不是本来真实、本来自在的法,都是“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4]的无常法、有为法

瑜伽师地论

《瑜伽师地论》说有二种世间(Lokadvaya)[5]

  • 有情世间(sattva-loka):或称作是“五阴世间”,指众生,代表生命体,但不包含植物。
  • 器世间(bhājana-loka):生命体所居处存在的空间及相关的处所,也就是世界。佛教认为世间处所就如同器皿一般[6]

华严经疏

华严经疏》分为以下三类,第三种不同于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

大智度论》中三世间

  • 假名世间:一切的有情、生命
  • 国土世间:有情所居住之山河大地、国土等
  • 五蕴世间:此世间之众生能成之法,其五蕴各有差别。

数论派

数论派分为以下三类

  • 天上
  • 人间
  • 獣道

世间与出世间

世间的称为世间法,是指世俗生活的各方面,也就是色法上的维持和生存。佛教要在世间传播,僧俗信要在世间生存,是离不开世间法的。但世间法是有为法,必定是无常的而有坏灭之日,唯有无为法才是不生不灭的,无为法又称作出世间法或出世间,简称出世法。出世法的目的是的净化,涅槃解脱。

世间和出世间的区别并不是截然断裂,实际上佛教常说“出世间不离世间”、“烦恼即菩提”,甚至主张应该了解世间法,以此导向出世间

真正的出世间是无我的,不生不灭,非空非不空,非有非无有的。但众生对于许多尚未知道的事而产生的自己错误的理解,产生了,尤其对于自我与世界的不如实了知,认假为真,以致将五蕴所代表的色心自我与四大所组成的宇宙世间,错误地认为其是常住不变的,由此出现错误的认知,因而产生种种的贪爱与执着,便无法脱离在三界世间不断轮回生死的宿命,甚至进而引发更深重的痛苦情绪与有罪的恶行,因上期所造恶业为缘而下堕出生于更恶劣的生处如三恶道来受身心的苦。这就是让无明众生无法解脱于生死轮回的道理。因此正确的了解世间的虚妄无常的本质,产生出离心和菩提心,正是佛教中修行者的最基本及重要课题之一[7]

参见

参考文献

  1. ^ What are the functions of each of the 14 lokas?. Quora. [2021-10-09] (英语). 
  2. ^ Description of Vaikuntha | Krishna.com. www.krishna.com. [2023-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13). 
  3. ^ 《瑜伽师地论》卷90:“复次有二世间。一有情世间。二器世间。其器世间。为火灾等之所坏灭。有情世间。刹那刹那各各内身任运坏灭。”(CBETA, T30, no. 1579, p. 812, a6-8)
  4. ^ 《杂阿含经》卷2:“佛告婆罗门:“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CBETA, T02, no. 99, p. 12, c23-25)
  5. ^ 《瑜伽师地论》卷90:“复次有二世间。一有情世间。二器世间。”(CBETA, T30, no. 1579, p. 812, a6)
  6. ^ 世界如器,名器世间。乃是释迦如来所化之境,即三千世界也。(梵语释迦,华言能仁。三千即小千、中千、大千也。) 【三藏法数(明‧一如等集注)】
  7. ^ 《瑜伽师地论》卷44〈17菩提分品〉 :“云何菩萨善知世间?谓诸菩萨普于一切有情世间,如实了知,如是世间极为艰崄,甚为愚暗。所谓虽有生老及死,数数死生。而诸有情于老死等上升出离不如实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