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打
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简称严打,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多次实施的以打击刑事犯罪活动为目标的运动。第一次严打自1983年7月开始席卷中国大陆。迄今为止共出现过四次“严打”,分别为1983年、1996年、2001年、2010年[1][2]。第一次也是最大的1983年严打是最令社会记忆深刻的一次严打[3]。
1983年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
文革过后,大批知识青年返城,城市里本身又遗留大量待业青年。十年动乱又彻底破坏了传统道德秩序,文革中红卫兵可以随意“砸烂公检法”,破坏了法治观念,使得大量流氓团伙出现。流氓团伙可以光天化日调戏妇女、偷窃抢劫[4]。在1983年严打以前,整个社会已经是妇女不敢单独上夜班、父母不敢让小孩出门的混乱状况[3]。
1996年严打
90年代,由于处于经济、社会、文化的转型期,再加上港台犯罪文化引入、西方犯罪题材影视作品和相关生活方式的影响,社会上拜金、欲求犯罪的风气渐发浓烈。社会又出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又一个犯罪高峰。这一时期也是许多经典犯罪电影的取材对象,主要形态以涉枪犯罪、毒品犯罪和黑社会团伙犯罪引发的大案频出[5]。
2001年严打
2001年严打与第二次相关,经过1996年的第二次严打,犯罪率又开始稍微反弹,进入21世纪以来,贫富差距与社会压力大,治安恶化现象加剧。震动全国的石家庄“3·16”特大爆炸案,促使2001年4月中央拍板开始第三次全国范围严打行动[6]。
2010年严打整治
2010年6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召开全国公安机关“2010严打整治行动”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决定自2010年6月13日开始为期7个月的“2010严打整治行动”。会上,公安部党委委员、副部长张新枫作动员部署,公安部党委委员、副部长黄明主持会议。张新枫指出:[7]
各级公安机关要坚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严打整治行动。一要进一步强化严打措施,加大侦查破案力度。严厉打击严重影响群众安全感的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涉枪涉爆犯罪、黑恶势力犯罪,严厉打击群众反映强烈、深恶痛绝的电信诈骗犯罪、拐卖儿童妇女犯罪、“两抢一盗”犯罪和“黄赌毒”等违法犯罪。二要进一步强化整治措施,加大社会治安整治力度。按照中央综治委的统一部署,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工作,以“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案件多发易发等区域为重点,集中整治治安突出问题。三要进一步强化巡控措施,加大社会面巡逻防控力度,扩大巡逻防控范围、延伸巡逻防控触角、从严从紧落实社会面治安管控措施。四要进一步强化源头预防措施,加大社会矛盾化解力度。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深入重点地区、重点单位和重点群体,排查矛盾纠纷,配合有关部门和单位,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参考文献
- ^ 严打斗争中的刑事政策研究,天津市武清区人民检察院. [2006-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1).
- ^ 长平,“严打”的两种叙述,时代教育(先锋国家历史)2008年15期
- ^ 3.0 3.1 陶盈. “严打”风暴:三十年前的除恶运动. 文史博览. 2013年, (09期): 5-10 [2017-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2).
- ^ 陶盈. 1983年“严打”: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 人民网. 2016年10月2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3月20日).
- ^ 周斌. 1996年第二次“严打” 重拳应对犯罪升级. 国家人文历史. 2013年, (第16期): 27-30.
- ^ 史丹顿. 2001年第三次“严打” “打黑除恶”再掀高潮. 国家人文历史. 2013年, (第16期): 31-34 [2017-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1).
- ^ 公安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2010严打整治行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2010-06-13. [2010-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16).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参见
- 一清专案:1984年中华民国政府实施的类似的治安行动。
- 乱世用重典
- 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专项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