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坝万寿宫
此条目或许过多或不当使用受版权保护的文字、图像及多媒体文件。 (2024年10月24日) |
中坝万寿宫位于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中坝村,地处长江江心的独立小岛-中坝岛上,距木洞镇约一公里,距巴县城鱼洞镇72公里、距重庆市区90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29°22',东经106°27',高程183米。据《巴县文化志》载:“万寿宫,在木洞镇中坝村,始建于明朝中晚期”,后在万寿宫金檩上取得字据,证明万寿宫为明天顺年间的建筑。根据建筑的斗栱形制,布局结构和用材的形制,确系明代建筑,并保持元代晚期、明代早期建筑风格。巴县人民政府1988年12月26日公布万寿宫为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未批准,视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
中坝万寿宫 | |
---|---|
巴南区文物保护单位 | |
地址 | 巴南区木洞镇中坝村 |
分类 | 古建筑 |
时代 | 明 |
万寿宫历史悠久,是长江三峡库区已知保存下来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之一。整个大木结构保存完好,尤其是建筑构架的处理以及斗栱形制都保留早期的古朴建筑风格,对研究重庆古建筑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是展现长江三峡历史文明的重要文物。其斗栱的形制,具有地方建筑艺术风格特征。万寿宫的建筑结构性能极强,保留下来的建筑部分,历经数百年,没有倾斜现象。其一是基础处理较好,柱础石巨大,有如现代建筑的杯形基础。二是明间四根金柱的处理用材较好,柱径断面大,木材质地好,并与上部的抬梁构成有机整体。其大木构件历经数百年,反应出中国古建筑在木构技术上的成就。
万寿宫大殿的外檐及檐柱、金柱间均施斗栱,五铺作(或五踩)偷心造。最外一跳华栱(或翘头)上没有令栱(或厢栱),是很地方的做法。这种将穿斗架同斗栱组合在一起的处理,也是很地方的做法。万寿宫在结构构架上反映出来的特点,为我们研究巴蜀地方建筑技术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例证,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2]。
万寿宫的选址,充分考虑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建筑坐落在小岛的东端。面列滚滚东去的长江,远处是起伏连绵的深丘,南北两岸有突出的山峦对峙,构成气势浩大的整体环境。山门台阶直抵江面,增添了万寿宫宏伟壮观的环境气氛。建筑与环境有机和谐,这正是重庆乃至中国古建筑的强大生命力所在。
建筑概述[3]
万寿宫原有殿堂二重(上殿、下殿),轴线对称。两侧厢房有方丈、客堂、斋堂等,构成对称严整的建筑群。殿前原有牌楼歇山式门屋,山门台阶数十级,直抵江面。
万寿宫由于年久失修,风雨残蚀,上殿和山门均已毁坏,现仅保存下殿、下殿与上殿之问的厢房及下殿前面西侧的厢房。原上殿地基上已建民房二幢。因上殿拆毁时间较晚,根据当地居民口述,应为面阔三间重檐歇山殿式建筑。
现存建筑占地面积274.92平方米,建筑面积257平方米。其平面呈方形,面阔三间,通面阔10.49米;进深四间,通进深12.65米;三重檐歇山式建筑。平面出前檐廊,其屋面与前面二重檐相连,构成宽敞的前檐回廊。抬梁式构架。结构为大木构架各檩均施随檩枋,檐周施斗拱22朵。五架梁正中施驼峰,造型古朴刚劲。四根金柱柱径约为52厘米,青石柱础各高64厘米,为八边形平面,直径72厘米,石础上雕刻有“万寿宫”几个大字。外檐柱头出五踩斗栱。明间施平身科三攒,均为五踩重翘,次间不施平身科,栱头卷刹处理为∽型曲线,是四川地区明代早期建筑做法,并保持元代建筑遗风。斗栱置于平板枋上,下为大额枋,不设小额枋。内檐桂头均施斗栱,以承托上部屋面荷载。斗栱形制均为五踩。殿内施平棋,是约八十厘米见方的方格,仅保存枋格子,枋心无一存在。前后外檐装修等已无保存,仅存额枋以上栱眼壁装修,为竹编夹泥白灰墙面。两山墙装修为竹编夹泥白灰墙面,是四川民间建筑穿斗式墙面处理手法。厢房门窗尚保存,有冰纹形和方形井纹两种装修图案。大殿屋面为灰塑筒瓦,是明代原物;前檐之二重檐是小青瓦屋面,两侧厢房也是小青瓦屋面。大殿灰塑脊饰。正脊两端饰鱼龙吻、脊正中为宝瓶式中花,虽已残缺,尚可辨认。封檐板、搏风板及山花板已经脱落。
两厢房穿斗式构架,各面阔一间5.1米,进深一间5.32米;小青瓦屋面;梁柱断面约25厘米,不及正殿规模,应是清代重建,具体年代不详。